天龙八部:达摩传人 第32章

作者:壹壹的宝

  火把猎猎,映照着粗犷的梁柱与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大厅中央,篝火熊熊,上架着一只烤得金黄流油的肥羊。帮主乔峰,正与一名精悍青年相对豪饮。

  乔峰身高八尺,体魄雄伟,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顾盼之际威棱四射。他虽身着打满补丁的丐帮常服,却难掩其豪迈冲霄、气吞山河的领袖气度。此刻他举起一个海碗,朗声笑道:“晓宇,好兄弟!这一碗,敬你昨日又为我丐帮,在黄河渡口挫败西夏一品堂的阴谋!干!”

  “干!” 那精悍青年,正是谢晓宇。他闻言毫不犹豫,仰头便将碗中烈酒一饮而尽。他上身赤膊,古铜色的皮肤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纵横交错的伤疤,刀伤、剑痕、箭创,新旧叠加,宛如一幅描绘着无数次血战与忠诚的残酷画卷。每一道伤疤,都诉说着他为丐帮、为乔峰出生入死的过往。

  人群中,一身缟素的马夫人康敏,悄然立于角落。她低眉顺眼,看似哀戚,但那一双妙目,却时不时地抬起,在谢晓宇那布满伤痕、充满男儿气概的雄健体魄,与乔峰那豪气干云、宛若天神的身影之间流转,眼神复杂难明。

  乔峰放下酒碗,目光扫过谢晓宇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痕,虎目之中闪过一丝痛惜,随即化为更深的赞赏与决意。他猛地站起,声若洪钟,响彻整个聚义厅:

  “诸位长老!诸位兄弟!且看晓宇!”

  他大步走到谢晓宇身边,手指其胸前一道深可见骨的刀疤:“诸位请看!这道疤,乃是去年,为护我侧翼,硬撼‘冀北三雄’合力一刀所留!”

  手指移向肋下一处狰狞的箭创:“这一箭,是三年前,信阳道上,为截杀辽国斥候,被冷箭所伤,他带箭追杀三十里,终毙敌首!”

  又指向背后交错的多处浅痕:“这些!是前年在江南,为解救被掳妇孺,独闯连环坞,力战水匪数十人,被渔网钩镰所伤!”

  乔峰声音激昂,继续将谢晓宇身上诸多伤疤的来历一一道出,每一处伤,都是一场恶战,一次忠勇的证明。厅内众多丐帮弟子,无论辈分高低,听着这一个个用血肉描绘的故事,看着谢晓宇那沉默却如山岳般可靠的身影,无不面露敬佩,甚至有些年轻弟子已眼眶发红,热血沸腾。

  “如此忠勇之士,为我丐帮屡立奇功,舍生忘死!” 乔峰环视全场,最后目光落在传功长老吕章以及执法长老白世镜、大智分舵舵主全冠清等一众高层脸上,“我丐帮历代帮规,法不轻传,尤以镇帮绝学为甚。但今日,我乔峰,以帮主之名提议!”

  他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破例传授谢晓宇兄弟,我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望传功吕长老见证,请诸位长老共同商议,予以通过!”

  “降龙十八掌?” 传功长老吕章闻言一愣,下意识疑惑道,“帮主,您是说……降龙二十八掌吧?”

  乔峰闻言,发出一阵爽朗豪迈的大笑,声震屋瓦:“吕长老,非也!是十八掌!”

  他目光炯炯,带着无比的自信道:“此乃乔某历时多年,潜心钻研,更蒙当年我兄长点拨,悟得武学至理,将那二十八掌去芜存菁,化简去繁,融会贯通而成!虽只剩十八掌,但掌掌精髓,威力更胜往昔!”

  他朗声阐述,语气中充满对自身武学的骄傲:

  “此掌法,至刚至阳,沛然莫御,正合‘一力降十会’之要旨!任你千般技巧,万种变化,我自一掌破之!”

  “然刚猛并非莽撞!这十八掌运转之间,亦蕴含无穷机变,劲力吞吐,收放自如!可单掌摧坚,如雷霆一击;亦可掌力漫卷,似怒涛排壑,群攻无双!”

  “更妙在于,其力虽霸,其意却活!远可掌风凌空,隔山打牛;近则贴身发劲,无坚不摧!天下掌法,论刚猛霸道,论运转自如,无出降龙十八掌之右者!”

  乔峰话语间气势磅礴,仿佛手握乾坤,他略一顿,声音沉凝,透出一丝玄奥:“而且……乔某在功成之日,于洞庭湖上演练掌法,观湖水翻涌,云龙探爪,心有所感,竟隐约触及一丝……意境!自此内力勃发,功力猛进!乔峰在此放言,乔某凭此十八掌,无需其他任何武功,便足以立战天下英雄,扬我丐帮威名!”

  这番话,说得豪气干云,又言之有物,将降龙十八掌的强大与神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众人听得心驰神摇,,对乔峰的武学修为佩服得五体投地。

  乔峰说完,重重一拍谢晓宇的肩膀,眼神灼灼:“晓宇,我的好兄弟!你为我乔峰,为丐帮,出生入死,挡下无数明枪暗箭!这套掌法,自我乔峰以下,非你莫属!今日,我便代表丐帮,正式传你此功!”

  谢晓宇虎躯一震,猛地单膝跪地,这个冷峻如冰的汉子,此刻声音竟有些哽咽,抱拳道:“帮主!晓宇……必不负帮主厚望,必不负此神功!”

  厅内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喝彩与赞同之声。吕章长老抚须点头,白世镜面色复杂却也未出言反对,全冠清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而角落里的康敏,看着场中那如同太阳般耀眼的乔峰,以及被他如此看重、即将习得神功的谢晓宇,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妙弧度。

  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即将迎来它新的传人。

第104章 山雨,已满楼

  元祐年间,大宋王朝迎来少年天子哲宗,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旧党重臣还朝,朝堂气象为之一变。北方辽国道宗耶律洪基雄踞塞外,虽无大举南征之象,然边境铁骑游弋,烽烟时起,山雨欲来之势已笼罩两国疆界。

  江湖格局,亦随之翻涌新章。

  少林,千年古刹,稳坐武林泰山北斗。七十二绝技威震江湖!天下习武之人,莫不仰视。

  丐帮,天下第一帮,弟子遍及南北。前帮主汪剑通溘然长逝后,乔峰凭刚猛无俦的掌法、豪迈干云的气概,以及屡挫辽邦挑衅、调解边民纷争的功绩,赢得帮众拥戴,声威直追先贤,“北乔峰”之名响彻寰宇。

  武当,立派不过十数载,却如旭日东升,势不可挡。掌门乔天,武功深不可测,更得太上师门逍遥派遗泽,开宗立派即获朝廷敕封“护国道宗”,敕令编纂《万寿道藏》,汇聚天下道门菁英。如今武当山香火鼎盛,门规严谨,隐隐已与少林分庭抗礼,共尊“佛道双峰”。

  值此风云际会之时,江湖暗流亦随之涌动。

  近半年来,接连有数位成名高手毙命,死状蹊跷,竟多是亡于自身独门绝技之下。河北“神鞭”马元义、山东“铁掌”赵鹤鸣、淮南“无影腿”谭方……皆遭此厄。现场线索寥寥,唯那“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古老传言不胫而走,矛头暗指姑苏慕容氏。尤其慕容复公子近来重现江湖,行踪莫测,更添几分嫌疑。江湖议论纷纷,慕容氏虽极力否认,然此桩公案,已成悬于武林头顶的阴云。

  恰在此时,武当掌门乔天,再行惊世之举!

  一道来自武当山的英雄帖,已传遍天下名门:腊月二十二,邀天下群雄,齐聚少室山!武当掌门乔天,将亲赴少林,与少林辩法论道,一决高下!

  此讯一出,石破天惊!

  千年少林,何曾被人如此公然挑战?江湖瞬间沸腾,无论名门大派,还是游侠散人,无不将目光投向少室山,翘首以待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佛道之争。

  更有甚者,两日之后,武当山将先有一场盛事——《万寿道藏》编纂功成,现世大典!朝廷已下明旨,将遣重臣亲临,迎请道藏入国库珍藏,以彰文治,显尊道门。

  一时间,江湖目光因乔天一纸战帖而聚焦少林,庙堂视线因道藏问世而凝聚武当!两大盛事,接踵而至,将这佛道圣地,共同推至时代浪潮之巅!

  丐帮总舵,后山演武场。

  尘沙飞扬,龙吟隐隐!

  两道雄健身影正自缠斗,掌风呼啸,气劲交击,闷雷之声不绝于耳。正是帮主乔峰,与他的心腹兄弟谢晓宇!

  乔峰施展的,赫然是他威震天下的降龙十八掌!掌出如狂涛怒卷,力道磅礴无尽,更兼变化精微,看似直来直往,实则刚柔并济,收放由心。每一掌皆带着睥睨天下的霸气,仿佛执掌乾坤,莫可匹敌!

  谢晓宇所用,竟亦是降龙十八掌!然其风格,与乔峰迥异。他的掌法更为刚猛决绝,招招倾力,式式搏命,将自身意志与力量催谷至巅峰,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玉石俱焚的惨烈气势!他赤膊上身,古铜肌肤上纵横交错的伤疤,在运功时隐隐泛红,更添悍勇。虽少了几分乔峰那圆融变化的机巧,但那纯粹到极致的刚猛,却同样撼天动地!

  “亢龙有悔!”

  “见龙在田!”

  “利涉大川!”

  同样的掌法,乔峰之掌如浩瀚瀚海,深不可测;谢晓宇之掌如火山喷发,炽烈狂放!

  激斗良久,两人倏然分开,气机牵引,尘土缓缓落地。

  乔峰气息绵长,虎目之中精光闪烁,尽是赞赏,朗声大笑:“好!好兄弟!你这掌法,刚猛无俦,已得降龙精髓!此掌正合你心性,在你手中,必能发挥十成威力!”

  谢晓宇微微喘息,冷峻的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红光,抱拳沉声道:“全赖帮主传授!此掌……甚得我心!”

  看着眼前忠勇无双的兄弟,乔峰胸中豪情激荡。有此臂助,有此神功,江湖虽大,何足道哉?

  然,他目光望向南方,一丝隐忧掠过心头。兄长乔天此番搅动风云,那腊月二十二的少室山之会……

  山雨,已满楼!

第105章 荡魔令

  大宋皇宫,紫宸殿偏殿。

  檀香细细,墨韵氤氲。年轻的哲宗皇帝赵煦正伏于御案之上,手持紫毫,凝神静气,笔走龙蛇。他笔下并非经国雄文,亦非锦绣诗词,而是一个笔力渐显峥嵘的“静”字。笔锋藏而不露,结构却隐隐透出一股不甘蛰伏的锐意,恰似他此刻的心境——表面遵从太皇太后与旧党之意,示天下以静默,内里却早已心潮澎湃,志在乾坤。

  内侍省都都知轻步趋入,于三丈外躬身,细声禀报:“皇上,金台先生于殿外候旨。”

  哲宗并未抬头,笔尖稳稳勾勒出最后一捺,方才搁笔,用一方明黄绸缎细细擦拭指尖并不存在的墨渍,淡然道:“宣。”

  片刻,一位身形魁伟、面容古朴、穿着简朴深衣的老者稳步而入。他步履沉凝,看似不快,却瞬息间便已至御案前十步之遥,随即停下,并不行跪拜大礼,只是躬身,抱拳,行了一个古朴的揖礼:“老臣金台,参见陛下。” 声若洪钟,虽刻意压低,依旧在静谧的殿内激起隐隐回响。此乃帝师兼护龙阁总管之特权,见君不拜,以示尊崇,亦显超然。

  哲宗抬手虚扶:“帝师不必多礼。赐座。”

  待金台在一张紫檀木墩上坐下,哲宗方缓声道:“两日后,武当山《万寿道藏》编纂功成,举行现世大典。此乃先帝在位时定下的文治盛举,更是我朝尊崇道门、彰显教化之大事。朝廷需派一位德高望重、身份足够之人,亲赴武当,代朕与朝廷,接收道藏,迎入国库珍藏。”

  他目光落在金台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帝师乃朕之师长,更是护龙阁总管,武功盖世,德望素著,于江湖朝堂皆具分量。此行,非帝师莫属。”

  金台面色平静,并无讶异,只是微微颔首,沉声道:“老臣,领旨。” 言简意赅,并无多余辞色。

  哲宗对他的反应毫不意外,随手从御案一角拿起一份以火漆密封的卷宗,递了过去:“此外,此物,帝师也看看。”

  金台双手接过,解开丝绦,展开卷宗。里面并非寻常奏章,而是一份名单,罗列着当今江湖之上,所有已知的宗师级高手的名号、出身、武功特点乃至大致行踪。从少林到丐帮,武当乃至西域、吐蕃、大理等地的隐士高人,甚至一些亦正亦邪、行踪诡秘的人物,皆在其上,林林总总,竟有二十余位之多!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足以撼动一方的恐怖武力。

  金台目光如电,快速扫过,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他合上卷宗,抬头看向哲宗,眼中带着探询:“陛下,此名单……何意?”

  哲宗年轻的脸庞上掠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冷厉,他站起身,踱至窗前,望着窗外被宫墙切割开的四方天空,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冰珠砸落玉盘:

  “先帝雄才大略,革新图治,扶持武当,意在制衡少林,稳定江湖。此策本身并无大错。” 他话锋陡然一转,带着一丝讥诮与沉重,“然而,先帝或许忙于新政,却似乎忘了……我赵宋太祖皇帝留下的另一条遗训!”

  他猛地回身,目光灼灼地盯着金台:“一甲子,荡魔令!”

  这五个字如同惊雷,在金台耳畔炸响,让他古井无波的面容终于泛起一丝波澜。

  哲宗不待他回应,手指重重地点在那份名单上,语气愈发急促激烈:“帝师,你看看!看看如今的江湖!宗师辈出,高手如云!还有这名单上的诸多人物……这还只是明面上的!”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压抑尽数吐出,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惧:“江湖势力膨胀若此!若再等三十年,待下一个甲子,或是更久,待帝师你们这些定海神针般的人物离去,朕这江山……还稳吗?这些身负绝世武力的江湖人,若群起而动,或是被野心家利用,谁人能制?朝廷法度,百万禁军,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又能有几分威慑?!”

  金台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陛下,太祖遗训,老臣不敢或忘。然,‘荡魔令’非同小可,动辄牵连无数,血流成河。且……时机未至。依祖制,距下一个甲子之期,尚有近二十年。再者,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恐怕也不会同意陛下轻易重启此令,更不会坐视陛下忤逆先帝神宗皇帝扶持武当、稳定江湖的既定方略。”

  哲宗嘴角勾起一抹与他年轻面容极不相符的、近乎冷酷的笑容:“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近来已有还政于朕的意愿。朕……等得起,也准备得起。”

  他走回御案前,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名单上,尤其是“武当乔天”那几个字上,语气变得幽深难测:“帝师,此番你去武当,不妨多看看,多想想。若这武当,这把先帝铸就的‘刀’,将来不能为朕所用,不能乖乖指向朕希望的方向……”

  他抬起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金台脸上,一字一句道:“那么,待到时机成熟,就只好劳烦帝师,率领护龙阁,亲自出手,替朕……将这柄可能伤主的利刃,以及那些不安分的‘魔’,一并‘荡涤’干净了。要么加入护龙阁,要么死!”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唯有檀香依旧袅袅。金台迎着皇帝那混合着稚嫩与狠决的目光,缓缓垂下眼帘,将那卷沉重的名单紧紧握在手中,古朴的脸上看不出丝毫情绪,只余一声几乎微不可闻的回应:

  “老臣……明白了。”

  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仿佛随着这句承诺,悄然弥漫于这大宋皇宫的最深处。山雨,未至朝堂,杀机已隐于九重。

第106章 紫气东来,道韵天成

  元祐x年,秋,武当山。

  旭日初升,万丈霞光刺破云海,将七十二峰染成一片金红。今日的武当山,气象殊异。自山门至天柱峰顶,白玉石阶洒扫得一尘不染,两侧古松悬着玄黑道幡,上书“万寿道藏”、“护国道宗”等烫金大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真武大殿前的巨大广场上,更是人头攒动,庄严肃穆。数千武当弟子,按内外门、辈分高低,身着统一制式的道袍,列成整齐方阵,鸦雀无声。他们气息沉稳,眼神清亮,虽大多年轻,却已隐隐显露出大派弟子的风范。更远处,是来自天下各州府道观的高功、名宿,以及不少闻讯前来观礼的江湖名流,人人面色郑重,带着敬畏与好奇。

  吉时已到,钟鼎齐鸣!

  九声浑厚悠扬的铜钟巨响,自金顶传来,声浪滚滚,涤荡群山。随即,七十二面皮鼓同时擂动,节奏沉雄,如大地心跳。

  在万众瞩目之下,一人缓步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台。

  他并非掌门乔天,而是一位身着青色儒衫的年轻人——黄裳。他面容清癯,身形文弱,与周围雄浑的武道气息格格不入,但步履沉稳,眼神澄澈,自有一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静气。

  黄裳立于台前,并未运功扬声,但其清越平和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显露出对内力精妙的掌控,而非蛮力。

  “天道运行,阴阳化生。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今,蒙天恩浩荡,陛下垂青,天下道门同仁戮力同心,历时数载,遍览群经,去芜存菁,增遗补阙,《万寿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终得功成!”

  他言语简练,却将编纂历程、道藏价值阐述得清晰透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随后,他宣布大典仪程,安排弟子引导,调度各方人员,一切井井有条,繁而不乱。台下众多道门耆老见状,无不暗暗颔首,心道乔天掌门果然慧眼如炬,此子这份沉稳气度与治事之才,确非常人可及。

  乔天此刻正立于真武大殿门前的台阶之上,一身玄黑掌门道袍,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他并未刻意释放气势,却自然而然地成为全场焦点。他面带微笑,与前来道贺的各方宾客寒暄致意,目光偶尔扫过全场,将黄裳的表现看在眼中,心中欣慰。

  不久,山下传来清越的仪仗号角。一队盔明甲亮、气度森严的御前侍卫开道,簇拥着一位身着紫色蟒袍、面容古朴、不怒自威的老者,缓步登上广场。所过之处,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路,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来人正是帝师,护龙阁总管——金台。

  乔天率无崖子、苏星河等武当核心,亲自于大殿门前相迎。

  “武当乔天,恭迎帝师法驾。”乔天执道家揖礼,不卑不亢。

  金台停下脚步,锐利如鹰隼的目光在乔天脸上停留一瞬,又扫过面带微笑的无崖子,以及后方气度不凡的苏星河、余婆婆等人,微微颔首,声音洪亮:“乔掌门,诸位,不必多礼。老夫奉陛下之命,特来恭贺《万寿道藏》功成,迎请道藏,入藏国库。”

  “帝师与朝廷厚爱,武当上下,感激不尽。请入殿奉茶。”乔天侧身相请。

  一行人进入宏伟肃穆的真武大殿。殿内,三清道祖神像威严肃穆,香案之上,早已备好香茗。

  分宾主落座后,金台并未过多寒暄,直接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一卷明黄绫缎圣旨,肃然起身。

  “乔天,接旨。”

  乔天与殿内众人躬身聆听。

  金台展开圣旨,声音沉凝,字字如金玉交击,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武当山护国道宗,秉道法自然之旨,汇玄门百家之粹,编纂《万寿道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心甚慰!特敕封《万寿道藏》为国之重典,藏于秘阁,永镇江山……钦此!”

  “乔天,领旨谢恩。”乔天上前,双手恭敬接过那卷沉重的圣旨。

  仪式完毕,气氛稍缓。金台重新落座,端起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乔掌门,武当立派不过十数载,便有此盛况,门下英才济济,更得此编纂道藏之不世功业,当真令人惊叹。”

  乔天谦和道:“帝师过誉。此乃朝廷支持,天下道门同心,以及门下弟子勤勉之功,乔某不敢居功。”

  金台目光掠过乔天,看向一旁静坐的无崖子,似是无意间提起:“无崖子先生风采依旧,逍遥派武学博大精深,令人神往。只是……江湖之大,能人辈出,却也难免龙蛇混杂。乔掌门年轻有为,当知树大招风之理。道法讲求自然无为,亦需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至理。望武当能永持初心,莫要卷入不必要的纷争,方是长久之道。”

  他语气平和,仿佛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告诫,但话语中的审视与隐隐的告诫之意,却如针般刺入乔天耳中。

  无崖子微微一笑,接口道:“帝师金玉良言。逍遥派早已不同往事,如今不过是武当一老朽客卿。门下弟子,但求问心无愧,顺应自然罢了。”

  乔天心中凛然,面上笑容不变,举杯示意:“帝师教诲,乔天谨记。武当立派,旨在传承道统,弘扬正法,护卫家国。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金台深深看了乔天一眼,不再多言,举杯饮茶。殿内一派祥和,茶香袅袅,方才那短暂的机锋仿佛从未发生。

  但乔天端着茶杯的手指,却几不可察地微微紧了一下。金台的话,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荡开了一圈不安的涟漪。朝廷的“厚爱”,似乎并非毫无代价。这《万寿道藏》的完成,对武当而言,不知是福是祸?

  他抬眼望向殿外,广场之上,依旧人声鼎沸,气象万千。

第107章 武当掌门 黄裳

  帝师金台的仪仗,带着那承载了无数心血的《万寿道藏》,浩浩荡荡下了武当山。喧嚣过后,武当山并未立刻恢复往日的清静,反而笼罩在一种更为庄重肃穆的氛围之中。

  真武大殿内,香火缭绕,气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