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江瑟瑟
看着此时上海公共租界,宛如后世县城的景象,卫辞书愈发感觉民族时期所谓的黄金十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钢铁,化学,医疗,交通几乎没有进展,全是靠着几家面粉厂和纺织厂给自己脸上贴金。
真不知道后世的果粉怎么就把这个时期吹成了盛世。就该把他们全部抓过来,体验一下破产农民或者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血汗工厂工人的滋味。
“卖报!卖报!”
“《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应有尽有喽!”
“《新闻报》出新小说喽!”
伴随着距离电车站点越来越近,卫辞书眼前的人群也愈发稠密,报童的吆喝声也越来越清晰。
听到报童吆喝《新闻报》的内容,卫辞书想起了自己的作品今天发布的事情,他随即拦住报童,开口问道:“给我来一份新闻报。”
“先生,诚惠四个铜板。”
“给。”
从报童手中接过几张钉装在一起的报纸,卫辞书迫不及待地看向报纸的头版。
果不其然,在报纸头版《快活林》的标题下,绍宋两个字,还有卫辞书的作家名字便被整整齐齐的刊印在报纸上。
接下来,密密麻麻的竖行繁体字便整齐排列着前三章的内容。
卫辞书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观察着周围几个同样购买了《新闻报》的行人的神色。之见购买报纸的几人一边目不转睛的看着报纸,并且时不时的发出或惊讶或兴奋的震惊声,俨然整个人已经沉入到小说世界中去的样子。
卫辞书便感觉,如果大多数读者都是当前几人的这种表现,那《绍宋》的爆火便是指日可待了。
“叮~叮~叮~叮~”
随着电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卫辞书也跟随着人流登上了前往仁济医院,也就是自己工作地点的路号电车。
向售票员买了自己行程的车票之后,卫辞书找到一个座位坐下,随即继续浏览起当前的报纸。
在浏览报纸的间隙,卫辞书抬头向电车上的乘客打量了几眼,大早上坐车的除了形形色色的上班族,剩下的就是读书的各种学生。
只可惜,现在正值冬季,整个上海也冷的可以,电车上的学生们大都穿着臃肿的棉衣,这倒是让企图能够看到后世互联网上民国女学生风采的卫辞书有些失望。
年轻人的本性是活泼好动的,只见在电车的前列,几个凑成一团的男生正围绕着一份报纸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这个叫卫辞书的太会写了,居然能想到民国时期的大学生穿越到赵构身上的点子,写的剧情也精彩,那个姓康的反派我看着都生气……”
“是啊,真不知道是哪位大家。在这篇小说完成之前,我要一直购买《新闻报》了。”
“可惜。就是报纸上的连载颇不爽利,一次才写这么点,怎么够看嘛……”
男生之间的讨论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由于当前民国人生活中娱乐设施的乏味,他们讨论的话题霎时间引起了车厢上大半人的兴趣。
片刻之后,便有一个忍不住的中年男人上前搭话,并且借阅他们手中的报纸。然后,出乎意料的,那名中年男人竟把报纸上《绍宋》小说的内容以类似说书的形式朗读起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抑扬顿挫的情绪引得车厢上众人一阵叫好。
但看着自己的抄来的作品就这样被公开处刑,卫辞书本人还是有些羞愧。
只见他在列车到站之后,便忙不迭地下车离去。
走进了仁济医院的大门,卫辞书拿着一干证明身份的资料来到了医院的医务处。
随即在经过一番人事交接之后,卫辞书拿着属于自己的白大褂走到了华人医生的办公室。
是的,当前的仁济医院还分为外籍医生和华人医生。
作为上海租界内最有名的医院,仁济医院当仁不让的成为远东地区的外国领事,洋行行长,驻外工作人员以及各种洋人看病的不二选择。
但是他们看病,都是找同样肤色的白人医生。至于华侨?以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实力以及高等学校的相应水平,再加上种族歧视的种种缘故……
在一九三六年的大鼻子老外心里,他们找华人医师看病,应该同我们现在找印度医生看病没什么两样。
走进办公室的卫辞书以新来同事的身份和在座的医生们打了个招呼。期间,一个叫汉思源的三十岁出头的外科大夫热情接待了他。
“小卫,这是你的门诊表,拿好。”
”好的,源哥。”卫辞书一边接过门诊表,一边对这个职场前辈开口说道,“等等……”
“嗯?怎么了,小卫?”
“这个,门诊的挂号是不是弄错了,我看上面才八个号。”
“没错,就是这样。八个号已经很多了,并且来看病的那些人哪个不是有权有势,时间短了那咱们不是怠慢人家了吗?”
听到汉思源的话,卫辞书突然明白过来,此时他虽然身在民国,但相当一部分潜意识还停留在九十年后。
比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大几十个病人。
果然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但是,现在。
他是真正的来到这个传说中的城市老爷部了。
第八章 会诊风波
卫辞书刚到的第一天就被喊去了会诊。
在前往特护病房的走廊上,卫辞书和汉思源开口说道:“源哥,病人是什么情况。”
听到卫辞书的问题,汉思源紧皱的眉头松弛了些许,随即强压着心中的焦虑对卫辞书开口道:“那间高等病房里的患者名叫吴溪颖,是咱们这座上海特别市吴铁城吴市长的女儿。”
“听另一个同事说,这次吴市长的女儿病的很重。有很严重的肺炎征象。”
“那为什么不直接注射血清和百浪多息?”
“因为影像科检查的结果和我们给出的结论不一致。他们的片子上显示的吴小姐的肺部基本正常,没有看出来高密度影。”说到这里,这位在仁济医院已经浸淫了十多年的老大夫开口对卫辞书说道,“对于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我们的地位和大清时期宫里的御医没什么两样。”
“这些本就棘手的疾病,你治好了还好说,但如果你治不好,那可就是家破人亡的罪过。再加上现在仁济医院,我们华人医师的工薪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上海市政府的拨款。”
“我明白了,那就是,如果吴市长的这位千金出了什么意外,那咱们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也就要到头了,是这样吧。”
“没错,毕竟广济医院,共济医院,宝隆医院,还有红十字会总院那边,哪个不是对我们仁济的位置虎视眈眈……”
“明白了。”听着汉思源的话,卫辞书在旁边默默点头,他想起了后世在协和临床实习的时候,高干病房一类的东西。
谈话间,卫辞书在汉思源的带领来到了高等病房。
只见与普通病房的环境不同,除了有着媲美国际饭店的装修和陈设外,这里已经被十余位身穿白大褂的身影所填满。
“蓬浩洋,安钰成,章……党坤党主任,以及安德森大夫,克里斯大夫……整个医院的内科和全科的骨干力量都来了。”
简略扫视了一眼病房内的情况之后,汉思源对着卫辞书低声开口。
病房内的情况引起了卫辞书的好奇,只见带着口罩的卫辞书抬头向病房内看去,洁白的病床上躺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只不过她的情况看起来很不好,面色晕红,神情恍惚,即便贴着降温的酒精湿巾却依然是大汗淋漓。
汉思源口中的党坤党主任也是额头冒汗的状态,这个在医院上说一不二的大主任正在低声下气的跟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解释着什么。
距离病床不远处有几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夫不耐烦地打着哈欠,而病房更角落的地方,十余名仁济医院各科室的华人骨干大夫正拿着几份临床检测报告窃窃私语。
跟着汉思源走到人群中,卫辞书也拿过报告和汉思源一同看了起来。
“意识模糊,呼吸急促,胸廓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增强,叩诊为浊音。听诊为湿罗音兼支气管呼吸音。体温三十九点三摄氏度。可见大汗出,小便黄赤,渴饮冷水……”
典型的肺炎征象……心中类似的念头一闪而过,卫辞书拿过吴溪颖的X线胸片一看,却不自主的皱起了眉头。
只见图像整体发黑,肺野处模糊不清……正常的肺炎的清晰实变影以及支气管综合征没有丝毫出现的痕迹。
正在卫辞书思考的时候,医生群体中的亨德里大夫正在对患者家属,也就是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进行讲话,“贵小姐的症状十分危险,经过我们的诊断,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高热。至于高热发生的原因,我们目前尚且没有相应的诊断。所以,我们建议吴小姐到广济医院看一看。吴市长,请您看一下这张片子,根据我们影像科的诊断……”
“影像科的诊断应该是出了问题。”一声沉稳有力的话语打断了亨德里大夫和吴市长的交谈。
而这番话语的主人,也就是卫辞书正迎着所有人或讥讽,或诧异的目光开口,“吴小姐是典型的大叶性肺炎的体征,所以,应该是影像科的机器出了问题。我建议,安排技工对影像科的X光机进行检修,然后重新进行胸片检查。”
卫辞书话音未落,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冷笑。
“卫大夫来医院不到二十四小时,倒比我们更懂X光机了?”洋人堆里踱出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医生,胸牌上“安德森-主治医师”的英文烫得刺眼。他指尖夹着一支香烟朝卫辞书一点,神情倨傲的扫视了在场的华人医师一圈,随即傲然开口道:“这台德国西门子机器上月刚通过工部局验收,难道你要说大英帝国的工程师不如你们这些中国技工吗?”
仿佛是为当前的紧张局势再添一把火,病床上的吴小姐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带着血丝的黄色痰液溅在洁白的床褥上溅开斑斑点点。卫辞书瞥见护士托盘里半凝固的磺胺结晶——这些人在用超剂量百浪多息强压高热,却连病灶都没找准。
“机器验收合格,不代表胶片显影不出错。”卫辞书随手将临床侦察报告交给身边的汉思源,并没有理会安德森挑衅的表情,而是直接 对人群中间的吴铁城说道:“烦请吴市长派人去暗房取未显影的底片——若是X光机曝光过度,底片边缘会有硫代硫酸钠结晶反光。”
吴铁城鹰隼般的目光剜过众人,秘书立刻小跑着冲出门外。
“找到了!”秘书捧着铁盒撞进病房时,安德森弹烟灰的右手迟疑片刻,随即带着羞怒的表情望着卫辞书。
“果然是这样。”经过在场的影像科医生确认后,这架X光机果然是检修上出了问题。
“让那个负责检修的员工给我滚蛋!”
看着对面吴市长铁青的脸色,内科主任党坤随即抢先一步发作,在完成了对手下医务科人员的吩咐后,这位内科大主任随即转身,带着些许讨好的意味对吴铁城开口道:“非常抱歉,吴市长,我们马上为吴小姐重新拍摄胸片。”
胸片拍出来了,果然是大叶性肺炎。
吴铁城的牛皮皮鞋在地板上碾出刺耳的吱嘎声,党主任微微弯着腰,站在吴铁城身边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的掏出手帕擦拭着额头上的冷汗。
卫辞书的目光却越过众人肩头,死死盯住护士正在配制的磺胺溶液。
“慢着。”在护士完成配药,即将为吴溪颖注射的时候,卫辞书突然出声打断了这一进程,“党主任,在这之前,我观察到吴小姐已经经受了大剂量冲击疗法。”
“可是百浪多息的每日最大剂量不能超过四克。”
“那又如何!”党坤的圆框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底下充血的双眼,“百浪多息是目前治疗验证最好的药物,没有之一!是药三分毒,这一道理还要我来教你吗?”
“党主任,让他说。”吴铁城突然出声,打断了党坤的呵斥。
卫辞书掀开吴小姐的眼睑,淡青色血管在惨白皮肤下蛛网般蔓延:“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尿量不足300毫升,这是急性肾损伤的前兆。”说完这句话,卫辞书转头看向角落里的中医会诊席,“哪位老师带了安宫牛黄丸?”
须发皆白的唐老大夫颤巍巍举起紫檀药匣。卫辞书接过龙眼大的金箔药丸,在洋大夫们讥诮的目光中掰开蜡封:“用清水化开鼻饲,配合白虎加石膏汤煎剂灌肠退热。”
“有趣的东方巫术。”看到这一幕的安德森突忍不住用英文出声讥讽,“用马粪纸包着的草屑也能成为治疗手段了吗?”
“去年《柳叶刀》刊登过牛黄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一口标准的美式口音回应,卫辞书转身直直的看向那个带着金丝眼镜的洋鬼子,“当然,如果安德森大夫连爱丁堡医学院的学报都懒得看。那我就要给你的母校写信,好好的阐述一下,我这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的所闻所见了。”
作为美国留学生,吴铁城自然听得懂英文。实施上,国民党政府的高层中一直不缺精英。
南京国民政府里面的哈佛校友密度甚至比纽约还多。
面对着,众多洋人医生以及秘书传递来的眼神,吴铁城经过短暂思考后,还是对身边的党坤开口说道,“按这个年轻人说的做。”
“是!”
有了最高领导的肯定,党坤也麻利的把一众事务都安排了下去。
众人一直从中午忙碌到了晚上。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吴溪颖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场的医生们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薪水和年节福利算是保住了。
站在病床旁,目睹了这一切的吴铁城脸色也缓和下来。此时的卫辞书正在和汉思源说着什么闲话。
“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吴市长,我叫卫辞书。”
“留洋回来的?”
“对。”
“我事务繁忙,还有很多琐事要处理。我女儿住院的这段时间,就拜托卫医生照顾了。”
“乐意为您效劳。”
对着卫辞书一点头,走出病房的吴铁城眨眼间换了个脸色。
“去查查那个叫卫辞书的年轻人的底细。”切换成了中年政客身份的吴铁城对自己的秘书开口吩咐道。
“黑白两道都要查吗?”
“都要查。”
第九章 小说声起
一九三六年一月八日 上海
《新闻报》的编辑部内,《快活林》副刊的主编严独鹤正在紧张的等待销量。
“主编!主编!“随着报社员工王应璋的声音在办公室门外响起。
严独鹤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好奇,而是直接从椅子上站起来开口问道,“应璋,咱们副刊今天的销量达到了多少。”
“严主编,目前我们的销量是十二万三千份,比昨天足足多了两万份!现在不单单是我们的上海总部,就连北平,青岛,还有广州那边,都发来了加印的请求。根据编辑部里的几个老员工推测,我们今天这份报纸的销量能达到十五万份,可以和《申报》以及《大公报》一较高下了!”
“哈哈哈哈哈,好!”听到手下员工这样的汇报,严独鹤得意的哈哈大笑起来,“我就知道那个卫辞书有这个能耐,老子这回可真是捡到宝了!”
说完这句话,严独鹤又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后,小心翼翼地整理起卫辞书送来的《绍宋》的稿件。
只见厚厚的稿件之中,赫然记载着《绍宋》开书以来的第一个大高潮。
……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