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3章

作者:半江瑟瑟

  心中念头如此闪过,卫辞书做了几次深呼吸,随即迈出脚步跟了上去。

  果然,卫辞书的猜测十分正确,在看房的过程中,租房的女人一直是笑盈盈的神情,但话语间却不停的打听卫辞书的底细。

  如果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到这里,恐怕这一段时间,连自己的底裤是什么颜色都交代的一干二净。

  面对房东的旁敲侧击,卫辞书也牢记自己当下在上海的伪造身份,谎称自己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医学生,家在胶东,在双亲亡故以及和兄弟分家后,进而来到上海见世面的同时,也想闯荡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然后便是不经意间交代了自己执业医师医生以及已经拿到了仁济医院工作的身份。

  听到卫辞书的自报家门后,许晴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热切,开始事无巨细的为卫辞书介绍起房间的装潢来。

  卫辞书看着房间的装潢也是暗暗点头,抽水马桶,自来水,燃气管道,电灯……这间屋子的一些列设施在后世看来可以说是稀松平常,但是在当前的民国可以说是,百分之九九的人享受不到的顶尖标准。

  “这间房我很满意,想问下长租的话,一个月要多少大洋。”在认真思量了一番后,卫辞书对当前的大陆新村七号表示认可。

  “本来是一个月二十二大洋,但卫小哥是高材生,看在高材生的面子上,一个月二十大洋就可以了。”

  “写收据吧,徐姐。我现在就可以付钱。”

  “好的,卫小哥,等会儿我帮你抱床褥子过来。”拿到了沉甸甸的大洋,房东徐晴便开始履行房东的本职工作,“我那里还有驱虫的樟脑丸,待会一并给你拿一些。”

  “麻烦徐姐了。”卫辞书礼貌的应和一声,但随即想到了什么,于是便对许晴问道,“徐姐,想问下,这里有哪些店铺和菜市场,毕竟我一个人住,要自己开火做饭。”

  “楼下,往东走。”

  “好的姐,那我现在去。”

  “这么急啊,卫小哥。”一边说着,徐晴一边啧啧称奇的看着卫辞书,“会做饭的男生,真是少见。将来跟着你的姑娘有福了。”

  听着房东的夸赞,卫辞书客套一句,“说笑了徐姐。我也就是在国外,吃不惯外国饭。自己的厨艺也就是把饭弄熟的水平。”

  “不过我做甜品的水平还不错,待会儿我想做一些分给邻居。到时候给徐姐也送一些。”

  “那姐姐就等着了。”

  和房东一起布置好房间后,卫辞书随即带着一身的大洋和房间钥匙去了最近的一家百货公司。

  至于为什么不去更实惠的菜行和肉铺?无他,卫辞书听不懂上海话。冈波宁在他身上都是夸奖他了,因为他甚至不是苏北口音。

  在一家叫永安公司的食品部内,卫辞书吃力的和伙计说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牛奶,鸡蛋,白糖,黄油,酥油,淡奶油,香草精,锡纸,高筋面粉……”

  葡式蛋挞的制作原料被他一样一样的买了起来。

  是的,卫辞书选择用美食攻略作为和鲁迅接触的第一步。

  当年开封菜凭借葡式蛋挞的配方杀穿祖国的大江南北,我卫辞书,凭借葡式蛋挞,拿下一个看牙医都要买糖吃奖励自己的吃货,不是问题!

  这次会战,是甜品糕手对战资深吃货,优势在我!

  半小时后,太阳开始落山,而卫辞书也弄好了所有的制作原料,风风火火的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活面,开酥。

  在卫辞书正在厨房进行着他的蛋挞大业的时候,已经出了一身汗的徐晴正在床上搂着他的男人聊天。

  面前的男人精瘦,皮肤相对结白,面颊方正但双眼的神情刻薄刺人,简单来说,就是这人长得可以,气势不俗,但看起来不像是好人。

  徐晴当前的房子和安逸的生活都是因面前男人的关系而来,所以除了要在床上讨好他的男人之外,在情绪上,为了避免被始乱终弃,她也要体现出足够的价值。

  所以,在高潮后的余韵这段时间,徐晴笑容魅惑 ,声音略带沙哑却极其娇柔的说着最近的日常,他身边的男人也不说话,只是一边把玩()()一边静静地听着。

  说着说着,徐晴开始谈起了今天的所见所闻。

  “今天,把七号那套房子租出去了,租户是个医生,出手也算大方,一下子交了半年的租金……”

  “医生?哪个学校毕业的?”

  “好像是叫什么约翰什么霍金来的,没在意,就没往心里去。”

  听到徐晴的话,那名中年男人嗤然一笑:“估计是什么犄角旮旯的大学。”

  内心深知自家金主心中学历鄙视链的徐晴听到这句话,也不反驳,此时行动远远比用嘴说有效。所以她一个翻身,将自家金主压在身下,同时伸手握住了他的把柄。

  二十分钟后。

  中年男人裹着浴巾躺在床上默默抽着骆驼香烟。

  突然,一股浓郁的混着牛奶的甜香充斥着他的鼻腔。

  “什么味道?”累了三次,正觉腹中有些饥饿的中年男人用力嗅了嗅。这味道比那些西点房中最贵的面包还要诱人。

  正在这时,有仆人从一楼上来,说是有邻居拜访。

  听到这句话,中年男人看了眼还在流水的浴室,随即穿好衣服走了下去。

  对着面前中年男人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的一张脸,卫辞书维持着友善的表情开口道,“先生您好,您就是房东太太的丈夫吧。我叫卫辞书,是新来的租客。”

  一边说着,卫辞书把一盒装好的,刚刚出炉的蛋挞提起来晃了晃,“这是我做的给邻居们的伴手礼,一点心意,还请不要嫌弃。”

  听着卫辞书的话,中年男人往卫辞书的方向看了一眼,那种勾人的甜香在此刻愈发浓郁,因此在肚子里蛔虫的勾引下,中年男人也摆出几分笑容,“那就却之不恭了。”

  “卫辞书是吧,我叫陈群,是徐晴的丈夫。听内人说,你刚回国?”

  “对的,陈先生。上个月刚回。”

  “好,听内人说,卫先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仁济医院的医师,可谓是青年才俊,哪天陈某人做东,卫先生可要赏脸做光啊。”

  “长者赐,不敢辞。一定,一定。”

  几番客套后,两人笑呵呵的互相告别。

  在听到身后的关门声后,卫辞书走到街道拐角处便心有余悸地骂了一声,“马勒戈壁,这尼玛怎么是他?”

  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很多叫陈群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能够在大陆新村购置好几套房的人,这样的陈群只有一个。

  那就是混迹在国民党和上海青帮之间,和杜月笙关系匪浅又是CC系(陈果夫,陈立夫)核心骨干,参与并推进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陈群,陈人鹤!

  这一段时间,出于小心使得万年船的心思,卫辞书从后世的青岛图书馆中查阅了很多上海关键人物和地理的资料。

  其中的陈群,作为民国上海典型的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陈群的名字赫然上榜而且名列前茅。

  “至于现在这个时间,陈群应该是帮助青帮的杜月笙从地下势力向政界转型,转型的方式是通过建立‘上海地方协会’,将杜月笙本人以及整个青帮势力一起纳入上海官方的管理体系。”

  “一个抽大烟,反革命,开赌场,贩卖人口逼良为娼的流氓头子,居然摇身一变为民间领袖,民国这个时代真的是烂到骨子里了。”

  但不管怎么说,缓过神来的卫辞书还是摇了摇头骂了一句,“奶奶的,有钱人的圈子真小啊……”

  十分钟后,平复了心情的卫辞书敲响了自己隔壁的隔壁,也就是鲁迅所在的大陆新村九号所在的房门。

  “咚咚咚。”

  两次不急不缓的敲门声后,面前的铁门被拉开一个小小的缝隙,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的脸庞出现在卫辞书眼中。

  “你好,我是新来的邻居,住在隔壁的七号……”

  迎着许广平探寻的目光,卫辞书开始自我介绍起来。

第六章 蛋挞“社交”

  上海的冬天有些湿冷。

  自江南长大的周樟寿本来能够适应,但是因为肺部疾病的缘故,当前湿冷的空气却让他有些难受。高水分含量的空气让他千疮百孔的肺部又增添了些许负担。

  太阳落山,天色近晚,窗外漂染在天际的晚霞由鲜红变得暗淡。

  民族最伟大的作家鲁迅放下了他手里的眼镜,抬头看一眼窗外,继而打开了书房的电灯,继续整理着他的稿件。

  此时的周樟寿手头上积攒着一堆事务,《故事新编》的整理校对和出版事宜,《申报》上杂文的供稿,《死魂灵》的翻译, 以及与矛盾,夏衍,胡风,萧红萧军等作家一起忙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呼吁抗日救亡运动的相关事宜。

  借着明亮的电灯灯光,正在专注校对稿件的鲁迅露出了些许疲惫,当前的上海物价较高,虽然凭借他当前各种渠道的收入足以维持舒适生活。

  但为了宣扬自己的民族革命文学,鲁迅必须频繁参与各种文化沙龙,和同一阵营的作家友人通信交往,同时需应对国民党当局的监视,经济上亦支援被捕左翼人士。

  一件又一件的繁琐事情让鲁迅的心灵也疲劳起来。

  “要是哪天能够带上一壶茶,再加上怡和洋行的朱古力杏仁饼干,在院子里安安静静地坐上一天好了。”

  眼中的疲色一闪而过,这位民国顶流作家突然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

  就在这时,许广平走路的声音恰好从一楼响起。

  不一会,周樟寿就看到自己的妻子拎着一个布满香气的纸盒的身影。

  看着自己妻子的脸庞,鲁迅温声开口道:“刚刚是谁来了?是送信的邮差吗?”

  显然,方才卫辞书的敲门声同样进入到了鲁迅的耳中。

  “不是送信的,是我们新来的邻居。”听到自家丈夫的话,许广平微笑的摇了摇头。

  只见她一边把方正的盒子拿到桌子上打开,露出八只蛋挞色泽金黄又香气四溢的身影,一边对自己的丈夫开口说道:“是新搬来的邻居,挨家挨户送了一些亲手做的西点。”

  “女邻居?”焦糖和牛奶的香气让鲁迅的鼻头动了动,只见他拿起一只蛋挞,去掉锡纸,一大口咬下一半。

  “嗯!是有一双巧手。看来,那位夫人应该能开起来一家很好的西点房。”鲁迅咀嚼着手中的点心,嗜爱甜食的他对后世的国民点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力。

  只见他一边心情愉快的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乌龙,一边向自己的爱人夸耀着卫辞书”卫夫人”的手艺。

  “这回我们的周大作家可猜错了。”鲁迅的发言让许广平狭促一笑,“来送这个西点的可不是什么夫人,而是一个长相端正的年轻人,看起来也就是二十出头,不到三十的样子。”

  自己妻子的发言引起了鲁迅的好奇心,“哦?年轻人能有这种手艺?”

  “是啊,听他的自我介绍,是从美国回来的。是仁济医院的医师。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年轻人啊。”

  “哦。”

  听到许广平的话,周樟寿难得沉默了一下,妻子口中年轻人学医的经历让他想起了自己。

  当初,在日本留学时,日俄战争影像上麻木的中国看客让他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后,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

  可是笔耕不辍数十年,当下的中国麻木者甚多,清醒者了了。然下日寇在中国各个地方步步紧逼,其狼子野心昭然皆知,而所谓的蒋委员长居然还要坚持他那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宝贵的中国国力和战场老兵放到相互倾轧方面。

  这让清楚认识到当前国内形势何等危急的鲁迅感觉一阵痛心。

  “豫才,想什么呢?”一旁的许广平看着自己丈夫的咀嚼动作逐渐缓慢,双眼也开始定定看着前方的某处,知晓面前的这个大作家定然又是神游物外起来。

  听到自己妻子的问话,周树人也并没有隐瞒,而是直接开口说道:“在想左联的问题。”

  再度拿起一只蛋挞在口中咀嚼,周樟寿对自己的夫人沉声开口道:“两天前,那位宋夫人托人递了消息,说南京那边对我们搞的这个‘左翼作家联盟’非常不满。现在对方视我们如同眼中钉,宋夫人一个人也挡不住那些反对的意见。”

  讲到这里,鲁迅停顿了一会,片刻之后,才用低落的声音淡淡开口,“可能过不了多久,上海的‘中国左联’就要就地解散了。”

  “啊?那怎么办?”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左联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听到这个消息的许广平一时间也是惊讶的开口。

  “还能怎么办?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现在躲在租界里,有洋人在国民党最多搞一些小动作,不敢进租界抓人。至于剩下的,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说完这句话,周樟寿对着自己的妻子笑了笑,“左联没了,还可以有文联,文联没了,还可以有文学研究会。走一步看一步,总会有方法的。”

  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神,周樟寿也不想让她跟着劳神多想,而是不留痕迹的转移话题开口道:“我们的邻居送的西点味道非常不错,完全是国际饭店的水平,广平,你也尝尝……”

  听到自家丈夫的话,许广平也拿了一块蛋挞送入口中,挞皮的酥脆和唇齿间传来的香甜让这位作家夫人眼前一亮,随即开口说道:“卫小哥的手艺真好,我去叫海婴下来,让他也尝尝。”

  说完这句话后,许广平又对鲁迅开口说道,“咱们的邻居登门拜访了,你这个男主人也该有所回应。明天我做一些苔饼和小饼干,你也给人家送过去。”

  “好。好。”听到妻子的话,周樟寿不由得苦笑的点了点头。他平素不喜欢与陌生人接触,但是现在,这个礼节性的人情往来是怎么都躲不开了。

  “更何况,要是两家熟悉,交好起来,能够学到这个西点的方子也是好的。‘

  作为公共租界的老饕,对各大甜品店和西点洋行如数家珍的鲁迅自然知道当前香气四溢,奶香甘醇的西点是那个卫小哥的独家配方。

  心中的渴望一闪而过,这让鲁迅对明天和那个年轻人的见面产生了些许的期待。

第七章 仁济医院

  一九三六年一月七日 上海

  在拍掉了吵人的闹钟后,挣扎着起床的卫辞书不自主地打了个哈欠。

  昨天晚上,为了不让自己的治疗方式和诊疗手段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卫辞书开夜车把当前这个时代的临床指南都看了一遍,做到了对当前主流药物的心中有数。要不然,等到给患者看病的时候,开出一个几十年后的临床常用药,那到时候,可不就是一推二三五能够解决的事情了。

  走出家门的卫辞书在临界的摊位上买上了两根油条,一边啃着,一边向电车车站走去。

  “这个时期的西医相对后世来说还只是原始的婴儿水平。”看着身边三三两两的人群,卫辞书心中淡淡想道。

  所谓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现代的基础科学,类似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进展以及相关方法论在人体上的应用。

  但是现在整值二战前夕,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青霉素要在二战中期,甚至末期才能够大批量制造。这也让当前的西医相对于中医并没有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从1936年的医疗情况来看,西医在外科手术和部分菌性疾病的处理上远超中医一头。但是在复杂的内科疾病以及一些非器质性病变的疑难杂症上,中医药治疗还是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仁济医院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威廉·洛克哈特于1844年创立,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西式医院之一。至1936年,医院已运营近百年,说是一家上海医疗界的龙头并不为过。

  但是就是这样的远东最顶尖的医院,在当前临床上能够使用的药物也少的可怜,无非就是百浪多息(磺胺),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乙醚,肾上腺素,奎宁,用来治疗梅毒的砷制剂,以及少量的自然植物提取物类似于洋地黄等等。

  这些种类林林总总的加起来,连中医方面的一个大方子都比不上。其中的主流药物类似磺胺,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价格十分昂贵,并且完全依赖外部进口,疗效低,副作用大。

  就这,这种后世稀松平常甚至一种落伍到临床上禁止使用的药物也是普通国人完全消费不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