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章

作者:半江瑟瑟

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半江瑟瑟

【注意:本小说内容纯属虚构】

一座一比一复制的计划单列市。

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

一场从民国二十五年开始的红色旅程。

第一章 中央书店

  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 上海 元旦

  卫辞书带着兜里的六十枚大洋走出街面上的一家当铺。

  此时时间正值上午,街上的早点摊还没收摊。

  前方胡同口处的馄饨摊上飘荡起层层白雾,带着瓜皮帽的老板正拿着竹制的篦子在带着烟筒的灰黑色铁锅内上下翻飞。

  “兹拉~兹拉~”摊位旁的油条铺里,棒打腰粗,穿着灰黑色围裙的妇人驱赶完了讨饭的乞丐,开始扯长了面团炸制最后一批油条。

  大葱和猪肉馅幻化成油脂的香气夹杂着“李家生煎”“热气出锅”的吆喝映衬了电车的铃铛声一声一声地响起。

  棉鞋、布鞋、皮鞋……穿着中山装,长袍马褂,灰黑色短打棉袍的身影从密密麻麻的接踵走过。

  茶行,布庄,酒楼,照相馆,中标行,银行,洋行,咖啡馆,舞厅这些映衬着大都市繁华的产品行当洋洋洒洒地开在柏油路两侧的街面上。

  “先生,先生,给点钱吧。”

  “走走走。”

  看着面前的一个中年男性将一个乞儿的碗踢到一边。卫辞书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

  在九十年后的上海,可不会有这样的成群在街面上公开乞讨的乞丐。

  上海身为共和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建设上的四大直辖市之首,要是出现在当前的这种情况,这届领导班子吃几年挂落都算是轻拿轻放的处罚。

  可惜,现在卫辞书所处的位置不再是共和国上海直辖市的浦东新区,而是民国上海特别市的公共租界,民国二十五年的爱多亚路(后世四马路)。

  “先生,要买一些茶叶吗?上好的碧螺春”

  “不用了,谢谢。”

  出声拒绝了一旁介绍生意的茶铺老板,卫辞书抬脚向爱多亚路的中心走去,如果他没记错,这个时候的爱多亚路有一些他急需的东西。

  “快点,快点~”

  密集的人力车车夫拉着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从身边驶过,肆无忌惮的,身穿黑色马褂褐色裤子的青帮成员在吆五喝六地推开挡路的人群,背着英七七的印度巡警大声谈笑,时不时在谈笑的间隙呵斥着中国行人,但对他们的白人主子谄媚的迎来送往。

  卫辞书像溺水一样感觉自己的胸腔一阵憋闷。除开左翼的身份不谈,卫辞书是一个实打实的大汉族主义者。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

  才是这名新世纪年轻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卫辞书心中愤怒,但转头一看,又感到有些绝望。

  只见路上的行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恐惧,看到乞丐懒洋洋的倚在墙角讨饭,行人被锡克警察抽了两棍子后忙不迭的道歉,普通人看到大鼻子洋人就远远的避开,巡警在早餐摊上大吃大喝,走的不付钱然后拿走摊主的“孝敬”,黑帮成员在巡警走后再来一遍。

  视而不见,习以为常,麻木不仁。

  扭曲的社会生态和屈居人下且心安理得的讨好卑微扎扎实实的压在一起。让一个来自共和国的后世国民不自主的呼吸困难。

  “马勒戈壁。”——这是卫辞书在观察民国街头后,对这个残障国家的第一句评价。

  心中的思念风起云涌,我们的主角脚步不停,一路沿着爱多亚路脚步不停。

  “荣宝斋…得月楼…荣新舞厅……找到了,中华书局。”

  看到自己此行的目标,卫辞书当即不再犹豫,迈步向装饰装的富丽堂皇的书店走去。

  坐落于爱多亚路的中华书店是上海的总店,占地广大,藏书众多,卫辞书出来乍到,对这里的生活习惯一应不懂,因此为了能够大隐隐于市,他决定这里补充一些时代知识。

  此时正值元旦期间,中华书店内人流繁杂,很多得闲的大学生,中学生乃至一些中年人都在这里阅读书籍,购买读物。

  此时的店员正在为一个带着女儿的中年男子结账,伴随着“吱嘎”一声,大门推开的声音,穿着中山装的店员习惯性的向门口的方向看了一眼。发现是一个高大硬朗,剑眉星目的顾客而不是逃账的人员后,便继续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卫辞书已经收起了自己的冲锋衣,换成了民国大学生常见的灰褐色长袍的打扮。

  “呼,人真多啊。”

  此时的书店与后世相差不同,同样的电灯,书架,展销区和阅读区。只是少了一些文创以及打卡拍照的网红墙。这家总店的一楼内部甚至有一处占地不小的咖啡馆,上面的商品名字均用中英双语写就,浑身上下就是地道的老上海风情。

  卫辞书不着急选书,而是隐晦地打量着书店的来客。只见来往期间的客户,发饰得体,服装整洁,不管是穿中山装还是民国传统服装,他们的用料都十分讲究。加之不管男女都是面色红润,说话有理清晰,完全没有街头众人那种皮肤蜡黄,身形瘦弱的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的景象。加上有闲钱来图书馆休闲,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想到这里,卫辞书心中暗暗断定,这里的人大多数是民国的中产或者小资产阶级。

  一边打量着,卫辞书一边向书店中央的展销区看了一眼。

  作为国民党直接掌控的带有政治立场的书店,这里的书籍摆放位置也有相应的体现,类似于原时空新华书店中央的《老大谈治国理政》,取而代之的是《三民主义》,戴季陶的《孙文主义哲学基础》,蒋光头的《中国之命运》以及一些国府大员的谈话集或者政治书籍。

  除此之外,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徐枕亚《玉梨魂》,苏晏殊《零雁断鸿记》,严独鹤《人海梦》等书籍和《良友》,《电声》《玲珑》等等。

  至于《时代周刊》《独立评论》《小说月报》等期刊以及《茶花女》《将军的头》《家》等相对严肃的文学,纷纷放置在普通地区。

  与后世的普罗大众追求“龙王归来”和“霸道总裁爱上我”相似,这个年代除了一批顶尖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学生和高知分子之间流传外,剩下的普罗大众还是更喜欢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心中闪过一个名字,卫辞书有意识的围着售卖区转了几圈,但最终没有收获。

  片刻之后,回过身来的卫辞书也是嗤然一笑,也对,就凭国民党那些衣冠禽兽的做派,他们怎么能让旗下的出版机构刊印《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之类的作品。

  将目光在一众“男恨女爱”的资产阶级的陈词滥调上移开,卫辞书向报刊区走去。

  《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独立评论》《生活周刊》《东方杂志》《新中华》……挑选了厚厚一沓报纸,卫辞书递给收费员两枚“孙小头”,然后向阅读区大步走去。

第二章 日近延安远

  在不算少的一众穿着长马褂和学生装的读书人群中找到一个空闲的位子,拿着厚厚一摞报纸以及杂志的卫辞书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视线在民国二十五年一月一日的日期上停了停,身形挺直坐在椅子上的卫辞书不动声色的挑了挑眉,随即开始阅读起报纸上刊载的内容。

  “西洋鱼肝油……恒昌洋行……”

  “日本关东军策动伪蒙李守信部进一步侵犯察东(察哈尔东部),目前张北,康保等县岌岌可危。”

  “殷汝耕“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持续扩军,经预测其当前兵力达1.5万人,频繁袭扰平津地区。”

  “朱毛赤匪到达陕北,同陕北赤匪汇合,委员长敕令张学良司令杨虎城将军北上剿匪。”

  “前日百乐门歌舞厅斗殴事件初审,两肇事者系上海特别市社会局局长公子……”

  一边浏览着近日的消息,卫辞书一边在心中暗暗揣度。

  首先是自己的金手指。

  这次穿越的超自然现象不是一次简单的身穿。虽然没有传说中双穿门的存在,但是卫辞书也有自己的依仗,那就是原时空的整个青岛市!

  除了相应的人口外,来自后世2025年的整个青岛计划单列市行政辖区的一切,都伴随着卫辞书的意识空间来到了当下的民国,供卫辞书随取随用。

  单单从军事方面来看,卫辞书当前掌握的就有:

  陆军

  即墨地区的第203兵种合成旅、海防第三三五旅、第四电子战旅、城阳区红旗9B第17营,第116营

  海军

  海军青岛综合保障基地(辽宁号航母),海军潜艇第一基地,青岛水警区,威海水警区

  驱逐舰第1支队 驻山东青岛黄岛区古镇口港,辖十驱五护。

  055型驱逐舰4艘:104无锡、103鞍山、102拉萨、101南昌。

  052D型驱逐舰2艘:118乌鲁木齐、117西宁。

  051C型驱逐舰2艘:116石家庄、115沈阳。

  052型驱逐舰2艘:113青岛、112哈尔滨。

  054B型护卫舰1艘:545漯河。

  054A型护卫舰4艘:550潍坊、547临沂、546盐城、538烟台。

  威海水警区

  护卫舰第12支队 驻山东威海刘公岛,六艘护卫舰。

  056A型护卫舰6艘:603定州、604牡丹江、605张家口、606辛集、656秦皇岛、655黄石。

  潜艇第2支队 驻地青岛市北,九艘潜艇。

  039型潜艇1艘:320。

  039G型潜艇8艘:314、315、316、321、322、323、327、328。

  作战支援舰第1支队

  901型综合补给舰1艘: 901呼伦湖。

  903A型综合补给舰3艘:903可可西里湖、904东平湖、889太湖

  侦测船大队 驻地青岛黄岛。

  815A型电子侦察舰3艘:799金星、796开阳星、794天狼星。

  636A型海洋综合调查船2艘:海洋二十五号/876钱伟长、海洋二十二号/875钱三强。

  1500吨级双体测量船2艘:北测902(2016)、北测901(2016)。

  勤务船大队

  北油、北水、北拖、北康、北勤。

  防险救生船支队

  926型潜艇支援舰2艘:847洪泽湖、846阳澄湖。

  近海救生打捞船:北救143、北救138、北救122。

  大马力特种远洋拖船2艘:北拖721、北拖739。

  以及海军陆战队第五旅,海军陆战队第六旅,海防三三五旅。

  空军

  胶州机场:歼16十二架,歼20四架

  团岛机场:歼轰七A二十四架,歼十C十二架

  可以说,如果是连人带装备传送过来的话,凭借当前的大黑鱼和常规主战武器,青岛一个市硬吃日本一个国家不是问题。

  但是,当前过来的只有卫辞书一个人,所以现在别说那些船和飞机了。能用两个月摆弄好155榴就算这年轻人厉害……

  当今的时间是一九三六,日本人进一步谋取中国的行动已经拉开。从去年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再到青岛诸军,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大规模增兵已经开始。

  十九月后,全国震动的卢沟桥事变就会发生,届时整个中华大地将彻底进入动荡不安的战乱之中。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条山战役…花园口决堤…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对于国民党成事的可能性,卫辞书是不抱希望的,以文盲为兵员,封建压迫制度为主题,各级军官都上下其手吃空饷的旧军队,怎么跟日军这样的工业国的军队血战沙场。

  再加上光头政府的不当人,蒋宋孔陈家族的走私腐败以及和日本高层的眉来眼去。

  在原时空,美国人为了保证他们输送给缅甸远征军的补剂能够到士兵嘴里去,专门看着国军士兵将下发的维生素片放进嘴里,就这样,那些国军军官也能命令远征军士兵把药片含在嘴里不准咽,等美国人走来,再吐出来拿到黑市上换钱。

  将手中的报纸放到桌子上,卫辞书绷不住呵呵一笑。

  要是自己真的是脑袋被驴踢了去找光头,献上了一个中型合成旅的装备。

  当天晚上日本人就能拿到那些装备的详细说明书,第二天,各大洋行就能拉着那些从黑市而来的装备离开上海港。

  至于第三天,那就是自己被薅到某个小黑屋里见戴老板,被严刑拷打自己的剩下的十个中型合成旅的装备藏到哪里了。

  但是现在的情况……将面前的报纸拿起来夹在腋下,卫辞书迈步走出中华书店。

  “黄包车。”

  “先生去哪?”

  “和平饭店。”

  “得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