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江瑟瑟
“已经基本完成了,主席。”
“好,既然大大降低了暴露后世青岛的风险,那这个计划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小鬼,这样,你回去和连暲一起草拟出来相应的物资清单和医院改建计划,到时候送到伍豪那里,签完字之后就马上开始。”
“是。”
“还有,刚才你说的关于我们根据地缺少医疗人员的现状,你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
“额。。。让北方局的同志们努努力,多挖几个医生过来?”
“好主意。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我的意见是,在红军大学新开设一个医学院,让你还有红军医院的其他同志一起过去上课,成体系的培养医学生,怎么样?”
“报告,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对了,泽民那边的五小工业搞得怎么样了?”
“前两天泽民首长喊我把几套汽轮机和其他的机械设备加上配套的技术手册放到三号仓库,想来他们那边已经完成了选址和招工事宜,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那就好。”周伍豪抿了一口茶,接过卫辞书的话题,“辞书同志带过来的资源虽然多,但这段时间一直只出不进,心里总也踏实不起来。现在我们的自主生产有了起色,这确实让人高兴。”
“只出不进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总理,我还真想过这个问题。”
“哦?辞书同志有什么想法?”
看着面露好奇之色的李润石和周伍豪,卫辞书嘿嘿一笑,“总理,张学良最近是不是请您去肤施(延安)一见?”
“对啊。”
“我们可以和东北军做生意啊。张学良带着东北军那一大家子,日子也不好过。只要我们拿出足够有诱惑力的筹码,他肯定乐意当我们的销售总代理。”
对于卫辞书嘴里蹦出来的现代词汇,李润石和周伍豪已经见怪不怪。
“那以我们现在这个家底,能和张学良做什么买卖呢?总不能是卖酸枣吧。”
“当然不是。我建议主席和张学良做的生意是这些。”一边说着,卫辞书一边从空间中拿出几份药片,“是比现在的磺胺类药物大幅度先进的二代磺胺!”
第四十七章 做生意好啊,做生意得学……
卫辞书摊开手掌,几板用铝箔单独包装的白色药片静静躺在他的掌心。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些药片显得平平无奇,但只有此时两位首长面前的年轻人才知道这是上万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数十年呕心沥血,碾压此时所有抗菌药的智慧结晶。
“二代磺胺?”用好奇的目光看向卫辞书手中的药物,周伍豪身体微微前倾。作为曾经在黄埔军校、上海、天津等地领导过复杂斗争的革命领袖,他太清楚磺胺类药物在战场上的价值了。目前的磺胺(例如百浪多息)虽然效果有限,副作用也不小,但已经是殊为难得的救命药。如果这个“二代磺胺”能够对得起他的名字,那么不要说畅销民国,就是西方列强为了争抢这种药物也会把狗脑子打出来!
“对,二代磺胺。来自四十年后的科技水平。”卫辞书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一代磺胺的抗菌谱相对较窄,口服吸收差,溶解度低,不良反应常见且严重,经常导致患者的肝肾损伤以至于出现结晶尿,血尿等等。而且作用时间短,需频繁给药。”
“相比于一代磺胺,二代磺胺的抗菌谱更广,效果是现在市面上磺胺的好几倍,副作用显著降低。对肺炎、败血症、产褥热,还有战场上最常见的伤口感染化脓,效果立竿见影。一片顶现在的几片甚至十几片。”
一边听着卫辞书的介绍,李润石一边拿起一板药。他从里面挤出一片,放在眼前仔细端详,然后又放回桌面上。
“小鬼,”李润石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这东西容易被仿制吗?如果流落到国民政府甚至日本人手中,他们仿制出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要是被敌对势力照着葫芦画起了瓢,这对我们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啊。”
“十年以上,我可以用我的专业和党性担保。”卫辞书挺直腰板,“它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是磺胺类药物的一次飞跃。”
“为什么我们的军队不用这些药物呢?”
“嘿嘿,因为在后世,别说二代磺胺,就是三代磺胺也已经被完全淘汰了。就在刚才报告里说的,咱们红军战士所用的青霉素,它的第一代也得在两年后开始研究呢。第一次临床使用更是在1941年,那时候已经是五年后了。”说到这里,卫辞书憨厚的笑了一声,“对于自家同志,咱就挑最好的用呗。至于二代磺胺,其他人想用还得谢谢咱呢!”
“哈哈,你这个小鬼。”
在一旁思索了片刻的周伍豪对着李润石开口:“我觉得小卫的计划可行。东北军现在在西北,缺医少药,尤其是这种高效抗感染的西药。张学良为了维持他那支队伍,尤其是安抚那些跟着他从东北流亡出来的将领和老兵,对救命药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比黄金更硬通。”
“但有一点就是这个药物的价格问题。”李润石立刻抓住了关键点。与张学良做生意,不仅是互通有无,更是政治博弈的一部分,价格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要体现出价值,让对方难以拒绝,又不能显得我方狮子大开口,破坏对方的好感。
“总理,主席。这个药物的制造工艺有一定的门槛。但青岛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半成品原材料。所以我们只需要再经过少数几个步骤的加工就能大量出货。所以目前,我们的药品很容易做到一本万利的局面。”
“剩下的自主生产,可以通过泽民首长的帮忙。五小工业初具成效后,我们立刻进行化学工厂的建设,只要实现三酸两碱的大规模生产。那么药品的制备就不是问题。”卫辞书显然早有腹稿,“对于和东北军的合作。我建议分两步走。第一,初次接触,作为见面礼,我们可以免费赠送少量样品,比如一百片,附上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效果对比数据。让张学良的军医试用,直接让产品说话。第二,正式交易时,我们可以根据几种药品的不同疗效阶梯姓的设置价格。让价格实现从稍高于到远高于目前市面上磺胺的全面覆盖。而且谈价钱的时候要理直气壮,因为这是独一份。张学良想要,只能找我们买。”
“只是有一点,我们什么都要,唯独不要法币。”
“这一点我同意辞书的看法。”李润石听到上述话语哈哈一笑,“抗日战争开始后,法币就开始大幅度贬值,其贬值速度居然能超过日军印刷假钞的速度。让日本人的假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废纸,常凯申应该在他的幕僚里配上几个经济学家。”
“主席,总理,”卫辞书压低了声音,带着一种战略家的谋划感,“我们要的是我们最缺的、东北军相对容易搞到的东西:一是情报!关于蒋系中央军、日军动向、阎锡山、傅作义等地方势力的动向,对我们至关重要。二是原材料!特别是制造盘尼西林(青霉素)所需的玉米、乳糖等培养基原料,越多越好。我们有了设备和技术资料,很快就能自己生产盘尼西林!三是弹药!东北军手里辽十三的步枪弹跟我们部队里汉阳造,中正式的步枪弹能够通用。除此之外,迫击炮,山炮榴弹炮这些重火力我们也可以试着争取一下。四是硬通货,黄金、白银、美元,作为补充。”
“作为交换,我们可以让张学良成为二代磺胺的全国总代理。现在欧洲亚洲的硝烟味一天浓过一天,四大家族和日本人肯定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
“好!好一个销售总代理!”李润石拍了下桌子,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小鬼,你这个想法妙的很。我们吃肉,东北军喝汤。但一大半的苦力和风险都在东北军身上。这个买卖稳赚不赔啊!”
周伍豪也露出了笑容:“思路非常清晰,可行性也很高。张学良为了维持东北军,尤其是嫡系部队的战斗力,对这种能极大降低战场减员率和带来巨大收益的特效药根本无法拒绝。用我们暂时无法自产的高端药品,换取我们急需的原料,情报 ,武器和资金,大幅度提升我们的发展潜力。这笔交易值得做。而且,通过张学良这个渠道,我们可以绕过国民党的严密封锁,把自己的触角伸出去。”
说完这句话,周五好把头转向李润石:“主席,我看辞书同志这个提议,可以作为我们与张学良在实施会谈时的一个重要筹码。我建议,立刻组织一个小型的技术小组,由泽民同志和辞书同志牵头,负责药品样品的准备、说明书的编写,以及未来交易物资清单的初步拟定。同时请克农同志的情报部门全力配合,摸清张学良核心医疗团队的情况以及东北军目前药品储备的底细。”
“同意!”李润石大手一挥,果断决策,“小鬼,这件事就交给你和泽民。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把样品和说明准备好,要专业、要过硬!让那位六帅和他的军医们一看就挪不开眼!伍豪,你负责统筹协调,特别是和泽民同志那边沟通,物资列表不要太实诚,真真假假才能讨价还价。”
“是,主席!×2”
第四十八章 乔迁,饺子
红军医院的改建计划逐渐接近尾声。
半个月前,早已组建好的工程队拉着驴车从第一仓库运来大批建筑材料,然后在预先规划好的从空中难以察觉的空地上开始修建新的砖瓦房。红军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工程师也被喊了过来,同工程队一起进行水塔的安装和排水管道的铺设。
医院里休养的中、重伤员被安排在临时开辟的院区内,轻伤的战士纷纷主动加入到了医院的建设行列。
建设的过程中大家也曾遇到过许多问题,例如进行照明系统安装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面前成箱成箱的日光灯——也就是卫副院长带来的新奇玩意儿而不敢动手。
得到消息后的卫辞书则亲自到场,和电路系统施工队的几个骨干成员一起研究了怎么连接,排线,然后安好了第一根灯管。然后便是放话,施工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成功了算同志们的,损坏的物品算他的。
再加上给施工的战士们每天供给一批柑橘和麒麟瓜等水果,在主事人的承诺和水果的甜蜜下施工队的进度一时间突飞猛进,直接以缩短了四成工期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 晴
今天是战士们入住红军医院新院区的任务。
卫辞书没有弄什么繁琐的乔迁仪式,只是和傅连暲商量了一下,在大院门口放了两挂鞭炮图个喜庆。
但另一边,刚回到医院的战士们只能用惊喜,震惊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新的住院病房内所有的墙壁都被粉刷成了白色,有的墙边装着一些白色的铁片片,听去干活的战士们说是叫什么暖气,等到冬天里面通上热水,房子里面也能穿上单衣。
病房区并不是原来的大通铺,而是一张一张的单人床,上面盖着厚实的褥子和棉被,每个床下面都有一双棉拖鞋,一个热水壶,一个脸盆,还有对应的便盆和尿壶。
一间普通的病房内只有四张床,当初卫辞书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身旁有人建议多放几张病床,但是被卫辞书以房间足够,太多的病人挤在一起影响休息和睡眠质量的理由给回绝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热水房和卫生间。从现在开始,战士们能够享受到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热水供应。卫生间更是铺上了大理石地面,在通上了自来水洗手池的同时,卫生间更是根据一定的比例安装上了马桶。有些战士看到面前整洁而方便的便器更是直接哭了出来,作为一个骄傲的战士,他们终于不用再忍受于大通铺病床上直接排便的不便和屈辱。
除此之外卫辞书也为战士们在一些角落的空旷处增添了图书角,读报处,台球,和一部分不会透露后世信息的桌游。
除此之外,卫辞书对病员档案也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在医院装修期间,卫辞书专门找到林总和彭总进行了相应的沟通,为战士们构建一式两份的病案系统。其中主要的就是入院时间,接受了哪些治疗,愈后情况如何,主治医师签名等等,这样的档案或者说病历本一式两份,一份就在红军医院,一份由战士复原后带回驻地,于部队的档案室内储存,之后的各种调动也是档案随人走。
“当然,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也遭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干部的觊觎。”
在相应物资,尤其是水果,灯具,肉类到达医院的第二天,就有人拿着某某干事,某某主任的条子找到卫辞书,说要为领导们提供特供。
不过卫辞书并没有现场发作,而是好声好气的给前来要待遇的“马前卒”套话,询问了都有哪些领导想得到这方面的需求……在整理了一份长长的名单之后,卫辞书直接把名单交到了总理那边。
从此之后,整个红军医院再也没有了要被打秋风的消息。而卫辞书这个名字也借着这一事件开始在领导干部以及相关人员家属的小圈子里流传开来。
但事情的努力结果总归是好的,以前的红军战士们只能在大通铺上盖着单薄的被子无聊的挨着自己的痛苦。但短短一段时间,整洁的病号服,厚实温暖的被褥,明亮的玻璃窗,床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干净的大理石地面,方便的自来水系统,还有……
“吃饺子喽!”当天中午,正借着乔迁新居兴奋而忘我的摆着龙门阵的战士们被一个欢快的高喝所打断。
等不到战士们好奇的向门口望去,卫辞书已然带着厨房工作人员拎着几个大大的布袋子走了进来。
“卫副院长,今天中午有饺子吃吗?”
“是啊。今天高兴,我专门找总理特批了物资,给大家包顿饺子吃说起来我好长时间没包饺子了,比不过炊事班的战士们,要是你们吃到了特别丑的,不许笑我包的差啊。”
“哈哈哈哈哈×N”卫辞书的话引起了病房战士一致的大笑。
看着卫辞书放下布袋,打开其中几个堆的的严严实实的铁饭盒,有一个战士们不由得抽了抽鼻子,“好香啊。”
“是吧。我跟你讲,当初我有两个朋友在喜家德和开海干活……嗨。我说这个干什么。想吃的自己挑啊,牛肉胡萝卜馅,猪肉大葱馅还有虾仁韭菜鸡蛋馅。一盒十二个,每人两盒,量力而行,别吃撑啊……”
本来卫辞书想说别浪费的,但是当前这个年代,许多农村的小地主也就过年的时候吃一次饺子(B站猫团座视频),许多贫苦出身的战士更是从出生到现在,二十多年没尝过饺子的味道。所以卫辞书看着战士们欢快而欣喜的样子,受后世意识影响而到嘴边的话也急忙改了口。
“香!”
“好吃!”
“嘿嘿,好吃就行。那你们先吃着,我们继续给其他同志送去。”
“真好,真好。”看着卫辞书离开的背影,相当一部分战士吃着吃着红了眼睛,拿着筷子抹起了眼泪。或许,他们也是想起了操劳一生,却没有正经尝过一次饺子味道的父母吧……
这件事甚至在本时空的建国后还引起了一部分波澜,由于卫辞书的缘故,面条加荷包蛋没有成为红军战士们唯一的病号饭。后来甚至有大战前和大胜后大家伙一起包饺子庆祝的场面。在本时空一次建国后五十周年的活动中,有后世的记者采访了一部分走过长征的老红军,问他们那段时间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打仗,爬雪山,过草地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战士提到了当时还是卫副院长第一次给他们送饺子,给出院战士抓一把糖的情景。
“这辈子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饺子,再也见不到后来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们了……”说到这里,老将军突然嚎啕大哭……
当然,这些是后话。
此时的红军医院正洋溢在一股幸福,融洽的氛围之中。
“贺大姐,给您送饺子啦。”
“啊,小卫,快请坐。”
“恢复的怎么样,贺大姐……”
“什么,参加工作,还得再等等……”
“好吃。”看着贺子珍将饺子拿出来吃了几只,然后将剩下的小心翼翼的盖好。
“大姐,你这是?”
“哦,润石晚上来看我,我给他留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们两个一起吃。正好润石最近总是熬夜写文章,发电报。听说是红四那边的事情,吃点好东西心情也好。”
“啊……我什么时候也会遇到这样令人羡慕的爱情。”卫·母胎·辞·单身·书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要不贺大姐给你介绍介绍?”
“不了不了,我还小哈哈哈哈哈 。”听到贺子珍的话,卫辞书连连摆手拒绝,然后拿出了自己的那份递了过去,“大姐,我吃过了,正愁没人帮我解决呢。”
“提前说好,这可不是贿赂啊。”
“咯咯咯咯。那可不行……”
“大姐,我在后厨帮着忙呢,厨子不偷,五谷不收。”
最终,在卫辞书放下东西就跑的行动下,贺大姐还是接受了卫辞书的好意。
而我们的牢卫呢?
“老傅同志,厨房的饺子还有剩吗?”
“剩?饺子汤都没了。欸,你那饺子味道真不错,怎么包的。”
“想学啊,我教你啊。”
“怎么感觉怪怪的……行,那就说好了啊。”
送走了开心的傅连暲,卫辞书不死心的走到厨房。掀开锅盖一看……嚯!还真是,饺子汤都没了。
“算了。下午还要工作。”揉了揉肚子安抚了一下肠胃的抗议,卫大院长决定了自己今天的午餐,“我记得哪块地方有压缩饼干来着……”
第四十九章 在肤施的少帅
一九三六年五月六日肤施
一名东北军军官敲响了张学良办公室的房门。
“咚咚咚。”
“进。”
“六帅。”走进办公室的军官向张学良敬了个军礼,随即开口说道,“六帅,药物的使用结果出来了。结果特别好,五十个重伤员里面活下来了四十一个,其中十二个弟兄还能继续拿枪。”
“哦?这么说,周伍豪没有说谎,中共真的掌握了二代磺胺的制造技术?”
“应该是的六帅。”看着张学良摩梭着下巴思考的样子,前来汇报的中年军官邀功道:“在试药的时候,我们通过自己的路子问了下苏联大使馆那边,他们对二代磺胺的消息一无所知。所以卑职推测,这应该不是苏联人给予中共的底牌,而是他们自己误打误撞发明出来了二代磺胺。”
“那这门生意,倒是真的得好好权衡一下了。”上述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张学良的心情也凭空好了几分。
自从五年前,他听那位好大哥的话一枪不放丢了东三省,全国人民的斥责一直如影随行地跟他的耳边。在出国考察的时光中,张学良经常回忆起当初他通电全国,带领全军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的时候。那时候的几乎没有一家民国的报纸不在报道这个事情。说他张学良深谙国家大义,乃是维护国家团结和民族统一的少年英雄。
但是在一九三一年,奉军入关后日本人发动柳条湖事变,几乎在一夜之间,他张学良从民族英雄,东北少帅变成了逃跑司令,不抵抗将军。其中舆论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煎熬痛苦让他张学良在多少不眠之夜辗转反侧。
给自己点上一支三炮台,张学良仔细思索了起来。自从去年,他离开武昌行营,来到西安担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负责和红军的作战事宜,结果在劳山和直罗镇等战役中被不到一万的中央红军打得连连大败。
听说红一,红四,红二,红六加起来共有十万余人,而自己这边的主力四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数个独立师(精锐部队),少部分的学生和军官团拢共才十五万人。纵使自己的政治嗅觉再迟钝也已经看出来了南京那位蒋委员长想利用自己和朱毛红军自相残杀的狠意。
届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自己和朱毛红军身死道消,反倒是成全了蒋委员长的安内大计。
妄我当初真心实意拜他当大哥,那个光头居然就这样对待自己的兄弟!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