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7章

作者:半江瑟瑟

  “什么?难道是东北军那边?可是东北军那边也不能做到天天有肉啊。”

  “现在我们也没和苏联接上头,国民党那边也还在封锁我们。现在红一方面军那边连盐都不够吃,怎么突然有了这么多粮食和这么多肉!?”

  几位红军大佬面面相觑,心直口快的刘亚楼干脆直接开口问向了卫辞书,“卫副院长,你是这里的负责人,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我不到啊。这里的物资供应是主席和总理批的条子,我一个刚回中央的小年轻,哪里知道后勤的事情。”

  “呵。你最好是。”

  卫辞书的装嫩并没有逃过各位首长的法眼。能够从干革命走到现在的首长,哪个不是人精。

  不过看着卫辞书不想说的样子,也就默契的避开了这个话题。

  “不过,事已至此,先吃饭吧。”走到取餐区拿了几个餐盘,卫辞书随即和刘亚楼一群人在打饭的行列中排起队来。

  “欸,辞书同志。”十分钟后,用餐区的一个角落,夹了一筷子小炒肉送进嘴里的陈赓对卫辞书开口说道,“我看上午的换装,一营的战士们只换了衣服和生活物品。下午是不是就要发枪了啊。”

  “枪啊……大概得等一段时间。”

  “为啥?”

  “新的操典还没有编撰完成,但训练强度肯定会有大幅度提高。但首长,你看咱们的战士。”

  卫辞书撇撇头示意陈赓看向身后正在吃饭的战士们,“浮肿,消瘦,营养不良,夜盲症,脚气病……”

  “我和林总,彭总协商的意见是先养一段时间,起码半个月得有。这段时间内主要进行文化课和格斗之类的程度较轻的体能训练。等战士们的脸上有血色了,再把训练强度逐渐给加上去。”

  “那到底发啥枪,是中正式、水连珠还是辽十三?”

  “我不到啊。”

  听到卫辞书的回答,陈赓眼睛一转,然后若有所思的开口说道,“辞书同志,你说有没有可能是日本人的三八大盖?那个枪可不行啊,打到人身上就是一个小眼。”

  “我说啊。陈师长,你要是再只说话,不吃饭。其他几位首长就该抢你的肉吃了。”

  “欸?”

第四十章 见毛二爷

  吃过了午饭后,陈赓一行人待了一会儿便骑马离开。作为师一级部队的军事主管,现在东征战役刚刚结束,部队里一堆事情像人员调整,伤兵归队,训练安排,驻地划分之类,他们也不能离开太长时间。

  不过从今日的表现来看,一营这支部队一定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全军挂上名,穿新衣服,吃大米饭,用新武器……等到检验战斗力那天,一营的战士们将面对全军指战员的评判。

  但这暂时没有卫辞书的事情,身为作训处的三人组之一,把后勤和医疗搞好就算完成了任务。

  至于编排大纲,行军打仗…要是自己不擅长,中央没任命却非要把这些东西一把抓的话,岂不是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李德?

  所以,对于和党的相处方式,卫辞书前一段时间专门和总理聊过,那就是自己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全盘托出,供教员一行人研判怎么用,决定权在中央手中。在一些决策的制定和事情的实施上,卫辞书拥有建议权和一定的自主权,如果事后因为卫辞书个人的原因导致了消极的结果,那么他的自主权也要收回。

  总的来说,就是卫辞书很重要,中央也会很重视他,但是个人还是要服从于组织,并且遵守组织的纪律。

  这边吃过了午饭的卫辞书带着警卫员回到了中央局的驻地。刚一下马便有战士上来告诉卫辞书主席在会议室内等他。

  委托战士帮他把马系好,卫辞书带着警卫员快步向会议室走去。

  “报告!”

  “进。”

  等到卫辞书进入室内,他环视一眼,发现除了主席和总理还多了一副生面孔,那个跟主席有些相似的中年人正好奇地打量着他。

  “泽民首长,您好。”卫辞书赶忙立正敬礼。

  “久仰大名啊,辞书同志。”毛泽民也起身向卫辞书回礼。

  “首长,关于您要的资料,我已经整理好了。”在屋里坐下的卫辞书拿起身边的套碗咕嘟咕嘟地大喝一口凉白开,随即对面前的毛泽民开口说道。

  拿出手里激活时间不到二十四小时的平板,卫辞书手把手地教毛泽民怎么开机,指纹解锁,人脸识别,然后就是查阅各种书籍文件。

  “辞书,这个叫微信的东西是什么?”在拿到属于自己的平板后,毛泽民好奇的左滑右滑,然后指着后世众人生活所离不开的APP向卫辞书问道。

  “嗷,首长。这是后世的一款聊天软件,那个时候人们打电话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多半是使用这种聊天软件进行交流。您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上面写信,然后在双方有网的前提下,一方发出去,另一方就能马上接收,并且进行回复。”

  “是不是,就是类似于当前的电报?只不过每个人都有?”

  “可以这么理解,不过功能比电报强很多,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而且可以打电话,打视频,就是双方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另一边的人脸。除此之外,还可以转账,那个时候我们的人民币已经实现数字化了,生活中用现金的很少。除此之外,也可以用来传输文件。”说起后世的生活,卫辞书一时间有些兴奋,“就好比首长您在广州,而主席在哈尔滨,您刚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想给主席阅览,如果在我们那个时候,就不用千里迢迢的赶路,直接点几下屏幕,那个文件就能送过去了。”

  听到卫辞书的回答,毛泽民连连赞叹了几句:“了不起 ,了不起。”

  “让我看看咱们的辞书同志给我准备了哪些资料?”

  “也不多,大概上万本吧。”

  “啊?”

  “嗯。后世信息爆炸,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电子读物都很多。然后我用数据库的关键词检索了一下,把符合泽民首长身份的都加进去了。类似原时空历史上咱们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汇编丛册,到后世的人大会议的国家报告,以及国家数据库历年的统计,中央和各省政府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和哈佛的经济学教材,还有一些知名经济学流派和大佬的相应著作,再加上一些影响分子较高的相应论文。全加起来,就这么多了。”

  说完这些,卫辞书补了一句,“只不过这些资料大多数都是简体字,泽民首长一开始可能要适应一下。”

  “对了,里面还有一些关乎后世的经济发展和工作报告的一些影片,您要是看书看累了,也可以看一些影片作为参考。”

  “好。”

  看着卫辞书和毛泽民说完了话,周伍豪敲敲桌子,让李润石回过神来。

  “润石,别生闷气了,先开始今天的议题。”

  “额……主席这是咋了。”看着李润石面前烟灰缸上密密麻麻的烟头,以及李润石凶巴巴的脸色,卫辞书一时间也有些害怕。他从进门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也不敢主动开启话题去碰李润石的眉头。

  听到卫辞书的话,周伍豪开口说道,“辞书,昨天我们问你后世发展到了什么状态,你怎么回答的?”

  “成果显著,问题不少。”

  “对,昨天晚上,我和润石在吃饭前,有段空闲的时间,就想翻一部纪录片看看,看看九十年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光景。但是在看什么类型片子的时候,我和润石意见不同,我说先看总体的,润石说先看社会问题方面的。经过简短的交流后,我们决定通过猜拳决定先看哪个类型。”说到这里,总理也从教员的手中拿过烟盒,给自己点上了一根,“三局两胜,我输了。”

  “然后呢?”

  “点开的第一部片子就是农民工讨薪的。”

  “……昂。”

  “然后就是教育问题,工人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还有那什么,几百万的项链问题。”

  “啊……那可真是……”卫辞书一时间有些磕磕巴巴的,“……可真是给了主席和总理一点点来自九十年后的特色震撼。”

第四十一章 了解后世

  “所以主席气的一夜没睡,骂了一夜的人。到现在为止,主席是一口饭没吃的下去。“说到这里,周伍豪当着李润石的面对卫辞书开口说道,“你提供的那些资料实在有点多,关于同一个时期的还有好多个版本。把这些东西全部看完,我们是等不及了,所以今天就把你喊过来问一下,在你看来,后世的国家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我的角度?”

  “对,就从你,一个受过完整教育的中国公民的角度。”

  “那我先打个预防针,那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处位置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我的话就仅供参考。”先熟练的给自己叠个甲,卫辞书随即开口说道,“其实在建国以后,咱们党内一直就有该走什么路线的争论问题。如果我们记错的话,在当初,党中央也是确定了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的发展路线。但这一设想被抗美援朝所打断了,在抗美援朝后,中央意识到了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再加上苏联愿意把在东北拆走的机械还给我们,所以当时的主席就定了调子,先搞重工业。重工业为主,其他的为辅,两条腿走路。然后,三大改造就开始了……”

  “当时我们的国际局势很不好,赫鲁晓夫上台,说什么要和我们组建联合舰队,在我们境内建设长波电台,想要把我们变成苏联的卫星国,当我们的老子党。在主席访苏的过程中,赫鲁晓夫说苏联的国力将会在很快时间内超过美国,主席信了这句话。当时的中苏已经交恶,边境上开始出现各种冲突,如果苏联的国力强大起来,但中国没有跟上会怎么样?在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大跃进运动……总的来说还是批评的居多,后来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就告一段落。不过优点也有,那就是能够将农村分散的生产单位联合起来,更方便工业剪刀差的收割,为国家工业化持续的积累资本。”

  “不过据我所知,那时候咱们国家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就比较显著了,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吧,一方面是咱们党员存在着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除了以权谋私,任人唯亲之外,进城后抛弃原配换老婆的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就是解放战争我们打的太快了,接受了大量的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支援,很多投机分子也紧跟着入党,这也对我党的风气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没有健全的法律机制,以及民众的监督体系得不到有效执行,尤其是下对上的这块。”说到这里,卫辞书也叹了一口气,“当然,在法律上是有方法的,比如通过同级人大会议的监督,但是,说实话,长这么大,我从没见过或者听过有选举人大代表的场景。”

  “在这期间,中央也认识到了地方的官僚和特权阶级滋生现象,开展过一些整治运动比如说三反五反……”

  卫辞书说的很细, 从七千人大会到庐山会议,再从海瑞罢官到文革,然后是286上台和改革开放。其中庐山会议前后的反冒进到反右倾,以及文革之中红卫兵的派系斗争等等,都被卫辞书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最后就是十八大,然后一五年的军改,懂王上台的贸易战打醒了中央的最后一批投降派,以及周公子,故宫大奔,还有穿越前一段时间的4+4协和博士,汶川地震捐款事件。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你们为什么不反抗呢!?”李润石用力的将手中的香烟掐灭,随即带着怒其不争的语气开口:“你也说过,后世那么多人看《毛选》,那为什么不起来和那些人作斗争?”

  “斗不过啊,主席。国家机器和公权力都在那些人手里,裁判,运动员,观众都是他们的人,普通人怎么跟他们斗。除非是一命换一命。这种事件也有,但大多数时候,在吃饱饭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劳动力没了,老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再加上可能而来的打击报复,所以除非真的到家破人亡的程度,要不然很少有人敢去做一些事情的。”

  “那知识分子呢?”

  “知识分子有一部分是站在劳动人民这边的,不过有这些想法的都被抓起来了。剩下的绝大多数是独善其身的类型,毕竟在那个社会结构下,他们过的虽然也累,但生活水平比普通人确实高很多。后世的政府对于舆论传播和人群聚众这些看的很紧,毕竟关系到组织度么……”

  “欸。”听了卫辞书的话,李润石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的抽着烟。

  看着主席一时间难受的样子,卫辞书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只见他想了想说,“前两天,总理问我,后世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回答成果显著,问题不少。这句话原来是主席说的,后面还有四个字,前途光明。”

  “其实在我们那个时候,因为舆论的关系,很多人对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但是只要认真对过历史,就会发现近代以来,我们尝试过了各种体制,封建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无政府主义……最后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后世,虽然我们的政府有着种种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执政党,中国也仍然是东方最伟大的国家。主席,我对共产主义是充满信心的,从宏观角度而言,后世的那些改变只不过是多走一些弯路,少走一些弯路而已。大不了,三百年后再来一次。”

  “但我相信,共产主义的方向没有错,在这个方向上,我们每向前走一步,我们的国家就越富强,人民群众的日子就更好过一分。”

  ”所以,我认为主席的那十二字放到后世的国家现状上正合适,成果显著,问题不少,前途光明。”

  在卫辞书话音落下后,李润石沉默片刻,随即从凳子上站起,伸伸懒腰说了一句:“事在人为啊。”

  “小鬼,你个娃子什么都知道,却不肯当面跟我们讲。我也是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这次要打你的屁股。”

  “啊?”

  “今天晚上,我,总理还有泽民,要去你那里吃饭。”

第四十二章 改善伙食

  卫辞书的院子是能开伙的,在照顾卫辞书身份这一点,总理在安排牢卫住处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后世年轻人给自己开小灶的问题。

  几位首长过来吃饭,这让卫辞书一时间有些犯难,当前整个根据地的日子都不好过,所以不能上来就十个八个菜,整的太铺张浪费。但也不能太寒酸,至少要趁这个机会给几位首长补充补充营养。

  思前想后一会,卫辞书从随身空间,青岛市一家大型商超的冷藏库里拿出两只大公鸡,还有一些调料。然后自己打了水,把鸡放进去化冻。

  然后,他拿出自己的物资提取手册记录起来。

  家养大公鸡两只——260

  料酒,酱油,香料——80

  酒鬼花生四包——32

  听装青啤1903两箱——180

  ……

  卫辞书记录的极为详细,连一包香菇,一把粉丝的价格都扎扎实实地写了上去。

  既然主席和总理信任他,而且青岛市的所有物资已经全部上交到了中央,那卫辞书这个后勤部长就有必要以身作则。当前的卫辞书领着两份工资,一部分是毛泽民做主导的苏维埃国家银行所给与的津贴,可以拿来到保安城内和机关供销社购物,一部分是人民币,一个月八千块钱,用来购买后世青岛市的物资。

  卫辞书现在也管理着两本账薄,一个是组织使用物资的公账,类似林总,彭总还有教员等人的书籍和配备的平板电脑,都在这上面记录。另一个就是他个人从后世购买物资的私账。这两本帐薄卫辞书都会定时去拿给周总理审阅签字。

  熟练的将两只大公鸡倒上花雕和料酒去腥,然后切块焯水,倒油把鸡肉煸炒出香味。随后两个灶台同时开火,左边的做上临沂炒鸡,右边的弄成小鸡炖蘑菇。

  然后卫辞书开始擦桌子,搬凳子,随即把拆了包装的酒鬼花生,和青啤摆满了半个桌子。

  等到卫辞书把一切都忙完后,小院内恰好响起了敲门声。

  “咚咚咚。”

  卫辞书连忙走过小院开门,随着“吱嘎”一声,教员,总理,还有毛二爷的身影出现在他的眼中。

  三个人手中各拿着一股卷起来的宣纸。

  “主席,总理,泽民首长,快请进。”

  “刚刚在来的路上就闻到香味儿了,看来今天晚上,我们几个有口福了。”李润石一边带头进门,一边对卫辞书笑着开口道,“想来其他东西你也不缺,我和伍豪,泽民就各自给你带了幅书法,你这个小鬼可不要嫌我们的东西寒酸。”

  “哪呢啊?多少人想请您几位吃饭还没那个机会呢。”卫辞书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总理几人手中的东西,他在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这几幅字当传家宝传下去,如果他能找到对象的话。

  “几位首长先坐,我去后面看看菜做的怎么样了。”招呼着几位首长落座,卫辞书转身向后厨走去。

  随着卫辞书刚把最后一道小鸡炖蘑菇端上桌,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小院。

  “好长时间没做了,首长们,尝尝我的手艺。”在三位首长惊奇的目光下,卫辞书解下围裙,擦了擦额角的细汗,招呼首长们动筷。

  李润石率先拿起筷子,只见他夹起一块鸡肉送入口中,咀嚼之后朗声笑道:“哈!果然香得很!小鬼,你这手艺,我看比我们炊事班的老班长也不遑多让嘛!”他一边说着,一边不住点头,眼神里透着几分惊奇和赞许。

  总理伍豪也笑着点头:“辞书同志有心了,能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整治出这么一桌,不容易啊。“

  毛泽民没说话,目光扫视着扫过桌上的种种,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动了一下,似乎在心里快速估算着什么。

  “几位首长太客气了,这都是些家常菜,临沂炒鸡和小鸡炖蘑菇,配点花生米,还有……呃,一点青岛啤酒,给首长们解解乏。”他指了指桌上的青啤,略微有点紧张,生怕被批评“享受主义”。

  “好!有鸡有酒,还有花生米,这规格可不低了!”李润拿起一罐啤酒,好奇地翻看着上面的标签,“1903?这数字是创始时间?青岛啤酒……好,今天我们几个老战友,也尝尝这后世的好东西!泽民同志,你是管钱的,今天这顿,算我们几个打卫部长的土豪,不违反纪律吧?”他看向毛泽民,语气带着调侃。

  毛泽民拿起一罐啤酒,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旁边的酒鬼花生包装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主席,您这话说的。辞书同志这账本,我是看过的,清清楚楚,公私分明。不过……”他顿了顿,指着啤酒罐,“就这青啤和花生,在辞书的账上,怕是能顶咱们一个战士两个月的津贴了。这后世的物价,真是……”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但意思大家都明白——奢侈,但情有可原,毕竟是用私人工资买的。

  伍豪总理温和地打圆场:“泽民同志说的是实情。不过,辞书同志一片心意,也是为了给我们几个老家伙改善一下。偶尔为之,下不为例。来,我们以茶代酒……哦,今天有啤酒,就以这‘青啤’,感谢辞书同志的盛情款待!”

  一边说着,周伍豪一边笑着举起啤酒罐。

  “对对对,感谢辞书!”李润石也笑着举杯。

  卫辞书连忙也拿起一罐:“不敢当不敢当,几位首长能来,我就真的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