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6章

作者:半江瑟瑟

  在赶跑了蒋匪军之后,却因为江青的阻拦无法回京等等。

  繁杂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回过神来的卫辞书向正在等待结果的周伍豪开口说道:“贺大姐的情况我要亲眼确定。根据后世的资料记载,那些十七处炮弹碎片分别落在了贺大姐的肺部,肌肉和头部。前两者的处理还好说,但是头部,必须要进行详细的CT和超声检查。”

  “而且,就算是这样,其中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这其中的风险我要亲自跟主席谈。”

  “哦?什么不可控因素。这方面我或许可以和润石提前交个底。”

  “就比如。”说到这里,卫辞书抬起自己的手掌,向周伍豪示意,“在那个年代我们已经掌握了断肢续接技术,我的手指,手掌,胳膊只要断的别太碎,那么只要在一定时间内送到医院,我们都能够通过缝合神经和肌肉把它给接起来。”

  “在我实习的那个附属医院有个老师,他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术式,那就是如果断掉的手指无法再续接的话,他可以取下一节病患的脚趾缝合到手掌的断口上,让脚趾履行一些手指的功能。这个术式在当时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有一次还是出了问题。那个患者脚趾的血管太细了,所以在接上以后没有恢复供血。后来,医院教授又对术式进行了相应的改良,但是一开始那个患者,她在失去了手指之后,一个正常的脚趾也失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并发症问题,术后感染问题,当当前这个时代还要考虑消毒问题,医护配合问题和麻醉剂问题,再加上大脑还是精密器官,万一在拔除弹片中出现脑出血或者功能区的神经损伤……”

  讲到这里,卫辞书没有再说话,而是直接对着周伍豪摊了摊手。

  “况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电力来给CT机,生命体征监护仪和无影灯等一系列医疗设备供电,所以,总理,您今晚就把这张申请表带走吧。不管是贺大姐,还是其他的同志,都很需要一座有着充足电力的医院。”

  “好的辞书,我知道了,这一件事还请你同贺大姐保密。”

  “了解。”

  “咚咚咚。卫大夫,五床的战士不舒服。”值班的护士敲响了卫辞书的房门。

  “就来。”抬头对着门外回应医生,卫辞书拿着听诊器起身,“总理,没什么事我先去忙了。”

  “还有一件事,明天下午,泽民同志想和你见面,他想和你聊一些后世的经济发展情况。”

  “好,那麻烦您和主席,一起到场。建国后的事情,比打仗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总理再见。”向周伍豪打了个招呼,卫辞书随即拿着医疗箱向病房急匆匆走去。

  看着卫辞书快速远去的身影,周伍豪思索片刻,随即拿着面前的申请报告再次看了起来。

  ……

  四月十七日 保安

  红一方面军红一师下属红一团

  此时的战士们刚刚用过早饭,红一团各级指战员便接到了全团集合的命令。

  作为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作风过硬已经成为红一军团骨子里的标签。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稍息!”

  “中央军委命令我团今日开拔至保安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的杨家岭接收新建营地并进行装备换装!”

  “现在给予半小时时间收拾个人物品,统一收集上交武器,半小时后操场集合。各营连带回!”

  “一营全体都有,向左转,齐步走……”

  听着各队伍回营的口号,一团的政委罗元发对身边的团长开口说道:“老杨,中央那边什么意思,电报怎么催的这么急?”

  “我也不知道啊,昨晚来的电报上就这两件事,换营地,换新装备。其他的啥也没有,我专门往师部拍了电报确认呢。”

  “换装备,能有啥装备啊……难不成又成建制缴获了东北军?”

  “东北军?东北军好东西都扔给日本人了。除了那些炮,也就捷克式轻机枪是好东西,辽十三咱也看不上啊。”

  听到自己老战友吹牛的话,罗元发呵呵一笑:“都知道老杨你眼光高,我倒是觉得啊,到时候只要别是老套筒就行,要不然战士们会有情绪。”

  “那可就难喽。要说枪,还得是进口的德国枪好用,镜面匣子,快慢机……”

  “我也馋啊。咱团里拢共二十把盒子炮,现在全交上去了。这叫什么事啊。老杨啊,老杨,你怎么就不敢跟师长拍拍桌子呢?”

第三十八章 换装

  四月十七日保安杨家岭驻地

  卫辞书正带着红军医院的同事们搬运物资。

  “硫磺皂数量都清点好了吗……热水再去烧几桶,等他们出来后直接一杯水一份打虫药……

  疫苗先不要搬出来,带箱子放到发电机那通电制冷,带人准备好一次性注射器……”

  正在卫辞书安排工作的时候,远处出现了几个骑马军人的身影,并且很快由远到近。

  在初升的朝阳下,卫辞书很快看清了来人。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一声,卫辞书便独自迎了上去。

  “陈师长。”

  “卫大夫。”

  两个人互相敬礼问好。

  “卫大夫,主席说这次换装,红一团能换上不少好东西,我陈某人对此很是好奇啊,所以今天,我和几个老战友就不请自来了。”说完这句话,陈赓向卫辞书介绍了身边的几位,“这是二师师长刘亚楼,四师师长李天佑……”

  “几位首长请跟我来。”

  几分钟后,卫辞书带着几位军方大佬走在正有条不紊做着准备工作的营地中。

  此时的营地已经刷上了一些标语,类似“坚决拥护,紧密跟随”“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等等。

  来自后世的宣传语句让首长们暗暗点头,心里不约而同的认为这小子看起来还是个搞政工的好手。

  此时宽敞的营地广场上已经有到达的一团战士们列队。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拿着大喇叭指挥流程,“一营的战士们都到齐了吗?”

  “到齐了!”

  “一营长在哪?”

  “同志,我是一营长!”

  “很好,现在带着你的战士们脱衣服。”

  “啊?”

  “脱完衣服,到前面领硫磺皂到前面的房子里洗澡。出来后领新军装。你是营长,带个头,起个标杆作用。”看着面前穿着白大褂的女医生,年轻的营长老脸一红,随即开始解自己上衣扣子。

  而其他战士看着自己的营长都开始把自己脱的赤条条的,也开始笑呵呵的把自己脱光。

  “同志们,把鞋子扔到左边的红线区域内,内裤扔到右边,衣服和裤子折叠好交给浴室门口的工作人员。现在开始过来排队备皮,领肥皂。”

  场面一时间间人头耸动,热闹非凡。

  带着几位红军军方大佬看着这一幕的卫辞书看着对自己的军装有些舍不得的战士们,随即走到一个工作人员面前,接过扩音喇叭对操场上的战士们说道:“同志们,待会到了澡堂子里面,手上的肥皂不要舍不得用,用完了给大家发新的!洗澡的时候,一定要往自己的头皮上,腋窝还有机把的位置使劲儿涂,使劲儿搓。这样大家身上的跳蚤和螨虫才杀的干净!中央给大家发了新军装,咱们穿新衣服也把自己弄的干干净净的,好不好!?”

  “好!!!!×N”

  战士们齐齐大笑着响应,各自手上的动作也快了三分。

  此时的一营长已经脱完了衣服,并且在三个摊子前分别除去了头发,腋毛和阴毛,随即一马当先地拿着自己的硫磺皂和拖鞋向不远处的浴室走去。

  “小王。”卫辞书喊过来身旁的一个工作人员。

  “欸,副院长。”

  “你找两个人,去浴室那里看着时间,确保每个战士至少要洗够十五分钟。”

  “是!”

  另一边,在用硫磺皂和搓澡巾给自己干下了两斤灰后,一营长甩着**走到浴室的隔壁房间,这里已经准备好了另一组医护人员。

  看到出来的一营长,便开始拿着单子写了起来。

  “姓名?”

  “***”

  “上这个台子,给你测一下身高,体重。”

  “哦。”

  “站直了,不要仰头。”

  “173,66.7KG。”在表上干净利落的填好数据,那名护士将A4纸交给一营长,拿着这张纸往下走,这个表格拿好,不要弄丢。

  就这样,在懵懂之间,一营长已经进到了下个房间。

  “在这签个字。”

  “好。”

  拿着手中从未见过的中性笔,一营长在统计表格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同志,接着。你的脸盆和洗漱包。”物资发放人员从身后堆积如山的物资中拿出一套,递给一营长,然后开口说道,“同志,继续带着你的表格去隔壁房间。”

  从面前的同志中接过自己的黄脸盆以及一套牙刷,牙膏,杯子组成的洗漱工具,一营长带着期待的心情向下一个房间走去。

  但下一个房间并没有那么美好,房间内是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看到进来的一营长,就让他在桌子面前的凳子上坐下,然后就开始抽血。

  “在这等十五分钟……检测结果出来了,AB型。皮试结果……没有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

  “去下一个房间领装备。”

  “表格……身高173,是XL码。把脚放在这里……对……好,43码。”

  说完这句话,几名工作人员就拿来一个野战背包,然后开始往包里塞东西,一顶军帽,两块肥皂,两套作训服,两套体能服,两套秋衣,十双袜子,四条内裤。以及两双17式的通用型号军靴。

  此时的操场上,忙完了工作的卫辞书刚放下扩音喇叭,就听到身后陈赓师长那带着明显惊叹和调侃意味的感慨:“哎呦,搞这么帅!”

  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众人之间格外明显。下意识的,几位红军大佬的目光,包括卫辞书,都聚焦在了刚刚走出换装房间的一营长身上。

  笔挺的21式星空迷彩作训服,交织的数码迷彩块在光线下呈现出奇妙的立体感,与周围战士们身上破旧褪色的灰蓝布军装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强烈对比。剪裁合体的上衣收束在宽厚的武装带里,勾勒出精悍的腰身,裤腿利落地塞进高帮的17式通用军靴中,靴帮挺括,靴底厚实,踩在营地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显得沉稳有力。头上那顶同样材质的鸭舌迷彩作训帽,微微压低帽檐,遮住了部分刚剃短的头发,更衬得那张被硫磺皂搓得发红、却精神奕奕的脸庞棱角分明。

  一营长自己显然也有些不适应这身行头,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想让自己看起来更配得上这身从未想象过的好衣裳,手指有些局促地抚平了衣襟上并不存在的褶皱。然而,数年血火淬炼出的军人气质,在这身现代化军装的加持下,如同被擦亮的宝剑,骤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那是一种融合了坚韧、自信与勃勃生机的锐气,与这身功能性极强、充满现代军事美学的服装完美契合。

  “我的个乖乖……”四师师长李天佑咂了咂嘴,眼睛瞪得溜圆,“这……这跟换了个人似的!这衣服的料子,看着就结实扛造!那军靴,乖乖,放到外面起码也得十个大洋。”

  二师师长刘亚楼虽然没说话,但也专注的看着一营长身上的每个细节。片刻之后,这位后世的雷公爷微微颔首,显然对这身装备的实用性和带来的精神面貌提升极为认可。

  陈赓更是直接两步上前,绕着还有些手足无措的一营长转了一圈。伸手捏了捏作训服的布料,陈赓又弯下腰摸了摸军靴硬挺的鞋帮和厚实的橡胶鞋底,最后目光落在一营长背着的巨大野战背包上。

  “好!好!好!”陈赓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如同这朝阳,“这才像咱们红军主力团的样子嘛!老刘,老李,你们瞅瞅,这精气神!跟咱们当年在鄂豫皖穿草鞋打白狗子那会儿,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用力拍了一营长的肩膀,拍得对方一个趔趄,随即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行!你小子穿上这身,比老子当年可精神多了!回头我也要弄这么一身穿穿!”

  周围的战士们早已按捺不住,羡慕的、惊叹的、好奇的议论声嗡嗡作响,无数道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一营长身上。原本因脱旧衣、除毛发、抽血打针而带来的一丝羞赧和不适应,此刻早已被巨大的荣耀感和对新装备的渴望所取代。队列中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句:“营长!真威风!”顿时引来一片附和与善意的哄笑。

  卫辞书在此时又迎了上来,“时间到中午了,几位首长,要不要一起去食堂吃饭?”

第三十九章 伙食

  四月十七日保安杨家岭驻地

  此时一营部队的换装已经接近了尾声,占地面积颇大的作训场上已经挤满了整齐列队的身影,身穿星空迷彩的战士们熟悉的身影,卫辞书一瞬间有了回到未来的错觉,仿佛他面前的不是红军,而是真正的来到这里的一群解放军战士。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军队方面能得到的帮助可就太大了。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

  远处的工作人员正在收拾红军战士们脱下来的衣服,蓝灰色的外套被丢进几口大锅里高温煮沸杀菌,然后晾干回收。而内裤和鞋子则没有回收价值,直接运到偏远的空地焚烧。

  食堂的炊事兵正在宽敞的食堂内忙里忙外,热气腾腾的菜肴摆满了打饭的桌子肉类和脂肪的香气氤氲在这所建筑的上空。

  “各位首长,这里以后就是一营吃饭的地方。”带着陈赓,刘亚楼,李天佑几人走到食堂内,卫辞书对几位军方大佬开口说道,“今天中午食堂供应的是小炒肉,炒青菜,玉米炖排骨,紫菜鸡蛋汤还有混了小米和高粱的糙米饭。”

  “胡闹!”

  “太败家了!”

  “当前伤病医院的伤员吃的都没这么好!”

  “各位首长,不要急。”卫辞书知道面前的几位军方大佬生气的原因。

  1936年东征战役结束后,红军在陕北苏区的生存条件极其艰苦,一日三餐都成为了概念上的存在,实际内容极为匮乏且不稳定。甚至由于粮食极度短缺,很多情况下连基本的两餐都无法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军的伙食以维持最低生存需求为目标、有什么吃什么的状态。

  在一个老红军的回忆录中,卫辞书曾经见到过当时的伙食水平:

  早餐(如果存在的话):一碗稀薄的小米粥或黑豆粥、高粱糊糊,米少的几乎能照见人影。有时可能只是一碗加了点盐或野菜的树叶汤。就这样,在很多时候战士们根本没有正式的早餐,而是饿着肚子开始上午的训练或工作的。

  午餐:

  主食:糙小米干饭是最常见和相对好的主食。但更多时候是黑豆饭、煮黑豆、高粱米饭、荞麦面糊糊这些。吃的时候剌嗓子,上厕所的时候也受罪。

  菜:几乎没有像样的炒菜。最常见的是盐水煮野菜,类似苦菜、灰灰菜、苜蓿、榆树叶这些,而且几乎没有油星。土豆、萝卜、南瓜这些后世部队中的老三样要很少很少的时间才能吃到。盐分也经常短缺,甚至要用有害的硝盐来替代。

  晚餐:与早餐类似,但通常是更稀的小米粥、黑豆汤、野菜汤。有时就是把中午剩下的主食加水煮成汤。稀汤寡水,主要目的是灌个水饱,让胃里有点东西,勉强支撑过夜。在粮食最紧张时,晚餐可能直接取消。

  在行军或执行任务时,战士可能会分到一小把炒熟的黑豆、小米或玉米粒作为随身干粮。这是极其宝贵的“硬通货”,往往要省着吃好几天。

  至于荤腥?只有年底,或者平时打到兔子之类的野味的时候,到时候切成肉末放到大锅里,让所有的指战员们一起沾点肉味。

  匮乏的补给也是原时空惨烈的西征战役的导火线,以当时的红军状况来看,如果能拿到苏联的援助,尤其是粮食补给,那么当前的困境一定会有极大的解决。

  这也是陈赓等人看到菜单后觉得胡闹的原因,所有的家底都拿来吃了这一顿,那以后的日子过不过了?

  看到这一幕,卫辞书并没有因为呵斥而觉得委屈,只是自信的向面前的数人开口,“各位首长不要着急,中央那边已经得到了相对充足的物资供应,一营只是试点,相信在不长的时间之内,咱们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能得到一日三餐,每天不少于八两的精粮以及四两肉食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