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47章

作者:半江瑟瑟

  指挥部内顿时陷入一片寂静,改变中央军委的作战计划,这个责任太大了。

  左权迅速消化着这个大胆的提议,片刻后开口说道:“战略上完全正确。但军委原计划是优先确保山东完全解放。突然改变方向,是否需要……”

  “我来向中央说明。”彭德怀打断左权委婉的阻劝,“山东已基本在手,青岛之敌已是瓮中之鳖,刘伯承的四野足以应对了。平津的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抓住!”

  “通讯参谋!”

  “到!”

  “立刻给中央军委发电。内容:我部已全歼日军第二师团,山东战局已定。鉴于华北日军主力尽丧,平津空虚,敌恐慌混乱,建议立即改变原支援四野攻略青岛之作战计划。恳请令一野主力并协调三野一部,不惜代价,克服疲劳,即刻沿津浦线兼程北上,直扑平津,对敌第十四师团达成合围,一举光复华北核心!此战机万不可失!”

  “立刻发出,加急!”

  “是!”

  是日 夜延安 中央军委作战室

  周伍豪将彭德怀的电文放在桌上,对着身边的两个老搭档开口道:“德怀同志的建议很突然,但并非没有道理。第二师团的覆灭确实造成了华北日军力量的真空。寺内寿一手头仅剩第十四师团和部分守备部队,且士气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我也有同样的观点。”看完电文,朱老总随即出声表示赞同,“平津是华北心脏,日军经营日久,工事坚固。但再坚固的工事也需要足够的兵力来防守。第十四师团自保定战役后未能得到充分补充,又要分兵守备两大城市及周边要点,其防御必然存在薄弱的环节。”

  “青岛的敌人已是孤军,缺乏机动作战能力,四野和当地武装足以完成封锁和逐步压缩。而平津的敌人,如果给他们时间重新组织防御,获得海上补给甚至本土军队的再次增援,未来进攻的代,价会大滴多啊。”说完这句话,主席站起身,走到地图前,“老彭看到了这个机会。部队连续作战确实疲劳,但士气正旺,缴获的物资和俘虏也可以就地补充。一野主力北上,汇同三野一部,总兵力上我们占据优势。”

  周伍豪想了片刻,随即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关键在于速度。必须趁日军指挥系统混乱、援军未至之前完成对平津的战役包围。这要求部队不顾疲劳,进行高强度急行军,后勤补给线也需要立刻调整。风险在于,部队疲劳程度、北进途中的零星抵抗可能会迟滞行动、以及北平城防的坚固程度。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围并打开突破口,战役可能陷入拉锯的情况。”

  听到周伍豪的话,李润石随即出声反驳:“但机会远大于风险。拿下平津,不仅政治意义巨大,更能将日军彻底逐出华北平原,更有可能与东北的抗联部队连成一片。届时,日军只能退缩至沿海的几个孤立据点,战略主动权将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同意润石的看法。”一旁的朱老总开口跟了一句。

  “那我们就举手表决吧。”

  主席说完这句话便举起了手,剩下的两位首长也都把手举了起来。

  “哦吼,全票通过。”

  看到这样的场景,主席呵呵一笑,随即喊来通讯参谋:“小段,给彭德怀、左权并告刘伯承、徐向前发电。”

  通讯参谋立刻记录。

  “电文如下:中央军委完全同意你们关于迅速北上进击平津之建议。此乃打破华北战局之关键战机,务必抓住。兹令:一、第一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战场清理,缴获物资就地快速补充,于两日内沿津浦路兼程北上,直逼天津。二、第三野战军立即抽调至少两个主力师,由徐向前同志指挥,沿平汉线北进,目标北平,与一野形成钳形攻势。三、第四野战军刘伯承部继续围困青岛之敌,以围困和有限攻击为主,待平津方向主力到位或敌动摇时再行决定最后解决之方案。四、此次行动,以快制胜,务必于日军摸清我意图并获增援前,完成对平津之战略合围。具体作战部署,由彭德怀同志统一协调。五、后勤补给线即刻调整,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全力保障北进部队之油弹粮秣。

此令。”

  命令被迅速加密发出。

  李润石又对周伍豪开口道:“伍豪,我看我们还要同时电告北平、天津的地下党组织,启动应急预案,密切监视日军的调动和城防,策应的我军攻城行动。有什么情报,要直接送到前指和党中央。”

  “明白。”

  与此同时 北平 铁狮子胡同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机要参谋几乎是踉跄着冲进会议室,将一份刚译出的电文直接递到了寺内寿一面前。电文很简单:“第二师团玉碎。冈村宁次中将……战死。”

  司令部内鸦雀无声,所有军官的目光都聚焦在寺内寿一那张瞬间失去血色的脸上。第五、第十师团的覆灭是奇耻大辱,但第二、第二十师团的彻底覆灭,则意味着帝国在华北的机动兵力主干被连根斩断。

  这两个师团都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甲种师团,完全可以说是帝国陆军的骄傲。但两个师团,超过五万的帝国勇士,在山东腹地,被他们一度轻视的对手,如此干脆利落地吃掉了……这意味着支那红军拥有的火力和战术执行力,已完全超出了帝国陆军此前对中国战场的一切预估。

  心中悲痛的寺内寿一缓缓抬头,现在山东大部已沦于敌手,青岛第十九师团残部被死死困在港区。徐向前的第三野战军正在平汉线频繁活动,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刚刚吞噬了第二师团……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北平,天津。这两个华北的核心城市,如今只剩下他的第十四师团和一些零散的守备队。第十四师团和支那共军的野战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摩擦,兵力、装备均不满编,要防守如此广阔的区域,还要应对中共军队那种前所未见的猛烈攻势……

  如果平津失守,那么满洲,就会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支那共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超出了大本营乃至他本人的所有预估。他们指挥官的战略眼光和部队的战役执行力有着不符合常识的可怕。虽然彭德怀刚刚打完一场歼灭战,但寺内寿一相信,那个农民一样的指挥官绝不会给皇军片刻喘息之机。

  “命令。”片刻之后,思索完毕的寺内寿一开口了,“第十四师团,立即放弃所有外围据点,全线收缩至北平、天津城区及近郊永备工事群。加固城防,疏散无关人员,实行战时管制。所有物资统一调配,优先保障作战部队。”

  “嗨依!”参谋们迅速点头记录。

  “致电青岛的第十九师团铃木美通,通告他们第二师团玉碎的消息。命令他们……依托港口和海军支援,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牵制共军第四野战军兵力。为方面军司令部调整部署争取时间。”

  “给关东军司令部发急电:华北局势极度危殆,请求最快速度抽调至少一个师团兵力入关,增援平津防线。”

  ……

  打发走了参谋,寺内寿一独自走一人到内间办公室,关上门。他需要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挡住然后消灭这支可怕的军队。常规的作战方法显然已经失效。支那军的装备、后勤、士气都处于巅峰,正面防御战,即便有城防工事,第十四师团又能支撑多久……

  他必须找到一种非常规的手段。一种能够无视装备优势,造成大规模杀伤,并能极大打击对方士气的武器。这种武器要能拖延时间,制造混乱,为关东军的增援和本土进一步动员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忽然,一个绝密的情报在寺内寿一脑海中闪现——来自关东军内部的零星报告,关于满洲哈尔滨附近一个代号“防疫给水部”的特殊单位正在进行的一些特殊研究……

  想到这里,寺内寿一猛地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然后铺开电报纸,拿起钢笔。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致大本营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殿下:华北战局急转直下,第二师团玉碎,敌第一、第三野战军兵锋直指平津。我军兵力捉襟见肘,常规战力难以抗衡敌之神秘装备及猛烈攻势。平津若失,满洲门户洞开,帝国大陆政策根基动摇。在此存亡之际,恳请大本营紧急审议,调动驻哈尔滨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731部队)部分单位及其所携特殊防疫物资入关,归华北方面军节制,用于平津作战及对敌后方实施特种防疫作业……此事关乎华北乃至满洲安危,切望速决。——寺内寿一”

第一七六章:淞沪·大败前夕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南京 军委会委员长办公室

  看着手里的战报,蒋介石的眉头明显皱起。山东方向的战况比他预想的更为严峻——共产党在歼灭了日军的第二十师团后,更是重创了日军的第十九师团,全歼了日军第二师团,兵锋已直指平津……

  蒋介石的面色不渝,办公室的气氛自然严肃很多。陈诚、白崇禧、陈布雷等高级官员分立两侧,全部安静无言。只有南京夏日特有的蝉鸣从窗外不断传来。

  “华北……竟至如此地步。”放下手里的电报,蒋介石阴阳怪气的开口,“两个甲种师团,短短数日,灰飞烟灭。看来这华北的天下,他毛某人,要当老大了。”

  说完这句话,蒋介石抬起眼看着面前的属下 ,随即面无表情的开口:“健生,你之前说共军的航空兵在山东仍有富余的可能。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怕是要全力北顾平津,无暇他顾了。”

  听到蒋介石的嘲讽,白崇禧上前一步开口回答:“委座,共军虽胜,亦是惨胜。此刻强攻平津,必是倾尽全力。我军在上海若能再坚持一段时日,待其攻坚受挫,或可……”

  话未说完,门外传来轻快的敲门声。

  “进。”

  随着蒋介石话语落下,侍从室主任钱大钧推门而入,他的手中拿着一份公文,脸上带着难得的兴奋神情。

  “委座!急电!外交部王部长亲自传来的消息——国际联盟的调停代表团已抵上海!预计明日即可乘专列抵达南京!”

  听到这样的消息,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向钱大钧手中的公文看去。

  蒋介石更是猛地站起身:“消息可靠吗?”

  “可靠!代表团由英国前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爵士率领,成员包括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代表。他们已在外交部安排下入住安全区域,明日即正式拜会我国府。府”

  “好!好啊!”

  心情大好的蒋介石背着手,快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大好的风景思虑了起来。

  “好。来得正是时候。通知外交部,以最高规格接待。安排代表团明日考察城内伤兵医院、难民安置点……要选情况最稳妥、最能体现我军民抗战决心的地方。通知宣传部,所有报道须突出我国军英勇抗敌、顾全国际大局之形象,尤其要强调上海战事之惨烈与我军之浴血坚持。”

  “是!”

  钱大钧领命匆匆离去。

  看着办公室的门再次被关上,蒋介石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欧美国家终于不再隔岸观火。此乃政治仗,亦是舆论仗。上海战线,必须稳住。”

  说完这句话,蒋介石看向陈诚:“辞修,立刻增调两个师的兵力加强苏州河的南岸防御。告诉所有的前线将士,援军不日即至,望他们再坚持最后一段时日。国际调停在此一举,全军将士之牺牲,国内外同胞皆看在眼里。”

  “是,委座!”

  “另外,”蒋介石沉吟片刻,“给延安发一封电报。以我本人名义。内容……祝贺其华北作战之胜利,并告知国际联盟调停代表团已抵达南京。望其以民族大局为重,在调停期间,暂缓对平津之大规模攻势,以免刺激日方,给国际社会留下我方意在扩大战局之口实。”

  陈诚听完这个命令,随即有些为难的开口:“委座,朱毛他们恐怕……”

  知道陈诚言外之意的蒋介石随即抬手打断他的发言:“朱毛自然不会听。但我们的电文要发,姿态要做足。要让国际社会看到,是我南京中央政府在一力维护和平之可能,是共军不顾大局,趁势扩张。”

  一旁的白崇禧低声补充:“委座,我们是否可借机再向其施压,要求朱毛增派空军南下?即便不能成,亦可在国际舆论面前,凸显共产党保存实力的私心。”

  思考片刻之后,蒋介石微微颔首:“可。基于共同抗日之立场在电文中一并提出,注意,语气要恳切 。”

  命令一道道下达,办公室内重新忙碌起来。

  蒋介石重新坐回办公桌的后的椅子上,饮茶思索。

  国际调停的到来是一根意外的稻草,现在上海战事吃紧,中共又在华北接连大截,这根稻草,他必须抓住。如果中日之间能够因此举行和谈,那不论中共全歼了日本人的几个师团,那他蒋介石蒋委员长,才是中华民国最大的功臣。

  想到这句话,蒋介石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自己的旧作,只见他转头看着窗外的景色自言自语道:“朝霞映旭日,梵贝伴清风。雪山千古冷……”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上午 南京下关火车站

  月台经过了彻夜的清理和布置,铺上了红色的地毯。军乐队肃立在侧,仪仗队持枪肃立。蒋介石身穿胸前缀满勋章的特级上将礼服,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方。宋美龄、陈诚、白崇禧、程潜等军政要员,以及外交部的一众官员纷纷站在蒋介石的身后。

  南京夏日的阳光灼热刺眼,湿热的潮气在空中弥漫。远处长江江面上,几艘外国军舰的轮廓隐约可见。

  不知道众人擦了多少次汗,随着一声突然的汽笛长鸣,由装甲车前后护卫的专列缓缓驶入站台。车头悬挂着国际联盟的旗帜和若干参与国的国旗。列车停稳后,车厢门打开,代表团成员陆续下车。

  安东尼·艾登爵士走在最前面,他身着白色西装,头戴巴拿马草帽,尽管旅途劳顿,但依旧保持着外交家的风度与仪态。其身后跟着法国代表阿尔贝·勒布伦、美国代表纳尔逊·约翰逊、意大利代表加莱阿佐·齐亚诺等一行十余人……秘书、随员和记者等乌泱泱的一大片跟在这些人的后面。

  看到主角现身,蒋介石脸上立刻堆起热情而郑重的笑容,只见他带着翻译官快步上前。

  “艾登爵士,勒布伦先生,约翰逊先生,齐亚诺伯爵,各位先生,欢迎!欢迎你们来到中国的首都南京!在此中华民族抵抗外侮、浴血奋战的艰难时刻,各位不远万里而来,彰显国际的公理与正义,蒋某人与国民政府不胜感激!”

  艾登用略带矜持的微笑回应着蒋介石热情的欢迎:“委员长阁下,非常感谢您的盛情迎接。国联理事会对于远东正在发生的冲突深表关切,我们此行旨在实地了解情况,倾听各方诉求,以期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简单的欢迎辞后,蒋介石亲自引领代表团检阅了仪仗队。军乐队奏响迎宾曲。中外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闪光灯不时亮起。

  随后,代表团成员登上早已准备好的黑色轿车。车队在严密护卫下,驶出车站,沿新近清理过的主要街道驶向国宾馆。街道两旁临时增设了岗哨,一些被挑选出来的市民和学生团体手持小旗,站在指定区域,喊着事先准备好的欢迎口号。

  车队的目的地是中山北路的国际联欢社,这里已经加强了安全戒备,被临时更改为代表团的下榻之处。

  下午,代表团来到国府礼堂,参加简短的欢迎仪式以及非正式会谈。

  礼堂内布置得庄重而简洁,巨大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悬挂在墙壁正中。

  蒋介石首先致辞,只见他用沉痛的语气开口说道:“……日本军阀不顾国际公法,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我土地,屠我人民,毁我文化设施,其行为之野蛮残暴,举世罕见。我中华民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生存,不得已起而应战……上海一战,尤为惨烈,我军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然日军凭借舰炮与空中优势,狂轰滥炸,致使我军民伤亡惨重,城市几成焦土……”

  “……中国政府一贯热爱和平,但和平必须以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为基础。我们渴望公正的和平,并愿意在国际社会的见证下,为解决争端做出建设性努力。”

  然后是艾登爵士代表调停团发言:“……国联及各成员国对远东局势深表忧虑。战争不符合任何一方的长远利益。我们注意到了中日双方的主张和立场,此行的重要目的即是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双方代表进行接触,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为后续的斡旋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希望看到冲突早日结束,恢复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会谈气氛表面客气,实则暗流涌动。双方都在进行精心的外交表演:中方极力渲染日军的残暴与己方的牺牲,试图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同情与实质支持。而调停团则保持着观察者的中立姿态,避免过早做出承诺,其关切点显然更在于防止战火无限扩大,进而危及各国的在华利益……他们不想给猪圈里打架的两头猪分辨是非对错。

  晚间,国民政府在外交部大礼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与城外紧张的战争氛围处于两个世界。蒋介石与宋美龄周旋于各国代表之间,举止得体,谈笑风生。

  然而,在宴会厅的角落,陈诚与白崇禧低声交谈的内容却与眼前的奢华格格不入。

  “山东的电文看了吗?彭德怀胃口不小,吃掉了日本的第二师团,现在马不停蹄地要打平津。”端着红酒的陈诚走到白崇禧身边,压低声音对面前的“小诸葛”开口说道。

  白崇禧轻轻晃动酒杯,目光扫过不远处正与艾登交谈的蒋介石:“朱毛的算盘打得很精。趁日本人被打懵,一举拿下华北核心。国际调停?我看延安根本不会理会。”

  “委座下午那封给延安的电报,怕是要石沉大海了。”

  “本来就是一步闲棋。成了,可在国际面前彰显中央权威,约束共党。不成,亦可反衬其不听号令。”白崇禧抿了一口酒,“关键在于,艾登这些人能看到多少,又愿意相信多少。上海,必须撑住,至少要撑到调停有个初步结果……”

  第二日上午 南京 国府礼堂会议厅

  长方形会议桌铺着墨绿色绒布,中央摆放着中国国旗与国际联盟旗帜。

  安东尼·艾登爵士端坐主位,两侧分坐法、美、意等国代表。中方一侧,蒋介石居中,两侧为宋美龄、陈诚、白崇禧及外交部长王宠惠。

  艾登翻开面前的文件夹,随即对蒋介石直接开口道:“委员长阁下,各位部长先生。经过昨日初步考察与交流,代表团对冲突造成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深表痛心。国联的首要关切是立即停止敌对行动,防止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恶化。”

  “为此,代表团经过紧急磋商,提出以下初步建议:第一,作为建立互信、展现和平诚意的首要步骤,中方应率先下令停止在上海地区的一切进攻性军事行动,部队后撤至七月战前实际控制线。”

  会议厅内空气骤然紧张,陈诚与白崇禧交换了一个凝重的眼神。

  将对面中国人的神色收入眼中,法国代表勒布伦补充解释道:“此举旨在为日方后续对应让步创造氛围,也为即将展开的正式调停铺平道路。国际社会将视此为中方渴望和平的明确信号。”

  美国代表约翰逊接着开口:“我方理解上海战事的艰苦卓绝,但主动停火是打破当前僵局、争取国际舆论同情的必要代价。总统先生特别嘱托,希望看到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魄力。”

  听到对面几个大国代表的话,蒋介石沉吟片刻,随即开口回应:“中正感谢诸位先生为和平奔走斡旋。中国政府一贯秉持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对此建议原则上予以重视。然上海战事已持续数月,我军将士浴血奋战,寸土必争。骤然单方面停火后退,恐严重挫伤前线士气,亦可能被日方误解为怯战,反不利于促其认真和谈。”

  外交部长王宠惠立即跟进:“且日方此前多次背信弃义,利用停火间隙调动兵力、加固阵地。若无严格监督机制与对等承诺,我方难以说服军民接受此条件。”

  听到蒋介石的湖底啊,艾登当即开口劝说:“委员长阁下,王部长的顾虑情有可原。但正因为局势敏感,才需要一方展现打破恶性循环的勇气。监督机制及后续步骤自然是调停进程的核心议题。若中方能迈出这第一步,代表团将以最强烈措辞要求日方立即响应,并尽快安排双方高层的直接对话。”

  宋美龄适时开口:“艾登爵士,您的善意与远见我们深切感受。然中国民意沸腾,前线将士用命,皆因日寇欺人太甚。若未见日方丝毫诚意便先行让步,国内舆论恐生剧烈反弹,于政府威信、于持久抗战之根基,皆有妨害。可否请代表团先行接触日方,争取一道停火令,或至少取得其不利用停火期进攻的保证?”

  意大利代表齐亚诺摇了摇头:“夫人,请理解调停的实务层面。日方态度目前更趋强硬,若无中方率先示好,后续工作极难开展。国际社会的压力需要舆论,而中方提供的这个姿态,将是最有力的舆论表态。”

  会谈陷入短暂的僵持之中。蒋介石端起茶杯,借饮水的时间飞快思考。国际调停是他目前最需要的舞台,但代价是前线的战线和士气。共军在华北高歌猛进,若他在上海战败后撤,政治影响的方面……

  片刻之后,蒋介石放下茶杯,看着对面艾登等人开口:“为回应国际社会之殷切期望,展现我中华民国追求和平之最大诚意,我原则上同意,可考虑在严格国际监督下,于上海方向实施有限度的、临时性的停火。”

  此言一出,陈诚眉头紧蹙,白崇禧无声的叹了口气。

  “然具体实施时间、范围、后续步骤,需待我与军事将领详加研判,并确保日方不得趁隙进攻之后,方能最终确定。望代表团能利用此间,加紧与日方交涉,促其做出对等承诺。”

  艾登脸上露出些许笑意:“这是非常积极的选择,委员长阁下。代表团对于您的决断力非常赞赏,我们立即通过渠道与日方接触。期待您尽快做出正式决定。”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凌晨 淞沪战区前线指挥部

  连日激战形成的战线犬牙交错,但日军第三师团左翼与第十一师团右翼之间,因进攻节奏差异,意外暴露出一个宽约三公里、纵深尚不明确的缺口。侦察分队多次渗透确认,该区域防御相对空虚,仅有日军零星的警戒部队在这里防守……

  “这里。”喊来一旁的参谋长,张治中哑着嗓子开口道,“是过去四十八小时内形成的。鬼子追得太急,侧翼衔接出了纰漏。”

  参谋长在一旁补充:“航空侦察照片佐证,缺口后方敌炮兵阵地和补给线路频繁调动,显得混乱。红军‘北霸天’大队昨天进行了两次巡航,都报告这里没有发现日军大股兵力集结或者重型装备阵地的迹象。”

  “我们得抓住这个机会。”张治中直起身,对着指挥部内的众人开口道,“冈村宁次在山东完了,华北鬼子慌了神。上海正面,鬼子以为我们只能趴在阵地里挨揍。如果我们能从这里捅鬼子一刀,把他们突出的两个师团给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