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354章

作者:志鸟村

  不过,看江远的表情有信心,张世忠就道:“如果能通过足迹缉凶,那肯定也没问题的……”

  “还没到那一步。”江远咳咳两声,强调道:“现场的足迹距离凶案现场都很远,谈不上是谁留的,也没法证明是凶手留的。我们先从寻找目击者开始。”

  “用足迹找人,还是二十年前的人,很难吧。”张世忠有点意外。

  江远“恩”了一声,道:“难度的话,跟普通案件中找凶手差不多吧。”

  他是用LV5的足迹鉴定,再加一层临时技能+1来找凶手的,之后弄不好还要用到LV5的影像学,实在的说,就这一套技能组合,破个现案命案,可能比现杀一个都容易。

  不过,即使是LV6的足迹鉴定,也不可能直接叫出凶手的身份证号,所以,与之相配合的资源也不能少,该要做的排查,该要找的人,该要做的询问,都是少不了的。

  换言之,江远可以从技术角度,降低足迹找人的难度,但依然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

  就目前这个案子来看,光找这些路人,可能就要几百上千个工日,而找到的结果,还不一定能不能用得上。

  张世忠立即就能想到此点,表情就严肃起来。

  别的可以吹牛画饼,这开销,这要用出去的资源可是实打实的。

  稀……

  黄强民喝着汤,发出满足的吸声。

  张世忠不由看过去,无奈的道:“黄局,我们青白市也不是啥富裕大市……”

  “我们这次出来,可是给你们白干活的。不仅有江远出战,还有伍军豪那么多人帮忙,一分钱的工资都不要你们的。”黄强民淡淡的道:“至于说经费开销,这主要是案子的走向决定的,并不是说要浪费你们的经费……”

  “那当然,那当然。”张世忠赶紧道歉:“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哎,行吧,我给老大报告,只要能破案,怎么都行。”

  江远温言道:“这个案子相隔太久了,要重新构建起来,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总有几个步骤,要开销海量的经费和人力的,你们得有预期。”

  “我明白。哎,明白的,经费的事,我们局里其实早都商量过了,不过,想好了要出钱,和真的看账单,这个差距……理解万岁,理解万岁。”张世忠说着无奈笑一笑。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青白市局对案子固然是有企图的,肉疼也是真的。

  黄强民给张世忠舀了鱼汤,等他心疼劲过了,才道:“这个案子,省厅和部委肯定都有支持的,铁道那边,估计也愿意给些支持,崔小虎崔处,还有李处正帮咱们跑着呢……”

  张世忠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能有支持最好了……”

  “明天应该就会有一名部委的审讯专家过来。”黄强民看向江远:“要是能找到人的话。”

  江远点点头没吭声,相隔这么久了,鉴定足迹容易,再通过足迹找人就难了。

  好在青白市的厂矿人口多,铁路线附近虽然也有小市场里的个体户,但大部分的行人应该还是属于厂矿职工和家属的。其实市场里的个体户,大部分也是厂矿家属及亲属,这部分,只要下力气去找,总是有迹可循的。

  再者,江远也不追求找到所有足迹的所有者,他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寻一些人出来,再加上当年的记录,再决定向哪个方向来推进。

  于是,抵达青白市的第二天,江远的临时技能+1,加在了……影像增强LV5上。

  借着这400多分钟的影像增强,江远先将各种足迹的图片给处理了一番。

  当天的办公室里,电脑的轰鸣声就再没有停下来过。

  张世忠跟着几名青白市局的领导来来往往的,听着这几台新买来的高性能电脑喊的比商K的女子都大声,不禁暗叫不好。

  机器都用的这么狠,到用人的时候,不知道会用成什么样。

第563章 死亡时间

  咚咚。

  清晨,两名民警在青通厂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敲开了专家楼的门。

  “杨厂长,两位民警想问问之前的案子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了一句。

  杨厂长退休也快十年了,但穿着打扮依旧照着上班时的样子,上身一件衬衫,熨烫的平平整整的,袖口处卷起来,露出手腕上的钢带手表。

  他手里拿着一卷报纸,轻轻的在另一只手上拍了拍,道:“那进来吧。”

  两名民警互相看看,道了声不好意思,就进门了。

  厂里的工作人员笑笑,说了句“我在外面等吧”,直接就没进门。

  杨厂长的客厅,依旧是旧时代的风格,又大又棉的皮沙发,大面板的电视机,还有矮矮的茶几放在皮沙发和电视机中间……

  “喝点茶吗?”杨厂长问。

  “不用了。”两名警察摆手,紧接着道:“杨厂长,我们是来调查京阳线的三尸案的。当年的4月18日,19日,您还有什么印象,给我们讲一下吧。”

  “这都快20年的事情了,你们现在问我那天做了什么,我哪里想得起来。”杨厂长摇头,并反问:“你们记得那天做了什么吗?”

  “我那时候还上小学呢。”打头的民警笑了一下。

  杨厂长一愣,不由叹一口气:“时间过的真快啊。”

  “杨厂长,夫人在吗?我们有几个问题,分开询问就好。”

  “哦,她在儿子那边带孙子呢。”杨厂长摇摇头,道:“和她当时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判断当时在附近散步的应该是您和夫人。所以想都询问一下。”民警看杨厂长不是太配合的样子,小露了一招。

  比起单人,判断两个人的年龄、身高和性别等因素,再在几个名单里找人,相对来说更容易一点。

  江远手里不仅有几个工厂的人员和大部分家属的资料,更多的是参考了此前侦查卷里的笔录信息。

  三尸案涉及的范围太广了,此前的侦查员做的笔录都有大几千份,记录的各种名单过万,江远用足迹鉴定筛一遍出来,再由秃击队和青白市局送过来的二十几号人比对,最后才一家家的找上门来。

  杨厂长看不到背后的事情,这时候就有些呆:“我和老婆一起散步,你们用什么知道的?那时候也没摄像头吧。”

  “所以,确实是您和老婆一起散步,对吧?”警员笑一笑,还是不解释这些消息是从哪来的。

  杨厂长一阵苦思冥想,再问:“是有人举报我?”

  民警给逗笑了,可还是不说理由,只问:“您先确认一下,具体是哪天在外面散步?”

  “我都说我记不清楚了,你先说,我回忆一下。”

  “杨厂长,那天火车道上撞死人了,京阳线的三尸案,您怎么可能记不清。”民警依旧只给提醒了一句。

  杨厂长确定了缘由,不由冷静下来,斟酌了一下语言,道:“我也不是故意瞒着,不过……现在也没啥不好说的,我和老婆当时的确是经过了事发的路段。但我们是下午路过的,跟晚上死人的时间不重叠。”

  “你们当时是去做什么?”民警问。

  “我就知道……”杨厂长道:“那时候吧,我和老婆在跟前的市场,偷偷开了个门市部,也不违法,就是不想叫人知道,我们那天下午是过去看看店面,顺便收一下营业的钱。”

  两名民警沉默了一下,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情况了。

  不过,这个结果并不算差,有新消息新线索,总比没有强。

  两人打起精神,继续问了起来。

  ……

  一份份的询问报告,就这样不断的积攒起来,最后送回到青白市局的办公室里。

  市局特意腾出来一间大办公室,依然显的格外拥挤。

  尽管如此,民警们的热情倒是渐渐高涨起来。

  “还真的是有些新线索出来了。”

  “二十年前不好说的话,现在说出来了是吧。”

  “关键是,没想到真的能用足迹找到人。”

  “宁台江远的看家法宝了属于是。”

  隔壁的小办公室里,张世忠同样有些振奋。他从刑警转调做网警也好几年了,但回忆起来,显然还是刑警的故事更激动人心一些。

  “搞不好真的有机会啊。”张世忠听着下面的报告,不禁涌起了一些信心。

  他是没想到,江远竟然能找出20年前未找到的路人。

  虽然还谈不上推进了案件,更没有直接指向凶手的证据,但这个开端还是非常惊艳的。

  “江队回来了。”正在聊天中民警提醒了一声。

  张世忠从窗户上看出去,正好看见江远从车里出来,同车的除了黄强民,还有一名穿了常服的高级警长下车。

  很快,江远就带着人上来了。

  “介绍一下,这位是柳景辉高级警长。”江远让了一下位置。

  张世忠立即想起来了,忙道:“柳处我知道,经常听说的,柳处破的案子,我们都有做教材来学习的。”

  柳景辉听着熟悉的场面话笑一笑,道:“比战绩,江远就在旁边呢,案子怎么样了?”

  “按计划进行中吧。”江远在路上,就给柳景辉介绍过自己“日拱一卒”的计划。

  “行吧,我也先阅卷。”柳景辉自然也是没思路的,也要先看了资料才能决定。

  江远于是将柳景辉就地放生,自己开始琢磨着今天拱哪个卒。

  江远的选择是……

  死亡时间鉴定LV6.

  LV6的死亡时间鉴定,本身就非常过分了,再来一个临时技能+1的话,不用特别高深的数学技巧可以得知,这就是LV7了。

  LV7的技能,说实话,江远也没怎么体会过呢。

  看看今天没有拱卒的任务了,江远留下柳景辉,开了技能,就开始看照片。

  他这次看的是第二起案件的尸体照片。

  三尸案中的第一个受害人和第三个受害人,都是活着被撞死的。唯独第二起案件的受害人,是死亡状态下被撞死的。

  已经死亡的受害人,意味着此前已经被杀死了,那死亡时间就是一个重点了。

  但是,跟普通的尸体不同,第二名受害人在尸体状态下,直接被火车给撞碎了,这就让死亡时间的判断非常困难。

  江远看到的报告里,死亡时间的跨度长达20个小时,就差把“最近两天”几个字写在里面了。

  江远用LV7的死亡时间鉴定去看,也没有特别轻松的感觉。

  这种就属于纯难了。

  其实,要是死亡时间稍久一点,比如到了一个星期以上,那对死亡时间的判断要求也低了,死亡时间的跨度算个20小时,或者两天时间的,也不算过分。

  偏偏尸体是死了不太久的,判断起来,难度就变的非常高了。

  江远将一张张的照片拿出来,翻来覆去的看。

  照片里,有尸体被撞碎的头颅,有散落在碎石上的肠子,有白森森的骨茬,也有掀起来的皮肤……

  江远看的极其仔细。

  第二具尸体发现的时候,这还不是三尸案,尸骸最终也就火化掉了,所以,也就只有照片可看。

  当然,就算尸体留下来,留到现在也是没什么用了。最多只有骨头可看。

  但那个年代,留骨头的法医也是不多的。

  “怎么样?”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柳景辉也看累了文件,溜达了过来。

  “死亡了6到8小时吧。”江远放下照片,道:“也很难再迫近了。”

  柳景辉眉头一挑:“已经很精确了,不过,死亡时间6到8小时,这比死亡一天左右,区别可就大了。”

  “怎么讲?”

  “100斤左右的尸体,搬运到铁道上可不轻松。如果受害者是六七个小时前才被杀死的,等于说,凶手马不停蹄的就要开始抛尸了,这个心理素质……抛尸途径也很难搞啊……”柳景辉摸着下巴想了起来。

第564章 换路

  柳景辉还没有彻底看完卷宗,但在阅卷过程中,柳景辉下意识的就选择了第二具尸体作为重点关注。

  这跟江远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江远看来,第一起案件和第三起案件,应该是凶手最有可能出纰漏的。

  第一起案件有可能是凶手第一次作案,众所周知,连环杀手的第一次作案,往往都是不完美的。

  顺便说一句,命案必破的口号被喊出来,就是在三尸案过后不久的2004年,其背景之一,就是国内大量发生的连环凶杀案。当然,此时并不这么称呼,但其中一个认知是这样的:

  因为命案的破案率偏低,以至于许多凶手未受惩处,继而给了他们练习和学习杀人的机会,这变相增加了连环凶杀案的数量和难度。所以,要第一时间集中警力,侦破新发的现案命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连环杀人案的蔓延。

  也是类似的原因,警察遇到连环杀人案,往往都会考虑上溯最初的案件,也就是先考虑并案,再考虑系列案中的第一起案件。很多时候,甚至会放着现案不管,而先集中力量去查第一起积案。

  第一起案件很重要,第三起案件作为收官制作,在江远的感觉中更重要,因为这个案子显然是被精心布置过的,也是这个案子引起了各方面的警觉,从而将此案列入了各种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