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92章

作者:安化军

  再外边,就是附近的山民摆的小摊。各种山里稀奇古怪的东西,从不知名的野果,到山里猎获的猎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草药,一个一个小摊挨在一起。小摊边上,几个拿着称的牙人,聚在一起说闲话。

  这里卖货物的平常百姓,是没有称的,也买不起。都是牙人带称,帮着做些小生意。

  到了菜市场的尽头,两边各有一个搭了棚子的摊子,一边立了杆酒旗,另一边却写了个“油”字。

  耶律不花看了一喜:“你们这里的酒好,原来集市上也有卖的么?”

  陶十七道:“那里是官酒坊,每到集日便到这里来。这个日子比平常便宜一些,附近的蕃人多有从这里买酒,带回去饮用的。只是这里的酒不好,官人要饮,还是回寨里去。”

  耶律不花听了便就明白,集市是方便百姓,以价廉为主,好的货物不到这里来卖。走到跟前,见铺子里几个大缸,边上一大堆陶瓶,许多蕃人都是买了放到陶瓶里带走。蕃人喜酒,又没有钱,越是便宜性烈他们越是喜欢。可惜这个时代的烈性酒价钱在那里,所谓便宜,无非是兑水而已。

  摇了摇头,耶律不花便就准备走开。一转头,却见对面的油铺那里摆了麻花、油条等一大堆油炸食品,甚至还有炸鱼、炸肉、炸豆腐等菜肴,看着格外诱人。

  觉得奇怪,耶律不花问身边的陶十七:“怎么这油铺卖的不是灯油?怎么还有吃的?”

  陶十七道:“郎君误会了,这里卖的不是灯油,而是吃的油。这油点灯烟大,并不好用。”

  此时日常用的油很少,最大量的是芝麻油,用来煎炸,也可用来点灯,油烟较小。至于穷人,广泛使用的是麻油,即种麻织布的副产品。其他的还有杏仁、红蓝花子、桐油之类,大多点灯,豆油则非常罕见。究其原因,此时油的最大用途并不是食用,而是点灯。豆油点灯的效果不好,本身又是食物,并不适合拿来榨油。只有像杜中宵这样推广开炒菜,豆油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

  听了陶十七的话,耶律不花连连摇头:“油拿来做吃食,炸过之后油便就不好了,炸出的吃食才有多少?此物必然价高,寻常人哪里能够吃得起?”

  陶十七笑道:“郎君,我们这里与北国不同,炸吃食用的油并不多,多是用来做菜。不说炒出的菜香美无比,就是煮菜的时候,加入两滴油,也有喷香滋味。”

  这种事情耶律不花是理解不了的,在他想来,煮菜自然是肉,怎么会缺油?却不知贫苦人家,一年能吃几块肉?多数时候,不过是纯素菜熬煮而已。这个时候,滴入几滴油,味道便就大不一样。哪怕是做豆腐,煮的时候加几滴油,味道也跟白水煮出来大相径庭。

  杜中宵最早榨豆油是用来炒菜的,流行开来之后,穷人也会买上一瓶在家里。他们炒不起菜,煮东西的时候滴上两滴,味道跟白水煮就明显不一样了。到了这个时候,油成了日常使用的食料,才真正打开市场。很多山里的蕃户,都会巴巴到这里买上瓶油带回去,不是为点灯,就是为了菜里有点油星。

  见耶律不花还是不信,陶十七道:“天色不早,我们到那边叫些吃食。郎君吃过,便知此物妙处。”

  耶律不花也觉得有些饿,点头同意。一行人出了菜市场,到了卖吃食的地方。

  这里有好几个摊子,除了一家搭得有棚子,其余几家都是露天。人最多的一家,是在地上搭了一大锅,里面咕嘟咕嘟煮了满满的汤。无非是从旁边的肉摊,便宜买来的骨头、下水之类,放到锅里,加入各种调料,煮在一起。又卖的有饼,是用白面搀了各种干菜制成,有点面味,其实大多是菜。来这里的百姓大多没钱,白面的食物吃起来心疼,野菜还是吃得起,主要就是汤里尝点肉味。

  这锅旁边围了不少人喝汤,陶十七带着耶律不花,绕过人群,进了棚里。

  选了一张桌子坐下,便有小厮跑过来,倒了茶水,问道:“客官用些什么?”

  陶十七道:“先来几个菜。一个猪肉炒菠菜配绿豆芽,一个韭黄炒鸡蛋,再来一碟豆腐,一盘熟羊肉。有好酒拿一瓶来,每人再一大碗汤面。”

  小厮答应,飞快地跑了去。片刻之间,便就上了熟羊肉和豆腐,拿了一瓶酒来。

  耶律不花见碟里的豆腐都是大片,颜色深褐,还冒着热气,道:“这样豆腐,却没有吃过。”

  陶十七道:“这豆腐是肉汤里卤出来的,味道香美,郎君尝上一尝。”

  几人饮了一杯酒,耶律不花挟起一片豆腐尝了,口中道:“着实美味。作怪,这豆腐肉味浓郁,若是不说,还以为是大块的肉呢。”

  陶十七道:“肉汤里卤出来,可不是肉味?此物在我们这里卖得极好,老幼都爱吃。”

  这年代的人肚里都少油水,有点肉味已是美食,更兼豆腐肥美,当然人人爱吃。

  耶律不花吃了两片,转头看见那边一个大灶冒着通红的火,厨师在上面的一个锅里翻来翻去,觉得新奇,问陶十七:“那是做什么吃食?看着有些作怪。”

  陶十七道:“那便是炒菜了。郎君尝一尝,便知美味。”

  炒菜的味道其实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做菜的方法而已。杜中宵如此重视,连集市的摊子都推广过来,为的其实还是油。

  火山军的位置虽然偏僻,唐龙镇却是到北方大草原的交通要道。要发展商业,必须要有用作交易的大宗货物。火山军这一带有什么?茶、绢之类有雁门寨榷场,必须另想办法。

  除了贩来的糖,油便是被选中的贸易大宗。不要以为游牧民族有肉吃不缺油,其实他们难得吃一次肉,对油的喜爱还要胜过农耕民族。大量吃糖,喜欢油炸食物,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第95章 特区

  耶律不花回到董家寨,犹自回味着刚才的味道,与陶十七兴致勃勃地讨论。恰巧杜中宵料理了寨中公务,听说回来,急忙叫到寨厅。

  分宾主落座,耶律不花取出买的砂糖,对杜中宵道:“没想这里竟有砂糖这种好物,往年几处榷场都不见有卖的。知军治下,着实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杜中宵道:“地方为官,便就应当便利百姓。火山军这里地方偏僻,地瘠民贫,若不想办法做些生意,百姓哪里去赚钱?这两年榷场的生意好,吸引了商人,贩来的货物自然多了。”

  耶律不花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展颜一笑:“知军说的不错,做生意赚钱,比为了几头牛羊抢来抢去有意思多了。砂糖据说产自极南的地方,南国也少见,在北朝被视为珍品。若是知军能够从内地运货过来,我愿高价收买。仅这一项生意,这里就获利无数。”

  杜中宵笑了笑:“货物我自然可以贩来,也可以卖给郎君。不过,郎君用什么来买?”

  耶律不花一怔,竟没有话说。他当然知道杜中宵的意思,不是问自己有没有本钱,而是要用什么来做这项交易。金银是不可以的,契丹禁止出口。现钱就更不用说了,契丹基本不铸钱,还要靠着从大宋走私铜钱呢。至于牛羊之类,是做不来这么大宗贸易的。

  看耶律不花不说话,杜中宵微笑不语。北方草原与中原的大宗交易,只有一样,那就是马匹可以支撑得起来。不卖马,哪怕大宋这里的货物不禁售,他们也没有钱买。边境贸易与普通交易不一样,货币基本不起作用,以实物贸易为主,光有本钱是不够的。

  沉默了一会,耶律不花道:“砂糖价钱不菲,知军贩此物来,意欲交换什么?据我所知,这一带都是小蕃部,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杜中宵道:“市马啊。本朝河路市马,向来是丰州和岢岚军两处。现在丰州已废,只好从火山军这里市马了。茶绢不足,只好加上砂糖这类货物。”

  耶律不花沉默不语。契丹禁止向宋朝卖马,河东路能买马的地方,只有这些小蕃部。以前是集中在府州、丰州和岢岚军,现在丰州废了,府州对面的党项也不卖马,只剩下火山军和岢岚军了。

  见了耶律不花的神情,杜中宵看得出来,他既想要赚钱,又不敢公然违背契丹禁令,心中暗笑。不敢公然违背,便如果给他一个台阶下,那就未必了。

  喝了几口茶,杜中宵道:“唐龙镇自被西贼劫掠,城池残破,人口逃散一空。年前我们千辛万苦寻到了来家的人,已经送回唐龙镇,让他修茸城池,抚绥部族。那里是来家世守之地,朝廷也不好多过问他们的事务。前几日我上报朝廷,欲在那里建处互市之所,远近各族,均可自由贸易。得些税钱,也让来家能守住祖业。这里榷场的货物,都会卖到那里,郎君若有意,可到那里去买。”

  耶律不花猛地抬起头来:“知军是何意思?还请明言!”

  杜中宵道:“唐龙镇本是藏才等族的地盘,朝廷只是羁縻而已。在他们那里做生意,便如跟境外一般,不受诸般律条约束。本朝如此,只是不知你们了。”

  耶律不花仔细咀嚼杜中宵话中的含义,慢慢明白,点了点头,面上露出笑意。

  杜中宵的意思,其实就是把唐龙镇建成特区,绕开各国的诸多禁令,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地方。宋朝和契丹,包括党项,经济的互补性其实很强,有贸易的强烈需求。但是都控制战略物资,让贸易受到诸多限制,发展不起来。以宋和契丹的体量,一年一两百万贯的交易量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的核心统治区在东部,与宋的贸易也以河北路四榷场为主,那里也控制最严。大同府以西的广大地区,其实是以党项、鞑靼、突厥、吐谷浑等族为主,契丹和奚人很少。杜中宵就是瞄准这里,用各种办法绕开契丹和党项的禁令,从这些地方换马入境。

  唐龙镇便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这里地当要冲,跟其他地方,特别是北方草原有大道相通。又是半独立的藩镇,名义上属于大宋,但也向契丹和党项称臣,与三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论军事上的重要性,唐龙镇其实比不上偏头寨,但这里商业地位优越,潜力巨大。杜中宵费了这么多力气,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那里成为一处贸易之城,避开各种禁令的自由之地。哪怕契丹和党项阻挠,也要尽量打通跟北方大草原的贸易通道。

  三国贸易中,宋朝天然具有优越地位,出口货物基本不包括战略物资。自由贸易,对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主要目的地的北方大草原,有宋朝最急缺的马匹。

  阴山南北的大草原上,马匹以百万数,很多都处于放养状态,牧民随便捕捉,根本不值钱。那里的部族被契丹控制,无法跟中原交易,契丹又不缺马,马匹实际是无用之物。说到底,杜中宵的目的根本不是与契丹贸易,目标是北方草原,那些受契丹控制、欺压的部族。

  耶律不花思索片刻,便就明白杜中宵的意思。火山军以北属西京道下的西南面招讨使司管辖,西京道新建,对地方事务插手不多,一切都是招讨使司在管。既然名为招讨使司,对治下部族的管理原则也就可想而知,以武力协迫为主要手段。契丹人在这一带动辄抢掠,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前年伐党项失败,契丹并不甘心,在边境一直保持对党项的压力。今年初,招讨使萧普挞还曾率军进攻党项,大掠而还。现在这一带的矛盾是以契丹和党项为主,宋朝抽身出来,成了围观者。所以宋军占领唐龙镇后,党项只是派人来问了问,并不敢兴兵进攻。

  杜中宵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局势,才出兵唐龙镇,并在那里建个自由贸易之城。

  连年征战,火山军以北的契丹部族过得辛苦,手中又有从党项抢来的宝货,急需贸易。这些部族的独立性又强,操作得当,他们很可能会不管契丹的禁令,与宋贸易。

  这是挖契丹墙脚的行为,但耶律不花对此并不关心,他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从中赚到钱。大草原上的马对契丹并无多大用处,价钱便宜,运到河东路沿边就是暴利。如果唐龙镇不算宋境,马匹交易便就不受限制,贸易的枷锁便就打开了。

第96章 免税

  高家奴看着不远处毁坏的寨子,面色阴沉。那里就是曾经的宁边州,被附近的蕃部抢掠一空,一把火烧了,就此废弃。这一处小小寨子没有什么,若在其他地方,高家奴都懒得多看一眼。但在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意义,没了这里,契丹也就失去了方圆数百里内的控制。加上宋军重建偏头寨,西南面招讨司和朔州的联系被截断了,契丹境内被宋军打入了一个楔子。

  张岊看着高家奴,微笑不语。唐龙镇和偏头寨一左一右,扼住这一段的黄河,战略形势比以前改观了不少。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对一个军人来说,总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高家奴带的人不多,对沿路的契丹人尸体只能烧化掩埋,就连石家奴都是如此。如果不是宋军在一边看着,他们连这些事情都不会做。到了废弃的宁边州,终于完成,人人都出了一口气。

  从寨中出来,高家奴对张岊道:“此事已了,还是谈正事要紧。我们由这里南下,径直去偏头寨去见杜判官。都监可派人知会一声,让判官早做准备。”

  杜中宵得了张岊快马报来的消息,与耶律不花一起重回偏头寨。虽然没有明讲,耶律不花大致知道了宋朝的想法,心情格外放松。占了唐龙镇之后,宋军在黄河西岸没有广占地盘,反而提出让那里成为自由贸易之地,大家面上都交待得过去。

  到了偏头寨,杜中宵等了几天,张岊才与高家奴到来,此时已近年关。

  入冬几个月,一些储蓄不丰的游牧蕃部缺衣少食,这个时候周边大小冲突不断,攻伐不已。杜中宵忙于处理周边事务,又过了几天,才正式与高家奴和耶律不花交涉。

  从耶律不花那里得知宋朝有意让唐龙镇成为自由贸易之地,高家奴的心里拿不定主意。这样做对契丹也没有大的害处,这里是边缘地区,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与宋朝的关系,全力对付党项。但这个地方自由贸易,到底是属于宋朝还是契丹,还是跟以前一样半独立,部要有个说法。

  寨厅里,燃了几盆炭火,并不寒冷。杜中宵与王凯和高家奴与耶律不花相对而坐。

  上了茶来,杜中宵道:“使臣入境已经近月,看看年关将近,到现在才谈论正事,着实惶恐。”

  高家奴道:“这一路上收埋将士遗骨,多谢派兵相助。”

  两人寒暄几句,进入正题。

  高家奴道:“唐龙镇的来家,几代都受本朝册封,是本朝臣子。现在南国占住唐龙镇,不知以后要如何?两国交好,不要为这种地境蛮荒之地,伤了和气。”

  杜中宵笑道:“自本朝立国,来家便就是治下臣民,此事人人皆知。来守顺首鼠两端,虽然是本朝治下藩将,又向贵国称臣,他还向党项称臣呢。此等小人,一切都做不得数,揭过不提了。”

  高家奴急道:“岂可不提!来守顺祖上数代,都曾受本朝册封,怎能就不算数了!”

  杜中宵摇头:“现在来守顺在党项,我们莫不是还要拉党项人来谈?使臣,党项是我们两国共同之敌,他们攻破了唐龙镇,人口掳掠一空,是本朝派兵重占那里,事情便就如此。纠结往事种种,我们这里文书清楚,传承有序,多谈无益,还是说一说未来如何吧。”

  高家奴沉默了一会,勉强点了点头。来家确实是受两国册封,几方称臣,但正式文书,查起来还是宋朝更占优势。高家奴对此心知肚明,确实没有纠缠的必要。

  杜中宵道:“唐龙镇夹在三国之间,现在我朝大军进驻,也无意独占。我已禀报朝廷,还是立来家的人为主,我朝派些兵马保其平安。那处地方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最方便贸易。我们的意思,是各方都可以去那里自由贸易,方便三国百姓。”

  高家奴早就等着这句话,急忙问道:“那里自由贸易,税如何收?”

  杜中宵微微一笑,果然高家奴最在意的是收税。各国设置榷场的目的,就是收税,不管是宋朝还是契丹都是如此,这是最重要的利益。杜中宵的目的却不是如此,贸易的目的是为了活跃经济,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一处大的贸易中心,带来的附加收益,可比收税重要多了。

  以前的榷场都是封闭式的,还有一些甚至设置在荒山野岭,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唐龙镇这处地方,杜中宵是要与火山军互为表里,以发展产业为主,收税还在其次。

  见高家奴紧张地看着自己,显然收税权对他至为重要,杜中宵道:“依我之见,唐龙镇里就不对贸易商人收税了,做一个免税的地方,以方便商人。”

  “免税?免税——”高家奴把这两个字重复了几遍,一头雾水。不收税,官方鼓励贸易干什么?又要兵马驻守,又要官员管理,还要建设城池,处处花钱,这钱哪里来?

  杜中宵点头:“不错,那里对行商免税。不拘是从哪里的客商,都可以入唐龙镇贸易,只要遵守规矩,公平买卖,一律免税。当然,行商入境之前,各国怎么收税,就是自己的事务了。”

  高家奴想了一会,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即唐龙镇是一处完全中立的地区,各国对自己的商人各自收税,但一旦进入唐龙镇境内,便就不再收税了。契丹离唐龙镇最近的榷场是振武军,并不方便,如此一来需要选一处合适收税的地方。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商业繁荣,可宋朝费许多力气为了什么?

  沉吟一会,高家奴问杜中宵:“如此做,对南国有何好处?”

  “好处?”杜中宵一时有些发愣,转念一想明白高家奴的意思。“商人有生意可做,百姓有钱赚就是本朝的好处了。这一带蕃汉百姓生活困苦,他们能凭此过上好日子,不就是天大的好处!”

  高家奴对此一百个不信。爱护百姓的官员并不少见,但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费许多功夫,就为了让百姓过得好一点,不是正常人干的事情。高家奴心中明白,宋人必有所求。这样一处贸易之地能给宋朝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地方,只有马匹了。不过这个理由没法直接提出来,卖不卖马匹,是各国自己的事,不让卖自己国内管严些就好了。高家奴也怀疑,只要契丹管得严,宋朝能从哪里买马。

  这个时代,各国其实对领土并不特别重视,最在意地是收多少钱粮。宋朝主动提出对入唐龙镇的商人免税,很多争议便就消失了。

第97章 各取所需

  站在寨墙上向下看去,关河岸边的平坦地带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一些小贩挑着担子,挎着篮子叫卖着各种吃食。在空地上燃起了几堆篝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今天是除夕,明天就是元旦了,新的一年到来。这一年火山军好事连连,人口增加了,商业更加繁荣,随着宋军前出唐龙镇和偏头寨,蕃部之间的征伐得到控制。随着集市的兴旺,山里的小蕃部可以用手中的牛羊,换来急需的粮食,渡过严寒的冬天。

  战事结束之后,随着一些小堡寨的建立,一些小蕃部开始向偏头寨附近聚集,慢慢形成聚落。偏头寨这里有周围数百里难得一见的宽阔河谷,又有关河流过,本来就该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随着一声唿哨,一个炮仗打入半空,突然炸了开来,留下一片火光。随后人群中放起几个焰火,窜入空中,五颜六色地点缀着夜空,分外好看。寨外的人群一起欢呼,围着篝火跳起舞来。

  高家奴看着空中的焰火,对身边的杜中宵道:“南国多奇技巧物,诚不欺人。似这种焰火,北朝难得一见,没想到偏头寨这偏僻之地也能放上几个。”

  杜中宵道:“过年吗,当与民同乐。明日元旦,与使臣到董家寨走一遭,看看热闹。”

  这个时代的元旦指的是大年初一,万民同乐的时候。

  与高家奴的谈判已经结束,经略司的公文已经回来,公事已经忙完了。契丹与党项的关系紧张,年前又败得太惨,急于让边境平静下来。特别是契丹已经决定春天黄河冰化后,对党项大举用兵,出于安定后方的考虑,做了一些让步。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同意了杜中宵的提议。

  宋朝与党项战事激烈的时候,契丹从中斡旋,得到了很多好处,如增加赠币等。现在契丹与党项打个不休,轮到宋朝占便宜,来谈判的高家奴也无奈。

  城外聚集的是附近的蕃民,宋朝在附近重建势力,意味着以前的动荡结束,彻夜狂欢。

  外面放了几个焰火,便就再没动静,耶律不花有些不过瘾。有心想要买些回去,奈何焰硝是宋朝的禁榷之物,根本不卖。想起几个月后要开放自由贸易的唐龙镇,不由心里火热。他是个商人,对这里面的门道比高家奴清楚。为什么自由贸易?免税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各国禁榷的货物,都会被走私到唐龙镇去。宋朝急需马匹,一定会想方设法打开走私通道。相应的,走私通道一开,宋朝禁止外卖的一些货物,也会卖到外面去,这是无论如何也拦不住的。

  杜中宵当然知道唐龙镇的自由贸易是双刃剑,宋朝必然有战略物资外流,首当其冲的就是铁器和粮食。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尽力弥补。粮食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周围一带广开营田,能够支撑,最重要的是铁器。契丹并不缺铁,缺的是党项,只能两国配合,防止向党项走私。至于更北方的草原,铁器流进去使游牧民族实力增加,闹出的乱子是契丹的事情。轮到宋朝头疼的时候,战场比的就是枪炮了。

  看着外面蕃人狂欢,杜中宵对高家奴和耶律不花道:“寨里备了酒筵,我们回去痛饮一场。依风俗今夜彻夜不眠,名为守岁,不知北朝是否也是如此?”

  耶律不花道:“也是有的,只是未必人人如此而已。”

  高家奴祖上是契丹的汉人奴隶,发家之后,事事都学契丹人,这些话题只当没听见。

  进了寨厅,几人分宾主落座,周围燃起几盆炭火,兵士上了酒菜来,又端上来几盘饺子。

  杜中宵指着饺子,对高家奴和耶律不花道:“此物中原称为角子,最是美味。今夜除岁,旧年新年子时更替,吃这物正好谐音‘交子’,取个采头。不知北国可有此物?”

  高家奴老实点头:“也有,只是多不用水煮,更不在年节的时候吃,不如南国常见。”

  后世很多常见的食物,都是在这个时代成熟起来,饺子如此,面条、包子等等也是如此。不过吃法与后世不同,这个时代饺子最流行的是煎,其次是蒸,煮的多是馄饨,水煮饺子并不流行,最流行的是馄饨。因为历史上的宋室南渡,此时中原的饮食生活习惯,更多是与杜中宵前世的江南类似。比如房屋,包括皇宫,都是黛瓦白墙,并不是后来紫禁城大红大黄的风格。衣饰崇尚婉约,吃的也讲究精致。

  所谓谐音“交子”,不过是杜中宵依据后世的说法,随口一编而已。真正原因,是在北方天寒地冻的冬天,饺子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美食。这种边疆地方比不得京师,哪里奢侈到用麻油煎了做小吃。要让火山军成为这一带的中心,使蕃民人人向往,便就要从这些衣食住行的细节下手。

  在生活寒酸的时代,饺子吸引人的密诀,是里面肥瘦相间的馅料,煮熟后形成的独特口感。这个时代流行的口味,跟后世大鱼大肉吃惯了的时代大相径庭,比如素饺子、羊肉饺子,并不会受欢迎。今夜寨里的饺子,馅料便是精选的上好猪肉,加入葱、姜,又用了些焯过的白菜。此时的白菜名菘,还没有卷心的品种,不过终究是冬天难得的绿叶菜,这个季节吃起来格外新鲜。

  耶律不花吃了一个,眼睛一亮:“果然美味!不知里面是什么馅的?”

  杜中宵道:“精选的上好猪肉,细细剁做臊子,里面又加了一些蔬菜,才有此种味道。”

  耶律不花连连称赞,一连吃了好几个。契丹也大规模养猪,不过耶律不花大块肉吃得习惯,却很少吃得这么精细。特别是里面诸味齐全,是以前所没有尝过的。

  饺子这食物的好处,是皮和馅料准备起来麻烦,煮食却非常简单。火山军这一带的天气,冬天包好了拿出去放着就是速冻饺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杜中宵还想着等唐龙镇热闹起来,到了冬天从这一带向那里卖这些食物呢。一座自由贸易之城,以后那里会有很多钱,火山军就是要想办法把钱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