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45章

作者:安化军

  吩咐几个士卒上前,用扫帚把冰面上的雪扫开,刘兼济上前观看。看了一会,道:“把这里的冰凿开,看一看到底多厚。明日进攻契丹军营,若契丹人抵敌不住,能够从冰面上逃走就麻烦了。这几天天气格外寒冷,河面突然结了冰,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得了大军。”

  几个士卒上前,举起冰镐,奋力把冰凿开。几个将领急忙上前,一起观看。

  看那河面上的冰,足有一寸多厚,看起来甚是坚硬。祝贵使劲跺了跺,道:“这冰面上走人没有问题,但若说行走大军,只怕还薄了些。数千人挤在一起,这冰可承受不住。”

  刘兼济点了点头:“不错,现在看来,大军要从冰面逃走,可不容易。不过,今夜依旧寒冷,不知明天的样子。算了,还是先在河岸准备些火炮,先把河上的冰轰塌了吧。”

  祝贵道:“这样厚的冰,不用重炮,只怕不易轰塌。再者说,炮弹都是前方的事物,用来轰冰面只怕不好用。这一寸厚的冰,想来是过不了大军的。”

  刘兼济道:“到了今天,容不得半点差错。左右契丹兵马不多,也不差几门火炮,明日还是放炮轰一轰河面。若有契丹人逃,冰面被炮轰过,想跑也不容易。”

  众将称是。虽然知道炮弹攻击的方向是前面,砸冰在贩效果并不好,也顾不得了。

  过了泒河就是行唐,离着真定府不远,窦舜卿部已经做好了准备。纵然有契丹人逃过去,也无法造成威胁。不过,刘兼济眼看着大胜,不想留下隐患。

  以三万军队,来迎战契丹的三万骑兵,有这样的战果,已经足够优秀。全歼敌军,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对宋军来说足够了。有这样的战果,与地形的关系很大。河流迟迟不结冰,契丹军队被堵在了泒河和唐河之间,失去了机动的余地。宋军的攻坚能力,实在不是契丹可比。

  又看了几处,刘兼济道:“明日一早,便就安排二十门炮,到岸边轰河面。恰巧在契丹人的军营外面,轰他们军营附近的河,炮火刚好。各军做好准备,防止契丹人挨了炮,突然反冲出来。”

  方洪道:“这样厚的雪,契丹人冲出来,正好是火枪的靶子。此战胜局已定,太尉不必忧心。”

  刘兼济摇了摇头:“我知道胜局已定,不是担忧失败,而是怕留下手尾。我们这一战,是此次契丹南下的初战,打得越好,对双方的士气影响越大。如果我们让契丹人一个也逃不掉,北边的契丹大军必然受到影响,不敢再肆无顾忌。”

  杨遂道:“太尉说得不错,此战我们打得好了,对契丹,对朝廷影响都不小。今年之战,朝廷本来议论纷纷。有的官员认为,只要把契丹击退即可。而枢密院则是有意借此次机会,全歼契丹主力。我们能够大胜,对枢密院有利。”

第21章 逃出生天

  北风呼啸,还是没有停的样子。天阴沉沉的,太阳升起来,在空中一片惨白。

  刘兼济站在高处,举着望远镜,看着前方的契丹军营。一切都静悄悄的,契丹人没有点兵,并没有准备要迎战的样子。不远处,宋军已经列阵,炮兵在整理火炮,随时会进攻。

  杨遂过来,道:“太尉,炮兵已经准备好了,要不要开炮?看契丹人的样子,并没有准备。”

  刘兼济道:“昨日破了曲阳城,下午炮兵就停了,军营里的人不会听不到。这个样子,倒是让人猜不透他们想什么。罢了,命令炮兵,准备开炮。——先令河岸的炮兵,把河里的冰打碎!不要我们这边一开炮,那边契丹人跨河跑了!”

  杨遂称诺。道:“今日凌晨,我又到河边去看了。虽然冰厚,行人没有问题,但若是大军,只怕是行不得。契丹近万骑兵,想从河面上逃跑,只怕不大可能。”

  刘兼济道:“我们在这里围了十余日,最后一战,不要出了任何错漏。轰军营的同时,一定要炮轰河面。只有把河面上冰打碎,才能断了契丹人退路。”

  看着杨遂离去,刘兼济又拿起望远镜,看着对面契丹军营。军营的外面静悄悄的,不知道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宋军已经围了上来,契丹人却没有做任何准备。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契丹军营外的宋军火炮开火。十几门重炮,还有两百多门稍轻的炮,一起发出怒吼。军营没什么防护,外面的护栏连开花弹都挡不住,今日全军都用的开花弹。

  随着炮弹在契丹军营中炸响,一下子乱了起来。许多士卒到处奔跑,不知所措。一时间到处是人嘶马叫声,乱作了一团。

  刘兼济转过身,用望远镜看着不远处的河面。宋军的炮弹打在河面上,炸起一篷雪来,而后在冰面上滑一阵,便就没了动静。直到第二轮,才有炮弹把冰面打破。看了这个样子,刘兼济吃一惊,没想到冰面竟然如此坚硬。铁炮弹打在上面,竟然一时打不碎。

  这支军队中的炮兵,是在军校里学出来的,勉强合格而已。最近几年,连整编几支军队,哪里能培养那么多合格的炮兵出来。大部分是识字,能够开炮,就编进炮兵了。甚至一部分辅助兵种,连字都认识不了多少。军中能够算射程,能够精确瞄准的,只有了了几人。

  用炮轰河面,与进攻敌营不同,更与攻城不同。攻城的弹道平直,炮口较低。而轰河面,应该弹道弯曲,让炮弹尽量直射河面。平直的弹道,炮弹落在河面上时,向前的速度大,砸冰的效果并不好。只是军中没有人明白这些,跟轰炸敌营的炮兵一样,炮口较低。

  军营里,萧胡睹牵着马,看着不断落进来的炮弹。一炮炸开,就有许多士卒哭爹喊娘。由于人员拥挤,开花弹的杀伤力很大,迅速就有了许多伤兵。

  转过头,萧胡睹对几位将领道:“外面积雪未化,人员行进艰难。如果出去与宋军作战,只有死路一条。诸位,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渡河而去。冰面能不能行人,实在难说得很。愿意随着我的,尽管上马,一起杀过河去。不愿去,就只好在这里听天由命了。”

  阿厮道:“将军去哪里,我们跟着去就是。宋军已经开炮,必然不会住手,留在这里等死吗?”

  萧胡睹点了点头,道:“外面河上的冰层不厚,今日能跑多少人,都是自己福气。不必招集手下士卒了,各自上马,我们去。士卒愿意跟上的,自然会跟着来!”

  说完,翻身上马,看着众人。

  众将领略一犹豫,听着不断响起的炮声,各自咬牙,纷纷上马。

  萧胡睹看着众人点了点头,一抖马缰,向着军营旁边的泒河而去。

  刘兼济举着望远镜,看炮弹落在河面上的效果不好,河面的冰层只出现几个窟窿,迟迟不碎,心急如焚。正在这时,见契丹军营中出现在一队骑士,向河面上冲去,大叫不好。

  到了河边,萧胡睹一提马缰,踏上了河面冰层。一到河上,萧胡睹停住马,心里一阵紧张。昨夜看河面上面可以行人,但能不能行马却不知道。过了片刻,见河面并没有异样,不由心中大喜。猛地一提马缰,高声道:“走,我们过河去!天大地大,任我们逍遥!”

  身后的将领发出一阵欢呼,随着萧胡睹,纷纷上了河面。河面上的雪很厚,冰层很硬,只是发出一阵咯吱咯吱的声音。欢呼声中,随在萧胡睹的身后,向着河对面而去。

  刘兼济在望远镜里看见,转身厉声道:“命令骑兵,立即从上游过河,绕过去堵住契丹逃兵!”

  亲兵高声应诺,飞一般地去了。

  契丹军营中,一众士卒见将领们向河对面逃去,纷纷呼叫。一些脑子灵活的,急忙上马,纷纷涌上了河面。外面上的积雪太深,行不迅速。不过出来的人太多,不大一会,就硬踩出一条路来。

  宋军的火炮依然在轰鸣,军营里不住有人倒下。随着前边的人上了河面,契丹士卒都醒悟过来,各自上马,向河面而逃。一时间乱纷纷的,如同洪流一般,向西涌去。

  萧胡睹骑在马上,看见炮弹不住落在河面上。脚下的冰面传来破裂声,心中焦急,一切不顾,只是催马前行。这个时候,只有逃过河去,才能有一条生路。

  宋军的军营里,杨遂亲自点起骑兵,带着他们绕到上游,准备追击萧胡睹。契丹军营附近,宋军炮兵正在轰炸炣面,实在行不得。只是点兵绕路的时间,已经耽搁好大工夫。

  这里是泒河上游,河面并不宽。萧胡睹一路急行,用不了多时间就到了对岸。回到看河面上,大量的契丹骑兵跟了上来,如同蚂蚁一般。随着宋军不断地炮击,加上河面上的人员太多,不断有河面坍塌的地方,上面的契丹人连马带人都一起掉进水里。

  出了一口气,萧胡睹暗道侥幸。河面虽然结了冰,却过不了大军。如果不是自己抢先出来,与大队一起,只怕是过不了河的。

  在一片吵嚷声中,除了一位将领落入水中,其余都在萧胡睹身后上岸。几人并立岸边,一起看着河面上,默默无言。这么一会工夫,河面的冰层开始慢慢崩裂,不断地有士卒落入水中。如果不是果断地跟着萧胡睹走,只要耽误一会,可能就过不了河了。现在河面上的士卒,可能大部分都到不了岸边。

第22章 大胜?

  “荒唐!”杜中宵把刘兼济的战报拍在案几上,站起身来,来回踱步。

  因为一时大意,措施不周,让在包围圈里的契丹军队,最后跑了近两千人,让人有些不能接受。萧胡睹不组织所部,突然带人逃到河对岸,歪打正着。如果他带全军突围,很可能过不了河。大队骑兵到了河面上,可能就会把河面压塌。只有自己逃,反而带出去了一千多人。

  叹了口气,杜中宵回到案后坐下。此次定州一战,可以看出刘兼济一军经验不足。指挥不果断,作战不坚决,对双方实力估计也不足。初期对契丹军队过于忌惮,后期作战计划不严密。

  有什么办法呢,这些新组建的各军,硬件上战斗力有了,但指挥系统一时之间很难跟上。特别是军官不足,指挥体系有很大缺陷。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经过战争,很难成熟。

  一千多契丹骑兵越过了防线,是个麻烦,但不会对战局有什么影响。最关键的是,河北路的禁军正在整训中,除了边境,内地的禁军战斗力已经接近于无。这一千多骑兵,如果不能尽快堵截消灭,会对很多州县造成威胁。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杜中宵拿了战报,到都堂去。随着前线战事慢慢激烈,最近这些日子,每天枢密院和中书门下都在都堂集议,商量一些国家大事。

  进了都堂,与已经在里面的韩琦见礼。

  杜中宵落座,把战报交予韩琦。道:“前线刘兼济重占曲阳,歼灭契丹近三万骑兵。只是最后的时候,被近两千契丹骑兵逃出生天,到了泒河对岸。他们行动迅速,越过新乐县,向无极县去了。刘兼济的骑兵部队尾随其后,紧紧追赶。”

  韩琦接过战报看了一遍,道:“以三万对三万,刘兼济此战甚是精彩。只是可惜逃了一千多人到内地,可能会有麻烦。若是能及早歼灭,那就最好了。”

  杜中宵道:“就看能不能在无极县堵住。过了无极县,向南各州并没有坚壁清野,地方也没有强大驻军,一时之间只能在后面追。这种天气,他们一心想跑,还真是没有办法。”

  韩琦点头:“太尉说的是。两国交战,总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此次曲阳之战,打得不错,应该及早奖赏才是。北边契丹大军已聚于易州,不日就会南下。此战胜利,提振士气。”

  杜中宵想了想,道:“也好。刘兼济一军新编成不久,有这样的战绩,已是难得。贾逵占了飞狐之后,太行山诸陉尽归我所有,敌军聚于易州,也并没有什么作为。”

  韩琦道:“是啊,一占飞狐,契丹无奇兵可出,就只能正面硬攻了。接下来,想来契丹人会强攻保州。景泰一军也是新编成不久,占了曲阳,刘兼济一军该去支援才是。”

  杜中宵道:“此事要看河间府的刘几怎么想,且等一等,看契丹人到底会如何。他们集中于幽州半个多月,到现在才南下,看看在搞些什么。”

  正在这时,其余宰执进来,纷纷见礼。

  众人落座后,杜中宵道:“新得战报,刘兼济重占曲阳城,几乎全歼契丹三万骑兵。只有一千余人越河而逃,现向无极县去。贾逵占了飞狐,刘兼济消灭曲阳敌军,河北路形势大好。”

  文彦博听了,道:“刘兼济歼灭契丹人,他自己的损失如何?”

  杜中宵道:“基本没有伤亡。只是炮弹消耗得多,需要尽快补充。”

  “如此岂不是大胜?”文彦博很是惊奇,看了看四周众人。“以三万人对三万人,能够全歼敌军已是难得,自己还没有什么伤亡,甚是难得!炮弹不算什么,火车运去就是。”

  众大臣议论纷纷,都以为曲阳一战是难得的重大胜利,朝廷应该重赏才是。至于逃走的那一千多骑兵,他们并不在意。一千多人,虽然会骚扰州县,却不会有什么威胁。

  杜中宵看着众人,心中只觉五味杂陈。自己看来,刘兼济让契丹逃走一千余人,并不能算是获得了大胜。战争不能只看人数,而要综合考虑。虽然刘兼济与敌军一样是三万人,却枪炮齐全,特别是军中的火炮数量,是契丹人根本不敢想的。而且时间充足,布置到位。在已经围死契丹人的情况下,胜利本来就是定局。放跑一千多人,是极其重大的失误。

  虽然有杜中宵在河曲路数年,连战连胜。又有后边轻松灭掉党项。但宋朝大臣眼中,对于宋军的战斗力,还是不是十分清楚。在他们眼里,能够与契丹兵力相当,还能战而胜之,已经是了不起了。特别是刘兼济是攻城,全歼敌军甚是难得。

  五六年的时间,虽然有不少胜利,但多是轻松获胜,大部分官员都搞不清楚军队的实力。此次契丹倾国之兵南下,实际上吓坏了很多人。宋朝二十五万大军在河北路,在他们眼里,是远远不够的。刘兼济在曲阳与契丹军队对峙,十几天的时间,就有官员担心。虽然杜中宵一再说,是要等贾逵,不尽快歼灭契丹人是战略考虑。许多官员眼中,这只是托辞。

  议论了一会,文彦博道:“此番大胜之后,贾逵又占了飞狐,前线局势好了许多。现在三十万大军守在边境,应该无大事。不知此战之后,枢密院有何考虑?”

  杜中宵道:“现在就是在等契丹人进攻。知道了契丹人怎么做,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此次毕竟是契丹人来攻,我们被动防守,一时之间只能够坐等。”

  参政宋庠道:“契丹数十万大军来攻,保州只有景泰五万人,是不是单薄了些?刘兼济歼灭敌军之后,可以去保州,协助景泰防守。”

  杜中宵道:“一州之地,五万大军已经足够了。再多兵力,也只是躲在城里,并没有多少用处。贾逵占领飞狐之后,真定府和定州都是安全地方,窦舜卿和刘兼济的部队,可以当作机动兵力。只看契丹人如何进攻,再定他们的行动。现在北方的契丹人一直未动,我们也等一等他们。”

  都厅里的几位文臣,对于军事不熟。杜中宵说一州之地,五万兵力足够是什么意思,他们根本想不明白。兵力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兵就要安排到前线去才是。

  对于现在的宋军来说,使用枪炮,军中马匹驮畜众多,展开的战线远不是以前能比。一州才有多大地方?五万大军,这一州的防守就没有什么破绽。需要增加的,不是防守兵力,而是机动兵力。机动兵不必放在保州,有火车通达,在真定府和定州并没有什么区别。

  随着刘兼济在曲阳的胜利,杜中宵考虑的,是要完全歼灭来犯的契丹军队。如何布置,还是要看契丹人的进攻。熬过了前面几战,宋军才可以完全展开军队,与契丹决战。

  杜中宵现在需要的,是足够的机动部队,而不是把军队都堆在前线防守。坚壁清野之后,契丹人很难攻破保州,旁边的雄州也是一样。由守转攻,杜中宵需要一个契机。

第23章 全力应战

  枢密院指挥河北路战事的房间里,赵祯听着杜中宵介绍前线形势,面色严肃。

  听杜中宵讲完,赵祯道:“南逃的契丹骑兵,要命刘兼济紧追不放。南边的各州县,都没有什么驻军,无法对付这些契丹人。刘兼济重占曲阳,贾逵占了飞狐,契丹人已无力从太行山出奇兵南下,战线还是回到了保州和雄州。枢密院准备怎样与契丹作战?”

  杜中宵道:“现在还没有具体方案,在等契丹人进攻。总的来说,是以保州的景泰,和雄州的张岊两军,阻挡住契丹的进攻。以其余几军为机动力量,随时进行反攻。刘兼济占领曲阳后,从那里尽快给飞狐的贾逵补给。契丹一旦露出破绽,贾逵可自飞狐出兵,进攻易州为奇兵。”

  赵祯点了点头,想了一会,道:“前线只有景泰和张岊的十万兵,能不能防住契丹人?”

  杜中宵道:“按道理来讲,应该是能防住的。若有意外,还有后边的刘兼济和刘几两军,可以及时补上去。保州和雄州地方有限,太多兵力没有什么用处,要有后边的机动兵力。”

  赵祯对一边的文彦博和韩琦道:“枢密院如此布置,中书以为如何?”

  文彦博捧笏:“臣以为,枢密院布置尚算严密。契丹南下,一共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其中部族骑兵四十一万人。曲阳灭了其三万人,还剩三十八万。这三十八万人若集中攻保州或雄州,必是激战。”

  韩琦道:“自耶律洪基到幽州,已经过了半个月,北边并无动静。只派了三万骑兵奇袭定州,全军覆没。不过,契丹人在幽州十几日的时间,必然有自己的谋划。”

  赵祯站起身来,与众大臣到了桌子前,看着上面铺着的地图,一时间没有说话。

  今日来的,中书门下只有文彦博和韩琦两位宰相,以及枢密使副,加上赵滋和杨文广两人。自契丹开战,这个指挥团体慢慢成形,已经成了赵祯指挥战事的基本配置。

  与以前相比,宰执的作用下降了些,武将中的赵滋和杨文广的地位上升。现在作战,前线的指挥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知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宰执官员,很难胜任。

  严格讲,国家战略方面,应该是宰执官员拿主意。前线战事的具体指挥,应该是有战争经验的官员为主。现在只是粗具规模,刚刚成形。

  看着地图,赵祯道:“易州已是太行山边,数十万大军聚集那里,只怕不便。”

  杜中宵道:“契丹人的大军,还是主要驻扎幽州。只有前方有了突破口,才会全军南下。以保州为例,契丹要攻,也不会用太多军队,不然施展不开。现在天气冷了,前方的河流冰封,很难说契丹只会进攻保州,可能也会攻雄州。那时候战线展开,数十万大军就有用处了。”

  富弼指着涿州道:“若进攻雄州,契丹就可以以涿州为聚集中心,全军进攻。”

  众人看着地图,一起研究。过了一会,文彦博道:“若是军中自带粮草,不顾补给,契丹人可以南进多远?除了前线,后方我们可没有大军。”

  赵滋道:“契丹都是骑兵,除了将士口粮,还要带马料。能带三五日粮,已经是极限。如果只是赶路,契丹人可以前进二百里以外。”

  文彦博一惊:“若是如此,就已深入内地,岂非要糟?”

  赵滋道:“相公不需要担心。我军在前线有数十万大军,契丹人纵然不攻城,也会有军队拦住他们的。要想越过边境数十里,可不是只要能跑就行了。”

  杜中宵道:“今时不同往日,前线的军队分合随意,随时可以应战。契丹想南下,可没那么容易。”

  以前的宋军,由于指挥体系的问题,加之统兵官权力过大,再加上朝廷所定的规矩不合实战,契丹可以比较容易地调动宋军。只用极少量的部队,就可以引动宋军聚集,部队从其他路线迅速突破。现在的宋军都是野战军团,各有防区,各有主将,没有这么容易了。

  看了许久,赵祯道:“若是契丹不攻,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契丹聚集七十万大军在前线,可谓是倾国之兵。若是能击败他们,幽燕就唾手可得了。”

  杜中宵道:“陛下,契丹的主力,现在驻于析津府周围。那里有路直通草原,一旦战事不利,就可以转头逃走。而且析津府城池高大,想攻破非一朝一夕之功。若主动进攻,最多只是攻下幽州。”

  文彦博听了一惊:“能够收复幽燕,已是不世之功!太尉,进攻若能击败契丹,再收复幽燕,此事值得做!现在看来,刘兼济能以三万人歼灭契丹三万人,本朝战力尚可一试。”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答话。契丹人把倾国之兵聚集到幽州来了,不趁这个机会,全部歼灭,实在辜负了这个样的好机会。以现在宋军的实力,收复幽燕本来就是不难事了。

  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估算,宋朝自己不清楚,契丹同样也不清楚。若知道宋军战斗力如此强,就不会派三万骑兵攻定州了。刘兼济五万大军守定州,契丹纵然夺得一两个城池,还是必输,又何必来呢。

  曲阳一战,对契丹产生了很大影响。耶律贴不占领曲阳后,便就动弹不得,最后全军覆没,让契丹人认识到,宋军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数十万大军在幽州,如同箭在弦上,生生停了下来。现在停顿,意味后面更猛烈的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了一会,赵祯道:“若契丹全力来攻,刘几作为河北路主帅,只怕不能胜任了。”

  众人听了这话,都不吭声。此事其实非常明显,刘几的帅司非常简陋,附属机构不全,也没有自己的帅司机动军队。只能够作为平时的指挥,约束各军而已。要指挥作战,其实不可能。

  在河北路设帅司,真正建立对契丹的指挥机构,此事需要赵祯拿主意。以前还好,宰执可以直接建言。可最近,赵祯对河北路战各参与很深,这些事情就要听皇帝拿主意了。

  沉吟良久,赵祯道:“为协调对契丹战事,我欲以重臣去河北路,统领全军。如何布置,你们先商量一番,看怎么合适。此次契丹举国之兵来攻,要与他们决一死战!”

  众宰执一起拱手称是。显然,赵祯的意思,不是以前的经略使为帅臣,而是完整的指挥机构。用什么样的名义,设哪些部门,用多少人员,粮草补给等诸多事务,必须有一个章程出来。

  杜中宵明白,最合适的人员,就是自己。可不知道赵祯的心思,没有人会这时讲出来。必须赵祯的意见明确,这些宰执大臣,才会明白表示自己的意见。

  加上贾逵,河北路的三十万大军,都是野战部队,实际与地方无涉。新设的帅司,必须要有与地方协调的能力,但与经略使有区别。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制度。

  双方百万以上的大军的大会战,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杜中宵很想去,参与此战,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只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大部分怎么指挥,权力制衡,许多问题必须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