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247章

作者:安化军

  想起此事,杜中宵就觉得有些烦躁。河曲路没有什么事情,对契丹和党项开战的条件不成熟,没有什么难度的西域,却因为距离和人口,就是摸不到。

  李复圭从里面出来,对杜中宵道:“节帅,居延的张副使来信,问现在居延到伊州的路依然可以通行,是否多派一些人到伊州去。铁路通到居延,那里的兵马,活动半径已经大了许多。”

  杜中宵摇头:“告诉张副使,兵马先在居延,只要护住修路队伍即可。居延到伊州之间,只有两处要地,一是马鬃山下,可以到达党项瓜州,另一处就是星星峡。这两个地方都不能驻大军,人多了连水都没地方去找。这种情况下,增加伊州驻军没有用处。等到铁路到星星峡,才可以大军进伊州。”

  李复圭应诺,又道:“张岊大军,前些日子已向河州转移,分布于胜州到河州的铁路线上。听闻党项这两年不断地铸炮筑城,增加兵力,如果张岊大军一走,会不会——”

  杜中宵道:“贾逵到河曲路之后,一直在武都军城学习,同时带麟府路兵马。他所部两万余,再加上鄜延路兵马的协助,党项没有能力进攻。两年来,秦凤路的兵马已经完成整训,大军集中于镇戎军,党项要防着灵州。他们多大的胆子,敢对河曲路兵马动手?我们兵马布置,不必考虑党项。”

  说到这里,杜中宵叹了口气:“加上麟府路贾逵手下兵马,现在河曲路有大军十七八万人。若是没有战功,岂不跟其他各路一样?所以此次进西域,铁路只要修到伊州,要重兵出击!”

  李复圭一惊:“节帅的意思,如果高昌不及时来朝贡,要动用武力?”

  杜中宵点了点头:“诸事齐备,不能坐等他们来。这些人还是以前的性子,以为一两年的时间,不会有什么变化。却不知有了铁路,一两年间,铁路到了地方,就不能按以前的地理来了。”

  按照以前的习惯,从高昌到京城路上的时间,就要一年左右。河曲路战后,高昌用几年的时间探听消息,慢慢找到合适的与宋朝相处的方法,其实是正常的。可现在不同了,铁路一旦修通,遥远的距离就再是距离,大军可以迅速到达。对于宋朝来说,远距离出征的成本大降低了。

  契丹两帝并立后,宋朝的铁路向前线沿伸,河北路到了保州,数十万大军随时可以前出。按照以前与契丹作战时,宋朝的动员程度,前线集中百万大军也不是难事。这样数量的大军,对于契丹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宋朝还没有充分发挥国力。

  有了铁路,国家的动员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战争对民间的影响则大大缩小了。杜中宵对西域的想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一个方向十万大军,对于现在的宋朝,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而对于西域的高昌和黑汗来说,则是不可抵挡的。手握绝对优势兵力,枯燥地等在这里,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叹了口气,杜中宵道:“铁路修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在这一带,冬天必须停工,没有办法。等到来年铁路修到了伊州,就不容高昌犹豫不决。无非是大军齐出,在西域再打一仗。当年三万兵马,便就打了河曲路来。现在手中十数万大军,还解决不了西域吗?”

第157章 护路的人

  “快看,那里竟然有一株桃花!”听见声音,几个人一起跑过去看,啧啧称奇。

  廼来友谅直起身,看着那一群人,不屑地道:“前边就是马鬃山下驿站,来往的人多了,有株桃花何足为奇!这种路边长起来的,大多不结果子,只是开花好看。”

  丁效忠道:“结不结果子,哪个管它!大家只是看花!漫漫黄沙里过来,见株桃花,多么稀奇!”

  说完,与身边的几个工人一起,慢悠悠过去看桃花。

  廼来友谅对身边的人道:“这些汉人,最喜欢什么虫鱼花草,好似真能看出什么一样。前面就是驿站,我们过去找口水喝。吃暖喝足了,快些把铁轨上的螺丝拧好。”

  有的人随着廼来友谅走,有的人却不,偏要去看桃花。从居延到这里,全是荒漠,好不容易看到一株花,当然要好好看看。两年多了,现在跟被俘时的时候不一样,人人都是战俘,也人人平等。反正都是在宋军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工作,哪个还比哪个多块肉不是。

  白马监军司的部族,原来都是在贺兰山以西的荒漠里生活,一战被全军歼灭,宋军占了娄博贝和居延后,大多都已经迁走,要么就被吞并。现在把人放了,也没有家可回,只能做营田人口。

  两年的时间,廼来友谅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子。从初被俘时的颐指气使,到后来的诸般打压,到最后的心平气和。两年多时间,这一切都已经习惯了。

  到了桃花前,见是一株小树,只开了十几朵花,绽放在艳阳下,丁效忠道:“这株桃树,想来是不知什么时候商队经过,有人吃了个桃子,扔在这里长了树出来。虽然长得瘦弱,却也开了花。”

  另一人道:“那不跟我们有些像?作为战俘,吃的也比宋军差,还不从胜州,一路修了到这里的铁路出来!再过上些日子,铁路修到伊州去了,听我们就放为良民了。”

  听了这话,一片欢呼,纷纷憧憬着以后的日子。见丁效忠沉默不语,有人问他:“放为良民,而且还会有地,这样的日子,不是比以前强了许多?哥哥面色不喜,不知什么缘故。”

  丁效忠道:“能有什么缘故?无非是想起从前日子,在良州有田,一家俱全,安安乐乐过日子。现在重为良民,纵然有田地,以前的日子却是回不去了。”

  旁边的人道:“你有什么叹气的?我本来是白马监军司正兵,家里有地,有牲畜,还有几个奴仆帮着做活呢!现在重为良民,家却已经不在了,一切要重新开始,不是更难?”

  说完,重重叹了口气。当时被俘的辅兵,大多都是奴仆出身,很多没有妻小。他们放良,再分给他们田地,贷给农具和谷种,正是他们以前梦寐以求的日子。正兵就不同了,家都早已没了,不管是种地的还是放牧的,

  原来的部族逃散一空。现在放良,与以前的日子不能相比。

  看着眼前的桃花,天上朵朵白云,众人心情不一。想起铁路修到伊州后的日子,有人欢喜,有人则暗暗发愁。但不管怎么样,现在这种日子是到头了。

  正在这时,有人大呼:“开饭了!都过来吃饭!”

  看桃花的人一声喊,快步向不远的放饭点奔去。辛辛苦苦做活,大家最开心的就是吃饭的时候。

  各自取了自己的饭碗,按照编制排好队伍,依次上前打饭菜。他们的用具,跟军中有些相象,只是比较简陋了些。一个搪瓷的大缸子,一个搪瓷的碗,上面写着河曲路的名号。缸子用来盛饭菜,碗则是用来盛汤或者稀饭的。作为战俘,他们的伙食跟军中不能比,却比以前在党项当兵时强得多了。

  到了打饭的地方,丁效忠看大盆里今天是羊肉、豆腐炖萝卜,不由眼睛一亮:“今天怎么有肉?”

  打饭的胡老四给他盛了菜,口中道:“不但是有肉,今天还吃米呢。上面说了,铁路修到了马鬃山是了不起的事,今日加肉。你们再修得快一点,以后的伙食说不定比以前好呢。”

  丁效忠一面道谢,一边道:“去年冬天几乎没歇,已经难得,再快还能多快?”

  胡老四并没有理他,打过了菜,便招呼下一个过来。

  丁效忠端着菜,到另一边打了汤,见竟然是冬瓜骨头汤,不由啧啧称奇。虽然汤里的骨头,基本一点肉都见不到,终究是骨头汤,难得的美味。看来上面对铁路修到马鬃山,看得真重。

  端着缸子和碗,丁效忠到了一边,蹲在地上,美美吃了起来。肉吃在嘴里,实在香甜可口,让人忘了前些日子的辛劳。要是天天都有肉吃,该是多么好的日子啊。

  管着这里的阮指挥使端着自己的缸子,向这里走来。丁效忠看见,急忙起身问候。

  阮指挥使回礼,自己蹲下来,大口吃菜。丁效忠看见,也急忙蹲下身子,接着吃了起来。

  吃了几口,阮指挥使道:“上面吩咐,到了伊州之后,修路的人全部放为良民。你们这些人,河曲路也要,伊州也要,到时自己选择去处。”

  丁效忠道:“听说是要去营田。指挥使,是分地、贷种和农具么?”

  阮指挥使点头:“不错,帅府已经拨了钱出来,专门给你们这些人用的。听说各分村子,初期是每丁五十亩公田,十亩私田。公田收了粮食,四成交转运使司,四成自留,营田务留两成。以后如果营田务撤销的话,公田便就卖给私人。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没有公文,只是听说随州是如此。”

  丁效忠欢快地吃着饭,口中道:“种地的分到四成,已经是难得了,以前党项就做不到。再说还有十亩私田,里面收了粮食,不都是自己的?”

  阮指挥使道:“

  确实如此。不过,还有一件事,铁路修完,朝廷希望有护路的人。”

  丁效忠一听就知道意思:“指挥使来找我,是希望我不去营田务,而是留下来做护路人?”

  阮指挥使点头:“是啊,你做事仔细,脑子又灵活。修了两年的路,什么活都做过,护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差使,是出于自愿,不是朝廷强求。我前来告诉你,剩下的日子你仔细想想。”

  丁效忠道:“指挥使,护路的人待遇如何?能不能比上营田务?”

  阮指挥使笑道:“护路的人是从你们中选出来的,当然待遇比营田务好。不用做农活,月月都发俸禄,可比种田轻松得多了。而且你识汉字,是难得的人选。”

  丁效忠想了想,道:“原来我都想好了,到营田务之后,开了私田要种些什么。要有菜,还要有果树,种上些葡萄什么的。指挥使现在一说,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阮指挥使道:“无妨,前面筑路基的刚才星星峡不久,怎么也还要一两个月,才能到伊州。这些日子你好好想想,想好了告知我就行。护路的在铁路线上,总比到乡下做个种田的农民强。”

  丁效忠答应,又问了些护路的事务,心中暗暗思索。

  党项的这数万俘虏,修了两年路之后,已经可以算作宋军一部分了。他们放良,实际跟最开始的营田厢军差不多,只是更加容易而已。有京西路营田的经验,河曲路做起这些来没有什么麻烦。如果只是放良营田,日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无非是拼命干活,看能攒下多少钱而已。

  数万人大军,全是精干男子,放到地方上不是容易事。现在河曲路的打算,还是按修路的时候习惯来,把这些人分到汉人的营田务里面,由别人管理。河曲路的人口太少,一下子多了数万人,这些人将来娶妻生子的事情,非常麻烦。好在党项管理混乱,这里面的大部分,都熟悉了这种生活。

  对党项的两战,造成大量人口流动,部族消失。这些女人将来怎么办,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杜中宵也不知道,他只能把这些事情交给时间,期待时间来解决。

  丁效忠想着未来局势,将来会发生什么,对阮指挥使的话一时委决不下。只能暂且放到一边,且先听听别人怎么说,做什么样的选择。

  吃完了饭,丁效忠收拾了碗筷,直起腰来,看着不远处的马鬃山。马鬃山与南边的祁连山一南一北夹着平地,形成了广大的河西地区。这里降水极为稀少,只能靠着从高山下流下的河流,在大漠中形成绿州。晚唐五代战乱,人口大量减少之后,都已经成为地广人稀的地区了。在这样的地方营田,只要愿意出力气,总少不了一碗饭吃。可现在宋朝正在迸发活力,铁路这种新生事务更不必说,有诸多机会。

  伸了个懒腰,丁效忠看着众人纷纷上工,不再想这些。将来如何,还是先把路修完再说。

第158章 准备进军

  胜州帅府,杜中宵对进来的贾逵道:“你到武都军城,断断续续快一年了,觉得如何?”

  贾逵叉手道:“回节帅,确实学到许多东西。如果再有一两年时间,应当就与从前大不相同了。麟府路的两万余军兵已经全部换了枪炮,已经非以前可以比。”

  杜中宵道:“好。坐下说话。此次找你来,正是要安排你的麟府路兵马。”

  贾逵坐了下来,道:“节帅尽管吩咐!麟府路兵马虽少,防范党项还是可以做到。”

  杜中宵点头:“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现在已经是六月中旬,一年最热的时候。伊州来报,就在这些日子,铁路就可以通到那里了。高昌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派使节来,也没有派人到伊州,只装作不知道。事情不能这样僵持下去,我已上报朝廷,铁路修到伊州,西域的事情就该有个结果。”

  贾逵道:“有用到我麟府路的地方,节帅尽管吩咐!”

  杜中宵道:“我请朝廷下一道诏旨,让于阗王室之后尉迟三郎——对了,朝廷已经为他取了新的名字,名为尉迟守忠。让尉迟守忠重回西域的于阗,建于阗国,为大宋之藩屏。路上的国家,不可阻拦,否则以叛乱论。现在黑汗,则要把于阗国以前的地盘让出来。此事非小,赵滋一军不够,我欲带张岊所部五万大军,和帅府的约万人,沿铁路进西域。张岊大军一走,这一带的防务,就交给你军了。”

  贾逵听了,不由吃了一惊,急忙叉手道:“节帅,我部只有两万余人,如果党项大军来攻——”

  杜中宵摆了摆手:“党项大军,用什么来攻?你两万多人,还防不住河曲路的几座城?最重要的无非是河州,那里由张岊的兵马负责,你只要管好这一边就好。占了地斤泽后,党项若要出动大军,只能从横山一带出发。有鄜延路配合,你还防不住他们?”

  贾逵想了想,叉手高声道:“谨遵将令!”

  杜中宵点了点头:“我带大军走后,你只需紧守城池,不要与党项起冲突。党项大军一动,南边的秦凤路不会坐视,必出大军攻灵州。党项的国力,最多调动兵马三五十万人,正兵不足十万。只要大军来东部,秦凤路兵马出击,它就没有兵力防守了。”

  贾逵听了问道:“节帅的意思,党项并不会乘兵力西去,出兵进攻我们?”

  杜中宵道:“按说是如此。只是西域一失,党项的河西数郡必然不保,也难说不发疯。所以你要广派侦骑,党项来攻,带送信到西域去。这个季节路上不难走,不用一个月,大军就可以从伊州到河州。”

  贾逵道:“遵命!党项在横山不过十万兵,能北上进攻的,至多两三万人。”

  杜中宵笑道:“你在武都学了这些日子,倒是学会计算这些了。只是,党项政体不全,

  可不会这样精细。他们出击,必然是一国大军齐聚,全力攻本朝一点。现在党项被本朝数处针对,已经没有这个条件了。说得难听一点,现在是本朝想什么时候打党项,就什么时候去打,他们要反攻就难了。”

  贾逵道:“节帅说的是,是末将疏忽了。可党项如此,契丹可就未必了。”

  杜中宵道:“契丹那边不要你管,自有杨文广。现在他大军五万,不过是守沙州和振武数个地方而已,还对付了不了契丹人吗?再者说了,耶律重元和洪基在儒州打了一年,分不出胜负,哪里有余力来进攻我们。有这个本事,他们就不会让河曲路出来了。”

  当时耶律仁先主动退让,一是因为契丹皇帝耶律宗真之死,二是两帝并立,时局不清。如果换成这个时候,耶律仁先必然不会那么痛快,总要打上一仗。不过,只要契丹还没有统一,就没有对宋朝动武的底气。这是国力决定的,也是杜中宵初入河曲路时打出来的结果。

  看看时候不早,杜中宵道:“你难得到胜州,便在这里住上两三日。今天夜里,我在后衙为你接风洗尘。再者,帅府诸将和胜州州衙的人,许多日子没在一起了,今日正好聚一聚。”

  贾逵拱手称是。他本来是狄青手下大将,从广西路回来之后,没有去秦凤路任职,而是到了河曲路来。麟府路自贾逵主管军马司,便就划到了河曲路,已经一年多。

  到了晚上,杜中宵在后衙摆酒,为贾逵的到来接风洗尘。今天胜州城中的官员几乎全部到了,人比较多,一时热闹非常。

  杜中宵领了酒,道:“铁路已经通到伊州了,朝廷进入西域是必然。这一条路,虽然修的时候一直是抢时间,并不如何精良,但朝廷却是花了大价钱的。花了钱,总要有东西,不能一无所获。可惜,西域的人不这么想。自两年多前顺化渡一战,西域到现在都没有派使节来,高昌也不许商队到伊州,一直是从契丹的上京道到胜州。这样怎么行呢?没有商队,铁路有什么用?现在看来,从高昌到胜州的商人,跟高昌还真是亲密无间。再过一两个月,我便带大军去伊州,打也要打出商路!”

  富弼道:“节帅,高昌的兵力有多少?赵滋和张岊十万大军,不知够也不够。”

  杜中宵道:“据得来的消息,高昌倾全国之兵,也不过三五万人而已。西域那里的地理,也不允许数十万人聚于一州之地,不然粮草无法保障。此次出十万大军,是怕黑汗与高昌联合。”

  包拯道:“高昌与黑汗已经打了近百年,没那么容易联合吧?这么容易,以前就不打了。”

  杜中宵道:“这些国家,与我们大宋不一样的。打打杀杀,生生死死,在他们眼里,并不是怎么重要的事。朝廷大军入西域,为了自身计,他们联合起来也不是什么怪事。铁路到了,多数万大军也没有什么,一战而定,省了以后的许多麻烦。——其实,我倒希望黑汗和高昌联合,大军集中于高昌,打完了西域也就平定了。以后花的,只是水磨功夫,不必打打杀杀了。”

  黑汗国分成几个部分,兄弟叔侄,关系非常复杂。东黑汗和西黑汗的关系就不融洽,现在如同两国一样。东汗内部,又分成几个兄弟,各据一方,能不能亲密联合也不好说。只是黑汗占据的地方富庶,又有经秦州到中原的商路,相对比高昌有钱。

  在西域打仗,地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路线不多,就那么几条商路,和商路上的一串城市。以高昌为界,一条是天山北边商路,除了北庭,其余大城全部在这条路上。另一条是天山南边商路,一直到疏勒后,又分成两条。一条翻葱岭入印度,或到波斯,另一条则向东入于阗。占西域,就是占领这两条商路。

  杜中宵的打算,是以伊州为根据地,全力进攻高昌。只要攻下高昌,天山北路的其余几城都不在话下,先打通天山北边商路。至于南边的路,那就是以后的水磨功夫,一点一点修铁路而已。

第159章 大军西进

  天上下着雨,淅淅沥沥,一直不停。

  杜中宵对前来送行的陈希亮道:“我到西域几个月,这些日子,胜州事务便交给你。现在军政已经分离,军队事务不必你管,只要能管好胜州民政即可。”

  陈希亮点头称是,拱手道:“节帅早去早回,祝一切顺利!”

  杜中宵笑道:“此次出征西域,我虽然没有当年入河曲路时,那样雄心万丈,现在手中却有十万大军,不是那个时候可比。高昌一直不派使节称臣,只好打服他,没有办法的事。”

  说完,对另一边的包拯和陈旭道:“我走之后,河曲路的事务,暂交给二位了!”

  包拯拱手:“朝廷有命,节帅尽客去就是。本路事务,自有我和陈提举处分。西域虽大,却无多少可战之兵,节帅此去,只要一切小心,必然不会有失。”

  杜中宵道:“领兵作战,能够谨守本心,一直不失的有多少人?此去西域,只盼一切顺利,不求大胜,占住高昌即可。只要占领高昌,回鹘失了中心之地,分成几部就没什么了。”

  回鹘并不是多么稳固的国家政权,对下面分治,分成几个部分。东边是伊州,南边是焉耆,北边是北庭,西边则是彰八里和仰吉八里,最核心的就是高昌和交河州。这一带后世称为吐鲁番盆地,是此时高昌的核心地区,也是南北商路交汇的地方。

  丝绸之路起自汉朝,到唐朝是极盛时期,安史之乱后基本衰亡。现在黑汗商人通过吐蕃,进入秦州之后入中原,商队规模与唐时相比很小,对宋朝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海路兴盛,宋朝需要的外邦货物,多是通过海贸获得,对西域的丝绸之路基本没有需求了。

  陆上的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沿路有各种强权国家,等到衰亡,这些势力也就衰落了。现在有了铁路,可以进行长距离的货物贸易,与海路相比各有千秋。杜中宵并不知道,铁路修过去,西域的丝绸之路再次兴旺起来,能不能做到,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是觉得,现在的机会,就要去做。

  与众人拜别,杜中宵登上西去的火车,向河州而去。张岊所部的前锋已经出发,杜中宵带着帅府参谋人员,到河州与张岊会合,一路去伊州。此去伊州,十万大军齐出,进攻高昌。

  攻下高昌之后,要建一条铁路连接伊州,而后攻下彰八里和仰吉八里,开通商路。至于以后还要怎么办,杜中宵就不知道了,那时他应该已经离开河曲路。

  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甚至开始转凉。车窗外面,郁郁葱葱,在小雨中,让人误以为回到了在随州的日子。有牛群在悠闲地吃草,放牧的汉子躲在帐篷下,懒洋洋地跷着脚。

  富弼坐在杜中宵对面,看着外面的景色,道:“胜州这里,夏天时百花齐放,丝毫不似塞外荒芜的样子。如果人口足够多,牛羊遍地,到处栽满了稻麦桑田,还真是处好地方。”

  杜中宵道:“是啊,这里北有阴山阻挡冷风,又有黄河流过,确实是处好地方。”

  两个人说着话,火车过了河清军,一路向前,外面遍得荒凉起来。路两边的地上还有青草,只是非常稀疏,见不到什么牛羊。一路向西,越走越是荒凉。

  到了第二日,火车到了河州,张岊等人早早等在车站。迎了杜中宵等人下来,当天就过了黄河,到了对岸。知州在官酒楼为杜中宵等人接风,一夜无话,第二天就坐上了西去居延的火车。

  火车一出狼山,就不再见胜州那里的景色,路两边多是荒漠。虽然也有绿色,却不是绿茵遍地,而是杂着黄沙,断断续续地出现植被。

  杜中宵对富弼道:“这里就荒凉得紧了,连放牧都不容易。除了车站,数百里路不见人家。将来仗打完了,这里也不适合人住,想营田都无从营起。”

  富弼道:“正是因为如此,这一带虽然地势平坦,却没有村镇,没有部落。如果不是铁路,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去西域的铁路,其实还是走南线去的好。只是党项未平,无法修建。”

  杜中宵道:“如果走南路,就可惜了居延。那里正好位于河州到伊州的中间,水草丰美,没有铁路连接就成了死地。从中原到西域通了铁路,人口必然向铁路两边聚集,不再像从前一样了。”

  富弼道:“节帅说的也是。居延不但是东西要道,还是河西数郡到塞外去的路口,只是因为党项封了商路,才衰落下来。有了铁路之后,必然繁华。”

  这一段路极不好走,火车的速度较慢,直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居延。火车停稳,杜中宵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道:“这一路着实是长,非在居延歇两天,才能接着到伊州。此时大军还未集齐,在这里等两天也是对的。十万大军到伊州,不知高昌人会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