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242章

作者:安化军

  蒙主管两手一摊:“那该如何?借你的粮已经用了,现在哪里能拿得出来!”

  赵成山见蒙主管耍赖,道:“主管,五十几石粮哪里就能用掉?还剩下多少,让我先拿回仓里,再从其他地方补一补,应付过去这一次查帐,以后怎么都好说。”

  蒙主管摇了摇头:“节级,不是我不帮你,而是府里真没有那么多粮。现在府中吃饭,还要隔几日就到市面上买粮呢!你如果一定要,就这一个办法,我们算钱还你,此事揭过不提。”

  赵成山听了心里生气:“主管,此次是我来求你,做得好了以后必然相报。如果这样,以后可不能再跟从前一样,要借粮可就难了!”

  蒙主管笑道:“节级说笑了,胜州城里,还怕拿着钱买不到粮食吗?”

  赵成山冷笑一声,拱手作别,自去其他地方寻找粮食去了。他仓里只差五十几石,只要舍得下些本钱,怎么都能补齐。只是这一次生意亏了,多花的钱,可比金三这里的利息高得多。

  看着赵成山离去,蒙主管摇了摇头,自回到府里。那些粮食,实在没法还给赵成山,此次从西域来的商人有二百多人呢。城中的粮商都已经问过了,现在青黄不接,没法提前给粮食。

  胜州附近年前没有开荒,不产粮食,便就是如此。这里缺粮倒是不缺粮,只是仓中不足,可且粮食品种受到限制。金三这种富贵人家,吃的花样繁多,许多麻烦。

  到了后边,金三正与客人闲谈,见到蒙主管进来,随口问道:“赵节级是为了什么事?”

  蒙主管道:“前些日子,借了他几十石粮食,因为最近衙门查粮仓,想提前要回去。”

  金三道:“这几天城中的粮食不多,你答应了吗?”

  蒙主管道:“怎么答应?如果答应了,此次商队的人吃什么?无非小事,员外不必操心。”

  金三点了点头,让蒙主管去忙自己的事情,不再过问此事。不过几十石粮食,价值不足一百贯钱而已,对于金三来说,真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

  不说赵成山到处筹粮,凭着自己的关系,还要搭不少钱进去。这些与金三无关,在他眼里,这些衙门小吏有用时说些好话,用不到的时候,就爱干吗干吗去。

  蒙主管离开,金三对坐在那里客人道:“此次到胜州,听说你们还是走的阴山以北?宋军早已占住了居延县——也就是以前的黑水城,今年就要通火车了。从伊州到居延,不过一千余里,极是便捷。以后商队到中原来,不必从高昌出发,改走伊州就好了。”

  坐在那里的任员外道:“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伊州脱离高昌自立,商贾不通,在那里可采买不到什么货物。只能从高昌出发,才有足够货物,到这里做贸易。”

  金三道:“前些日子伊州城主入京城朝贡,随行的商人不少,又是哪里来的?”

  柳员外道:“那是从黑汗国采买的货物,多来自身毒,与我们不一样。现在的西域,北边是高昌强过黑汗,而且与西黑汗交好,商路可以一直通到大秦。南边就反过来,黑汗强过高昌,到身毒的商路一直畅通。南边本就可以走青塘路入中原,不必经过河西之地,并不受多大影响。”

  金三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只是铁路修到了居延县,宋朝必定会进西域,那里诸国如何想?”

  任员外道:“我们来之前,高昌还举旗不定。他们本与契丹是盟友,去年耶律仁先太尉入了上京道后,做得非常不借,各部驯服。由高昌出发,走阴山以北道路畅通。当然,如此走,就用不上河州到居延的铁路了。如果以后铁路修到了伊州,商路到底应该如何,还要看高昌的北庭王怎么想。”

  柳员外道:“是啊,北庭王自视甚高,不想居于宋朝之下。宋朝如果占了伊州,高昌未必就会立即臣服。如果真地打起来,不知商路会不会断绝。到时就只能走南边商路,北路一时通不了了。”

  商人谈的自然都是生意的事,政治动荡就是生意风险。面对宋朝这种大国,没有什么政治投机的机会,就更加如此。河曲路初胜,高昌国也改变看法,想着尽快向宋朝进贡。还没有派出使节,宋朝就得到了居延,突然间兵临西域,高昌的看法就变了。

  契丹沿着上京道,曾经兵临高昌,高昌完全没法阻挡。那一次之后,高昌对契丹极是恭顺,两国交往颇多。现在的西域商路,便就是借助了通契丹的商路,从丰州那里南下之后到河州。现在宋朝又兵临西域,高昌举旗不定,下不了转向宋朝的决心。

  伊州城主今年入京,对西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高昌的影响。名义上,高昌与宋朝之间是舅甥之国,以前入贡的时候,高昌北庭汗王曾经这么自称过。但实际上,高昌是以契丹为主,已经几十年没有交往了。对于宋朝有没有实力控制西域,高昌一直在怀疑。

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

  赵成山摸了摸额头,甩掉一把汗水,轻轻出了口气。凭着自己的声望,付出了二十多贯的现钱,终于补足了仓库的差额。想起付出去的钱,赵成山便恨得牙痒痒的。这次金三和蒙主管如此对待自己,后边有了机会,一定要他们好看。

  梁彻过来道:“节级,明天就查我们粮库了。这是账册,节级再看一遍。”

  赵成山接过账册,翻开仔细观看。自己挪用库里余粮向外放贷,此事常年皆有,并不稀奇。只看记账的吏人,有没有疏忽之处。把账册看完,赵成山交给梁彻:“好,就是如此,你拿回去吧。”

  梁彻拿了账册,回去放好,一个人靠在拦边发呆。

  这种小粮库,里面总共没有几个人,只要俸粮发放不出问题,没人来问管得怎样。

  胜州城里,民间存粮不多,都是靠着铁路从内地运粮来。一直没出事,便就是有赵成山这些人,利用各种手段,东西挪用,自己赚些钱财。大部分粮库,都不干净,多多少少总有各种出格处。赵成山也不是做得特别过分,一直控制在自己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只是这一次时间太紧,花多了钱,一年赚的贴进去一半,让他十分心疼。

  杜中宵看着这两日查粮的结果,大致满意。几个大的粮库都没有出问题,保证了胜州稳定,几个小粮库出些问题,不是什么大事。这次查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搞清胜州储备,为赵滋大军做准备。

  陈希亮进来,道:“节帅,州衙管的小粮仓为多。查了一日,事情不少——”

  杜中宵道:“一切都有规例,该怎样办就么办。州衙下面粮仓不少,进出频繁,做手脚的地方实在太多。想不出事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多查,不必等着这种统一的机会。”

  陈希亮点头称是,又道:“查了一日,一共有三个粮仓出了问题,少了三十余石粮食。犯事的人下官已经治罪,等到追了贼赃出来,再从商场买些粮米,补足数额。”

  杜中宵道:“对,最重要的是仓里的粮食数额要足。不管发什么事,都要尽快补足。至于那些犯了法的吏人,就按法惩处吧,不必追加罪责。”

  陈希亮称诺,又道:“再经过明日和后日两天,此次查粮就该结束了。在下看过,剩下的都是些小粮仓,不管出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至于影响大局。”

  杜中宵点头:“好,此事便就这样了。你回去把剩下的事情办了,上报就是。”

  陈希亮答应,行礼出了官衙。

  杜中宵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这一次查粮,虽然没出大事,小的错漏可是不少,处理起来颇费些功夫。陈希亮等人,要忙上一阵子。这些政务,现在一切有仪轨,杜中宵倒不担心。

  第二日,赵成山迎了前来查粮的司理参军张唐英,早早把账册送上。

  张唐英饮了茶,对赵成山道:“你守着这处粮仓已经一年,什么都熟悉了,没什么错漏吧?”

  赵成山道:“司理说笑,小的一直用心谨守,哪里会有什么错漏?”

  张唐英点了点头:“没有错漏就好。前天我查一处粮仓,里面只存二百余石粮,那个管仓库的竟然偷贷出去一百余贯。知道要查粮仓,拼了全力,也还有二十余石没有补上,节帅命要严惩呢。”

  赵成山忙道:“司理放心,小的这里粮食都全,与账上的没有丝毫差别!”

  张唐英笑了笑:“你既这样说,想来是没事。要知道,粮仓存粮,总是要差一些的。”

  赵成山看张唐英表情,好似猜到自己临时补粮的事,不再说话。反正查仓库,只要库里的粮能跟账册对上,就没有事情。至于查的人怎么想,哪个管呢。

  张唐英对了账册,便让带的几个公人进库里查实存粮。这些公人是临时抽调而来,赵成山没有买通的可能。而且张唐英通过刚才的对话,也已猜到,库里的粮食应该是足的。

  见张唐英不亲自入库,赵成山便陪在一边,说些闲话解闷。

  过了半个多时辰,公人出来,说库里的粮食与账册上记的并无二致。只是用来装粮食的麻袋,有的太新,好似是最近曾经换过。

  张唐英点了点头,起身进了库里,随便选了几个粮堆,让打开麻袋。看里面的粮食正常,便不再查看,对赵成山道:“节级这里,账与实物一致,先封了吧。等到五日之后,理完账簿,才能再打开。”

  赵成山听了,不由有些着急:“司理,不是说查完了粮,就可以开库吗?”

  张唐英道:“查完了粮,州衙还要核对账簿,那时才能重新开库。节级,粮库一旦封上,任谁都不能打开!如果犯了,那可是重罪!”

  赵成山无奈,只好应诺。他从外面的粮,大部分是借的,多放一天便多花一天的钱。也不知道州衙什么时候才能理好账簿,这可真让人头疼。此次查库,可是让自己大出血了。

  核对完各种手续,张唐英便带着公人离去。从赵成山的表情,张唐英知道这里的粮库必有毛病,只是赵成山已经弥补,查是查不出来的。

  此时的公吏是单独阶层,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有较大的职权。便如赵成山,他只要保证查库查不出毛病,保证东胜县的俸禄发放,仓库里到底如何便没人过问。明知道有问题,也不会深入追查,是以张唐英也只是笑笑,并不深究。

  张唐英等人离去,赵成山看着被封的粮库,恨得牙痒痒。要等上些日子,里面的粮食运不出来,自己要跟借粮的人解释,还要多付一些租金。想起蒙主管对待自己的嘴脸,才由心中暗恨。

  一次查粮,自己搭进去几十贯钱,这还了得。做这个节级,赵成山一年才能赚多少钱?哪怕加上各种手段,公开的和私下里一起算,也不过是五六十贯而已。这一次查完,不剩什么了。

  叹了口气,赵成山对胡则成和梁彻等人道:“你们各自轮班,在这里看住了粮库。这里的封条但凡有一点毛病,吃不了兜着走!司理参军亲自贴上去的,谁坏了谁进司理院!”

  几人一起称诺,看着赵成山气乎乎的,向远处去了。这次自己损失了几十贯钱,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总要想办法从金三家里找回来。几十贯钱,够自己家里花一年了,岂能轻松便放过了。

  胡则成和梁彻两人对视一眼,看着赵成山离去的背影,无聊地靠在栏杆上,看天上的太阳。

第142章 商路

  天一天比一天热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六月。中原的新麦下来,铁路即将通到居延,胜州开始紧张地备货,准备向居延那里发粮。

  路边的酒馆里,赵成山对古员外道:“铁路已经到了居延,说不定下年就修到了伊州,以后西域运货物到中原方便了许多。你是伊州人,可以从那里运货过来,卖到中原去。我家里在并州有店铺,极是方便。要想卖到中原也可以,再找一家京城商人即可。”

  古员外道:“节级不知道,现在西域的商人贩运货物,北路高昌,而后北上入契丹的上京道,到了丰州之后过阴山,而后到河州。南路则由约昌城入吐蕃,而后到青唐,进秦州。伊州正在中间,南北两路都不走那里。本地出产的货物才多少?没有商路,便就没有货物。”

  赵成山道:“铁路通到伊州,以后的商路必然是要走铁路了。高昌到伊州不过数百里远,贩运货物还不容易?就是南方宝货,也可以走伊州。”

  古员外摇了摇头:“按说应该是是这个样子,可依我得到的消息,可不是如此。高昌知道宋军要进伊州,又不想臣服,正与黑汗谈判呢。只要两家合起来,都不开通到伊州的路,哪个有办法?此次我回伊州,还要另想办法贩货呢。现在的伊州,就是夹在中间没人理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商路。”

  赵成山听了,不由有些着急:“你好不容易入中原一趟,赚了些钱财,怎么肯放弃这条路子?铁路到伊州,商人必然从那里走,谁又能够拦得住!”

  古员外道:“节级,商人贩货,是要地方政权允许才可以。如若不然,为何汉武时通了西域才有商路?地方不安定,路上行不的,什么商人也做不起生意来。”

  赵成山点了点头,有些郁闷,吃了口酒,问古员外:“那我看金三那里,一直商队不断,生意十分兴隆,他是怎么做的?”

  古员外道:“如何能跟金三相比?他是西域数得着的大商户,不知多少家店。而且网络一直向西不知到哪里,货物从来不缺,不是我们这些人能比的。”

  古员外是随着陈希志入京的商人,在胜州住了一个多月,与赵成山混熟了。赵成山本是并州人,家里有人当兵,便到胜州,来管住粮仓。前些日子查粮库,损失了几十贯钱,一心要找补回来。与古员外认识之后,想着利用铁路修成的机会,开拓从伊州到中原的商路。不想听了古员外的说法,此事并不多么容易。伊州离着南边的黑汗太远,与附近的高昌交恶,那里并没有什么货物。

  饮了一会酒,赵成山郁闷地道:“莫非说,就是铁路修到了伊州,也没有贸易机会?这样一条没有用的铁路,朝廷修来何!”

  古员外道:“对朝廷来说可不同。短时间没有商路没什么,时间长了,自然能够让高昌和黑汗两国认同。不过要花多少时间,那可就难说得很了。”

  高昌对黑汗战败,失了龟兹,关上了通向西域南部的大门,古员外的商路断了。回去之后怎么找寻机会,现在心中还没有底,正自烦恼。

  赵成山总觉得,铁路修到了伊州,必然会催生新的商路。只是这条商路怎么出来,想不出来。

  帅府里,杜中宵问李复圭:“快则月底,迟则下个月,铁路就修到居延了。一到居延,便就要求尽量多地运物资过去。现在最要紧的事,一是胜州备货,二是铁路和车厢运到黄河对岸。这段时间,中原来的粮草增多,有没有专门为居延的军队备出来?”

  李复圭道:“回节帅,下官单独设置了居延粮仓,备货充足。只是今年未到秋天,备的多是以麦面为主,稻和粟不多。最重要的是马料,还没有备足。”

  杜中宵道:“此事要紧,还要防意外,物资多备一些。这条铁路,你看冬天能不能跑?”

  李复圭摇了摇头:“这可难说得很。按去年修路工修路的样子,冬天风沙格外大,不知能不能跑。”

  杜中宵道:“是啊,还不知道冬天的时候能不能火车,备的数量就要更多。朝廷支持,从数路收集粮草,我们不能错过了机会。还有,中原运到这里的火车和车厢,要尽快发到河州去,运过黄河。现在正是最好的季节,河水充足,不要错过了机会。火车运到,铁路一通便可运货。”

  李复圭答应。铁路通到河州,用渡船过黄河,应该利用现在的好天气。通了铁路后,沿路的城市不是靠本地的粮食,而是靠中原运来的粮食。只要有商业机会,人口就会大大提升。河州在要道上,一旦通了西域商路,当能发展成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

  杜中宵站起身来,看着窗外,道:“铁路修到居延,一路再向西修到伊州后,那里就跟中原连起来了。前朝失西域,都是先失河西、关中,隔绝交通,而不得不失。有了铁路,就不同了,除了河西,还有这一条路走。对了,通到伊州之后,会不会有从那里走的商路?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商路?”

  李复圭道:“依下官所知,现在的伊州并无商路,不然陈希明就不会同意留在京城了。现在西域的商人,北路是从高昌北上,沿契丹的上京路东来,在丰州南下入河州。南路是从约昌城到吐蕃诸部,进入秦州后入中原。如果铁路通到伊州,因为高昌和黑汗作战,南路商人到不了,只能看北路商人。”

  杜中宵道:“西域的商户到了胜州,都到金三那里聚齐。你有没有他的消息,愿不愿从走契丹改走伊州?铁路修到那里,这一路上,可是省了不少路费。”

  李复圭道:“依现在所知道的,金三约束西域商人,不改商路。伊州与高昌不和,两城之间甚少有商队,如果西域商人不改旧路,铁路修通了也是没用。”

  杜中宵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道:“金三为什么不愿改变旧路?”

  李复圭道:“依下官得到的消息,是他还要与契丹做生意,改了新路,契丹那里不好办。不过,下官认为,最重要的是,只要西域商人听他的,路费贵了,售价加高就是,他们少赚不了钱。”

  杜中宵听了笑笑:“打的好主意,路费贵,售价上收回来就是。只是,难道没有其他商人吗?”

  李复圭道:“西域的商队,是以粟特人为主。金三是粟特人,他说了话,商队违反的不多。”

  粟特人本在河中,唐时大量进入中原,如安禄山。安史之乱后,一部分逃回西域,一部分逐渐被汉化了。在西域,粟特人主要是做生意,还有书算等等职事,跟政权的关系很深。金三守着旧路,只怕也跟高昌有关系。回鹘人和粟特人,本就互相配合,是西域的统治阶级。

  杜中宵看着窗外,想着西域未来的局势,一时有些头痛。这是国际商路,与宋朝境内的商业活动不同,必须依赖国际上的商人。如果商人参与政治,很多事情十分麻烦。

第143章 尉迟后人

  金三府里,几个员外团团围坐,一边喝茶,一边商量着事情。

  任员外道:“听说这一两个月内,铁路就要修到居延了。如果不走契丹上京道,改走伊州,而后到居延坐铁路,可是省不少路费,也省了时间。如此走,也少了契丹掣肘。”

  柳员外道:“话虽然不错,只是怕高昌不愿意如此。宋军占了居延后,高昌与契丹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而对宋军不理睬。商路改到伊州,可就不同,高昌就被宋军掐住了。”

  金三道:“柳员外这话说的有道理!从我们商人来说,当然是希望商路越短越好,路费越便宜就越好。只是,高昌国不同,他们先想的是自己存亡,之后才想能赚多少钱。商路过伊州,两地交通,对高昌来说太过危险。只要宋军增兵,高昌就危在旦夕了。是以他们反对改商路,只愿依旧路行商。”

  任员外道:“这种事情,高昌能够硬压得住吗?商人求利,当然是走尽量短的路。”

  金三叹了口气:“我们的货物,都是在高昌和北庭集结,不依他们,又能如何?只能是听高昌的吩咐,不然,哪里来的货源?此事只能暂时如此,以后就看各方造化吧。”

  任员外道:“话虽如此说,有伊州在那里,必然会有商人向那里运货,而后到居延坐铁路。这条路运费可是便宜得多,价钱必定便宜,走上京道还有钱赚吗?”

  金三道:“有什么办法?初期高昌必然看得紧,到伊州去谈何容易!就看宋军占了伊州之后,杜节帅的手段,能不能收了高昌。两国分立,不能商贾,我们做生意总要找能走的路。”

  任员外摇了摇头,不再说话。商人运货,有许多办法,金三如果不是跟高昌有关系,必然不会如此维护。大部分的西域商人,要依赖金三在河中的贸易网络,也无法违抗。

  柳员外道:“不过,宋人占了伊州,必然会向那里修铁路。他们修了铁路,自然希望商贾云集。我们的商路不走那里,会不会让宋人失望?以现在宋军之强,这可不是好事。”

  金三摇了摇头:“你们想的太多了。杜节帅初来河曲路时,契丹和党项都料不到他强盛如此,吃了大苦头,被宋军连连获胜。接下来,杜节帅的大军被拆得七零八落,早不复初来时的样子。据我所知,现在的宋军,当还需要再过几年,才能有当时战力。那个时候,知道谁来守河曲路。”

  任员外道:“现在河曲路的宋军,不如初来时的战斗力,此事不错。但经过一年整训,现在的战力也不可小视。最重要的,是铁路一旦修到居延,中原宋军可以源源不断到西域。不管是高昌还是黑汗,能够抵抗这样的大军?依我说,只要铁路修到伊州,高昌必然不会再如此。”

  金三道:“谁知道呢。反正我们在西域货物集结的地点,是高昌和北庭,只能服从高昌的安排。等到宋军强盛,高昌俯首,那时再去伊州不迟。”

  任员外摇了摇头:“就怕到那个时候已经迟了。西域有多少商人?有了机会,必然有其他的商队抓住。他们做得大了,还会允许其他人分一杯羹?”

  柳员外道:“现在的货物,都是金员外联系人,运到高昌。其他人哪里能有货源?”

  任员外摇了摇头,一副不怎么相信的样子。商人重利,只要有利息可图,怎么会没人贩运?现在是西域的商人贩货入中原的少,商路萧条,金三逞垄断之势。宋军一入西域,占领伊州,还愁没有商人向那里贩货?高昌在西域是大势力,面对宋朝和契丹,可什么不是。

  金三也不多说,只是吩咐众人,商路不可改变,否则难从河中得到货物。至于伊州本地商人,除了土产的瓜和葡萄,他们还有什么?瓜和葡萄,中原同样也产,值什么钱?

  杜中宵坐在院里的大树下,一边看书,一边拿了块香瓜在吃。这瓜河东路产的好吃,不知西域那里有没有,口味怎么样。

  田京进来,拱手道:“节帅,你一直寻找的于阗国的尉迟后人,有消息了!”

  杜中宵听了,一下站了起来,道:“怎么回事,你详细地说一说。现在铁路修到了居延,眼看着就要进入西域,此时尉迟家的人可是太重要了!”

  说完,让一边的卫士取了把交椅过来,让田京坐下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