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241章

作者:安化军

  岑小二红着脸道:“我不识字,还不能让别人读给我听么?那种册子,意思浅显,无非是认一些常见字而已。真学得会了,也读不来什么之乎者也,所以我知道教出来的学生不是要考进士的。”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觉得岑小二说有道理。进士考的,听说是诗赋策论,要专门的学问的,可不是识字就行。这学校听着是要教大部分人,想来与考进士的学问不一样。就是教人识些字,将来不做睁眼瞎。至于识字有什么用处,那就想不出来了,说不定可以入衙门做事?

第137章 什么教育?

  送走了众人,王普泡了一壶好茶,美美喝了一口,心满意足。梁都彭从厨房进来,道:“员外今日好惬意!想来羊毛的生意好,卖的价钱合适?”

  王普摇了摇头:“说起来,价钱是不错的,只不过生意好就说不上了。我不瞒你,羊毛生意比这间铺子可是差了不少。一年两季,我通算下来,也只有这铺子赚的钱的几分之一,算不得什么事。”

  梁都彭奇道:“既是如此,怎么看员外一副格外高兴的样子?”

  王普道:“虽然生意差强人意,却去了我一桩心事。前些日子总是想,这里的生意,不似去年那么红火了,这铺子开着还有没有意思。如果家里的生意好,这里我便少待,多在家里帮忙。等到今年的羊毛卖了,才知道,乡下赚钱如何跟城里做生意比?还是老实守着这里,多赚些钱好。”

  梁都彭坐下,道:“是啊,乡下赚钱谈何容易!说是乡下好赚钱的,无非是跟在城里做工比,跟老板比那是万万比不上的。而且这铺子,关键是日日有进账,是活钱哪!”

  王普连连点头:“正是这个道理,铺子赚的是活钱,每日里都有进账。主管,以后你安心在我店里做活,工钱必然不会负你。家里的那点营生,就交给家里人好了。”

  梁都彭点头。他父母还年轻,家里的活做得了,自己在外面多赚些钱,也是应该的。妻子住在胜州城里,夫妻两个租了个小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喝了会茶,王普道:“你可听说,这里官府要办学校了?”

  梁都彭道:“听人说起过。没什么稀奇,以前在随州的时候,营田务便就办过学校。都是乡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集合起来,请两个先生教一教。教一门识字,都是极浅显的文字,学会了也当不得大事。再一门书算,也并不难,学会算账。在随州时是教三年,其余不管,也不知这里教几年。”

  王普道:“想来是跟随州时一样,无非是教三年而已。这是个机会,比自己私塾先生,不知省了多少钱。我想着,家里两个孩子,虽然大的已经十一岁,还是让他们进学校里学一学。”

  梁都彭道:“似员外家里,倒是应该。学会识字,学会书算,还多些见识,以后有好处。”

  王普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我自小没有上过学,后来做了首领,才跟着别人学识字,多少能看两本书。自己的孩子,一直想找个先生来教,哪里能找得到?以前任泽在我族里,曾经教过几天,两个孩子当时太小,也没学到多少。如果学校里教三年,能够认识些字,日常再买几本书看,想来会好很多。”

  对面商场里卖的不少小人书,王普自己买了几册,闲时经常看。那些书文字意思浅显,不是骈四骊六之类,学校学过就能看。等到再大一些,帮着自己做事,识字书算的本事就拉不下了。

  随着日子慢慢稳定下来,后代的教育就是大事。随着这里生意稳定,王普本来想的,就是把儿子带过来,再找个先生。胜州识字的人不少,大多如梁都彭这般,是以前营田厢军教出来的。这种人,请回家里做私塾明显不合适。既然读私塾,当然就要读各种经典,将来考进士的。但是官府开学校,进去里面交钱不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王普来说,也不敢奢望儿子中进士,那种事情现在连想法都不会有。只要能够识字,守住自己创下的产业,就是极好了。

  听梁都彭说着随州时开办学校的事情,王普越听越是心动。原来那里还有别的学校,大子之后可以去考,许多都有了一世的饭碗。哪里像河曲路这里,一切都是新开始,谁知道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梁都彭喝着茶,道:“我浑家也有身孕了,想着等孩子大了,是要进学校。不足十岁的年纪,做不了什么活,闲着能干什么?进了学校,学上个三年,能识几个字,一辈子受用。”

  王普连连点头:“主管说的不错。便似我一样,若不是做首领的时候认了字,就是有机会,又哪里能开这店起来?开店不识字,买东西便有许多不便,更不要说平时的时候。”

  梁都彭道:“是啊,人在世上不识字,有许多不便。乡下倒还好一些,特别是在城里,连个榜文都看不懂,这如何处?不是考进士,认字多了也没多少用,一个大字不识更加不好。”

  王普对此深有同感。这个年代,市面上的书还很少,一个人识字,也没有几本书看。不过一个字不认识,连个书契都写不出来,就更加麻烦。

  此时书铺重要,而且是半官方的性质,就跟识字率不高有关系。百姓大多不识字,官府又时时要求文书证据,可不就需要书铺了么。没有官方的认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这种生意也是难做。

  杜中宵帅府,陈希亮拿着公文,对杜中宵道:“节帅,开办这么多学校,哪里有教书先生?”

  杜中宵道:“去年军中除役,许多人并没有回乡,在河曲路落脚。那些军中除役的人,大多都可以做教书先生。不过是寻常村学,教人识字书算,都是极简单,并不多么费人力。”

  陈希亮有些犹豫:“军中自己办的识字班,就极是简陋,这里学出来的人可以做先生?”

  杜中宵道:“教些乡野儿童,又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要措置得当,只要认字,会做书算,就能教得了他们。最关键的,是官府要组织考试,要及时发下粮饷去。”

  陈希亮道:“教这样的内容,考试倒不难于组织。不过一旦考试,就必然有人学的好,有人学的不好。考的好的该如何?考的不好的又该如何?有奖惩,此事才能办好。”

  杜中宵想了想道:“此事我倒没有深思。本来想的,就是给百姓办件好事,让他们自小有个学习的地方。学的好的,将来要做什么,倒是没有细想。要不然这样,就以官府的公吏和羊毛工厂的工人,让考的好的人再学上几年,到这里面做事如何?”

  陈希亮摇了摇头:“如此做,也有许多难处。羊毛工厂自己生产,招人该是他们的事,官府插手就容易生事,让管理者无所适从。衙门的公吏,本来要的是身家清白,在本地有产业,不过这不是大事。只是考的好的人,适不适合可就难说。”

  杜中宵道:“那就让他们自由选择好了。考的好的人,可以进衙门,再建一学校而已。至于有的善辞赋,则可以入州学,将来科举。羊毛工厂可以让他们考试选人,怎么选官府就不管了。”

第138章 查粮

  出了官衙,杜中宵对富弼道:“前线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赵滋想在铁路修到居延后,就带军入西域,胜州必须储备足够的粮草,铁路一通,及时运到那里。今日帅府组织人力,对下属的各仓库进行检查。我们去看一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就及时说,让人去查。”

  富弼道:“此事一直由李复圭掌管,我们去查,是不是该让李复圭带队?”

  杜中宵摇头:“查的就是他管下的事情,怎么能让他带队?他只管安排好看管粮库的人,等着去查的人到就可以。副使,河曲路这里,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生产,靠的是铁路运来的粮生活。虽然民用粮与军粮分开,但下面做事的人,为了蝇头小利,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查时一定要细心!”

  富弼称是,与杜中宵一起,带了随从,向附近河曲路的粮库而去。

  河曲路的粮库,军粮是在城内,分成几个大型仓库,由李复圭统一调度。在外驻扎的军队,统一由城中仓库调粮出去,配合一部分的现钱采买。由于百姓稀少,是以调拨为主,采买不多。民间粮库则在火车站附近,由州衙掌管,统一向外发卖。民户已经分到了各地,现在官府不发实禄,只发现钞,衙门的公吏们也要买粮。杜中宵等少许官员,则由官府食堂负责。

  首先查的是军粮,一旦查完立即封存,直到民粮查完之后再重新开启。在此之前,各军要先备下需要的军粮,不许在查完之前开库。搞得这么复杂,就是清查完后,要为赵滋所部备粮。

  河曲路的大军,粮草和后勤物资由朝廷统一供应,本地储存不多。一旦出现了亏空,会非常麻烦。

  查军粮由田京负责,他抽调了得力公人,早就等在粮库门口。见到杜中宵和富弼一起到来,急忙上前唱诺,道:“下官与一应公人,见过两位经略!”

  杜中宵点了点头,看了看准备整齐的公人们,点头道:“好,那便开始!此事紧要,不得出现任何失误!哪一个做的事出了岔子,帅府的板子先打到他身上!”

  众人一起轰然应诺。

  杜中宵对另一边的李复圭道:“开仓门!”

  李复圭领令,命掌管此处仓库的公人打开仓库大门,分立左右。一切帐册,交到田京带的来检查的公人手中,与他们一起进仓。

  几只在仓里专门抓老鼠的猫,懒洋洋地趴在阳光里,看着这些忙碌的官员公人。

  杜中宵看了一眼那些猫,低声道:“看起来懒懒的样子,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说完,与富弼一起,随着查帐的公人一起,进了粮仓。

  仓中粮食山积,按照杜中宵曾经的要求,分门别类,摆成一垛一垛。按照运来的时间分别堆积,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分别出库。粮仓有两个大门,一个门进,一个门出。里面划分区域,到了地方,两个大门交换,原来出的门进,原来进的门出。

  杜中宵对富弼道:“仓里的粮,陈粮和新粮价钱相差不小,怕的是有人用陈粮代新粮。不过河曲路打下来不足一年,都是新粮,管的公吏没有替换的必要。现在查的,是有没有缺少。”

  富弼点了点头:“下面管事的小吏最是可恶,眼里只认得钱,其他一概不管。以前在地方,为了这些小事,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情。军粮众多,他们很难不下手。不过节帅管得严,这里的公人,都算是现役军人,事情应该少不少。”

  杜中宵道:“这种事情,只是看人,全用军人,只是出了事好追查罢了。不出事情当然最好,一旦有事,整个管仓库的一个都跑不掉!”

  仓库里的粮食都是用麻袋包裹,一石为一包,百石为一堆,前面立有一块小牌子。牌子上写明是从哪里进来,什么时候进来,是不是当年新粮。库里面放的,多是从京东路来的粟,牌子上写的分明。

  此时的军粮,一般是一人每日里二升到三升,河曲路定的是两升。两升不是少,因为还有其余的油脂和肉菜之类,伙食比以前的宋军为优。胜州这里管的是约六万余人的军队,以一人一月六石算,仓里储存一月之粮,几个粮仓加起来,一共是大约三万六千石粮食。这是最大的粮仓,存了约有五千余石。

  走在仓库里,看过道非常宽敞,摆放整齐,富弼道:“李复圭管后勤物资甚是仔细,这里面整整齐齐,没有错乱。有的仓库里,摆放杂乱无章,根本查也无从查起。”

  杜中宵道:“这里是河曲路最大的粮库,如果杂乱,下面的粮库就无从查起了。越到下面,越是杂乱,到了最底下一层,就各种姿态都有,是没有办法的事。”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向前,看这里面摆放良好,杜中宵有些放心。虽然有的粮堆,因为有鼠咬的痕迹,麻袋破了,粮食洒在地上,并不严重。存粮的地方,怎么可能没有老鼠。哪怕是有管粮库的猫,也只是让老鼠不泛滥而已,怎么可能杜绝。

  田京安排了公人查粮,便就到了一边,等候他们统计上来。这是最大的粮库,一般不会出事,今日选在这里,只是为了有个好的开始。后边查其他粮库,才可能会出事。

  一直走到头,没有看见什么明显的问题,杜中宵对立在仓库尽头的李复圭道:“判官,你在这里陪着田判官查账。等到查完,今夜摆酒设宴。只要大的粮库没有问题,下面的小库就看你的运气了。”

  李复圭忙道不敢。管着河曲路的军粮,各种物资,李复圭的权力不小,责任同样重大。这几个大库他亲自盯着,自己有信心,不会出事。至于那些平时看不过来的小库,真是没办法。

  几个大的粮库出事,李复圭脱不了干系,杜中宵不会放过他。下面的小库就是另一回事,哪里出事找管那里的人,李复圭负不了责任。

  出了粮库,杜中宵对富弼道:“军粮至重,存放、管理又都有规矩,依现在看来,应当是没有什么事情。等到过几天,京里专供赵滋大军的粮草到了,就只等着铁路修到居延的日子了。”

  富弼道:“话虽如此,可我觉得,此事不能大意。河曲路存一月粮,虽然一直未出事,却不好说就没有事。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难保没有人生事。去年营田务的人没有分下去,今年可不一样了。如果有公人从中谋利,就难免把主意打到这里。”

第139章 打探消息

  赵成山吃了一口面,对王普竖起大拇指道:“还是员外店里的羊肉面好吃!这肉,这汤,这面,胜州城里哪里还有第二家做出来?而且价钱不贵,最是适合百姓来吃!”

  王普不好意思地道:“节级亏奖。小店就是口味正宗,用的真材实料。”

  赵成山连连点头,吃一大口面,捧起碗来,把里面的汤喝干净,放下大碗,心满意足地道:“每次回乡下一趟,回来必吃一碗员外这里的面,甚是满足!”

  说完,掏钱出来,跟王普结了账,坐在那里一起聊天。

  说了些路上的见闻,王普道:“计得节级家里小儿今年八岁?可知官府要办学校吗?”

  赵成山道:“我自乡下刚刚回来,却是没有听说。员外,官府要办什么学校?”

  王普道:“听说是跟以前在随州一样,乡里设校,让小儿入学。只教识字和书算,学期三年,其余的事情还尚未知。我觉得乡下的学校必然不好,正犹豫着,要不要让儿子到城里入学。”

  赵成山道:“竟有此事,我倒是没有听说过。如果如此,是要让儿子到城里来上学。乡下地方,先生都不好找,怎么教好?”

  王普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城里面,先生好找,必然教的也好。”

  正在两人聊的时候,一个年轻吏人跑了进来,对着赵成山行礼:“节级果然在这里!前天官府突然说要查粮仓,今天已经开始了。节级不在,我们几个急得不得了,都想着到乡下去找呢!既是回来,那就好了,早早做些准备,这一两天不定就查到我们这里了!”

  赵成山听了,不由吃惊:“查粮仓?怎以这么突然?一两天的时间就定了下来?”

  年轻吏人道:“上面不知定了多久了,只是前天才传到我们耳朵里而已。仓里的账目,我们几个都不太清楚,只能等节级回来。我们管的粮仓不大,想来没有多大的事。”

  赵成山道:“粮仓虽然不大,却管着东胜县公吏的禄米,还有其他种种,事情不少。这可不是小事情,要早早回去准备。——员外,衙门有事,我先回去,有时间了再聊天。”

  王普答应,送赵成山出了店门,看着他与年轻吏人一起快步而行,不由摇了摇头。这些衙门的公人也不容易,每天许多事呢。王普心里念叨着,回了店里。

  赵成山走在路上,脸色非常难看。因为管着东胜县的禄米,粮仓里预存三个月的粮,存粮不少。前些日子,州里的大员外金三,因为有商队从西域来,向赵成山借了几十石粮,还没有还回来呢。几十石粮没有多少钱,但对于赵成山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不能紧急从金三那里把粮食要回来,就可能出大事。

  这种向民间借粮,都是可靠的人,赵成山是做惯了的。只要不查仔细,根本不会出问题。这一次突然要查粮,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规模会多大,查得仔细不仔细。

  胜州城里的公吏发放俸禄,已经全部改为现金,自己到市面上去买吃的。东胜县不一样,那里粮铺较少,一时公吏还接受不了发放现金,今年依然会有禄米。本来想着,借着这个机会,向外贷米赚些钱到手里,没想到军中会突然查粮,实在让赵成山觉得恼人。

  回到粮仓,只有一个胡成则在,其余人都不在此处。

  赵成山回到住处,略微收拾,出来问胡成则:“说的查粮仓,到底怎么回事?”

  胡成则道:“哪个清楚?只是帅府突然说要查,我们就只能照做呗。这两日查军粮,过一两日才会查到我们这里。对了,今月节级有没有放贷?”

  赵成山道:“问这些做什么?你们只管安心做事就好!”

  说完,见问不出什么来,对站在一边的梁彻道:“我去找丘节级,打听一下怎么回事。你们先把粮仓里收拾干净,不要这样乱糟糟的,别人来了看过就觉得不好。”

  梁彻和胡成则一起称是,看着赵成山出去。胡成则道:“我就是想不起,这个月节级有没有向外面借粮?刚才你去找节级,路上没有说?”

  梁彻摇头:“路上回来,节级走得很急,没说什么话。我估计,是借了,不然怎么会这么急。”

  胡成则点了点头,撇了撇嘴,与梁彻一起进了粮仓,收拾打扫干净。

  赵成山急急走到城南头,找到丘节级,对他道:“今日天气晴好,请节级饮杯酒。”

  说完,不管不顾,拉着丘节级出了门,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里面坐定。

  见这个样子,丘节级知道赵成山找自己必然有事,便不开口,只是安心坐了下来。

  点了茶,赵成山对丘节级道:“这两日我的家中有事,回乡下几天。节级一直在城里,听说这两日要查城中粮仓,不知是什么规矩?节级可有教我?”

  丘节级道:“原来是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正是春天,铁路运货方便,为了防军中秋后断粮,帅府命彻查城中粮仓。你管的不是向东胜县发禄米的粮仓?收拾一番,等着来查就是了。听说此次主要查军粮,民粮这些是顺带的。”

  赵成山道:“节级,那可是钱粮!顺带的又怎么了?只要少了,就是大事!”

  丘节级道:“那是自然!官府的粮少了,那还不了得!不过节级治下,想来不会发生这种事。”

  赵成山勉强笑了笑:“粮食自然不会少的,只是帐面上的马虎,总是免不了。查一次粮,我们这些人就要累断一次腰。为官府做事,这种麻烦事总是少不了。”

  说话间,酒菜上来,赵成山道:“节级,我们饮酒,且不说那些烦心的事。”

  酒过三巡,赵成山耐不住,又道:“节级,此次查粮,与以前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

  丘节级夹块肉吃了,才缓缓道:“这可就问对人了。今日,我随着田判官,查了军粮的粮仓。”

  听到这里,赵成山的眼睛亮了起来:“如何查?”

  丘节级笑笑,饮了一杯酒,慢条斯理地道:“守粮库的人理好账簿,等在外面,与查粮的人先对过账簿,再进入粮库查粮。查得账物一致,便由查粮的人把粮库封了,要等全部查完之后才解封。”

  赵成山听了不由怔住:“如此麻烦!这岂不是说,一旦开始查粮库,里面的东西就不能动了?若粮库里的实物对不上,那就没有办法了!”

  丘节级听了,点了点头:“不错,正是如此。节级,你管的粮库没事吧?”

第140章 拒绝

  送走了丘节级,赵成山立在酒馆门口,愣了好长时间。想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好去找金三。

  金三是何等身份,不是赵成山想见就能见的。等了好长时间,才有一个蒙主管出来,向赵成山拱手问好:“节级是州城里的显要人物,不知今天怎么到了这里?”

  赵成山道:“蒙主管,现在事情紧急,我也不多说废话了。前些日子,你们从我那里借了五十几石粮食,说好一个月后归还,我收些利息。现在州衙突然要查属下粮仓,没有办法,还请立即还回来,无非利息我不收了就好。”

  蒙主管听了连连摇头:“节级,借贷这种事,你贷我借,都是说好了,各有用处的。那五十几石粮食,是我家主人给商队的人用的,未到时间,哪里能够还上?”

  赵成山道:“主管想想办法,务必还上粮食。州衙查粮仓,一旦有错,处罚极重!我出了事倒没有什么,最多不过发配几年,牵扯到员外的生意,那可是大事!”

  蒙主管笑道:“节级,员外跟你们是正经做生意,哪里有什么大事!不如这样,五十石粮,府里算五十贯钱与你,自去买了入仓如何?”

  赵成山道:“主管,五十几石粮,不是大数目,但到市面上买,就不容易了。胜州粮草,都是从中原按时发来,市面上的粮店储存不多。更不要说,本地最大的粮商是商场,他们那里的粮仓都已封了,准备查帐。现在就是手上有钱,也难买到现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