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30章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对上下相制的危害一清二楚,他也不想用这种办法来治理营田务,只是现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罢了。所以现在庞都头和孙指挥使闹矛盾,杜中宵不吭声,压着不许指挥使迫害都头,就是要让更基层的官员争取公平,把不称职的官员逼走。他当然不能直接参与进去,更加不能出面支持庞都头。那就犯了拉拢基层军官控制中层军官的毛病,成了夺权而不是为了队伍建设。

第56章 心生去意

  孙指挥面色阴沉,坐在帐里,看着外面一堆一堆的营火,还有围着营火谈天说地的人群。沉默了许久,才看着对面的陈玉良道:“兄弟在青台镇里,可还过得快活?”

  陈玉良轻抿了一口酒道:“本来以我也过得憋屈,不过看了你现在的样子,就不这样想了。”

  说完,从盘子里的鸡上撕下一片肉,美美地吃着。还是乡下的生活实惠,自己养几只鸡,多少费些米喂一喂,便就有这么好的肉吃。青台镇里,一只公鸡也要几十文,自己想吃都要掂量一番。

  孙指挥沉默一会,叹了口气:“现在这官做着不易,我也想到镇里去了。”

  陈良玉吃一惊,忙道:“哥哥怎么会这么想?到了镇上的场务做事,且不说闲与忙,只能每月领那些钱粮,又没有别的进项,又没有孝敬,哪似在这里管着几百户人家快活!”

  孙指挥只是叹气:“自到了地方,各家分了地,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两日,因为修路做工分的活重了些,庞都头天天与我淘气,烦死个人,气死个人!”

  陈良玉听了,不在意地道:“哥哥,听我一句劝,哪里做事都是要受气的。拼着受些委屈,也要把这位子占着。将来收了粮食,又有绢帛,乡下好大油水!”

  “唉,有油水也要吃到嘴里才算!属下淘气也就罢了,事情总能过去。可庞都头今天带着村民,直接停工不做了,拼着被罚钱米,事情就不好处了。他那里停下来,事情做不完,我和秦副指挥使一起都要受罚。衙门现管得严,就怕不只是罚俸禄,说不定还要夺官,这还怎么做下去?”

  陈良玉道:“庞都头怎么如此不晓事!不管怎样,终归是自家兄弟,他这样闹起来,耽误了大家前程!此人一向脾气暴躁,不是个做大事的!”

  孙指挥摇头苦笑:“兄弟,我们现在过来种田,你觉得还有前程吗?我估摸着,做到死也不过是管几个村子,难听一点,就是个里正而已。都说里正衙前,天下重役,以前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可算是明白了。上面的赋税差役,只摊到你这里来,下面的人家如果不听使唤,就全压在自己身上了。”

  以前在军中,是有一系列暴力手段保证指挥使这些军官的权威的,现在到地方种地,暴力手段不好使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突显出来。指挥使管十个村子,实际上就是里正,还没有地方上耆长、乡书手那一套体系,事事亲力亲为,做着更不容易。孙指挥这些人脑子转不过来,一时不适应,还以为跟以前在军一样可以掌握着属下的生死,说一不二。

  从军队转变为种地的农民并不容易,这些基层军官更加艰难,再没点主动适应的觉悟,注定了难做。

  陈良玉是最早放弃军职到营田务衙门去的几个人之一,

  倒不是他目光长远,而是天性懒散,根本就不想种地。到了衙门,初期做个小官到处打杂,最近开了个做酥糖的工场,他在里面做事。工场里的事情单一,没有地方上这么复杂,钱粮发足,倒也做得有滋有味。

  今天庞都头大吵了一架后,带着村民回到村里,死活不肯做了。宁可逃避劳役被罚米,也不受孙指挥的气,事情彻底僵住了。孙指挥找了其他村子里的都头,没一个肯接这一地段。如果到了期限,其他地方的路修好了,就留这一段没有修整,孙指挥自己也知道后果。到时可不是罚钱就完了,搞不好就被营田务夺官。自己官虽小,也是辛辛苦苦升上来的,被这样夺了如何心甘。

  厢军不是禁军,名义上隶步军司,实际上是归地方管的。杜中宵直接处置,孙指挥只能接受,连个喊冤的地方都没有。知道后果严重,又没有办法解决,孙指挥心生去意,不想在这位子上煎熬了。今天特意请了已经放弃军职到青台镇的陈良玉咨询一番,为自己找条后路。

  两人喝着酒,聊着这些日子的遭遇,心中五味杂陈。

  不用拉纤,到了地方种地,这些人的工作量都减少许多。这才几个月时间,从指挥使到小卒,人人都胖了许多。以前拉纤,一天到晚出力,浑身肌肉,哪里像现在这样富态。

  随着地方一步一步走入正轨,很多人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出现了各种矛盾。就以孙指挥和庞都头的冲突来说,以前在军中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多出些力气怎么了,了不起以后补偿一下。现在就是不行,不只是多出力气的问题,直接牵涉到钱粮收入,大家都不让步。

  想起其他村的都头,孙指挥更加心累。他们是得了好处的,可让他们帮一下自己,按照分好的工作量把庞都头的路段也修了,没一个人愿意。出同样的力,其他地方能得六升米,庞都头那里只有二升,这账谁都会算。不把价钱涨上去,没有人来接这活。

  涨价钱?那就要自己拿米出来了。想到这里,孙指挥心中发苦。这不就是里正之役吗,出了差错自己掏钱出来,有多少家业能这样挥霍?自己发的俸禄,搞不好全搭进去都不够。

  当然,也可以重新划分,承认自己的错误,把庞都头村子的工作量减下去。可这样一来,自己的威望就没了,以后还怎么管人。这且不说,其他村子也不愿意啊,难道一个一个吵下去?

  你错了你倒霉,谁让你能力不行呢,涉及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属下没人帮你背锅。

  不想用自己的钱粮弥补过失,孙指挥只剩一条路,那就是不做了。承认自己做不了这差事,让营田务衙门弥补损失,自己走人。营田务正在建各种场务,用人的地方多,监当官之类的,安排孙指挥这些人并不难。只不过他自己心里,很难过去这道坎。

  喝了几杯酒,孙指挥问陈良玉:“兄弟,你在场务里做事,日子过得如何?”

  陈良玉抿一口酒,美美地吃一口鸡肉,道:“日子倒是悠闲得很,每日里辰时去做事,到了申时做完回家,一切都有规例,没有麻烦事。旬日休沐,到日子领钱粮,一切都好。惟有一件,这日子过得无趣得很,而且清水衙门,没一点额外好处。我们是带兵惯了的人,突然被人冷落,有些过不惯。”

  陈良玉以前做都头,手下一百兵士,生死都在自己的手里,时时有人奉承。不说天天请酒请肉,出门左呼右拥,随时有人听自己使唤。现在场务做事,只握着个签字画押的权力,一切照规例,再没人巴结了。场务的事情其实是募来的吏人在管在做,陈良玉这些安排在里面的官,只是做衙门的耳目,一枝笔替官方守着货物利润而已。他不需要懂,只要明白什么样的纸上写了什么样的字自己签就好了。

  这样的生活很清闲,也很无趣,纯粹是个养老的差事。哪怕出了差错也不用担责任,只要签字画押没有弄错地方,自有营田务衙门的吏人去找场务的吏人,不用他们出面。

第57章 挂面

  崔主簿的妻子乔氏提着一个大包袱,进了苏颂家里,被下人引到花厅。韩月娘正来串门,跟苏颂的妻子在花厅里闲坐,乔氏见了,急忙见礼。

  分宾主落座,饮了杯茶,乔氏把包袱放到桌子上,道:“夫人,这里是六斤,都切得好了。这是备好的竹纸,裁切得当,上面印了图形,分正反两面,万不可搞错了。你看一看,若是无误,在回执上画个押字,我好回去交差。两天之后,我自来取,结算银钱。”

  苏颂的妻子凌氏上前,打开包袱查验过了,在回执上押字。

  乔氏收了回执,道:“你们且坐,我还有其他几家要跑,这便告辞了。”

  送了乔氏出去,凌氏回到厅里对韩月娘道:“这个崔家嫂子是个做事的人,这些日子全亏了她,跑前跑后,为我们领这些糖果回来。左右无事,赚些闲钱贴补家用。”

  这是营田务新制的酥糖,制好之后要用竹纸分包。作为衙门官吏的福利,最后包装这一道工序,分给他们的家属,按件计钱。所有的衙门官吏,除了杜中宵家里,都接了这个活计。韩月娘觉得自己不做太过显眼,本来也要带着家里人做的,被杜中宵拦住了。这是给下属的好处,自己家不缺这个钱,没必要装给别人看。杜家家大业大,人口又少,谁都知道,不必装样子。

  这件事情是由崔主簿的妻子组织,统一从场务里提糖出来,包好之后送回去,由她算钱,赚一点跑腿费。闲时他家里也包糖,赚来的钱买些酒肉,改善生活。

  官员的俸禄,说低不低,说高也高不到哪里去,看要养活多少人。

  像杜中宵,一个月数十贯俸钱,还有几石米,家里人口少,还不需要攒钱,生活相当优渥。苏颂的俸禄少得多,一二十贯钱,发的米倒相差不多。崔主簿则少得多了,俸钱只有六七贯。

  如果是像杜中宵这样的小家庭,这些俸禄是足够的,不说天天有酒有肉,最少衣食无忧。但是这个时代,家中动不动一二十口,仅靠这点俸禄,很多官员的日子都紧巴巴的。祖父在,不得分财异居,这是朝廷律法,官员必须要遵守,不然有可能被弹劾。加上不得在治下有产业这一条,官员的家眷,只能靠官员的那点俸禄生活,家里人口多的,生活压力就非常大了。

  不说这些中下层小官,真宗时候的知制诰杨亿,因为家里人口太多,宁愿放弃前程,到物价低的地方去做知州。至于低阶选人,渡日艰难,以至于以野菜为食的,从来就没断过。有的甚至卒于任上,家里断了收入来源之后,卖儿卖女才能凑够回乡的盘缠。

  苏颂的家境尚算优渥,父亲苏绅曾经做到翰林学士。可前几年吕夷简故去,因为苏绅算是吕夷简一党,被欧阳修等人攻击,一贬再贬,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父亲去世之后,养家的重担落到苏颂身上,随着他到青台镇来的家人一二十口,全靠他的俸禄吃饭,日子就不宽裕了。

  酥糖大量生产之后,杜中宵把最后一道包装工序,分给官吏的家属在家里做,就是鉴于实际情况给他们的福利。反正家里一帮闲人,这活又不重,赚些钱补贴家用总是好的。

  政策出来之后,苏颂的妻子便就接了活在家做,一月也能赚不少钱。除了包糖的工钱,因为发下来的糖的数目比收的总是稍多一些,算作消耗,还能剩下几块糖哄孩子。

  重新坐下,从包袱里取了糖和纸出来,韩月娘帮着一起包糖纸,两个女人说闲话。

  凌氏道:“这样一份活计,一个月赚三贯两贯钱,事情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韩月娘道:“有什么不好做的?活计又不累,又都是衙门里的人,都熟识的。”

  凌氏叹了口气:“我们这些人,日常都在一起,倒没有什么。最近听说下面村子里屯田的,做事情不如衙门的意,好多军官做不下去,纷纷调到镇里来。这些人跟我们不一样,有的人家贪得太过厉害。前些日子,有一家接了糖回家,也不知是被他们家人吃了还是弄坏了,非说数目不对。唉呀,把崔家嫂子气得几日吃不下饭。要不是看在大家都在衙门里的面上,她无论如何都不给那一家做了。”

  听了这话,韩月娘觉得好笑:“不过几块糖罢了,怎么弄出这么难堪的事来?”

  凌氏道:“你们家里用度不缺,人口又少,不知我们的难处。像我家里,不只自己儿女,还有叔叔们几家,孩子太多,哪里看得过来?小孩子见了糖就要吃,要不是家教严一些,可不就数目不对了。”

  想起自己儿子,因为贪嘴吃糖,杜中宵骂了不听,直到打了一顿才改了毛病,韩月娘无话可说。就一个儿子,杜中宵的俸禄又比别人高许多,确实没有这些烦恼。不过也因为一个儿子,人人都宝贝,惯得太过厉害,韩月娘管着也吃力。

  两个女人聊着家常,说着闲话,一边做着活,时间不知不觉过去。

  营田务大造工程,下面的各个村子风云激荡,很多基层军官都做不下去,纷纷调回青台镇里,在各个场务任职。仅仅一个制酥糖的地方,已经安排不下了。这些变化,同样影响到了各个家庭。

  糖是不愁卖的,营田务的酥糖制作简单,味道香甜,而且是分包好了的,好运好卖,一推出便就受到欢迎。北到两京,南到两浙,很短的时间就行销四方。销量好了,产量很快上去,家眷们也有活做。

  不过对于营田务这个庞然大物,这样一点收入还是太少,杯水车薪罢了。

  制酥糖的场务不远,杜中宵和苏颂站在院子里,前面一排木案,几个大汉在那里揉面。

  面揉好了,便放入一串压辊里,逐渐压薄,最后成为薄薄的一大张。一个青年人手脚利索地把这一张又薄又大的面饼卷起来,推到后面。一个大汉手持一把又宽又厚的大刀,双手压在面饼上,飞速地切过去,眨眼之间就把面饼切成了一堆细条。最后两个汉子,把细面条抄起来,挂在旁边的竹竿上。

  看着那面条又细又长,随着微风飘荡,苏颂道:“也见过市面上有人卖这种须面,只是做起来太过麻烦,一般人家不会做。似这般,倒简单了许多。”

  杜中宵道:“再麻烦的事情,只要合理规划,分成布骤,安排好人手,就会变得简单。”

  苏颂点点头:“确实如此。不过,鲜面不耐久储,做这么多须面有什么用?若是开铺子卖,青台镇人口不多,也卖不了多少。”

  杜中宵笑道:“鲜面自然不能久存,但干面就不一样了。这些制好的须面,挂在竹竿上阴干,待得没一点水分,便就可长久储存。我们制了贩卖,人家买了之后只要煮了就能吃,甚是方便。”

  这就是挂面,是杜中宵想出来的营田务第二个产业。这一带产麦子多,当然要在食口上想办法。挂面是个好东西,可以长时间保存,可以长距离运输,食用又方便,市场还是很广阔的。

第58章 铁监

  堵水旁边的铺子里,孙指挥拍着桌子道:“店家,两碗面,再来两个小菜,两碗酒来!”

  小厮高声应着,不一会,端了一盘小葱拌豆腐,一盘藕面上来,又打两碗酒放在桌上。

  孙指挥端起碗来,对对面的秦副指挥道:“兄弟,难得今日有闲,我们且尽一醉!”

  秦副指挥端起碗喝一口,对孙指挥道:“自到了青台镇,日日苦闷,今日见哥哥心情才好了一些。”

  孙指挥道:“有什么,我们现在一样做官,钱粮照领,不管人了,不知多么快活!”

  秦副指挥使拍了拍桌子:“如何甘心!我们一二十年,才得个指挥使做,不想却被闲置。现在场务里做事,如行尸走肉一般,有什么意思!”

  孙指挥道:“兄弟,看开些吧。以前拉纤的时候,也不过是安排手下到各船,又有多少意思?那时还会被克扣钱粮,时常有争端,哪似现在清闲。”

  嘴里如此说,孙指挥还是有些落寞。以前管着几百号人,前呼后拥,多么威风。现在坐在场务的衙门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别人拿一堆纸来,自己大字不识,连上面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管在上面签字画押。反正只要认住大致长个什么样子,不画错地方就是了。

  很明显,衙门没指望他们这些人起什么作用,就是当个吉祥物镇在场务里。有这么个人在,吏人就要心存谨慎,不敢过于弄虚作假。如果虚报,这些官员是照画不误,但只要被衙门查出来,处罚就比平常严厉得多。而且吉祥物终究是个官,骗了他们一次,后面就总要想方设法找回来。

  这样的日子不说无趣,也没有前途,难道人就一辈子这样?自己没点追求,朝廷总不会一直养着闲人。长久下去,说不定跟这次一样,以后还会不知被踢到哪里。

  不大一会,小厮端了两碗面上来。细细的面条,上面几根菜,带着几块鸡骨,香美的肉汤泡着。

  用筷子搅了搅面条,孙指挥道:“这是衙门里新制的面,叫做龙须面,极是滑嫩有嚼劲。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过几日,我们都要调到做这面的场里去。”

  秦副指挥使吃一口面,道:“这面倒是不错,平常家里做不出这个味道。也亏衙门里的几位官员心思灵巧,想出制这制那,建几处场务。如若不然,我们这些人到了青台镇里,还没有事做呢!”

  孙指挥道:“兄弟错了,这几处场务不算什么。我听人说,北边方城山里探出铁矿,要在叶县大兴矿冶,那里需要的人才多呢。过些日子,我们这些人都要读书认字,转运司考试,考得好了别有重用。”

  “好笑,我们几十岁的人了,活了半辈子,却要跟孩童一样入学,不怕被人笑话!”

  孙指挥道:“兄弟,我劝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这位管着营田的运判,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读书认字的人。只要在他手下做事,大字不识,必然没有前途。拼着辛苦一些,还是识些字好。”

  “我就不学,难道夺了我的饭碗?!”

  孙指挥叹了口气:“兄弟,我本来也是你这样想的,这些日子在青台镇,却有些想明白了。运判自然不会夺我们的饭碗,不管怎样,钱粮按时发放,从不克扣,这就比许多官员强了。但你不按照他的路数来,就没有了前程,一辈子就要清水衙门做着没油水的事。”

  秦副指挥使道:“只要不克扣钱粮,我便能养活家人,什么前程,由他们去骗鬼!”

  孙指挥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上次因为跟庞都头吵架,实在做不下去,终究还是主动辞职,回到了青台镇来。经过了这一次变故,性了变得圆滑了些。在镇里这些日子,他看出来了,杜中宵用人做事,对知识很是看重。不能读书识字的,在他手下基本没有前程。没办法,那些细密的章程看不懂,怎么可能做好事?营田务一点一点立规矩,事无巨细,事事都有程文,不认字根本做不了。

  那三本小册子,就是启蒙课本,营田务衙门分成几批,让属下的官吏去上课。此事并不强迫,不愿学的可以不去。但营田务的公务,很多都要学会那三本册子才能做好,不学很快就跟不上了。

  此事对官员的影响还小一些,他们有官阶在,有俸禄的标准在,总要有合适的职位。吏人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除了从州县借调来的极少数有职级,大多数吏人身份等级是一样的。学得好的人,很快就能得到重要职事,事权越来越重,慢慢把其他人排挤出去。

  最近这些日子,因为青年人学东西快,很多重要职位,都被年轻吏人占住。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做主管,手下管着一群老吏的事情。这里衙门是新建的,职事是以前没有过的,不管年老年幼,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旦被别人管住了,老吏也无可奈何。

  现在剧烈变动的老吏,终有一日会动到官员头上来。孙指挥这些人,是武职小官,地方上无非是监当官,有权便有地位,一旦无权了,就可有可无。真有一天,全部事务都按章程来,这些不识字看不懂章程的人,早晚会被别人取代掉。

  从村子到青台镇,换了个环境,人的心思也就变了。看着周围的吏人地位变动剧烈,这些基层小官不可能没有想法,也要思考自己的未来。看现在的架势,营田务在快速发展中,一旦抓住机会,说不定还真升上去了。现在做糖做面的场务算什么,真开了矿冶,里面需要的官吏才多呢。

  杜中宵坐在衙门里,闭目假寐。下面的村里做大工程,镇里新开场务,最近事务繁忙。营田务下属的官员还是太少,大多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着实劳累。

  正在这时,苏颂从外面快步进来,见杜中宵睁开眼睛,道:“北边矿冶的事情,朝廷已经定了!”

  杜中宵精神一振:“怎么说?上个月陶十七已经带人炼出了好铁,送到了京城去。那一带既有铁矿又有煤矿,诸事齐备,不可多得,要开就开大矿!”

  苏颂道:“是要开大矿。两府议定,叶县从汝州划出来,再把有铁矿的地方划入,设一铁监,名柏亭监。先由营田务兼管,等过些日子朝廷再派得力官员来。还有,圣上从内库出五十万贯,让柏亭监铸枪炮供禁军使用。这钱很快就到,缺钱的日子就快到头了!”

  杜中宵怔了一下,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军队的事情,额外资金支出,多由内库,这是立国以来的惯例。一是左藏库没有多少积蓄,而且钱都有用处,再一个内库用钱也显得军队是承皇帝恩典。不过皇帝出钱让自己办铁监,还是出乎意料之外。

  想了想,杜中宵又问:“五十万贯,说多其实也不多。一处大铁监,动辄数万人,分到人头一人才多少钱?朝廷还有什么好处,让我们建铁监。”

  苏颂笑道:“还有一桩,就是仿河东路铸铁钱。这里的铁钱供应陕西路和川峡,朝廷用京西路的粮赋抵扣,我们也可以分润一点。”

第59章 地方矛盾

  桌子上一盘桑椹,一盘杨梅,刚刚洗过,看起来水灵灵的。陶十七不时拈一枚起来放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唐州这里地气偏南,水果与北方不同,这些东西在陶十七眼里新鲜得很。

  杜中宵看过了陶十七带回的公文,交给一身的苏颂,道:“看来,叶县一带虽然人户不多,要建矿冶也不容易。过些日子,这里的事情少了,我们一起到那边走一遭。”

  陶十七道:“官人说的是,麻烦事可多呢!前些日子,我们只是到处探矿,倒没什么事。最近这些日子,朝廷定下来要建铁监,还要选址建官衙,建场务,突然就冒出来不少讨便宜的。”

  杜中宵道:“方城山下地多人稀,没多少人口,哪来许多争端!”

  陶十七连连摇头:“官人不知道,一涉及到个钱字,有人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我们选定冶铁的地方,在县城以东二十里外。那里本没有多少人家,方圆十里之内算起来,不过六七十家而已。为免麻烦想的是全部迁走,在北边平原地方为他们重新开地,重建房屋,再补助钱粮。本来说好的,后来乡民不知听什么人蛊惑,突然不搬了,说是古土难离,只是要钱。这如何使得?没有办法,只好向北迁了五六里,避开人户,全是山间荒地。结果又有人说是什么有祖上古坟,纠缠不休。”

  杜中宵点了点头:“这还要人蛊惑?他们听说了朝廷拨下大量银钱,谁不想分一杯羹?此事只要让地方处置即可,给予适当补助,也不能让他们狮子大开口。”

  陶十七道:“罢了,官人不去,我们这些人怎么敢做这个主?以后叶县划到铁监还好说,现在汝州治下,与百姓起了争端,知州怪罪下来哪个担得起?”

  杜中宵与苏颂对视一眼,一起微微摇了摇头。陶十七说的是实情,不说他们这些小官,就是自己去了,也不好闹出事端。现在知汝州的是赵及,父亲从契丹南迁,他是进士出身。赵及为人谦虚厚道,多次为台谏,不畏权贵。来汝州之前,是盐铁副使,开矿冶铁正是他业务内的事。

  若是正常,赵及并不难说话。可问题是他现在有病在身,到汝州来就是养病的,治下事务根本不能亲力亲为。跟百姓起了争端,按他以前作风,只怕会不分青红皂白袒护百姓。赵及的地位,杜中宵一个转运判官还不敢硬抗,事情搞清楚他又没有精力,只能躲着了。

  做官会碰到很多这种哭笑不得的事情,面对一个上下交口称赞的好官,你一心为公,偏偏就容易发生矛盾。争执起来,你混身是道理,也未必占上风。

  没有办法,只好杜中宵亲自去一趟,尽快把叶县划出来,成立铁监,事情就好做多了。

  陶十七又道:“还有一桩,前些日子在南边山里,我们发现了一处石墨矿。那山并不高大,也不陡峭,矿床外露,极是好采。我想着有了石墨,可以用来制坩埚,炼好钢。却不想那处山坡,有几户人家放了柞蚕,说是自古以来就是他们养蚕的地方,极是难缠。”

  杜中宵叹了口气:“好了,我知道了。等过些日子,这边有了眉目,我亲自去一趟。你们现在处处受阻,无非是地方上的牛鬼蛇神,乘着朝廷设铁监,准备开矿冶铁的机会讹些钱财,不是什么大事。”

  陶十七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地方上的人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那一带又处于数县交界处,山高皇帝远,州里县里推托,当然不是他们能够理顺的。几个滑吏勾结了地方大户,就让他们处处受制。

  这种时候,给钱给好处是没用的。补偿再多的钱,也到不了普通百姓的手里,只能是豪强得利。要想打开局面,先把地方上的牛鬼蛇神处理一遍,再对普通百姓合理补偿,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