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94章

作者:富春山居

1611年,萨摩人把国王送回时,强迫其签署了掟十五条,并处死了反对者谢名亲方利山。萨摩藩规定琉球王国每年必须向萨摩藩进贡大米十二万三千七百石。

崇祯二年之后,还建立了在番奉行制度,派遣萨摩藩家臣常驻琉球王国各主要附属岛屿,直接掌管各地的行政。

崇祯七年,日本将琉球王国编入萨摩藩的领地,并禁止琉球国王使用中山王的称号,改称琉球国司。这显然是对大明的入侵行为…”

第628章 南方形势

席本桢看着

翁汉津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翁汉津想了想说道:“先排几部戏曲出来,引的民众开始关心琉球问题了,再找个琉球人过来向帝国议事会进行哭诉,然后由帝国议事会向皇帝进言,就琉球问题同日本方面进行交涉。假如日本人不识相的话,那么我们就请求陛下出兵惩罚日本。这一仗要是打赢了,帝国至少能够进账不少。”

席本桢思考了一下后说道:“你来操作这件事吧,我给你准备一百万元推动这件事,花光了再说。”

翁汉津瞧了一眼其他人,发觉大家都没有出声反对,他于是愉快的起身回应道:“交给我吧,年底之前,新戏一定会上演的。至于琉球来使,我会派人去琉球请一位过来…”

当翁汉津忙着为琉球问题忙碌的时候,云南、四川、广西都传来了好消息。在满人投降,大顺皇帝收复了北京的消息传到地方上后,原本还对大顺有些抗拒心理的地方势力一下就偃旗息鼓了。

首先是张献忠的四个养子,不管是有私心的张可望,还是想要继续效忠大西国的张定国,再意识到大顺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违,且李自成也没有下手杀死张献忠,而是任命其为军议府的议长后,四个人就算是放弃了自己的坚持。

张定国和张能奇首先发函给扬州,表示自己愿意效忠大顺政权,并改回了自己的原名,一为李定国,一为艾能奇。张可望终究没能对李定国下手,因为张献忠还活着,所以他根本没有这个声望强行吞并大西军其他分支,比如李定国这边拒绝服从他的命令之外,艾能奇也不愿意再和他为伍了,而张文秀同样不愿意低他一头。

张可望写信劝说张文秀把张献忠送去觐见大顺皇帝,张文秀照做之后,张可望就立刻写信给张文秀,要求他带上大西军的家底来云南汇合。张文秀看完了张可望的信件,就不满的对身边的心腹徐湖、杨世国等说道:“我请义父前往觐见陛下,是因为义父在成都疑神疑鬼的,搞得人人自危,他要是再待在成都,估计人心就要散了。但是大哥却对我喝来呼去的,好似义父不在了,他就是大西国的皇帝了,这也未免欺人太甚了。”

张文秀的心腹们也回应他说,永昌皇帝对于将军还是客客气气的,并没有立刻要将军解去军职,但是张可望却迫不及待的想要抢夺将军的兵权,这云南显然是不能去的,将军就应该待在四川,守着成都过快活日子不好么。

张文秀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艾能奇虽然带走了自己的人马,但既然李自成没有调动他的意思,还是让他在成都驻守,这就意味着他根本不需要考虑打仗的事了,因为顺军不会来进攻他。因此他除了派人把张可望的族人送去了云南后,自己就恢复了本名刘文秀,安稳的在成都驻守了。

于是张可望发觉,虽然他把义父张献忠给弄出了大西国,但是大西军也一分为五了,除了他们四个义子各领一军,还有汪兆麟这个张献忠的女婿带着一群老臣领了一支兵马。除了他自己的本部人马,其他人根本不承认他对大西国有什么继承权。

张可望在恼火之余却又无计可施,因为大顺并不支持他对其他大西军开战,只是给了他一个云南总督的职位,但是李定国却因为平定了沙定洲之乱,被任命为了云南提督,也就是在名义上拥有了云南的统兵权力。

这个时候他要是起兵攻打李定国,那么他就会被大顺视为叛军,到时候顺军倒是有可能支持李定国平乱了。张可望知道自己的力量肯定对付不了有顺军在身后支持的李定国,于是只能忍了这口气,不再想着吞并其他大西军的力量,而是开始了对于云南治下的进一步治理,并把自己的名字也改回了孙可望。

广西这边,在李定国平定了云南土司之乱后,桂王朱由榔立刻宣布接受了中央的条件,然后跑去广州预备上京觐见永昌帝了。因为他是真的怕了大西军了,顺军只是传闻中的凶残,但是至少太子和福王都活的好好的,而张献忠带领的大西军在湖南杀楚藩时可没手软。

广西巡抚瞿式耜听说桂王准备北上,一度出面劝说桂王,希望他不要向颠覆了大明江山的闯贼投降,以捍卫朱家的体面。桂王当着瞿式耜的面倒是唯唯而已,但是等到瞿式耜离开后,他就带着亲信偷偷跑路了。

瞿式耜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枯守梧州。广西各地虽然尊其为巡抚,但是都换上了大顺年号,不再承认大明还存在了。瞿式耜甚至都不能阻止梧州百姓供奉大顺皇帝之神位,他只能管住自己的巡抚衙门,一切都保留着大明旧制。

不过很显然马士英也没什么耐心了,在得知桂王北上之后,他立刻要求瞿式耜前往广州陪同桂王上扬州,然后调任何腾蛟为广西巡抚,任命堵胤锡为湖南巡抚。

当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结束的时候,南方已经差不多都落入了大顺的统治之下。马士英开始把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两事向着这些新并入的省份进行了推广,大顺的权威开始进一步在地方上树立了起来,而地方上的秩序也开始恢复安宁,之前还试图关起门来当土皇帝的军头,现在也失去了对抗中央的信心。

四川、贵州、江西这些地方的军头,之前还想着大顺那帮闯贼能治理什么国家,最终不过是地方上自顾自,只要给一个遵从中央的名义也就够了。这种想法就是建立在大顺没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而地方上的士绅也不可能为了闯贼而背叛本乡本土的利益。

但是,大顺所推动的新式学校教育,到了永昌五年已经开始初步见到了成效,这个时候地方上的士绅发觉,要是继续和大顺对抗下去,也许在大顺的体系就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在了。因为大顺并不是以儒学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因此他们这些士绅在家里再怎么研究,也不可能获得李自成的赏识。

最要命的还是甲骨文的出现,大量甲骨使得三代之治不再是存在圣人脑海中的想象世界,而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时代,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把文字给翻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接触甲骨的学者,就等于是背弃了儒学的根本了。

意识到大顺不仅仅掌握着军事上的优势,也同样在学问上占据了优势后,这两种优势便立刻转为了政治上的优势。地方上的士绅为了保存自家的学问,就不得不同大顺进行合作了。这种合作让大顺获得了大量的有地方管理经验的官员,大顺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就是在地方上建立大顺的统治。没有了地方上的支持,军头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因为军队不能喝西北风。

面对这种全方面的优势碾压,除了那些不知死活的土皇帝,几乎没有人会继续和统一了天下的大顺朝廷对抗。对于大顺政府来说,满人的投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消除了隐患,要是不能把这些自成体制的军政集团拆分掉,那么这个集团很有可能会根据形势变化再度反叛,比如吴三桂和姜瓖这两个地方军事集团就是反复横跳的范例。

现在加上满人就是三个内部联系紧密的地方军事集团,大西军倒是还好,因为自己内部的权力斗争而解体了。而李自成从永昌元年对大西军展开的怀柔攻势,这一刻也终于发挥了效果。

除了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及其嫡系外,其他跟随着张献忠的大西军将领几乎立刻接受了顺军和大西军是一起抵抗大明王朝的兄弟义军这一说辞,因此他们对于接受顺军改编几乎没什么抵触情绪。

当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张献忠的四个养子也拿不出为何要同顺军对抗下去的理念,自然也就不得不真正的接受了顺军的改变。虽然大西军的将领还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是下面的将士却已经认可了李自成是大顺皇帝的事实,他们认为张献忠已经失败了,所以大家也就没必要再跟李自成丢下去了,毕竟八大王又没有被杀。

假如说之前大西军对于顺军还有怨恨,一个是因为李自成火并了革左五营,太不讲义气;另一个便是大西军占据了武昌的时候,顺军逼迫他们让出了武昌。这两件事让大西军认为顺军就是想要消灭他们,所以他们自然不肯向顺军投降。

那么现在,大家已经把大西军和顺军之间的矛盾理解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关于如何建立新国家的理念之争,张献忠失败了,李自成则获胜了,毕竟大顺不仅吞并了南明,连满清都降服了,所以肯定是李自成胜利了么。两军之间的仇恨被领袖之间的理念竞争所取代,那么大西军也就没有和顺军死斗下去的决心。

张献忠四个养子虽然在军事上都有一套,而孙可望在治理地方上也有一些想法,但是说到为何争夺天下,他也是说不出个道理来的,不过就是想要当皇帝而已。但是以孙可望的实力和名声,想要当这个皇帝显然还差的远,他甚至连自立为王的本钱都没有。

李定国盯着他,比那些大顺官员盯着他还要认真,似乎只要他有什么异动,李定国就要杀向昆明为义父报仇了。于是孙可望也只能守着昆明,安心经营的云南以南地区。

而北面的草原和辽东地区也传来了好消息,内蒙古49旗最终还是向大顺妥协了,决定来年五月派出代表在张家口和李自成会盟,推举李自成为全蒙古的大汗。因为大顺并不是消灭了满人的力量,而是征服了满人,看着强大的满洲八旗对于大顺皇帝俯首贴耳,这让内蒙古各旗丧失了挑战大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