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61章

作者:富春山居

在多铎选择退兵的时候,驻扎在胶州地区的高杰部,在休养了一个冬天后终于对高密境内驻扎的清军发起了一次进攻。驻扎在高密境内的董学礼部之前一直和高杰部相安无事,甚至董学礼还数次写信给高杰劝说其归降满清。

高杰既不回信也不进攻,使得董学礼有些大意了,以为高杰对于投降一事还在考虑当中。但实际上高杰一直都在等待着孔有德、耿仲明的军队和董学礼部分离,因为这两支旧东江军确实要比普通的大明边军精锐,这一点从山东各地沦陷的结果已经证明了。

第521章 撤兵四

高杰部的按兵不同,也让孔有德、董学礼认为高杰是可以诱降的力量,于是更是一边向高杰示好联络,一边则把精力用在了对付杨御藩所部身上。

随着杨御藩奇袭青州成功,在山东各地联络豪强反抗清军统治,也使得孔有德、耿仲明、董学礼手中的力量更显不足,就更加没有同高杰部交战的念头了。

一开始高杰部官兵对于自己在边上观望友军作战一事,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对,除了一部分军官畏惧难以向李自成交代外,大部分觉得能够迟一天同清军作战都是好事,毕竟高杰的部下来源复杂,本质上来说就一群在乱世中想要求活之人聚在一起的集合。

他们对于高杰的服从,一方面是因为高杰本人的武力,另一方面则是高杰能够带着他们找到活路。可要是面对过于强大的外部压力或是更好的生存引诱,这个集合的向心力就没有那么高了。比如之前李成栋部向顺军的单独投降,就是因为没法抗住顺军的军事压力,直接就把高杰给抛在脑后了。

但是这种坐壁上观也是有压力的,特别是在顺军于其他战场连连取得胜利消息的传来,这就使得驻扎在胶州、即墨的高杰部有些坐卧不安了。

过去他们为大明朝廷作战,虽然有坐观友军失败的事例,但是相对于朝廷对于这支军队的供应来说,他们并不觉得自己亏欠朝廷的。大家为朝廷卖命,结果朝廷不久克扣赏钱,甚至连克扣完的赏钱还要拖欠,这条命不是白卖了吗?

但是都元帅府对于军队的支持可是不遗余力的,从他们转驻到山东之后,都元帅府一直都是按时发粮发饷,而都元帅府也并不指望他们一支部队包打清军,李自成在河南击退阿济格军的消息传来之后,高杰所部官兵就知道自己肯定是不及这位永昌陛下亲领的部队的。

在这样的局势继续观望下去,等到永昌陛下收拾完清军,难道还会继续养着他们吃白饭吗?反对继续观望的军中将士立刻多了起来,特别是那些基层军官,因为和义军没有那么深刻的恩怨,所以他们对融入顺军并没有上层那么抵触,特别是在都元帅府优待军人的条例不断出台后,他们开始觉得上层的避战是在阻挡他们的进步之路了,毕竟他们面前的可不是真满人,而是一群伪满人。

一月底的时候,高杰军中爆发了一件案子,把军中这种矛盾给爆发出来了。起因是,高杰部的两名士兵跑到营地外打野食,看到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小媳妇不错,就把人家给糟蹋了,还打死了试图拦阻他们的公公,打伤了这家的儿子。

对于高杰军来说,这种事实在是太过平常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扬州搞得天怒人怨了,只不过遵循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这两名士兵在自己营地附近搞这样的事,确实有些犯忌讳,因此两名士兵的上司认为打个十几军棍是必要的,不是惩罚这两名士兵侵害老百姓的罪行,而是他们违反了高杰下的命令。

不过军法官却坚持要在当地老百姓面前公审并处决两人,军法官的坚持让高杰军中的一些将领极为恼怒,这些军法官虽然是顺军任命的,但其实也是高杰军派出的人员,只不过接受了短期的都元帅府培训而已。

在这些将领看来,这些军法官简直是吃里扒外,因为他们过去在这个军队里并不是没有干过这样的事,现在不过是挂了一个都元帅府任命的官职,好像自己就不是这个团体的人了。但是让这些将领始料未及的是,军中的一部分将士居然支持军法官的决定,而不是主张维护自己的同袍,这是他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帮亲不帮理,这可是这支军队存在的基础。因为你的同袍能帮你在战场上挡刀子,而这些平民只会谁强就会向谁缴纳粮秣,完全是些墙头草而已。在这样的乱世中,帮自己的同袍可以让你多一分活下来的机会,但是维护那些平民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能给你的东西,只要你手里有刀子,难道还怕他们不给吗?

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高杰军中,也同样存在于明军各支部队之中,否则就不会有平民畏惧官兵比畏惧义军更甚的事实了。但是这一次的案子却打破了这种逻辑,让那些过去只讲袍泽之情的将领们遇到了挑战,这自然是让他们感到大为光火的。

高杰的副手胡茂祯向来是主持军中日常事务的,对于这起案子一度想要和稀泥,毕竟如果不能放纵士兵的欲望的话,那么这些士兵还怎么听从他们的命令上战场拼命呢?正是通过放纵士兵的欲望,他们才能安稳的做着军头,朝廷的命令爱听不听,反正朝廷也号令不动我手下的士兵。

哪怕现在投降了大顺,这些军头也依然希望这支部队完全听命于自己,而不是效忠什么都元帅府的军令。但是负责本案的军法官拒绝了这位过去的上司,他向着胡茂祯说道:“过去我们不能约束士兵,是因为朝廷不能恩养我们,为了让军队生存下去,不得已才做了一些侵害民众的事情。

但是现在,陛下何时短缺了我等的衣食?我们既然不能上阵为陛下出力杀贼,至少也不能违背陛下之令残害百姓吧?否则我们究竟是贼军还是官军?若是总兵大人觉得我能力不足,可以要求罢免我,但是审判违纪官兵是我的权力,这不是大人应该干涉的事务。”

面对这位过去的部下表现出的强硬姿态,胡茂祯也变得无话可说了。如果对方不是本军出身,他自然会认为这是都元帅府试图吞并本军的手段,但是现在这个样子他就不能说这样的话了,因为这不仅会引发都元帅府对于他的不满,还会令军中进一步分裂。

就算是胡茂祯自己也没有想同都元帅府决裂的意思,继续把持军队的控制权不过是一种本能,但是对于都元帅府给出的优厚待遇,他同样是不会拒绝的。包括中层以上军官的家属,在扬州等地都获得了安置,从某个角度去看,都元帅府都确实在为恢复治世做着准备。

胡茂祯不认为高杰或自己有问鼎天下的能力,他们最多也就是依附某个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势力换取一个安享晚年的机会罢了。自从弘光帝退位之后,他们对于大明朝的中兴已经失去了期待。对于他们这种弘光帝的从龙之臣来说,身上已经打上了弘光帝的烙印,之后不管那个大明宗室上台都是不可能再信赖他们的效忠了。

而即便弘光帝不退位,以弘光帝在位时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和无法掌握朝政的政治能力,也不像是一个中兴之主之像。所以,眼下归于大顺的序列,其实已经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了,特别是在李自成击败了阿济格军后,大顺最后夺取天下的机会又增加了。

因此,胡茂祯对于都元帅府的军令越来越敬畏,也是一个不变的事实,因为一个新的朝廷权威正在他心中建立起来。感受到这个新朝廷正在形成的自然不只是他,面前敢于和他争辩的军法官,正是把这个新朝廷当成了自己的后盾,这就使得胡茂祯不得不忌惮三分。

胡茂祯最后还是把这件案子的决断上交给了高杰,并向着这位大帅坦诚的汇报道:“军中越来越多人正认同大顺的军律,他们似乎已经厌倦了过去那种漂迫不定的浮萍生活。若是大帅不能站出来澄清一些事情,恐怕会有人以为大帅依然有和陛下对抗之意,这对于大帅的名望不是什么好事。”

高杰盯着这位副手看了一眼,才呵呵一笑道:“什么澄清?不就是想要让我表态,没有投降满人的意思么?怎么,连你都觉得我想投奔满人了?”

胡茂祯沉默了数息后说道:“下官深受大帅之恩,大帅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是军中将士未必都是如此,所以大帅还需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心意才行。要不然,人心散去,再想收拢回来就难了。”

高杰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又不是吴三桂这样的三姓家奴,当日背叛了李…陛下投靠了朝廷,其实我真没想背弃朝廷。奈何朝廷里尽是些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把国家搞的支零破碎,最终连先帝都弄的殉国了。

我再投陛下,实在是迫于无奈,一是为了保全弟兄们的性命,二是接受了太子的劝说,可谓是名正言顺,不是什么朝三暮四之举。

这孔有德、董学礼是什么东西?背弃了朝廷和自己的恩主,忘记了家国之仇转投满人,实在是令人不齿。我怎么可能被这些东西说服,去给满人当奴才。

我之所以迟迟不动,一是弟兄们刚刚抵达需要时间熟悉地理人情,二便是想看看李自成的度量到底有多大。”

胡茂祯好奇的问道:“大帅以为,陛下的度量如何?”

高杰想了想摇着头说道:“和过去完全是判落两人。不说这个了,军中既然能为这样的事吵起来,可见他们是太闲了。孔有德把大部分兵力都抽调回去清剿那些义军了,也是时候收拾董学礼了…”

第522章 撤兵五

能够从李自成眼皮底下拐走其小妾,并拉走一支人马,高杰自然不会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从他的绰号翻山鹞就可知道,高杰不仅勇猛还相当的狡猾。只不过有时候他不屑把这种狡猾用在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身上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自大。

但在李自成手下,他可一点都自大不起来,虽然李自成没有和他算旧账,但是高杰心里还是相当惧怕这位沉默寡言,但性格刚硬的闯王的。因为他很清楚,离开了自己的部下,他不可能再拉起一支人马,但是李自成数次被朝廷打击的身边只有几十骑,可依然能够迅速的拉起上万人马,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差距。

虽然重新见面后的李自成看起来要比过去开朗多了,可他却越发猜不透对方的心意了。就比如这次李自成把他丢在山东,高杰一开始就没想通,他觉得要是换了自己,恐怕现在就该把自己丢到清军最多的地方去消耗实力,而不是真的让自己在胶州这种地方观望局势了。

但是随着李自成在河南击败阿济格军,而军中将士渐渐对都元帅府有了归属感,这才让他意识到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观望的。在这个大顺正争取天下的时候,把自己丢在一旁,并不是对他的优待,而是令其被排除在了大势之外。

假如大顺没能击退南下的清军,那么他还能继续把持着这支军队谋划一下割据山东地方的美梦,但是随着顺军击败了阿济格军,眼看着不用他们也能击退南下清军后,大家还怎么忍受继续坐冷板凳的待遇?军队的心理其实都是喜欢锦上添花而厌恶雪中送炭的,也就是说站在胜利者一边的作战,没有将士不喜欢,但是在失败者一边的作战,则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喜欢。

因为对于军队来说,胜利就意味着升官发财,能够稍稍出力就能获得胜利的战斗,谁不想上?要是有人阻止军队参加这样的战斗,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将士们痛恨的对象。过去的几个月里,都元帅府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钱粮供应军队,那么对于胜利军队的赏赐自然也不会拖欠。

这就是高杰军眼下躁动不已的根源,大家觉得要是再不参战,等到清军退去了,他们不仅捞不到功劳反倒是有罪了,要是李自成为此惩罚他们,哪岂不是太过冤枉了。

高杰对自己部下什么德行还是清楚的,因此在指明了这一点后就把李本深、胡茂祯等心腹大将叫来,向他们展示了此前孔有德、董学礼一干清将给自己写的信,他当众把信件丢在了火盆内,然后对着这些心腹说道:“孔有德、董学礼这些人,背弃宗庙投靠蛮夷,可谓是把自己老祖宗都给卖了。他们还想着让老子也出卖自己的祖宗,你们说,我能答应吗?”

李本深、胡茂祯立刻带头说道:“自然不能。大帅忠肝义胆,岂能和他们一样背弃祖宗庐墓。”

高杰点了点头,用力一拍椅子的扶手,然后起身看着厅堂内的部将们说道:“我之所以迟迟不动,主要还是想要把董学礼这个贼子拿住,也算是报了陛下对于我们的恩德。

这个贼子先是辜负了烈皇帝,现在又辜负了陛下,还卖力为满人游说各地官绅,可谓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满人走狗。若是能够抓住他,必能大振山东军民的士气。

只不过之前此獠一直同孔有德等人合兵一处,以我们的兵力也很难一口吃下,所以我才和他们虚以委蛇。但是现在孔有德带着主力回平度州剿灭义军去了,只剩下了董学礼一军驻扎在高密这边,这正是我们破其军,擒其人的好机会…”

高杰的判断是正确的,随着他发布了出兵的命令后,原本军中对于案子的关注度立刻就下来了。而高杰也终究没有在百姓面前公审这两名侵害百姓的士兵,而是以军队出征在即的名义,略过了审判过程,直接把两名犯罪士兵砍头祭了旗,然后又给了死者家中一笔钱,算是把这案子给强行结束了。

高杰一旦下了决心,军队就迅速的行动了起来,他还假意让人给董学礼送了封信,表示自己准备投奔大清,请董学礼给自己做个引见。董学礼收到信件后也是大喜,泰山西面不断传来的清军坏消息让他也是寝食难安,他都有些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了。

在这个时候高杰军主动来投,对于董学礼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样他也可以堵住部下们的口,向他们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了。高杰带军来投,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李自成即便击退了阿济格等军队,可在其他眼中依然是贼,不是什么真命天子么。

虽然一直都是董学礼在和高杰联系,可是对于策反高杰这样的大事,董学礼自然也是不敢擅专的,因此他给孔有德写了封信,告诉了高杰来降的消息,表示自己会亲自去迎接高杰,请孔有德向十王报喜,并给与高杰一个足够其身份的官职。

不过孔有德毕竟是玩过多次假投降的人,接到了董学礼的来信后,他问了来使几句,便对着耿仲明哀叹的说道:“看来老董是上了翻山鹞的当了,我们还是准备接应老董的败兵吧。老董一败,这胶东地区就该轮到我们防守了。”

耿仲明还有些半信半疑的问道:“老孔,你说的也太肯定了吧。老董也不是不知兵的人,怎么可能被翻山鹞所欺?你是不是多虑了?”

孔有德直接把手中的信件递给了耿仲明说道:“高杰一个冬天没动静,结果我们一离开他就找老董说要投降,还要老董表示诚意去营外见他,这不就是陷阱么。”

耿仲明扫了一眼信件后也是跺脚道,“老董这是昏了头了吗?跟翻山鹞这样的人打交道搞什么示之以诚?他这是自己送上门去,到了嘴边的肉,翻山鹞能不吃?”

高杰当然不会放过送上门来的董学礼,两人见面还没说上几句,他就突然出手擒住了董学礼,然后放在马鞍上带回了自己的军中,董学礼的护卫根本来不及反应。把董学礼丢在地上让人绑了之后,高杰立刻带着500精骑对董学礼的大营发起了进攻,由于失去了主帅,董军大乱随后就弃营逃跑了。

董军这个冬天把山东百姓祸害的够呛,因此除了少部分人向高杰部投降外,其他人都不敢就地投降,生怕被顺军清算自己的罪行。孔有德及时出兵接应,倒是收拢了数千溃败的董军,于是他和耿仲明一分为二,把这些败兵都充实到了自己的军中。

这一战之后,顺军和清军在胶东半岛的对峙被移动到了潍坊到平度州一线。登莱两地虽然还在清军手中,但是胶东半岛的山区却成为了各支义军和民团的天下。高杰拿住了董学礼后,也无意和杨御藩联手,说到底这一战只是他给李自成的一个交代,并不代表他愿意服从杨御藩的指派。

杨御藩同样没兴趣和高杰这个外来者联手,山东各处豪强已经纳入他的治下,哪怕没有高杰的帮助,他觉得自己也是可以把清军从胶东半岛赶出去的。而高杰对于山东人来说,同样是外来者,同样不受山东人的待见。

于是胶东半岛的形势反而又缓和下来了,而董学礼军败亡的消息传到多铎军中后,清军进一步加快了撤兵的动作。北京摄政王府,多尔衮收到弟弟的来信后,也陷入了极为苦恼的处境。

到了这个时候,最后一点翻盘的希望也就此断绝,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开始收拾残局了。而收拾残局光靠两白旗的力量显然是不够,毕竟这次南征不仅没有达到削弱顺军的最低目的,还丢了一个镶红旗旗主。

假如不能摆平各旗的责难,他这个摄政王的地位就不会如之前那么的牢固了。他反复思量之后,决定还是先同范文程交换一下意见。

自入关以来,除了军务之外的日常政务,其实都是范文程在处理。因为满人此前数次入关,都给关内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再加上满人此次迁都在京城郊外大量圈地,更是同汉人形成了激烈的对立,如果由多尔衮自己来处理这些日常政务,那么只会更加造成汉人百姓的恐慌。

而范文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满人争取到了汉人官吏和豪绅们的信任,他以“仁政”、“爱民”为号召,拉拢大批士绅支持满人入主中国,并以自己为榜样劝说这些士绅,谓“我大明骨,大清肉耳”。其实就是暗示满人入主中国,一切都会恢复原样,这依然是一个士绅的天下。

正是在范文程卖力的拉拢汉族官绅的行动下,北直地区的社会体系开始重建,范文程每日坐午门右决事,权力甚至超过了过去大明的内阁首辅。范文程之卖力,“昼夜在阙下,事无巨细应机立办”,因此终于得到了一批满人的认可。

多尔衮知道,想要过去战后这一关,就必须获得范文程这个中坚人物的支持。毕竟满人不可能就这么退出关内,而想要站住脚就得要得到范文程这样的汉人为满人安抚住汉人百姓。因此,只要范文程站到了他这边,那么对于两白旗不满的各旗,反而要投鼠忌器了。

多尔衮从自己的王府前往了武英殿,然后把范文程召唤了过来,向他展示了多铎书信。虽然阿济格败退的时候,范文程就已经有所预料,这次南征或许要半途而废了。不过这仗打的这么糟糕,他也是有些无言以对了。

第523章 撤兵六

不过此时大清所面临的危机总还是比天命汗末期、天聪汗初期要好的多,那个时候后金国才是真正的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范文程来说,现在大清的形势还是有利的,只不过是一时受挫而已,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次南征的失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入关加上迁都,使得两白旗自恃功高,颇有凌驾于诸旗之上的味道,京郊圈占的土地两白旗先选,奴仆财物也是两白旗先选,加上叔父摄政王的地位,两白旗似乎已经回到了过去天命汗时期两黄旗的地位。

这对于八旗内部关系的破坏是极大的,同时也正在毁灭范文程拼命为满清树立起来的正统地位。范文程是真心想要让满人入主中国,从而给自己在青史上留下个好名声。他当然不希望满人是蒙元那种短命的王朝,所以才希望用中国的礼制来构建入关后的大清王朝,从而获得内地士绅阶层的认同。

范文程很清楚这些士绅的心理,只要满人能够承认这些士绅继续保持自己的特权,那么这些士绅根本不会在意由谁来当皇帝。而士绅的特权正来自于礼制,所以满人采用礼制构建大清王朝,自然也就成为了士绅心目中的中原王朝,至于那些死在满人屠刀下的汉人平民,不过是化夷为夏需要付出的代价罢了。

而礼制的关键在于名分,君臣名分既定,自然就不能随意更迭。否则今日做老爷的明日成奴仆,今日做奴仆的明日却当了老爷,这天下不就乱套了吗?当皇帝的都想着万世一系,难道士绅不想家业永传?就算是那些个流寇,稍稍有些势力,不也一个个大封起功臣,想要来个与国同休么。

所以,范文程虽然支持多尔衮主政,但是并不希望多尔衮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他所主张的政治理念也不允许他支持,否则他的政治理念就一文不值了。

但是满人虽然在黄台吉时期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国家制度,让汉人参与了后金国的政治,可是在这个国家中并不只有一套权力运行机制,还有一套在满人之中运行的权力机制,而后者才是后金国真正的权力中枢。也就是说,名义上后金的政治是允许汉人参与的,但是决策权力却掌握在满人手中,汉人根本无从干预满人的决策。

虽然范文程试图把满清改变为一个使用中国文化的新王朝,从而完成以夷变夏的梦想。但是他根本做不了满人的主,而满人同样很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这也是满人统治权力的根源。因此面对多尔衮一步步的侵蚀皇权的作风,范文程只能保持沉默,并竭力延缓这一进程。

但是这一次南征的失败,算是给入关后一帆风顺的两白旗一个迎头痛击,也给了大清一个缓和内部矛盾的机会。因为在战场上失利的两白旗,这一下就不能继续独揽权力,而需要向各旗做出一些妥协和交换了。

因此对于多尔衮的问计,范文程思考了片刻后,就直言不讳的向多尔衮说道:“想要妥善处理战后事务,奴才以为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

多尔衮毫不忌讳的坐在了武英殿的御座上,向着一旁坐着的范文程诚恳的问道:“大学士以为是哪三件事?”

范文程仔细考虑了片刻才缓缓说道:“第一件事是议和,虽然顺军也未必能继续打下去,但是议和可以安定人心。眼下就要到春耕了,此时人心能够安定下来,我们才能恢复治下的民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我们同顺军是战是和,终究都不能少了粮食。”

多尔衮点了点头说道:“大学士这话说的有理,粮食终究是最要紧的,这次我们能从朝鲜调拨粮食过来,但不可能年年都指望朝鲜调拨粮食过来。

所以我打算,在土默特旗、喀喇沁旗等地区实施军屯和民屯,这样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能安置一部分军民。大学士以为如何?”

范文程当然是赞成的,虽然北直隶一带经过战乱和疫病,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那么激烈了。特别是在顺军攻占北京后,对北直一带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更是极大的缓解无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但是满人入关后的圈地和为了拉拢士绅采取的恢复旧业政策,又再一次的加剧了北直一带的人地矛盾,同时还出现了不愿意成为满人奴仆的平民和满人之间的矛盾。

这从原本满人入关时,大批百姓袖手旁观顺清之间的战争,甚至还有主动为清兵带路剿贼的百姓,但是到了满人在京郊开始圈地后,连天津这样的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就知道北直百姓对于满人的不满了。只不过凭借着强大的武力,满人将这些没有组织的农民暴动给一一镇压了下去而已。

不过范文程也认为,依赖武力镇压并不是长久之策,虽然哪些投降的大明官兵并没有什么家国之念,帮着满人镇压汉人百姓相当的痛快,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士兵并不能创造财富,能够给国家缴纳税赋的只有农民,把汉人百姓杀光了,大家难道一起喝西北风吗?

只不过刚入关的满人此时兵锋正盛,通过不断占有的新土地,源源不断的把财富运回北京来,因此这种危机并没有爆发出来。但是现在南征军队被李自成击退,这就意味着满人不能再指望从新的占领区获得财富给养自己,而需要经营自己的统治区了。

但是想要让农民生产,总要给他们一块土地的,像满人那样连土地带人口都圈占为自己的奴隶,然后让奴隶工作养活自己,这显然是不可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的,因此临近春耕的关头,那些被圈占的土地上几乎没怎么看到往年准备春耕的景象,倒是路上有着络绎不绝的逃离家园的人。

范文程没法阻止满人圈占土地的国策,但是却认为多尔衮把汉人百姓、军队迁移到长城边外进行屯垦未尝不是一个解决之道。这样的想法也只有多尔衮才能提出来,因为满人是很忌讳汉人和蒙古人搞在一起,从而给蒙古人提供各种物资的。

他于是点头极力赞成道:“摄政王此一议大妙,让那些无地百姓到长城边外去,也好过让他们逃到李自成的治下,平白给李自成增长了力量。而那些无地百姓有了土地,也就不会再起来闹事了,这倒是一举两得之策。”

范文程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出来,把汉人军民移驻到蒙古屯垦,也能够震慑满人入关后草原上蒙古人的野心。虽然满人天天喊着满蒙一体,但蒙古人对于臣服满人一事还是相当不服气的,特别是在林丹汗长子的不正常死亡后,草原上更是流传起了满人毒杀黄金血脉的谣言。

这个谣言能在草原上流传开,显然蒙古各部必然有了异心,此时迁移汉人去草原倒是可以监视这些蒙古人,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考虑到满蒙一体的政治正确,作为汉人的范文程自然是不能这么怀疑地位高于汉人的蒙古人的,所以他也不能说出来。

范文程随即接着往下说道:“这第二件事便是安顿新汉军,虽然采取前往草原屯垦的办法可以减少一些一些新汉军的不满,但是却不能把所有新汉军都遣送到草原去,否则谁在前线抵达顺军的进攻呢?特别是吴三桂及三顺王,他们实力仅次于八旗,若是把他们弄到关外去,恐怕会引发不满,从而动摇新汉军对于我大清的效忠。”

多尔衮其实也考虑过这事,过去三顺王在关外找不到同情者,八旗武力又牢牢压制住了他们,所以他们自然就一直都很老实。但是现在可就不同以往了,大清一下多了这么多新汉军,就兵力上来说,汉人在大清内部的武力其实已经超过了满人和蒙人的总和,这个时候再对汉军施以严厉的压制,倒是真的会激发起新汉军的连锁反应了。

他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大学士提的这个意见也是不错的,要是不妥善的处置三顺王和平西王,那么其他新汉军恐怕也有唇亡齿寒之感。

所以本王打算给与平西王和三顺王以实封,把河北三府、山东都分封给他们。这样既可以把顺军和我军隔离,也能让他们和新汉军有所区分。”

对于多尔衮这个主张,范文程明显犹豫了许多,他向多尔衮提道:“河北、山东都是拱卫京畿的要害之地,这些地方分封出去,恐怕对子孙不利。”

多尔衮却很有魄力的一挥手说道:“先顾着眼前再说,不打败李自成,还有子孙什么事。眼下总要先稳住我大清内部的人心,然后才能再谈进取之事。若是稳定不住内部人心,我们连关外都未必能回得去,还担心什么子孙的问题?”

范文程也不能不承认,遇到这种关键性的问题,多尔衮和黄台吉一样都很有决断力,而他总是想的多了些。既然多尔衮已经有所决断,范文程自然也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了,因为这毕竟比不上度过当前大清的难关重要。

第524章 朝鲜一

范文程沉吟了一会后说了第三点,“第三件事就是关于本次作战的军功评议,这事得通过王议政大臣会议,这就得靠摄政王您的平衡了。”

多尔衮看着范文程摸着自己的胸前的朝珠,好一会才说道:“大学士所说的平衡是何意?”

范文程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面前的地面,心平气和的回道:“王爷,先赏后罚,方能服众。”

多尔衮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许久之后多尔衮才发声说道:“大学士以为该如何赏?”

范文程平静的回道:“肃亲王此次出征有功,论理当召回京城叙功行赏,不过大同毕竟新定,还需一员宗室坐镇为好。另,既然我大清要和大顺议和,这出征事务也该告一段落了,应当撤除各大将军之号,令各归本职才是。”

范文程的语气虽然平静,但是内心还是七上八下的,他敢当着多尔衮的面为豪格说情,就是看在南征大军失败,多尔衮必然需要自己的支持,才敢提出这样的条件。他之所以要支持豪格,因为只要豪格还在,那么顺治就必然是安全的,因为多尔衮不可能给豪格送上一份大礼。

多尔衮虽然精明强干,能够压制住一干兄弟子侄,但他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身体不够好,只要忍耐几年让小皇帝长大,搞不好身体不行的多尔衮就自己放弃了取而代之的念头。范文程也是觉得多尔衮没有这个福气,所以才继续选择站在了黄台吉子孙这边。

对于范文程提出的建议,多尔衮虽然内心恼火,但他却也保持着头脑的清醒,知道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他如果强行否认豪格的功绩,那么西征大同的军功就没法计算了。承认功绩再招回京城来,又等于是给自己添堵。哪怕被他打压的连亲信都没多少了,可豪格依然是一面旗帜,能够代表大义的旗帜,这极有可能会成为王议政大臣会议用来攻击自己的引子。

可要是把豪格丢在大同不许他回京,那么王议政会议上各旗就少了一个向两白旗发难的借口,而各旗现在也没这么快推举出一个获得众人认可的新旗帜,这就给两白旗蒙混过关创造了条件。

想明白范文程的主张未必全是有利于豪格,多尔衮终于还是点头接受了下来,“大学士的建议,本王会认真考虑。那么该派谁去同李自成谈判为好?”

范文程知道,这种时候去同李自成谈判的人几乎都是背黑锅的,他也不想得罪人,因此只是含糊的说道:“副使可以是汉人,但是正使还是应当选一个地位高的满人,否则李自成恐怕是不会同我们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