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04章

作者:富春山居

对于物资运输中的损耗,特别是粮食这种很容易出现损耗的物资,必须要经过测算,计算出正常的损耗值,对于明显超出正常值的损耗,就不是退赔的问题,而是查案的问题。

都元帅府有足够的力量执行自己制定的法律,且都元帅府内部的官僚也没有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因此总参谋部负责的后勤组织,不仅效率远比大明要高,损耗也被压制在了正常范围内。不过相应的,总参谋部的规模正迅速扩大。

原毓宗担任大明兵备道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后勤供应对于军队的影响力,和平时期文官制约武将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后勤供应,因为战争时武将还能以拒绝上战场进行反威胁,和平时期除了闹兵变外,武将就没有威胁文官的手段,而闹兵变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些,就算是那些将领也很难约束住兵变后的军队。

但是原毓宗并没有想过,能够用后勤组织把军队完全限制住。和那些将领有着各种各样的私人欲望不同,士兵的需要其实并不高,只要都元帅府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并不让他们陷入必死的绝地,那么他们就不会叛变。

而控制住了士兵,将领也就无计可施了。清兵南下虽然有着大批的前明军和地方民团倒戈,但是对于已经纳入到都元帅府后勤供应体系内的军队,却没有一支叛变的。甚至还有基层官兵主动向考功惩戒司汇报了自己上司的可疑动向,从而让都元帅府能够提前消灭一些隐患。

当那些不可靠的军队投降了清军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替都元帅府做了一次甄别,这一点李自成说的倒也不错,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至少这些不可靠的军队离开后,都元帅府倒是省下了不少物资和土地,也让总参谋部能够把运输的路线进行了缩减,这大大的提高了对前线部队的物资运输效率。

原毓宗正说着的时候,却看到左勷掀起了棉布帘子走了进来,站在门口对自己使了个眼色,于是原毓宗顺势结束了训话,让几名老手带着这些新手去熟悉自己的工作,然后走到了门口。

左勷略有些兴奋的向他小声说道:“原副部长,阿济格和吴三桂的主力终于动了。根据亳州最新传回的消息,清军骑兵已经出现在了项城、沈丘、沙河界首集等地,只要清军占了这些地方,下一步必然是进攻陈州城了。”

听到这个消息,原毓宗心里陡然一松,这些天来最让总参谋部担忧的就是,阿济格的主力不肯南下陈州,而是专注于睢州、宁陵、归德这条进攻线路上,那么他们想要分开阿济格军吃掉其一部的计划就会变得相当困难了。

不过他面上却依旧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冷静的说道:“让陈州那边继续观察,一定要确定阿济格军的主力才撤,不要让阿济格一支偏师给吓跑了。另外,告诉亳州守将,一定要维护好光电报站,确保每日二次的接发。陛下现在在哪?”

左勷眨着眼睛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向着原毓宗回道:“陛下正和刘帅、李帅在黄河北面的大营观看新编陆军师的合成演习…”

徐州北门外,过了黄河向北不远处就是一片略带起复的平原,因为这个位置年年会被黄河水淹没,因此地面上铺设了厚厚一层的黄沙,不过在冬季枯水期,这片地方倒是很适合用于军队操练军演。

李自成和刘宗敏、李过等站在了平原的东南方高地上,这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用于挡风的半开放竹木棚,数十名大顺军议府的将领都站在竹木棚前,人手拿着一个单筒望远镜瞧着下面平原上的军队进行合成演练,不时发出了评论声。

负责大营军队整编的任继荣、谷可成站在李自成身边为其解释道:“我们过去几个月内主要是对团单位的编制进行调整和进行战术研究。

根据我们的不断演练,我们觉得一个步兵连为2排长矛手护卫一排火枪手最为合适,火枪手太少就缺乏攻击力,太多又很难防御住敌军骑兵的进攻。

一个步兵营以两个步兵连带4到6门虎蹲炮最利于机动,一个步兵团有三个步兵营就能形成品字形的阵型,进攻防御都相当方便。

这样一计算,每个步兵团的火枪手约为210人,长矛手为火枪手的六倍。每个步兵团都有两种防御阵型和一种进攻阵型。

防御阵型第一种就是各营的长矛手集结成方阵,然后形成品字互相保护侧翼,火枪手或在中间,或在两侧,或在前后进行射击。第二种防御阵型则是以团为单位形成一个空心方阵,火枪手在内进行射击。

进攻阵型就是三营长矛兵成横列,火枪手在前,当火枪手打乱了敌人的阵型后,长矛手挺进突击,从缺口处突破敌军阵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进攻阵型…”

李自成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计算着,根据三团一旅,两旅一师的编制,一个师的火枪手大约为1260人,如果不计算其他兵种,那么火枪兵的数量大约为一师步兵的十分之一。看起来,现在大顺的军队还处于冷兵器为主的阶段。

不过,看着平原上士兵的操练,李自成总算还是有了些信心,至少这些士兵们已经学会了和火枪兵进行配合,而不是如半年前那般把火枪兵当成了无关的兵种。

顺军的主力其实还是来自于西北明军,因此顺军的作战方式其实和明军也是大同小异,明军对于火药武器的不信任,同样也出现在了顺军士兵身上。当然明军对于火药武器的不信任,还是要分地方的。比如南兵和辽东兵要更注重火药武器一些,但是其他地区的边军最多也就用一用三眼铳而已。

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南兵不擅弓箭,所以爱好鸟枪,而辽东兵的弓箭技能始终不及满洲人,所以更加偏好大炮。至于西北明军,一来是被工部制造的劣质火药武器给弄怕了,除了威力较小的三眼铳外,其他火药武器杀伤自己人的数量比杀死敌人还多;二来就是火药太贵了,西北明军连军饷都要拖欠几个月,谁还肯拿火药来练习。平时不练习,战时使用火药武器就是自杀。

比如当初吴桥兵变后,山东明军围剿叛军,结果他们从各处搜罗来的三十门大炮炸了二十门。这当然不是大炮的质量太差,毕竟孔有德这些叛军用的也是同样规格的大炮。问题在于山东明军这边没有练习过装药和清理炮膛,他们只会装火药、塞炮弹,然后点燃放炮,这样使用岂有不炸之理。

正因为火药武器容易爆炸,所以明军一般都不喜欢往火枪兵身边凑,加上明军作战体系的退化,西北明军和蒙古人打,几乎都是冲上去砍就赢了,因为大部分蒙古人都没有铠甲,所以西北明军将领最喜欢莽一波,而不是讲什么诸兵种配合。你在列队的时候,蒙古人早就跑的没影了,于是西北明军也就遗忘了兵种配合作战这回事。

第330章 新军一

平原上列阵前进的军队中,站在排头的韩尚亮口中含着竹哨,不时的以声音调节着部下们的步伐,以防止自己这一排人脱离了阵型。

韩尚亮是徐州本地人,他家属于乡间的小地主,在明末这样的乱世中,韩尚亮兄弟及族人也就自然的结寨习武自保了。

对于李自成这些流贼,韩尚亮当然是没什么好感的,毕竟徐州本地的土贼都是打着响应闯王的旗帜劫掠乡里的,就连那些从外地调来徐州剿贼的官兵也因为军饷不济,不时有人逃入了流贼中祸害本地人。

因此,当李自成陷北京城,并派人南下招抚地方官员士绅时,韩尚亮等一族人并没有向李自成派出的官员输诚。不过韩尚亮也没有期待大明的官军还能打回来,因此只是告诫族人安分在家过自己的小日子。

不过等到李自成的大军南下后,韩尚亮就发觉事情有些不对劲了。因为李自成大军携来的大量北方人口,正开始侵占徐州以南的大量土地。

过去李自成的军队即便给无地农民分地,但是因为乡土观念的问题,那些得到了土地的农民依旧不敢得罪本地的乡绅地主,毕竟李自成的军队未必能够在地方上久待,而他们可是要同那些乡绅地主世代相邻的,对于李自成军过于积极,很容易被秋后算账。

但是当李自成把徐州等地方的土地分给了这些北方来的移民后,这些移民天然就会抱团对抗本地的乡绅,且为了能够彻底的压制本地势力,他们也就积极的向李自成的都元帅府靠拢了。

在李自成南下淮安之前,都元帅府在徐州等地立足未稳,所以对于本地乡绅还是采取了一些温和的手段,极少采用直接没收土地的方式,而是尽量以赎买的政策从地主手中拿到土地安置移民。

不过在李自成扫平了淮扬等地后,都元帅府对于地主的态度就开始强硬起来了。有着来自淮扬地区运来的物资,都元帅府对于徐州等地的地主进行镇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韩尚亮一族于是也就进入到了都元帅府的视野,因为韩家不仅是地主还拥有一支近百人的民团,这显然就是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了。韩尚亮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当都元帅府发给韩家征兵令后,他没有试图找人免去兵役,而是积极的带着民团的骨干来应募了。

韩尚亮的选择让韩家躲过一劫,而和韩家相邻的几家村寨,因为不愿意服从都元帅府的命令,都被都元帅府派出的军队扫平,并强制迁移到南方去了。在一支职业军队面前,他们所修建的堡寨和小孩的玩具没什么区别。

被招募到新军中的韩尚亮倒也没有后悔,因为新军中的条件确实不错。这么说吧,虽然韩家是不小的地主,但也不过能让韩家兄弟三两天吃一回肉,至于那些聚拢来的团丁,一个月能吃上两回荤腥就是天堂了,平常时候也不过是以吃饱为标准,大多数时候吃的只是地瓜粥和杂粮窝头。

但是新军中普通士兵,一日三餐吃的是白面馒头和大米,早上必然有一个鸡蛋或咸鸭蛋,中午和晚上至少有一尾鱼,不是那种清汤白煮的,而是用油煎出的,一周必然能吃上两次肉。这半个月里,一周的肉食已经增加到了三次。

原本对于参军还抱有抵触情绪的新兵们,在军营待了三天就不想回家了。像韩尚亮兄弟都已经觉得这个伙食过于丰盛了,对于那些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回肉的佃户子弟来说,这样的军营简直就是天堂了。唯一让新兵们感到不满的,就是他们能吃多少都行,就是不能把食物带出食堂。

不少士兵很想节省一些口粮带回去给家里人,但是军中不许。当然,在这样好的伙食背后,是新兵训练的严苛程度。一开始,许多士兵都难以忍受军中这些苛刻的纪律和大量的体能锻炼,因为他们过去在家中并没有这样消耗过自己的体力,他们总觉得这是一种虐待。

但是在医疗诊治和良好的伙食支持下,差不多30天后新兵就习惯了军营中的集体生活。训练受伤生病可以得到医治,体力消耗完了可以通过食物补充,再加上军中的纪律约束,几乎没有新兵不能被改造过来的。士兵们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认真训练和服从军纪,是他们获得食物及生活必需品的必要服从,否则都元帅府为什么要养活你呢?

而对于韩尚亮这样的乡间土豪子弟来说,则是看到了一条上升的道路。他纠集族人和乡里编练民团虽然是为了保护村寨,但也未尝没有想过在这个乱世中一展身手的。韩尚亮虽然承认自己不可能考上科举,但他觉得自己并不会比那些举人、进士的才能差。

毕竟能够在乡间编练出一支近百人的民团,护住方圆十几里内的安宁,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干成的。只不过韩尚亮是自学成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因此在进入新军之后他立刻就反应了过来,相比起真正的将领,他的军事知识还差的远了。

进入新军后的韩尚亮感到自己是如鱼得水,因为新军中实施的各项条令对他来说都是宝藏,这是他过去闭门读书不能凭空想象出来的。而都元帅府并不吝啬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新军将士,甚至还提拔了一些学习条令最出色的人员。

比如韩尚亮就从一介小兵提升到了代理排长的职位,新军中排以上的职位都由老兵担任,只有极为出色的新兵才能担任排长副手,如韩尚亮这样直接代理排长的,一团中也不过一两人而已。

能够压倒同侪出头,这令韩尚亮极大的生起了对于新军的归属感。因此在这场大阅中他极为谨慎,就是希望能够再一次压倒同辈,成为大阅中的第一。虽然他知道大阅之后,很快新军就要上战场了,不过他并没有感到惊恐,反而跃跃欲试,希望在战场上能够印证自己学到的这些条令是否有用。

在前进中,他迅速的意识到身边的一排部下中有人脚步大了,他都不用转头去看就知道是哪个,口中竹哨吹出了短促的声音,士兵们顿时转头向左看去,对照着左首第一人的位置调整了自己的步伐。

韩尚义在族人韩国臣的提醒下,也惊醒了过来,他正考虑着大阅之后今天是什么伙食,一时走神下步伐就乱了。他小心翼翼的看了哥哥韩尚亮一眼,这才迅速的向后挪了半步,重新回到了队列中。

老实说,手长脚长的韩尚义其实并不习惯走这种阵列,从小习武的他更喜欢身先士卒,骑马冲击贼众。凭借着自身的武力和土贼的散漫性,韩尚义在家乡左近还是小有名气的。

投军时,一度有人想把他挑去马军,不过韩尚义表示自己只跟着哥哥,这才成了步兵中的一员。和思虑太多的哥哥不同,韩尚义在军营待了几天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每天有这么多人陪着自己,吃饭还能放开肚子,这地方真的适合他。

对于大阅和即将上战场,他都没啥感觉,只是觉得和这么多兄弟在一起真好。当然,每天能够猜一猜今天的伙食是啥,也是他的一大乐趣。

站在韩氏兄弟身后二百余米处的左光先,面对新军三个团并排走出的方阵也是大为赞叹不已。他由衷的对自己身边的参谋长叶云林说道:“观这些新军的架势,已经有当年南兵的风范了。”

叶云林有些不解的问道:“南兵的风范?”

左光先转头看了他一眼,方才醒悟过来解释了一句,“我说的南兵是戚家军,非是其他南方的卫所军。”

叶云林这才有些恍然大悟,不过他还是回了一句,“现在说像恐怕还早,戚家军在浑河一战威震敌胆,我军尚未经过实战,还需要检验啊。”

左光先一笑不在接话,不过心里却觉得能够把新军训练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就算是戚继光一开始训练军队,也是吃了几次败仗的。

看着这些新军的阵列,左光先心里也是有些迷茫,因为经过了都元帅府的这一番整编,他突然有些找不准自己在战斗中的战位了。

过去他在作战时的位置其实很清楚,就是带着家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士兵们都看到自己,然后就是带头冲锋。只要士兵还能看到他,那么大家就能坚持打下去。要是看不到他了,或是看到他逃亡了,整个军队也就迅速崩溃了。

在这样的作战方式下,旗鼓的指挥作用被降到了最低,而对于将领的个人武力和勇气却要求的非常高。因为将领扛不住,整个军队的军心也就散了。

而现在新军的作战方式却是不同的,由于是列阵而战,每个单位的士兵需要关注的不是将军的位置而是自己上官的位置,服从于上官的命令进行作战。这样一来,将领冲锋在前就失去了必要,相反对于将领的指挥能力却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左光先并不反对这样的改变,但是他有些不习惯从站在军队前面变为站在军队后面的位置。因为这意味着,他对于士兵的号召力也在下降。

因为军中将士崇拜的是那种无所畏惧的勇士和能够不断带来胜利的主将,后者其实很难做到,不过前者只要敢站在军队的最前方就能办到了。新的作战方式下,主将正在失去全军瞩目的那种光环。

第331章 新军二

虽然刘宗敏等顺军将领之前也来大营参观过新军的训练,不过哪个时候他们看到的大多是单个的营连排的日常训练,最多也不过是团级单位的对抗演习,虽然觉得颇有意思,但对于屡经战阵的顺军将领来说,也就是眼前一亮的感受而已。

但是这一次的师旅单位合成演练,则确实震撼到他们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象过,上万人的军阵中,各支部队能够各安其位,在进攻和防御中进行流畅的切换而不乱。

农民军并不是没有打过上万人乃至数万人的大战,但是敌我两边也只有在战前的出发地摆出一个阵型的样子,实质上就是让某只部队站在某个区域,然后等到中军旗帜摇动,某只部队就上前和对面邀战,若是看到对方的阵脚乱了,中军擂鼓催促全军出击,接下来就是一场混战了。

除非主将手中还有一支预备队,否则这场战争的指挥任务差不多就算完结了,不管输赢都只能看战斗的结果了。又或者打到天黑,两边一起鸣金收兵,因为天一黑士兵就没法分辨双方的服饰,而将领也没法控制住自己的部下了。

所以明军和顺军的作战指挥,大致就是将领指挥身边的几十数百家丁,然后其他士兵跟随着主将作战。农民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比官军高一些,因为后者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前者是为了向朝廷报仇,所以官军这边的主将一败,其他士兵就快速逃亡了,而农民军这边哪怕主将败了,轻易也不会逃亡,毕竟他们也没什么地方可以逃亡。

不过即便农民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比官军高,可过去农民军也没有建立起这样组织严密的作战指挥体系。因为包括李自成在内的顺军将领,都是把普通的流民组成的军队视为了力役和炮灰,然后从中挑选精壮充实自己身边的老本兵。

哪怕农民军的主观能动性再强,基层的骨干不断被抽取的结果,也不可能让这支军队成为一支职业军队的,而是变成了一支较小规模的职业军队和一支较大规模的民兵武装。虽然这样的军队组成要比明军的家丁加奴仆强,但却不及已经职业化的八旗军队了。

李自成组建的新军,本质上就是把老本兵当成了基层军官和骨干,然后再挑选新兵充实,再配上义务兵役制,也就形成了一支职业军官带领的国家军队。这支军队的核心已经和过去的农民军及官军完全不同了,它不再仰赖一两个将领的领导进行作战,而是建立在一群排级、连级、营级、团级的中低级军官的组织体系上进行指挥。

打个比方来说,过去顺军出战,如果刘宗敏在战场上出了意外的话,那么他所领导的军队很难立刻被人接手,因为除了刘宗敏之外其他人不能立刻被士兵信任。不能得到士兵信任的将领,很难带着士兵冲上激烈战斗的战场。

这也是明军将领宁可贪污军饷也要养家丁的问题所在,因为只有家丁才会把他的性命看的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而新军的军官组织就是为了弥补士兵和将领之间的互信关系,同时又隔绝了将领对于士兵拥有过高的影响力,以确保军队听命于国家。

虽然三个月的训练并不能让新军完全的成为一支近代军队,但是就目前的合军操练来看,至少基层军官的指挥能力已经开始有所体现了。

刘宗敏看了许久之后,忍不住就出声说道:“就算带上三堵墙,面对这样的步兵阵列也很难找到冲击的机会啊。”

刘宗敏对于新军的点评,得到了身边将领们的纷纷响应,任继荣、李友等人都觉得,带着这样的一师足以对付2到3倍的明军了。他们说的明军,是以辽东军作为比较对象的。

在农民军将领的印象里,明军最为骁勇的也就是祖宽率领的辽东铁骑了,往往一千骑兵能够击败数万农民军,三堵墙正是以辽东铁骑为范本组织的。这个对于新军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了。

不过李自成却没有身边的将领那么乐观,他一边瞧着平原上步兵的操练,一边随口答道:“步兵的密集队形虽然可以克制骑兵,但是却挡不住炮弹。

只要建奴有足够的红衣大炮,就能摧毁步兵的方阵,然后用骑兵收拾残局了。所以,我们和建奴想要在野外对战,首先就要用我们的大炮摧毁建奴的大炮,然后再以步兵进攻,之后再以骑兵进行追击。

光凭现在这个阵势,还不足以击败建奴啊。”

李自成的话让刘宗敏等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并不是不清楚大炮的威力,但是在天津之战前,他们还真没想过火炮集中起来使用的威力会这么大。

刘宗敏很快就点了点头附和了李自成的话道:“陛下说的的不错,若是建奴预设大炮阵地,在两军对阵时轰击我军方阵,那么我军确实是难以抵挡的。不过建奴使用的红衣大炮据说比辽东军的还好,锦州一战中就是建奴的大炮打垮了城墙,才令明军不得不投降的。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缴获的明军的火炮,真的能够压制住建奴的红衣大炮吗?”

李自成抬头看了看北面,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阳光普照大地,所以晒着太阳感到整个人身上都是暖洋洋的,不过远处山头上那一抹白色,还是说明了冬天尚未过去。

收回了视线后的李自成对着身边的诸将说道:“光是从火炮的质量来看,大明铸造的火炮确实没什么长进,反而让建奴压了一头。不过光有火炮是不能称之为炮兵的,建奴也就仗着从孔有德这些投降明军中获得的火炮知识才能前进一大步,而孔有德这些人的火炮知识又是来自孙元化和澳门的葡萄牙人。

也就是说,不管建奴再怎么努力,他们对于火炮的了解也是不会超过澳门的葡萄牙人的。在当前这个火药武器日益革新的时代,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已经陈旧了,我们只要超过了澳门的葡萄牙人的火炮知识,那么就必然会超过建奴。

火炮知识是当前各学科最先进的理论的总和,它包括冶炼金属、铸造金属、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所以,我们要超过建奴的不是火炮的数量而是火炮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使用火炮的人的素质。当前的些许落后,不过是暂时的而已。

接下来我们还是先去看看操炮的演练吧,彭总兵,你来为我们讲解一下关于炮兵的操练内容。”

虽然李自成承认了目前顺军的大炮还不如建奴的大炮,不过在他这一番讲解下,大家倒也没有过多的担忧,毕竟他们这些日子都在注意着都元帅府干的事情,知道李自成并没有拿大话搪塞他们。

彭有谟是原大明神机营的副总兵,他其实也能算是孙元化的弟子,在孔有德肆虐山东时,他从四川赶到了山东,然后主持了明军的火炮使用,从而压制住了孔有德军的火炮使用,之后就驻扎在了莱州,然后在登莱巡抚南逃时随军南下了。

因为对于火炮使用极为娴熟,李自成任命其担任了都元帅府的炮兵总监,除了教育炮兵军官外,还有个任务就是和其他人一起编撰炮兵操典。

在彭有谟的带领下,李自成等将领很快就来到了一处炮兵阵地,火炮的操练当然不能同步兵的操练安排在一起,毕竟火炮实弹射击的目标还是需要进行清场的。

在火炮后面同样搭建了一个竹木大棚,一是用来储备火药、炮弹,二则是摆放了一张用木板拼成的大台子,上面摆放了各种炮兵使用的工具。

彭有谟指着台子的一侧说道:“这半边摆放的工具,就是一门火炮所需要用到的工具。2个炮刷和推弹器,2个炮刷桶…”

刘宗敏等人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使用一门大炮居然这么麻烦,过去他们以为只要火药、炮弹、引火物和刷子就足够了。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过去明军使用的器具确实没这么多,这里的许多工具都是为了节约大炮发射的时间新近发明出来的。

作为一种守城用的器械,红衣大炮以下的各种小规格大炮,比如佛郎机炮、发贡炮,或者更加小型化的虎蹲炮,几乎都不需要如红衣大炮这样进行细致的清理,因为这些大炮的装药量不多,因此几乎不会出现火药没有燃烧完的情况。

但是对于红衣大炮来说,动辄数斤重的火药发射一次,一旦残余火药不能清理出来,很容易就会累积到超过膛压的承受上限,毕竟大明的红衣大炮大多是生铁炮,承受不起太强大的火药爆炸力。而且红衣大炮移动不便,因此明军并不会追求射击速度,主要还是关注精准度。

但是对于拥有了射表的顺军来说,大炮正被纳入到进攻武器的行列,这也就意味着提高射速成为了顺军炮兵的第一任务。而且为了确保大炮能够跟得上军队的行军速度,都元帅府还对炮车和弹药车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于是最终结果就是,出现了现在布满台面的各类炮兵工具。

第332章 出征一

就在李自成和众人观看火炮实弹射击的演习时,李来亨走到了李自成身边,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李自成面色不变,看完了火炮演习,然后又下到平原和列阵的将士们进行了交谈慰问。

就算过去没有当过领导,在电视上看多了的某人也知道,在这个场合下应该说什么。精忠报国,好好训练,这种话训练的时候士兵们已经听的太多了,所以李自成面对士兵时只问了:平时吃不吃的饱,穿不穿的暖,有没有想家这些简单的问题。

经过了长期的关门训练后,士兵们听到这些有温度的话语显然很是兴奋,这让李自成在这些新兵的心目中又亲近了几分。虽然只是在军队面前走马观花的走了一圈,但是等到李自成巡视完列成方阵的三个师士兵,感觉和士兵握的手都有些酸了。

结束了大阅之后,在离开大营时,李自成向着主持大营训练的任继荣、谷可成说道:“已经成军的三个师要做好出征准备,三天之内命令也许就下来了。另外两个师,我希望能够在下个月内组建完成,有什么困难可以同宋献策、王则尧提出来,他们会处理好协调工作的。”

任继荣和谷可成刚刚答应下来,这边刘宗敏已经反应过来,向着李自成问道:“是阿济格军动了吗?接下来我们可以出征了?”

看着身边诸将一脸跃跃欲试的目光,李自成也大感欣慰,至少这些将领终于从之前失败的隐忧中摆脱出来了,新军的演练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不少信心啊。

李自成微微颔首后说道:“先回城再说,具体的情况我也要听总参谋部的汇报才能了解啊。任继荣、谷可成,你们两人留下一人,为大军出征做准备,去一人参加军事会议就够了…”

就着玻璃窗透过的阳光,宋献策、原毓宗、左勷、万睿、卜永升、李秉道、范守得等几人正在地图室内研究着阿济格军的动向时,李自成带着刘宗敏等将领也踏了进来。

这间地图室可真的是一整间地面用糯米汁加石灰加砖瓦磨成的粉加沙子制作出来的沙盘,不仅模拟出了地形的起伏,还能让人在上面走动,并用棋子进行推演行军的速度及路线。

能制作出这样一副沙盘和都元帅府展开的地图测绘工作是分不开的,当然,距离囊括整个中国的地形测绘工作还早的很,现在最多也就是完成了济宁、归德、徐州三角区内的大概测绘而已。其他地区,总参谋部还是沿用了旧的地图及一些人头脑中的印象,弄出了一个估算的结果。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块沙盘对于都元帅府来说也是一个宝贝了。毕竟地图典籍这东西向来都被朝廷视为军事机密,不要说普通人难得一见,就算是军队的将领,最多也就是对自己的防区及主要的驿道有所了解,再想了解的更多,就要被怀疑有不轨之心了。

也就是那些读书人,由于他们翻阅图书典籍并不受到什么限制,只要你能接触到就能看,才能用这些书中的记载拼凑出中国及世界的大致形状。当然,很多读书人因为贫穷的关系,根本接触不到这些杂书,或者说没有能力去购置这么多和科举无关的书籍,自然也是对这个世界的形状如何了解不多。

许多农民军将领和前明军将领,也是在总参谋部制作出了这张大沙盘后,才大致了解了本国的疆域范围在哪。这对于他们来说,自然就是一大宝物了。

也只有穿越过来的某人才会不把这地图当成宝贝,还下令在各小学内必须要教授地理课程,让那些小学生们从小了解本国的疆域是个什么样子。对于某人的这一决定,不少官员将领都提出了反对,认为教育那些平民认识地理,很有可能制造出一群心怀不轨的野心家。

这话让某人听着有些耳熟,后世某些人也是打着战争太过残酷的名义,从课本中撤掉了最可爱的人,而换上了诚实守信的砍樱桃树的美国总统或是用镜子反光做手术的美国发明家,似乎这样就能培养出一群积极乐观,充满爱心的中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