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59章

作者:半江瑟瑟

  陈毅重重拍了下李维锋的肩膀,脸上露出笑容:“李队长,你这电台,立了大功啊!”

  李维锋看着那闪烁的指示灯和忙碌记录的参谋,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这条无形的线,终于将这片孤岛般的根据地,与北方那个强大的中枢重新连接了起来。

  粟裕转身对通讯参谋即刻下令:“立刻将我们目前的位置、兵力、周边敌情的情况,概要上报延安。同时,请求指示下一步行动方针,并询问华北战局的最新情况。”

  “是!”

  于此同时延安 中央军委作战室

  译电员迅速将刚刚接收完毕的电文抄录下来,递给一旁等候的周伍豪。

  周伍豪快速浏览着电文内容,脸上明显露出振奋的神情。他拿着电文走到正在与朱老总研究华北防疫态势图的李润石身边。

  “主席,老总,好消息!浙西粟裕、陈毅部电台接通了!这是他们发来的第一份完整电文。”

  李润石立刻接过电文,朱老总也凑近观看。电文详细报告了浙西游击支队的现有兵力、活动区域、近期与日伪军的小规模接触情况,以及刚刚收编了一支从上海溃退下来的国军残部也提及了李维锋部及其带来的电台的关键作用。

  “好!太好了!粟裕和陈毅这两个娃子,硬是在敌人肚皮底下扎下了根,还恢复了电台联络!这下东南沿海的棋就活了一大片!”

  李润石深吸一口烟,目光锐利地重新扫过电文,重点停留在关于物资匮乏的描述上:“兵力不足两千,枪支老旧,弹药平均每枪不足十五发,军粮短缺,药品奇缺,被服难以保障过冬……他们的处境,比我们当初在陕北还要困难得多。”

  周伍豪点头,语气凝重的开口:“江南敌后,日军封锁严密,国军摩擦不断,根据地初创,群众工作刚刚铺开,筹措物资确实极其困难。他们能维持到现在并发展队伍,已经太不容易。这部电台来得太及时了。”

  “及时雨啊。他们孤悬敌后,缺衣少弹,却成功接应了上海撤退下来的抗日力量,这说明什么?说明群众的抗战热情是高的,我们的同志是得人心的!现在,我们不能让他们再赤手空拳地熬下去了!”

  说完这句话,李润石放下电报,看向周伍豪和朱老总开口道:“既然联系上了,那我们中央就要立刻发挥作用。我的意见,立即通过这条新恢复的通讯渠道,向浙西支队空运补充一批紧急物资。”

  朱老总表示赞同:“完全必要。尤其是药品和弹药,这是他们眼下最急需的。我们在华北打了胜仗,缴获丰富,山西局面也已稳定,有了这个能力和余力支援兄弟部队。”

  “空运……”周伍豪沉吟片刻,走到地图前比划着,“距离遥远,航线需要精确规划,必须避开日军控制的华北平原主要城镇和交通线,绕行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山区薄弱地带。我们的运一航程足够,但需要战斗机护航到安全航程的极限。此外,浙西那边必须找到并准备好具备夜间起降条件的临时跑道,或者至少是可供空投的平坦开阔地域。”

  “这些具体问题,立刻责成相关部门解决。”李润石决断道,“老总,你亲自协调总参作战部、航空兵司令部,立刻研究出一条最稳妥的航线。伍豪,你通知总后勤部,立刻清点库存,优先调配出一批物资出来。”

  李润石一边说着,一边列出要点:“现在运力有限,物资清单要精打细算:第一,武器弹药。调拨五百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配足弹药,轻机枪三十挺,重机枪十挺,迫击炮十门及炮弹,榴弹和炸药若干。第二,药品。主要是磺胺、青霉素等抗战药品和急救包,按五千人份准备。第三,电台和电池。再给他们补充两部电台和配套电池,确保通讯畅通。第四,经费。拨付一部分边区币和银元,用于就地采购和特殊开支。被服暂时不急,但可以先准备一批。”

  周伍豪补充道:“还应包括一批最新的对敌斗争指示文件、密码本以及华北防疫的经验总结,这些同样重要。”

  “可以。”李润石点头,“立刻给粟裕、陈毅回电:一、热烈祝贺你们恢复联络并成功开辟根据地。二、中央已知悉你们困难,正紧急筹措物资,不日将通过空运方式送达。三、命你部立即于天目山腹地寻找适宜地点,开辟临时降落场或标识空投场,并做好接应准备。四、详细告知所需场地具体要求及周边敌情。五、保持电台昼夜值守,等待进一步指令。”

  “我这就去起草电文。”拿起草拟好的电文稿,周伍豪转身走向通讯处。

  朱老总看着地图笑道:“这下好了,我们在北边打鬼子,南边的同志也能得到补充。要是空运成功,这条路以后就能常走了!”

  李润石点头认同:“这是一个开始。证明了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我们党的军队也能相互支援。告诉航空兵的同志,这次任务意义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让南方的同志知道,游子从今天开始,就回家了,中央不会放弃任何一支队伍!”

  数小时后,航空兵司令部内,陈赓和几名飞行骨干、导航员围着一张铺开的大比例地图。

  “航线初步规划在这里。”一名导航员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曲折的线,“从延安起飞,向东南方向,尽量利用山脊线飞行,规避日军飞机可能出现的平原地带和主要城镇。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是几个关键的导航检查点。我们需要地面情报确认这些地标是否清晰可靠。”

  “最大的风险段在这里。”陈赓的手指指向上海和江苏,安徽,浙江的几个大片平原区域,“鬼子的在南方的航空力量还有不少。运一要想多运东西,飞行速度慢,高度低,容易被发现和拦截。”

  “夜间飞行呢?”一名飞行员开口提议。

  “夜间飞行能降低被目视发现的概率,但对导航的要求极高。我们的飞行员缺乏夜间复杂地形长途飞行的经验。而且,夜间在陌生山区寻找并确认空投场,这样的难度太大。”陈赓否定了这个提议,“必须在黎明前后抵达,利用晨光完成空投,然后趁白天返航。虽然风险高,但成功率也相对最高。”

  “计算出的最佳出发时间,是凌晨一时左右。预计飞行六至七小时,在日出后不久抵达目标区域上空。”导航员补充道。

  “载重方面,”另一名负责后勤的军官计算着,“如果只保留单程燃油,最大载重可接近两吨。但如果要保证安全返航,必须预留返程燃油,有效载重将骤降至八百公斤左右。”

  陈赓沉吟片刻:“主席的意思很明确,要尽可能保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按保证返航的载重方案准备。八百公斤……精打细算,也能解决不少燃眉之急了。”

  与此同时,总后勤部仓库内,工作人员正根据毛泽民批出的清单,紧急调运物资。

  “青霉素、磺胺、急救包、绷带……药品优先,占总重量百分之四十。”

  “电池、备用电子管、小型手摇发电机、天线材料……通讯器材,百分之三十。”

  “冲锋枪、驳壳手枪弹、手榴弹……弹药,百分之二十……”

  “所有物资重新包装,用双层油布包裹,内置缓冲物,外部用绳索捆扎牢固,确保能承受空投冲击……”

  每一件物品都被称重、记录、封装。最终打包成十几个大小重量均匀、便于从机舱推落的包裹。

  当夜,浙西天目山区的红军游击支队指挥部里,粟裕和陈毅看着刚刚译出的电文,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振奋神情:

  “泰山致武夷山松:电悉,甚慰。中央知你部艰苦,决意全力支援。现正筹划空投补给,详情后告。你部速选可靠空投场,长百米宽五十米以上,开阔无障,并预设显著标志,具体方案另电告知,务必确保隐蔽安全。随时保持联络。延安。”

  “空投补给?”陈毅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延安要用飞机给我们送东西?”

  “是!主席和中央下了大决心了!”粟裕指着电文,“快!立即研究空投场地!要绝对保密,万无一失!”

第一八五章:江南红军与火烧“钦差”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凌晨三点延安东郊机场

  四十八架运一运输机在跑道上依次排开,引擎低速运转,发出低沉的轰鸣。

  捆扎严实的物资包被不断的送入飞机货舱,地勤人员对即将全体出动的运输机群进行最后的检查。每架飞机保留了确保燃油数量,同时将载重严格控制在了八百公斤。

  陈赓站在指挥车旁,对着带队的指挥官再次强调:“按照会议上讨论的航线,利用山脊阴影飞行,严格保持无线电静默。黎明时分抵达目标区域,空投完成后立即返航,不得延误。”

  “明白!”带队指挥官敬礼,随即转身向领航机走去。

  半小时后,第一批十六架运一开始滑跑,相继升空,然后融入夜色之中。随后两个批次依次起飞,庞大的机群在夜空中完成编队,向东南方向飞去。

  飞行高度保持在三千米以下,避开日军飞机可能出现的区域。领航机内,导航员看着地图和罗盘,不时比对下方模糊的地貌轮廓。

  这是红军航空兵首次执行如此远距离、大规模的战区空投任务,所有的机组人员兴奋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紧张的情绪……

  与此同时拂晓 浙西 天目山预定空投场

  李维锋带着挑选出来的一个排战士,埋伏在预定空投场东侧的灌木丛中。这里是一处较为平坦的山谷盆地,长度约一百五十米,宽度七八十米,地面相对坚硬,只有些低矮的杂草。

  按照延安发来的详细指示,战士们在盆地中央用白布摆出了巨大的“T”字形标记,并在四个角点燃了浸透油脂的篝火堆——这是约定好的空投的识别信号。

  山谷里静得出奇出,只有火堆燃烧的噼啪声和夜枭啼叫声不时响起。战士们拿着武器,带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时不时看一眼已经开始放白的天空。

  空投?飞机?对这些大多数出身贫苦、见过最大机械不过是卡车的红军战士来说,这几乎是神话里的事情。就连李维锋这样出身中央军、见过世面的军官,在心里也直打鼓——从延安到浙西,千里迢迢,国军飞机都做不到的事情,红军……有这个能耐吗……

  机要参谋蹲在李维锋身边,借着微弱的火光再次核对怀表:“大队长,按电报上说的时间,应该快到了。”

  话音刚落,极远处似乎传来一阵让人心神澎湃的低沉嗡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侧耳倾听。

  声音逐渐清晰,由远及近,是一种持续而平稳的引擎轰鸣声,而且……不止一个!

  “来了!”人群中不知道谁低喊了一声。

  战士们下意识地抬头望去,只见东北方向的深处,几个银灰色的光点正缓缓移动,逐渐变大。引擎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山谷的空气都跟着震动起来。

  很快,那些光点显出了轮廓。不是想象中孤零零的一两架,而是个庞大的机群!

  在领头飞机的后方和两侧,跟着密密麻麻的黑影,保持着严整的队形,如同移动的山峦,压向这片小小的山谷。巨大的阴影掠过地面,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彻底淹没了一切自然声响,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老天爷……这……这么多!”一名战士张大了嘴,喃喃自语,手里的枪都快拿不稳了。

  李维锋也彻底震惊了。他知道第十八集团军在华北打了胜仗,但从未想过他们竟然拥有了如此规模的空中力量!这绝不是几架拼凑起来的杂牌空中力量,而是成建制的、能够进行远程战略输送的航空部队!

  在众人陷入震惊的时刻,天空中的机群开始降低高度,领头的运输机机腹下的导航灯闪烁着。巨大的机体从他们头顶不过二三百米的高度缓缓掠过,扰动的气流呼呼地刮着战士们的衣裳。

  在众人一眼不眨的注视中,领头机的机腹开始打开,一个个系着白色降落伞的包裹被推出舱门,在空中绽开成一片白色的花朵,缓缓向着山谷中央的“T”字标记飘落。

  紧接着,第二架、第三架……后续的运输机依次飞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洁白的伞花越来越多,几乎布满了整个山谷上空,如同天女散花般壮观。

  整个空投过程持续了约十分钟。完成任务的机群爬升高度,调整方向,带着轻快了些许的引擎轰鸣声向着来时的方向飞去,渐渐消失在黎明的天际线上。

  山谷里恢复了平静,但铺满空投场的,满地的降落伞和堆积如山的物资箱告诉战士们这里刚刚发生了何等了不得的事情。

  战士们愣了几秒钟,然后听到了李维锋继续的命令:“快!打扫场地!把所有物资转移到隐蔽点!快!”

  人们这才如梦初醒,冲出隐蔽处,奔向那些珍贵的空投物资。

  降落伞用的是上好的丝绸和棉布。物资箱包装得极其结实,外面刷着编号和类别:“医-1”、“弹-3”、“通-2”……撬开木板箱,里面是码放整齐的药品盒、黄澄澄的子弹、崭新的冲锋枪和机枪、用油纸包裹的电台部件、甚至还有边区的报纸书籍和会餐罐头。

  每一个发现都引来一阵压抑的惊呼。

  “全是新枪!比汉阳造强多了!”

  “看!这么多药!磺胺!这个青霉素是什么东西……”

  “电池!全是新电池!”

  ……

  李维锋拿起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熟练地拉动枪机,检查着光滑的枪膛和结实的木质枪托。这种枪他在上海的时候听到一些人说过这个东西,知道这款步枪火力远超中正式。而现在,这里足足有几十箱!

  他走到一个打开的电台箱前,里面是全新的电台和备用零件,旁边是操作手册和对应的密码本。

  机要参谋抱着一摞文件跑过来:“大队长!还有文件!华东地区敌情通报!还有……还有一本《防疫手册》?”

  粟裕和陈毅也赶到了空投场。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即便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他们,脸上也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神情。

  陈毅拿起一听印着“延安食品一厂”标签的猪肉罐头,掂了掂分量,随即感叹着开口:“格老子滴……延安这是发了大财啊!又是飞机又是罐头!这架势,比老蒋的嫡系还阔气!”

  粟裕则更关注军事物资。他检查着一门崭新的迫击炮和旁边打开的弹药箱,神情振奋:“这些枪炮弹药的质量都非常出色,完全是正规化兵工厂的出品。还有这些药品……中央的实力,远超我们的想象。连防化部队的组件都考虑到了……看来北方的战斗形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是,一名通讯兵跑过来,递给粟裕一张折叠的纸条:“报告司令员!这是领头飞机空投时单独投下的信筒里的!”

  粟裕展开纸条,上面是周伍豪的亲笔信,简洁地说明了空投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并叮嘱尽快清点入库,注意保密和防空,后面的联络要使用新密码本。

  “四百支步枪、三十挺轻机枪、十挺重机枪、八门迫击炮及相应基数的弹药;药品二十箱;电台两部及备用零件电池;压缩干粮五千份;现金若干……”粟裕念着清单,抬起头,看向陈毅和李维锋,“中央这是给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更送来了一整套重建部队的本钱!”

  这时,来到粟裕身边的李维锋也跟着开口:“首长,这些装备足以武装一个加强营!加上原有的基础,咱们支队的战斗力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听到李维锋的话,陈毅大手一挥:“立刻组织人手,搬运!清点!所有物资必须在天亮前全部隐蔽好!对了,期间一定要打起精神,注意警戒!”

  战士们干劲十足,四人一箱或者六人一箱,迅速将物资扛起,流向早已准备好的隐蔽山洞和密林储藏点。

  随着物资一同送来的,还有一份详细的华北战局通报和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指示。粟裕和陈毅在指挥部里就着油灯仔细阅读,越看越是心惊。

  通报上清晰地写着野战军在华北如何歼灭了日军多个师团,如何收复失地,以及正在进行的平津战役和反细菌战斗争。

  “……中央之意,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党领导之武装力量已成为抗击日寇之中流砥柱。望你部依托新得补给,迅速扩大巩固根据地,积极出击,牵制华东日伪,配合全国战场……”

  陈毅放下文件,长长吐出一口气:“我明白了……怪不得……怪不得老蒋在上海打得那么憋屈,一道乱命就把大好局面送了。原来北边……已经打出了这么一个新局面!延安这是要我们也在南边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粟裕目光灼灼,指着地图:“有了这批装备和补给,我们之前很多不敢打的据点,现在可以打了。很多需要避让的日伪军,现在可以主动出击了。老陈,我建议,把新到的电台给皖南、赣南的兄弟部队送一批,这样咱们才能更好的协同作战。”

  “要得!”

  “还有,我看,我们给中央发电,说我们是不是可以修一座野战机场……”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皖南 黄山深处

  风穿过竹林,带来深秋的寒意。

  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杨克志蹲在溪边,就着冷水啃完最后一口杂粮饼子。

  他们部队脱离无线电已经超过半个月了,电池的电用完了,和上级,友军的联系彻底中断。现在战士们手里的武器都是磨平了膛线的老套筒和汉阳造,子弹人均不足五发。

  缺盐,缺药,更缺希望……

  就在杨克志为部队的将来发愁的时候,奔而来,神竹林里跑过来道:“团长!浙西交通员!带了……带了新电池!还有密码电台和本!”

  听到哨兵的话,杨克志猛地站起身,顾不上说话就跟着哨兵向林外跑去。

  来到皖南独立团的是个精瘦的年轻人,见到衣着破烂的杨得志,交通员顾不上寒暄,直接把背在身上的大油纸包递了过去。

  “杨团长,浙西粟司令、陈政委派我来的!延安的飞机来了!给我们空投了物资!这是新电池,新密码本!命令我们立即恢复联络,频率和呼号都在里面!”还有这个!”说到这里,交通员从怀里掏出一小卷薄纸,“是华北的战局通报!北边……北边我们打赢了!打死了好几万鬼子!”

  杨克志的马上接过纸张,然后迅速扫了一眼……纸张上的字句简单直接,却描绘出一幅他几乎不敢想象的图景:平型关、保定、沧州……一个个日军精锐师团的番号被打上歼灭的标记。

  “好!好啊!快!通讯兵!装电池!开机!”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杨克志兴奋的喊了几声,随即喊来通讯兵,急切的开口命令道。

  通讯兵手忙脚乱却又无比熟练地更换电台电池,接上线缆。旋钮转动,指示灯微弱亮起,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流噪音。按照新密码本的指示,通讯兵调整频率,开始发出呼叫信号。

  短暂的静默后,耳机里传来了清晰、有力的回应滴答声。

  “通了!团长!是延安!是中央!”通讯兵猛地抬起头,对着杨克志高兴的喊了一声,眼泪却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

  杨克志一把抢过耳机和电键,手指因激动而有些不稳,深吸一口气,杨克志开始快速的敲击电文:“皖南独立团呼叫中央!我部位于黄山北麓,现有兵力四百二十三人,枪支三百余,弹药极度匮乏,急需补给!请求指示!”

  回电很快到来,简洁明了:“电悉。保持现位置隐匿,三日内将有补给送达。做好空投场地标识,方案参照附件执行。详细敌情速报。”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黎明前 赣中 九岭山脉

  赣东北支队司令员关英的情况则略显不同。他的活动区域相对靠近浙西,与粟裕部一直有断续的交通员联系,对北方战局的了解稍多,但物资的匮乏程度与皖南无异。

  接收空投的过程与皖南类似。庞大的机群、精准的空投、雪中送炭的物资,同样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鼓舞。

  但关英面临另一个问题:他的辖区内,除了国民党的正规军,还有多股态度暧昧的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和溃兵散勇。大规模空投的动静不可能完全瞒住。

  果然,空投后第二天下午,派往山外侦察的队员回报:附近一支号称“忠义救国军”的土匪武装似乎听到了风声,正在向空投区域方向移动,意图不明。

  关英立即召集骨干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