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13章

作者:半江瑟瑟

第二十九章 苏区

  卫辞书心中隐隐有种预感。

  所以在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这个平时不怎么爱打扮的小伙子借着院里的井水涂上洗面奶认真地洗了次脸,并且刮了刮胡子,除此之外,额头上的眉毛也被他对着房间里的镜子修了修。

  等到吃早饭的时候,斯诺看着面容整洁一新的卫辞书怪叫的喊了一声:“嘿,卫!你打扮的这么帅会把我的风头都抢走的!”

  “哈哈哈哈哈。”听着斯诺的回答,卫辞书哈哈大笑,随即开口回了一句,“斯诺,要对自己的颜值有信心。美国鬼子,你要自信。”

  在卫辞书的对面,斯诺一边喝着小米粥一边碎碎念:“我不是美国鬼子,我要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词还是卫辞书说给斯诺听的,在听完了相应的概念之后,斯诺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个称呼。他也跟卫辞书信誓旦旦的保证,一旦他真的得到这个称呼,那个时候他会请卫辞书喝最好的威士忌。

  “会的,斯诺,”拿起陶碗边上的高粱面饼子啃了一口,卫辞书认真的对斯诺鼓励道,我相信在你有了一番所见所闻后,你肯定愿意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这边。

  朋友的话语让斯诺哈哈一笑,“卫,我已经开始对接下来的旅程迫不及待了,你说我会见到什么呢?”

  “不知道,但我觉得,应该跟白区很不一样。”

  “哦,卫。你的立场倾向性太明显了,你是个藏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我要先去广大的苏区看一遍,然后再思考你的谈话。”

  “请便。”

  “好了,不说了,吃饭,今天我们要走到保安。”

  “保安,当前红色中国的首都?(此时延安尚未解放)”

  “是的斯诺,我们走,我们走!”

  半小时后,告别了黄政委的卫辞书拿着新到手的路条开始向苏区内部进发。

  卫辞书的运动鞋踩过黄土路上的碎石,晨雾在沟壑间游蛇般流动。

  陕北的初春透着凉意,野酸枣树上挂着零星红果,卫辞书小时候吃过这玩意儿,软软的,不甜,一股酸不拉叽的味道伴随着少许的草木香。

  他深吸一口气,鼻腔里灌满干草与畜粪混杂的气息——并不怎么好闻,却是卫辞书在上海心心念念的,广大黄土地上的气息。

  转过山坳时,卫辞书一行人遇见了第一个群众。

  赶驴的货郎蹲在道旁抽旱烟,褡裢里露出盐巴和火镰。那人用熏黄的手指捏着烟袋锅,抬眼时露出了饱经风霜的脸庞:“两位先生打哪来?”

  “我们……”

  没等答话,山梁后突然飘来歌声。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调子起得极高,几只不知名的姑鸟从身边的草丛中飞起,把没有预料到的永福永寿吓了一跳。

  十来个穿灰布军装的年轻人转过山道,每个人都穿着布鞋,打着绑腿。受到吸引的卫辞书抬头向对方看去,只见这支军队背的枪各种各样,老套筒,汉阳造,水连珠…最让他意外的是队长模样的居然背着一把英七七,这枪的子弹可不好搞。

  "同志,你们就是红军吗?"斯诺的蓝眼睛睁大了。他见过南京政府军崭新的德造步枪,而眼前这支队伍最好的武器看起来也有了些年头,有个小战士甚至握着红缨枪。

  "报告记者同志!"背英七七的战士立正敬礼,露出缺门牙的笑容,“俺们红一军团驻防保安的队伍,目前正在进行首长交代的巡逻任务!”

  货郎不知何时牵驴走远了,山道上飘着他哼的信天游调子:"红豆豆红来白豆豆白,当红军的哥哥他今回来......"

  “我能给你们照一张相吗?”

  “当然可以,记者同志!”

  卫辞书没有说话,只是笑呵呵地在旁边看着这一幕,斯诺举起相机时,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不约而同的抬手抹平衣领上的褶皱,然后露出了各自朴实憨厚的笑容。

  正午时分路过村庄,土墙上刷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白灰字迹被雨水冲得斑驳。晒场边支着口大铁锅,穿对襟褂的老汉正给伤员换药,绷带在日头下白得刺眼。七八个戴八角帽的儿童团员蹦过来查路条,红缨枪头包着防伤人的布套。

  "吃晌午再走呗!"炊事班长一边说着,一边掀开锅盖,小米粥的香气混着硝烟味扑面而来。

  他腰间别着的铜勺和背后的汉阳造一样锃亮,裤脚还沾着昨夜急行军时的泥浆。村口古槐树上挂着半截铁轨,卫辞书知道这个,他在电影闪上看过相应的桥段,这是空袭警报器——是的,直到现在,在华北五省都要被日本人完全吞掉的情况下,国民党的飞机还是时不时地来扔炸弹。

  斯诺的镜头追着个送鸡蛋的农妇。

  她硬把柳条篮塞给伤兵医院的管理人,鬓角的白发在风里乱飞:"俺儿也在贺胡子队伍里,说是快打到会宁了......"

  “咔嚓”一声,快门按下,本时空斯诺的书中又多了一张经典照片。

  货郎的旱烟、战士的和气、农妇的柳条篮,这些影像在斯诺的笔记本里渐渐拼成新的图腾。当下午的阳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时,美国记者忽然拽住同伴的衣袖:"卫,我好像有点明白你说的'最广大人民'是什么意思了。"

  “平心静气,熊猫。”下意识的,卫辞书回应斯诺一句后世《功夫熊猫》中大师对阿宝的台词。

  卫辞书望着天际火烧云,远处传来隐约的军号声。他摸了摸兜里黄政委新给的路条,粗麻纸边缘有些扎手。

  保安城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此时的卫辞书有些欣喜,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见到那些熟悉于后世影视作品,课本以及共和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的每个面孔了。

  “卫,为什么停下了?”

  “因为前面那帮人对我们走过来了,如果没有意外,那应该是来接我们的。斯诺,我认为你可以对着他们拍一张。”

  “卫,你说的对!”回应过卫辞书的斯诺立刻开始摆弄相机。

  片刻之后,卫辞书看着一个中年大胡子带着一群人迎了上来。

  这个大胡子先饶有意味地看了一眼永福永寿,又看了一眼正在拍照的斯诺。随即脸庞上露出笑容,对穿着一身奇怪衣服的卫辞书开口道,“你就是卫辞书同志吧,我是周恩来。”

  此时的周伍豪并不是建国后一身中山装的儒雅打扮,此时的他脸上蓄着胡子,皮肤因为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显得比较黝黑。

  看着对面的笑意盈盈的中年男子,卫辞书也伸出双手,粗糙厚黑的手和洁白修长的手紧紧相握,“终于见到您了!周副主席!”

第三十章 告别斯诺

  “终于见到您了,周副主席。”

  “也欢迎辞书同志不辞劳苦,一路舟车劳顿从上海来到苏区!”

  两人一个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我党前辈,一个则是因为永福永寿而对面前的年轻人格外感激,在这两种心境的加持下,卫辞书和周伍豪的握手十分让人动容。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周伍豪身后的干部和因好奇前来围观的群众纷纷欢呼着鼓起掌来。

  一旁的斯诺福至心灵,抬起相机按住快门拍下了周伍豪和卫辞书握手的照片,只见照片的中间周伍豪挺拔的身子尽显精明强干,身上的红军军装又为他增添了浓厚的军人的肃穆和威严,画面右边的卫辞书则高大俊朗,黑色修身的冲锋衣为他塑造起了简明干净的特征,在身后模糊人群的鼓掌中,面对面的两人以各自的风格开口笑着,在笑意盈盈的眼神交错间,两人的双手紧紧相握。

  卫辞书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本时空后世的评选中,斯诺的这张抓拍被选上了共和国记忆,建国百周年纪念的一百张图片评选的前列,在当时的一众参选作品中,这张照片是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几张之一。为这些照片取一个对应名字的话题连续缠绵了大半个月的微博热搜,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全民网络投票,卫辞书的这张年轻时少有的影像最终有了群众给予的名字——《延安青年》

  在这边,和卫辞书握完手的周伍豪也和斯诺同样热情的打了招呼。一场简短的寒暄和迎接仪式很快进行完毕,卫辞书,斯诺,永福永寿一行人也很快在周伍豪的带领下进入保安县城。

  在打了一声招呼后,永福永寿被周伍豪身边的干部接走。而卫辞书和斯诺用过晚饭后,被安排在一间小院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土砖垒起的房屋内灯火如豆,斯诺正借着昏暗的煤油灯记录着自己今日的所见所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写完了资料的斯诺长长地打了个哈欠,然后扭头对身边的卫辞书开口说道,“卫,听说明天我们能见到传说中的毛。”

  “哦,那很好了。”此时的卫辞书正拿着一本《共产主义ABC》看的起劲,没心情搭理斯诺的他只是随便开口两句应付了过去。

  “那之后呢?”

  “什么之后?”

  “采访完毛之后。”谈到这个话题的斯诺神情认真起来,只见他对卫辞书开口说道,“我来到这里的动力不单单是给毛做一个专访,而是想要上上下下,把整个苏区的样子好好看一遍。卫,你要跟我一起吗?”

  卫辞书在当前的页数折了一下,留下了标记,随即合上了那本看了一大半的马克思主义科普读物,“不,斯诺,谢谢你的邀请。但是,我想留在这里一段时间。”

  “现在的苏区缺少医生,我们一路走来所看到的红军,还有百姓,他们需要我的工作。”

  “哦,好吧。卫。”

  “不要担心斯诺,我们又不是永远分开,将来我们可以互相写信,或者有时间,你再度回访这里,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那个时候,我带着你回我的家乡胶东去吃生蚝。”

  “那就一言为定了,卫。到时候,我给你带最顺口的威士忌。”

  说完一番交心的话,两个人逐渐沉沉睡去。

  由于是意识到自己身处苏区中央的缘故,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的卫辞书睡得极为踏实。等到他起床以后,小院外面已经是日上三竿。而自己身边,原本斯诺的被褥和行李已经空空如也。

  卫辞书问了门外的战士才知道,毛主席已经答应了斯诺这几天做贴身采访的请求,同时为了采访的方便性,斯诺将被褥都搬到了毛主席的隔壁房间。

  听到这个消息的卫辞书呵呵一笑,他打心底为斯诺事业的顺利进展感到高兴。

  在经过简单的洗漱之后,卫辞书找到门外执勤的战士,向他开口问道:“现在我可以自由活动吗?”

  “可以的。副主席专门交代过,除了少数的一些场所外,你都可以自由活动,不过,需要副主席建议卫先生刚开始的时候有人陪同,等到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再自己走走看看。”

  果然是历史上待人接物都恰到好处的周总理,在心中赞叹一声,卫辞书随即对身前的战士开口说道,“同志,你能带我去这里的图书馆吗?”

  “当然可以。但……”说到这里,门口的红军战士有些迟疑的开口,“先生你这身衣服有些招摇,能不能……”

  “可以,可以。那就麻烦你帮我找一身衣服了。”

  就这样,换了一身衣服的卫辞书在保安城内逛了起来,保安的街道上十分整洁,有的墙面上刷上了一些打倒土豪劣绅和军民团结的标语。街道上偶尔会出现巡逻的军队,加上不时出现的商贩,偶尔有休假的军人在街道上采买物资。这一幕让看在眼中的卫辞书颇为感慨,在白区上海的时候,那里的人是有一张官皮就敢到街上吃拿卡要,多吃多占。而这种和和气气,互帮互助的军民鱼水情,真的就是老共一家的招牌特色了。

  在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苏区图书馆后,卫辞书果然找到了相当一部分在国统区被封禁的书籍。

  围绕着三层图书馆绕了几圈,卫辞书选了《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以及瞿秋白写的《社会科学概论》打算带回自己的屋子里好好读一读。

  在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卫辞书刚到苏区,没有借书证,最后还是借用了陪同战士的借书证才成功把这些书带了出来。

  至于为什么不用后世的青岛图书馆?卫辞书相信青岛图书馆能找到《老大谈治国理政》却不一定能找到这些冷门书籍。现在又没有老毛子的文献检索平台——Z-library,所以就地取材是更合适的选择。

  再加上建国后的那些人连《毛选》都敢删改,有些文章,几句话的改变就能让主旨和内涵的深度大打折扣,卫辞书想了解当前党内的思想状态,自然是看这里的原汁原味的作品更好一些。

  就这样,在周伍豪一时间忙于东征战役的收尾行动,主席一时间在接受斯诺的采访脱不开身的时候,卫辞书抱着借来的书,一头扎进自己的小房间,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第三十一章 夜访

  一九三六年四月七日 保安

  结束了采访的斯诺在上午便已经离开,在对外干部的带领下去了苏区的其他地方进行采访。

  卫辞书穿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因此显现,在斯诺到达延安的时间比原时空提前了半年,在加上永福永寿的事情,这让红军提前半个月结束了东征战役。原本牺牲在东征战役中的刘志丹也因此存活下来。

  夕阳西下 保安

  黄土为壁的窑洞内,嘴角有一颗痣的教员正和周伍豪聊天。

  只见教员小心翼翼的掏出一包香烟,这是东征战役中的战利品,在其他物品方面,红军一切缴获要归公的政策执行的很好,但香烟算一个例外,所以即使是当前红军的领导者,面对存量不多的香烟,李润石还是得省着抽。

  给对面的老战友点上一支老刀牌,自己也吞云吐雾的吸上一段,李润石将面前给新华社的稿子收了起来,随即向对面的周伍豪开口问道:“伍豪,那个新来的年轻人这几天怎么样?”

  “你是说小卫啊。”谈到这个话题,周伍豪吐出了一口浓白的烟气,眯着眼睛回应道。“那个孩子不简单,我们这次,算是捡到宝了。”

  “哦?仔细讲讲。”面对找到了自己儿子的卫辞书,李润石自然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此时向周伍豪打听话题,未尝不是想提前对卫辞书提前熟悉,为登门拜访做好铺垫的意图在里面。

  “跟着卫辞书的那几个战士开口说,在来到这里的第二天,他就找到了这里的图书馆。然后用战士们的解读卡带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籍回去看。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那个年轻人只是随便翻翻,但没想到,第二天天一亮,那个年轻人就带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去找红军大学的教员……”

  “红一军团在保安城内的训练场也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最近每天早上,卫辞书都会和我们的战士一起进行体能训练。这件事还惊动了红一团的团长杨得志,前几天,得志还跟我讲,这个年轻人是什么来路。我问他怎么了。杨得志说,那个书生模样的人不简单,虽然拼刺和体能比不上跟着我们走完长征的老兵,但是射击和格斗绝对是军中好手的水平。而且对马列的主义的理解也很有一番道理。”说到这里,周伍豪掐灭了手里的烟蒂,“说到最后,杨得志那个小鬼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说那个要是新来的同志,能不能调过去给三营当指导员。”

  周伍豪的话让李润石哈哈一笑,“好嘛,这才来了几天,就让一个老红军指挥员当宝贝惦记,看来我们这位医术高明的卫大夫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嘛。”

  “说到这里,我也有些纳闷。”周伍豪神情认真的看着李润石,“我查了中央携带的所有资料,以及询问了上海特科的同志们,他们都不记得我们的队伍里有这样一号人。共产国际那边也说他们没有向上海派驻新的情报干部。所以,我有些想不明白,一个不是共产党员的人,怎么会知道永福永寿的事情……”

  说到这里,周伍豪再次拿起一支香烟点燃,随即带着些许怀疑开口,“现在这个人毫无疑问对我们是抱有善意的,庆龄先生也愿意为他做担保,但我们现在对他了解的太少了,连卫辞书这个名字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知道。”

  “甚至他穿来的衣服,那个自称叫冲锋衣的东西,我们这里的纺织厂的专家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料子,只是防风防水,看起来就不简单……”

  “没事。”李润石摆手,一脸轻松的开口道,“庆龄先生的意思我大概能理解,现在日寇在中国步步紧逼,中国的形势日渐危机。我们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现在正是各方关注的时候,一旦永福永寿在国民党手里出了什么事,那么两相猜忌之下,这个战线也只能变成一个虚无的口号了。所以,为了中国的大局着想,庆龄先生所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一定会帮助永福永寿回到苏区。”

  “至于卫辞书嘛……”说到这里,李润石将烟蒂在烟灰缸中摁灭,然后神秘的呵呵一笑。、看着对面主席小孩子般故作神秘的模样,周伍豪无奈开口,露出了他的天津嗓音,“主席,这个时候你不要卖关子呀。”

  “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主席,那我们现在去看看卫大夫?”

  “哈哈,好!”

  说完这句话,两位革命前辈对视一眼,随即默契的起身,披上外套向卫辞书所在的院子走去。

  在距离窑洞有一段距离的小院内。

  卫辞书正拿着一本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看的入神,作为当前的学术读物,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反而十分有条理性的通俗易懂。

  房间内煤油灯发出不算明亮的光芒,卫辞书将煤油灯放到自己的桌面上,映照着手机,桌旁拍着打火机和抽了一半的白将香烟,身边的笔记本电脑的文件夹上已经写满了近几日读书的摘抄和感想。

  随着鼻孔中喷出一股长长的烟气,卫辞书赞叹一声段落的精彩,随即抬手在笔记本上记录起来。

  由于随身空间能出不能进的设定,卫辞书在上海的时候只往外拿了两把九二式手枪,再加上前往保安过程中的冲锋衣,望远镜和一些金条。

  但是现在,到了组织的地盘,卫辞书就没什么顾及了,毕竟作为早就适应习惯了无纸化学习和无纸化办公的现代人,让卫辞书再拿着铅笔或者钢笔去写一些什么,那才是真正的折磨。

  “奶奶的,后世的政治课本怎么不讲这些呢,他妈的塞那么多歌功颂德的东西……”

  正在卫辞书一边写着感想,一边愤愤不平的用嘴吊人的时候,十多米远的房门口传来了敲门的声音。

  “咚咚咚。”

  “谁啊?”

  “辞书,是我,周伍豪。”

  “周副主席,快请进。”

  随手将电脑上笔记本的页面保存关闭,把书合上的卫辞书赶紧走过群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