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志鸟村
比如长到三龄虫要20天左右,那死者就是死了20天左右。如果死的更久的,还可以是第二代第三代的虫子,把时间叠加计算就好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冷知识,蝇类的成虫一般脱茧而出,几个小时后就开始繁殖了。一点都不耽误功夫,也不耽误法医的时间计算。
不过……这批虫子给江远的感受,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万宝明问:“咱们发现的尸体是在第二现场,两个现场干扰了时间什么的?”
“干扰了肯定是干扰了,问题是,从目前的蝇类的状况来看……”江远说到这里,点了点记录本,道:“我的判断,咱们发现的现场,已经不是第二现场了,而是第三现场。”
“啊?”万宝明愣住了:“第三现场?尸块被移动了两次?为什么?”
第964章 菜刀
“是啊,为什么?这凶手多少是有点大病啊。”
坐在小会议室里,几名专案组成员翻了翻更新的信息,并重新阅看了江远提供的各类图片,再远远的将这些含蛆量爆炸的卷宗丢开。
“凶手和抛尸者是两个人?凶手在第一现场杀人了,抛尸到第二现场,第二现场的人发现了尸体,因为某种原因,他们可能不能报警,于是再次抛尸?”
说话的是大队长马继洋,长阳市刑警支队的立功天花板,累计获得了三次二等功,侦办大要案无数,经验自然丰富,看到江远的报告,就立即给出了一个合理的推测。
江远却是缓缓摇头,道:“二次抛尸到第三现场之间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所处的环境也相对较好。否则的话,尸体在第二现场的时候被下了很多卵,第三现场的时候,蝇类的区别会更大。”
马继洋就事论事的思考道:“那就改一下,凶手独立完成,在第一现场杀人,抛尸到第二现场,因为某种原因,很快转移到第三现场。单人独立完成两次抛尸,估计也累的够呛,这个也能解释,他为什么抛尸河边,而不是挖坑掩埋。”
这个推测,算是修正了江远刚才提出的问题。
江远不置可否,确实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有马继洋前车之鉴,立即有人提出新的想法:
“很可能是第二现场的环境过于复杂,或者有什么变故发生了,所以立即转移到第三现场。编织袋的话,应该就是在第二现场得到的吧。剩下的尸块,会不会还在第二现场?”
“重新抛尸一次可不轻松,尤其是这么多的尸块,要是一个人干,跟我搬家一次的工作量差不多了,还得清理第二现场吧,都不如挖坑了。”
“挖坑不见得就比抛尸有用。我倾向于功能性,很可能是第一现场有不得不转移的理由,是不受凶手控制的公共地点,或者受害者的地方。匆忙转移到第二地点,第二地点很可能是凶手感觉安全的地方,比如他自己家,然后,他在这里找好了抛尸的地点,同步进行了分尸等操作。”
江远听到这里,不禁点点头,道:“从尸体上的劈砍痕迹来看,分尸用的很可能是中式菜刀。所以,第二现场是凶手在家分尸的可能性很大。”
菜刀这种凶器,国内法医的研究已很细致了。首先,菜刀是重量较大的有柄锐器,但是跟同类的大重量有柄锐器相比,菜刀的切创往往比较长,创底也比较深。特别是切在颈部、手腕、腹股沟、丁丁上的时候,中式菜刀经常会出现哆开状、纺锤形。
对于初级法医来说,更无脑的判断可以是,如果头面部和颈部砍伤,创口平直,创缘整齐,创角尖锐,创口正好长约5到7厘米,那就先推定是用菜刀干的。
相比之下,斧头如果全砍进去,创角是长方形的,一端砍入则是三角形的。其他各类常见的锐器,也自有归纳总结。
这个级别的判断,根本都不用江远出马,早有法医的报告列出来了。
众人纷纷点头,菜刀好找,但专门用于分尸的人,首选购买的肯定不是菜刀。换句话说,用菜刀分尸的,大概率是手边正好有菜刀。
马继洋又喝了口茶,缓缓道:“又是随便取用身边之物……说明他并没有一个特别周详的计划,但案子做的还挺好的,是运气?还是……有前科?”
这个推测就略显大胆了,但江远在脑海中一转,就有点赞同马继洋的观点。
这个案子虽然到目前为止,就找到了尸块,但不得不说,凶手操作的还是蛮流畅的。
查监控的刑警们没有找到可用的证据不说,尸块也清理的比较干净,抛尸抛的位置也不错,要不是台河水位上涨的话,再过个十天半个月的,这个尸体的状态只会更差更难找了。
众所周知,杀人就跟做项目一样,畅通无阻的时候少,遇到困难的时候多,许多时候都是无法逾越的困难。
所以,当看到一个项目推进的非常流畅的时候,不能首先认为是项目容易了,而应该认为是项目负责人有能力有经验,准备充分才对。
否则,中间任何一点点小的纰漏,都有可能满盘皆输的。
“确实有可能是前科人员。否则就分两次转移尸体,中间还要分尸,一般人都做不到。”江远表示赞同。
尸体不仅会变臭,它的皮肤还会色素沉着,变的黄黄的。尸斑尸僵更是容易让人觉得恶心。
能够忍住了抛尸一次的人,是没办法的人,连续抛尸两次,至少内心要很强大。有很多杀人凶手被抓获的时候,都会发现藏尸在自家的。
不是他们不会分尸,不会抛尸,是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距离杀戮和尸体太远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承受这种事,哪怕人是自己杀的。
所以,能够在准备不充分的前提下,杀人分尸二次抛尸还不被发现的凶手,前科人员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可以按照地址,把附近的前科人员走访一遍,看看他们家里的情况。他分尸分的这么细,独居的可能性很大,就算是这样,卫生间之类的地方,估计都是一塌糊涂的,下水说不定也会堵了,还有碎骨片之类的,你不知道会溅到哪里……”马继洋马上想出一个法子来。
既然猜测凶手是在家里分尸的,那就去看看好了。
虽然说,凶手肯定是清理过了的,但现场看看,指不定就会有发现。
至于工作量什么的,马继洋暂时没有考虑在内,案子都胶着这么久了,有个线索就赶紧铁脚板吧。
江远倒是不反对,跟马继洋想的差不多——说不定呢?
说不定,被走访对象就露出马脚了;说不定,走访的警员就发现线索了;说不定,被走访人员的邻居就突然站出来说,我们这里最近有一件怪事……
“行,那这一条线索,就由马大队来跟进。就带您本队的人,够吗?”跟以前不一样,江远现在就是专案组的负责人和指挥,人员调派一言而决,只需要事后同步一份会议记录给余温书就行了。
马继洋思索了一下,应了下来:“小规模的查一下,应该是够了。”
马继洋的大队有30多号人,如果是大规模的排查的话肯定是不够的,大规模的走访也有点少了,而这也说明江远对这条线索并不是很看好,所以投入略少。
当然,江远也是用了问句的,所以,马继洋若是愿意承担更大责任,自然可以要求更多的人手,正所谓责任越大,能力越大……
马继洋却是没有再提出来,走访前科犯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最起码一点,前科犯的反侦察能力都要强的多,能否走访出来,很多时候要靠刑警本身的能力,所以,单纯的增加人手,并不一定能增加成功率。
“我们呢?”旁边的曹楚军是三大队的大队长。他是长阳市刑警支队最早接触江远的大队长之一,只是年龄偏大,余温书就较少将他派到江远这边来。
这一次的案子是曹楚军早早就参与了的,自然一路跟了下来,他也不想江远顾忌自己的年龄,所以主动请示。
江远想了想,道:“我个人倾向于等一等。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我认为死亡时间可以修正一下,之前是28到42天。以尸体发现之日为基准算,相当于是尸体发现前8到22天前。我的判断,10到14就可以了。”
不止是曹楚军,在场几名刑警都是眼神一亮。
死亡时间的跨度这么短的话,许多调查的难度是呈指数级下降的。
当然,死亡时间的判断要是出了错,那江远肯定是要背锅的,丢面子更不必说。
几个人都认真起来,曹楚军道:“其实也不必严格到4天内,这个案子时间拖到现在,能准确到一周内已经很可以了。”
“现场找到的蝇类样本非常多,种类也多,其实是有利于判断死亡时间的。”江远说到这里停一下,再道:“其他方向的调查继续,三大队这边的话,我觉得可以尝试寻找一下菜刀。”
“菜刀?”
江远点头:“凶手用菜刀分尸,还分尸的这么细,菜刀后面估计都卷刃了,这也就是尸体腐败的比较严重,否则,从伤痕应该都能看出来……总之,凶手家里的菜刀卷刃了,应该是有一定的概率,要重新买菜刀的吧。”
曹楚军犹豫了一下,道:“咱们市里买菜刀,目前是不登记的。”
“先查网购的好了。也不求直接查到人,先列一张名单出来,有跟其他调查方向的名单重叠的,再上门。”江远说过,再道:“连续抛尸分尸,应该是很累了,加上凶手大概率为男性,很有可能会线上购物。”
曹楚军赞同。
马继洋倒是笑笑:“就是不知道,在刚分尸过的厨房里做饭,是什么感觉!”
第965章 战线
长阳市刑警支队的办公楼里,灯光一夜未熄。
江远虽然没有催促,但支队的刑警们是有这种自觉的。都已经请到江远了,再不卖力干活,接下来被卖的就该是支队了。
第二天,余温书也来的很早。
刚在办公室坐定,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几名大队长就装模作样的敲着门进来了。
余温书满意的点点头。专案组虽然是给江远负责的,但余温书还是需要掌控全局的。他跟江远的关系就像制片人和导演,出钱的攒局的搞资源整合的都是制片人,但到了具体的业务环节,到了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导演是最重要的。
“情况怎么样?看你们表情都不错?”余温书起身坐到了会客的沙发上。
几名大队长分别落座。
图侦大队的大队长迫不及待的道:“我们确实有发现!”
“哦?说来听听。”余温书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图侦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因为图侦它是真的能破案。
图侦搞出来的影像往往能够廓清案件的事实,比发毒誓的嫌疑人,密密麻麻的审讯笔录,一个案子,要是能找到监控视频或者其他任何影像证据的话,距离侦破就八九不离十了。
国外可能还有律师啰里八嗦的谈什么隐私,毒树之果,排除证据什么的。国内是不来这一套的。
国内的法院是极少排除证据的,而且,因为判决案件的是法官,决定提起诉讼的是检察官,所以,哪怕是需要排除的证据,那也是法官和检察官看过之后,再行排除的。
如此一来,只要影像中真的有能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法官即使在法庭上排除了证据,但对案件的倾向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江队修改过的死亡时间,我们对途经抛尸地点的车辆进行了测时,目前有四辆车,途经抛尸点的时间明显超过了正常时限,我们已经着手调查了。”图侦大队的大队长面带笑容,又介绍了这个关于时限的想法。
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在抛尸地点的前后两点,确定了一个正常的时间,然后看途径这两点的车辆,是否有明显超时的情况。
因为抛尸点本身是没有监控视频的,但抛尸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双人合作的情况下,下车徒步到河边,上下河堤,再拎着西瓜大的尸块跑几遍,总也要一刻钟以上的时间耽搁,要是慢一点的,单人花个二十分钟是起码的。
这就给了图侦大队一个调查的起点。
不过,真的操作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要找两个合适的点并不容易,抛尸点附近的监控并不多,能拍的清楚的更少,另外,中间还是有岔路的,所以,实际上就已经不止是两个点的计算了。
但不管怎么说,图侦大队终究借着这个方案,确定了多辆嫌疑车辆,现在就只要上门调查,问问他们为何超时行驶,再看看车上的污渍等情况,就有可能找到凶手了。
“做的好!”余温书毫不吝啬夸奖之语,连赞数句,将熬了一夜的图侦大队的大队长心态抚平,才转头看向其他人。
“我们这边也有发现。”万宝明赶忙道:“我们对死者身上的纤维溯源后,发现的三款编织袋,其中有一款,出售量是集中在咱们长阳市的,另外,这款编织袋正好是一款覆膜产品,而我们发现的编织袋,大部分的覆膜都是完整的,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些编织袋是第一次,最多是第二次使用。”
“能追踪到使用者?”余温书有点意外,编织袋实在是太大众了,相比之下,凶手如果是提着LV装尸体,就会更好调查一些。
万宝明道:“直接追踪到使用者不行,但我们现在划定了一个范围。感觉可以走访一下,配合了解一下失踪者的情况。”
“好。”余温书点头,究竟怎么做,回头是要江远安排的,他是提前了解一下进度。
紧接着,马继洋的前科组,以及曹楚军的菜刀组,也分别说明了情况。
余温书听着连连点头,等听完了,才有点诧异的道:“你们这几条线,好像还都挺有希望的?”
“是,目前走势都还不错。”几人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多条战线齐头并进……行,也挺好,不愧是江远带的专案组。行吧。江远的专案组,只要能推进的下去,我支持。”
余温书说着众人松了一口气。
互相听到声音,马继洋才是一笑,道:“以前都是担心没线索,这次是线索都在推进,反而有点不知所措了。”
普通的专案组破案,不管提出多少构想或线索,到最后,能有一两条推进下去,不走进死胡同,就阿弥陀佛了。
大部分的专案组都是一条线索做着做着,发现跟不下去了,只能停下来,然后在没有新线索的情况下,再头脑风暴,研究一个新线索,再继续追查,属于是人在等线索,而不是线索在等人。
到最后,一个专案组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也就是有没有线索了。只要有线索,以目前的制度来说,命案专案组就会持续的运行下去,哪怕是追索起来很困难,也会坚持追索下去。除非涉政。
不过,线索太多则是另一种负担了。每条线索都调查,那成本是要打着滚儿上升的。
放在普通一点的命案上,舍弃部分线索,专攻最有希望的线索,也是很常见的。这也是马大队长等人比较担心的。
要是搞缩减的话,他们这种走访类的肯定是优先缩减掉的。
余温书没做这样的决断,一个是因为不想干涉江远的判断,另外一个,也是因为本案是分尸案。
正常的分尸案都是倾向于没线索这一款的,线索太多的少见,属于是难得了。而且,现在距离破案还有一段距离,省钱还不能作为优先选择,至少在这种案子里不行。
“行了,都去干活吧,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余温书起身将几名大队长送了出去。
出了门,几名大队长互看一眼,神情都变得认真起来。
甭管战线拉的有多长,到最终,破案的一瞬间,只可能是一条战线的突破!
第966章 扫一眼
早上9点半。
江远来到了刑警支队的办公室。
这两天搞昆虫,搞的他也颇为疲惫,正好收拾收拾自己在长阳市的小房子,顺便休息一下。
反正,法医的工作他已经都做完了,接下来的调查进度,总归要些时间的。
江远也是刚坐定,就见几名大队长争先恐后的进门来。
“江队,我们现在追查了6辆车,有四辆没有问题,另外两辆还在继续调查。”图侦大队的大队长又是第一时间抢话。
江远笑笑,没回他的话,先道:“你们是盯着我呢?想要什么?”
这一句就塞住了后面几个人的话头。
上一篇:年代:道法通神,你说我迷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