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505章

作者:志鸟村

  “就是……什么线索都没有?”黄强民有些惊讶,三天前的案子,按说调查的已经很充分了。放在一般的命案调查中,案子该破都破掉了。

  余温书“嗯”的一声,道:“前几天下了雨的。芦苇荡也涨了水,另外,尸体条件也不太好。”

  要是没一点难度,他也不至于这么积极的跑来找江远。

  黄强民帮忙趟雷,道:“交通工具呢?”

  弃尸通常都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背着跑可跑不了多远。

  余温书咳咳了两声,道:“附近有县道,但因为下雨,抛尸现场的痕迹不显著。”

  “卡口呢?”

  “没结果。”余温书回答了,又道:“法医判断死亡时间,认为受害人已经死亡两天了,我们又往前推了三天,也没有可疑车辆……”

  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直接找车也是很难的。

  “现在的调查方向呢?”江远听到这里,也从长阳市局刑警的电脑里,看到了案发现场的照片,以及死者的尸检照片。

  “如果你不来的话,我们就准备从人际关系方面,重新认真的调查一遍了。”余温书说着严肃起来,这种方式涉及的人员可就多了,尤其考虑到死者是一名村医,平日里交往的人数肯定不少。

第838章 跟着感觉走

  “死者是被钝器砸死的。凶器也没有找到是吗?诊所有没有丢失东西?”

  江远一张张的翻阅着照片。先看了卷宗里死者的尸体照片,又看了发现尸体的现场照片。不过,因为是余温书随身带来的文件,内容并不全,缺失了不少的内容,江远一时间,也没有头绪。

  单单就死者头部的伤痕来看,凶器应该是一件较重的圆柱体物件,类似于输液瓶或者啤酒瓶,这一点,长阳市刑警支队的法医报告也有体现,但因为没有碎屑,现场也没有找到凶器的缘故,凶器具体是什么,还无法确定。

  余温书也明白江远的意思,摇摇头,道:“诊所都已经翻过了,但死者是独立经营诊所的,看病抓药吊瓶都是一个人做,具体有什么库存,有什么物件,还都不能确定。”

  “第一现场也没确定是吗?”江远再问。

  余温书咳咳两声,点点头,道:“诊所是村子里的嘛,面积比较大,面向马路的两层楼,还有前后两个院子。平时除了本村的村民,还有附近工厂的员工会来看病买药,人员也比较杂……”

  余温书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三天的时间,案子的进展可以说是迟滞不前。抛尸案最重要的因素,按说应该是确定尸源。但专案组在完成了这项工作以后,竟然迟迟没有了进展,这让余温书也不免焦虑。

  现案的黄金时刻就那么短,如今已经基本挥霍的差不多了。这次就算江远不回来,余温书也会让人带着卷宗找他咨询了。

  当然,江远本人到场就是最好了。

  江远看着卷宗里的照片,沉吟起来。

  其实,专案组的思路是没什么问题的,抛尸案找不到凶器是常有的事,许多凶手都会将尸体和凶器分开抛弃的,有可能会相距比较近,但凶手只要往回走五分钟的距离,搜索的工作量也会增加的非常多,更不要说,附近全是深浅不一的水体。

  而正常的抛尸案,如果现场找不到DNA或指纹等直接证据的话,确定了尸源后,通过人际关系来寻找可能的嫌疑人,就是最正常的做法。

  因为通常只有认识受害人的凶手,才会选择抛尸行为。

  “人际关系方面,查一下也是可以的。”江远想了想,道:“剩下的,就回去看尸体吧。”

  “嗯,希望有所收获吧。”余温书也是极有经验的刑警支队长了,而就他的经验来说,死者这种人际关系遍布全村的,想要通过人际关系找出嫌疑人来,纯粹就是碰运气了。

  (沿海某市240份起诉书中,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部分人际关系分布)

  “喊柳处一起来做案子吧。”江远不喜欢这种猜谜式的案件,如果要从抽丝剥茧的从细碎处寻找线索的话,就让柳景辉来吧。

  余温书自然很乐意,主动道:“我跟省厅说说,请柳处过来支援。”

  考斯特顺利抵达刑警支队。

  众皆迎。

  礼毕,江远直驱会议室,阅读案件相关的卷宗。

  警员们也将一箱箱的证物取过来,交给江远检视。

  一般的专家过来,也不会有这样的待遇的。命案涉及到的证据是极多的,尤其是侦查阶段的证物,后期很多可能都是用不到的,现阶段全拉出来,却是摆满了一整个会议室。

  江远一件接一件的看着,同时提醒法医将尸体化冻。

  尸体是已经被解剖过了的,自然会塞进冰棺里冷冻保存。江远现在过来了要复检,那就只能从冰棺中取出来化冻了再看,否则硬邦邦的尸体上面说不定还挂着冰碴子,体表检查做起来都困难。

  翌日。

  柳景辉乘坐早上7点30分的公交车,于8点40顺利抵达刑警支队,再跟当班的警员打声招呼,就陷入到了一堆堆的文件中去了。

  对推理咖来说,要接手一个案件,不仅需要了解一个案子的全貌,还需要了解案件的细节,这是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

  好在柳景辉还算喜欢。总比窝在家里给老婆做早饭要强一点。

  江远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在楼下熟悉的店铺里吃了早餐,再坐提前预约过的埃尔法,前往刑事科学技术中心。

  刑科中心的主任万宝明也是老熟人了,见到江远就装出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江远你来了就好了,尸体已经解冻的差不多了,我还让人准备了火锅,咱们中午一起吃个火锅吧。”

  首次尸检的时间往往在三个小时往上,要是做的细致的话,后续还得用掉不少时间。二次尸检的时间就可长可短了,但算上换衣服洗澡的时间,前前后后的一个小时也折腾不清楚,再看看标本什么的,解剖室来一趟,尸体要敞开心扉,法医也得捐一个早晨出来。

  另外,做过尸检的都知道,这活还是颇为消耗体力的,所以,尸检结束吃一顿火锅,绝对是非常幸福的。

  江远笑着点点头,道:“要是能看完尸体,中午就吃火锅。今次负责的法医是……”

  “第一次是我解剖的。”说话的是法医唐峰。他跟江远也合作过好几次了,也一起在解剖室里吃过火锅,但面对江远,唐峰还是有亿点点的心虚。

  法医检查中,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的,所谓的规律和科学,面对复杂的人体的时候,想要求得一个确定的结果,往往是需要主观判断介入的。

  这时候,不同法医的段位就显现的非常明显了。

  唐峰作为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三十多岁的高阶成年技术人员,他也曾尝试着向江远学习,但就像是许多同行一样,这只是让他再见到江远的时候,更难以抵抗。

  江远向唐峰笑着点点头,随口问两句闲话,几个人就一起走进了电梯。

  万宝明等人将江远一路送到解剖室,转身就撤。接一次人就洗两次澡的事,一般人还是不乐意做的。

  解剖室。

  尸体并未彻底软化,刚刚好是切得开,又不至于太软的状态。这时候的尸体状态,就跟家里面切薄片肉的时候的状态差不多,刀滑进去有点涩涩阻碍感,要比彻底化冻了好切的多。

  当然,尸体保持一个这样的状态,是出于另一重考虑。

  因为冷冻状态下的尸体,它的表面痕迹会更清晰,对法医们来说,就是尸体冻一下,尸表的损伤会更明显。

  如果有不太明显的体表压痕之类的,此时就能更容易的显露出来。不过,这种程度的显露,更适用于LV3以下的法医,或者让高级别的法医提高效率,并不能解决从0到1的问题。

  像是江远这次前往大马,做的第一例阴性解剖的案子,也是在冷冻状态下观察的尸体。当时的尸表痕迹也是没有显露的。

  不过,冷冻之后的尸体痕迹更清晰了,对于识别损伤的工具,自然更加方便了。

  尤其是识别打击面的形状、物体撞击的角度等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唐峰就趁机重新量了一遍死者受创处的长度,以免显得太过于无所事事。

  江远则是看着尸体,陷入了一阵沉思。

  “要做二次解剖吗?”唐峰看他这个样子,再次心虚起来。

  “那就剖一下吧。”江远的回答,属于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次解剖,往往意味着一次解剖出问题了。

  唐峰不禁问:“您是看出什么来了吗?”

  “感觉上不太对,剖开看看。”江远到了现在的咖位,不用细说什么指标数据了,讲感觉就足够了。

第839章 倔尸

  唐峰听着江远的回答,心下就是一颤,就好像考试结束了对答案,突然听到隔壁的学霸,冷冷的吐出两个字:错了。

  “什么感觉?”唐峰知道没必要,可还是忍不住追问一句。

  “尸体皮革样化的程度呢,有点不太正常。”江远用苛刻的眼神俯视尸体,再用手指触碰了一下尸体的表面,并着重看了尸体的阴惪囊后,摇摇头,道:“先剖开看看吧。”

  皮革样化是法医的专用词,指的是尸体表面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了皮革样的外观。而最容易发生“皮革样化”的部位就是“阴惪囊”,因为它这里的皮肤很薄,又容易失水,很容易就变得发黑发紫,好像手提包的皮子一样。

  但皮革样化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

  不是想皮革样化就能皮革样化的,也不是想避免就避免的。典型的比如一位肤白貌美的男孩子,他在南方就是白白嫩嫩的,但他要是想不开,冲进了青藏高原,那强烈的紫外线,以及大风天气,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将他的皮肤吹的又黑又糙,这个过程就跟皮革样化是一样的。

  冷冻后的尸体,也会部分呈现皮革样化,所以才会更容易显露出压痕来。以前的一些老法医,本身的判断力可能不是很准确,看到某些压痕不敢确认,就会把尸体冻一下,再看看是否有痕迹,痕迹是什么样的。

  眼前这具尸体也是这样,皮肤上的多处小的痕迹,都显露了出来,比如膝盖处的,腿弯处的,胳膊处的,但江远仔细看过,基本都是摔伤和擦伤。

  想象受害人以站立的姿势,头部挨一记重击,可能会踉跄两步,撞到身边的东西,产生了轻微的擦伤,接着再重重的摔倒在地上,产生了摔伤,如果他能活下来,或者再活一段时间的话,这些伤痕是有可能恢复起来的,但当场死掉的话,痕迹就等于被固定了。

  只是,这些痕迹也不足以侦破案件就是了。

  江远取了刀,借着身高的优势,狠狠的在尸体上划下一个一字,正是中式传统直线切法,也叫一字切法。

  (T字,一字,Y字,倒Y字)

  (法医病理学第四版赵子琴等,人民卫生出版社。)

  唐峰在旁给江远帮手。

  一次解剖后的缝合,是将两边的肉拽在一起,交叉缝合起来的,所以,二次解剖也还是得用刀划开,而且因为部分冰冻的缘故,这次划开,缝合处自然会掉出一些碎肉下来。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已经是盛放了好几天的尸体了,即使是在冰棺里,依旧是会有一定程度的腐败的。这也是为什么冰库里的肉会坏,另外,反复化冻的肉坏的更快。

  所以,尸体二次解剖后,基本就没什么解剖价值了,三次解剖四次解剖如果不是为了因为家属的要求的话,通常也就只是为了确认某些要素罢了。

  江远因此也检查的比较认真。毕竟,这次解剖差不多就决定这具尸体的最终命运了。对案件来说,也差不多相当于决定案件的命运了。

  “这人还挺胖的。”江远用手拨开变色的黄色脂肪,鼻腔传来一股哈喇味。

  一般家里的油放坏了,或者含油量很高的点心不好了,就容易出哈喇味,从尸体上闻到,就比尸臭还强一点。

  当然,尸臭也还是在的。

  唐峰戴着口罩,“嗯”的一声,道:“体重有180斤吧,没有分尸,说明凶手很可能不是单人行动的。”

  “凶手是一个人,一击致命,但弃尸可能是找人帮忙了。”江远说着叹口气,道:“受害人是村医的话,一个村子的人其实都有嫌疑。只是就目前这个情况,不确定是不是预谋了。”

  如果凶手弃尸在现场的话,这种一击致命的钝器杀人,往往都是激情杀人。因为预谋杀人的话,通常会想要确保受害人死亡,所以经常会出现补刀或者补击的情况。

  但经过了弃尸这个阶段,是否预谋就不好说了,因为凶手就在跟前,完全可以确保死亡。而且,因为犯罪尚未结束,凶手的注意力可能也会转移。

  “这种事情交给柳处去琢磨吧。”江远将三腔看过,又取了一个放大镜,仔细的看了看擦伤的位置,最后失望的摇摇头。

  没有碎屑之类的东西,想用来做微量物证的检查都不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受害人死前确实是穿着裤子的。

  ——这并不是什么无稽的猜测,受害人半裸或者赤裸状态下死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死后被人套上衣服裤子也很正常,有些人家为了遮丑,甚至有家人后续破坏现场并给死者穿衣服的情况。

  至于给衣服和裤子做微量物证的测定,虽然可以,但暂时看来并没有必要。一方面,是现场的环境复杂,死者长时间的卧尸于芦苇荡,裤子上的物证已过剩,另一方面,即使有第一现场的物证存在于衣物上,现在也是既难以分辨,也无从辨认了。

  这可以说是旷野抛尸比埋尸复杂的地方。如果是埋尸的话,因为地下的环境稳定,尸体其实是保持着离开凶手时的状态的。微量物证往往也能有更多的发现。

  从这个角度出发,假如杀人凶手有分班的话,旷野抛尸班和深挖埋尸班应该是两个专业,两个教学方向。

  江远二次解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后丢下剖开的尸体,坐在旁边冰凉凉的另一张解剖床上,沉吟许久,问:“你觉得呢?”

  唐峰三十多岁的人了,眼神清澈的像是刚毕业一样:“我没想法了。”

  他要是有想法的话,何至于等到二次解剖。

  江远自觉尊重了一下负责法医,问过以后,点点头,道:“这个尸体,之前判断的死亡时间,我觉得不合适,但具体的死亡时间,我暂时还不好判断!得好好查查它!”

  江远说到这里,表情就非常严肃了。

  他LV6的死亡时间鉴定,现在重新解剖了以后,竟然难以确定准确的死亡时间,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什么好尸体能这样倔?

第840章 分析

  “江远觉得死亡时间有问题,那如果从最后一名目击证人见到受害人算起来的话……相当于8天后,才发现了尸体。这个时间差太久了。”

  会议室里,刑警支队二大队的大队长马继洋掐着指头算数,眉头紧皱。

  这个案子原本是交给二大队来侦办的,而马继洋本人作为刑侦支队里的立功天花板,侦破的案件也是极多了,而他也鲜少遇到法医大幅修改受害人的死亡时间的。

  “也不会到8天这么久。”江远略作修正,道:“我估计,大约是五六天的样子,然后才发现的受害人的尸体。”

  一天的时间,虽然还没有完全确定原因,但江远还是勉强确定了一下时间,将死亡时间从3天提高到了6天左右。

  马继洋道:“就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来说,4号晚上,最后一名病人离开了李彦民的诊所。受害人李彦民5号就没有开门,只在微信群里通知大家,自己接下来几天要休息数日,暂时关门。之后再没有人见到李彦民。之后几天,李彦民有跟人聊过微信,但没有接打过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