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271章

作者:志鸟村

  不用多想,清河市局的领导,绝对也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只是在任务分配的时候,显的特别民主罢了。

  有能力的,有运气的,你就自己侦破一起命案积案。没本事的没运气的,就去求黄强民和江远呗。

  侯乐家这么理解了,也就这么做了,动作丝滑,思绪平静。

  他的隆利县在刑侦方面,年年都是排在后面的,但是,排后面是一回事,垫底又是另一回事了。

  命案积案这种东西,做成了是1,做不成就是0,最怕的是其他人都去求了江远,最后就剩下隆利县一个鸭蛋——侯乐家很怀疑,要是到了下半年的时候,大家都开始紧张了,黄强民真会将自己给排最后去。

  “江队,我敬你一杯。”侯乐家举杯,态度近乎虔诚。

  江远陪着喝了,今天是周末,可以算是休息日了。虽然江远积案专班来了一半人。

  隆利县刑警支队来的人更多,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侯乐家也早就把话放了出去,这次的命案积案,不管是谁指挥,谁下令,号声不停,冲锋不止……

  民警们其实也都很有干劲。破案这种事,久攻不下是最伤士气的,但要是攻城拔寨不断胜利,物质奖励都不需要,荣誉感等精神要素,就足够支撑大家苦很久了。

  江远积案专班的名气,已经足够刑警大队的小伙子们的开拔费了。

  “江队,我打个圈,先敬您一杯。”侯小勇等前面几位领导举了杯,开始打圈喝酒。

  “好。”江远痛快的喝了。

  他的心态是异常放松的。一方面,在苗河县的工作有些过于紧张。且不说503案是部督的大案,就是找桂花也是争分夺秒的,生怕拖延的久了,导致桂花不测。

  但是,来隆利县做积案,江远的情绪就有所缓解了。

  毕竟是积案,尤其是在案件正式开始之前,这些已经停了三年五年,一年两年的案子,想来也不急着要求几天内开始。

  另一方面,江远也是要等着设备到位。

  颅骨复原术最大的需求是一台CT机,没有的话,用X光机也能开展工作,但最好还是要有CT机。

  目前一台国产CT机的价格,也就是小六位数,算上安装和后续的维护费用,跟一台帕萨特的价格相差不大,一样是高低配的区别,这部分,就要着落在隆利县侯大队长身上了。

  当然,这要隆利县有符合做颅骨复原术的尸体才行。

  这其中,最有希望的就是隆利县的无名尸案,回头看过,如何合适的话,就可以请黄局跟侯大队聊天了。希望侯大队到时候心情不至于太差。

  肥肠猪肚鸡依旧鲜美可口。

  加了大量的胡椒的汤,喝起来热辣咸香,吃起来嫩滑又有嚼劲,喝一点小酒,浑身就散出热腾腾的气,就像是刚从冰棺里拿出来的尸体一样,仿佛都有白气升起来。

  ……

  腐烂的尸体从冰棺里拿出来的时候,不仅会飘起白气来,还有升腾的臭气。

  挥发性不是很强,但是非常浓郁,就好像从冰箱里刚取出了一块臭肉,你拿在手里,鼻端几乎闻不到什么臭味,但要鉴别的时候,靠近了那块肉,使劲一嗅,浓缩的臭味瞬间就会让人后悔。

  “无名尸122。去年一月22号发现的,距今一年多点,死亡时间,可能还要多两个月。”隆利县的法医老叶,将尸体从冰棺里拉出来,顺便检查了一下标签,以确定无误。

  他其实也知道自己马大哈,容易出错,所以强制自己在某些细节上注意,就是效果一般。

  江远套着一次性的连体衣,戴着3M的口罩,穿两层橡胶手套,指挥着王钟,将尸体一起推到解剖间,然后摆放上去。

  王钟作为痕检,虽然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但江远还是将之带了出来。一方面,是颅骨复原术用痕检做助手,方便程度能提高个0.1,另一方面,是王钟的水平太差了,就他LV0.9的水平,不趁着年轻提高一点,老了就是另一个老严了。

  老严快退休了,还是一名高阶LV1痕检的样子,既谈不上进步空间,他自己也没有进步的动力,趁着宁台县的工作量不大,当着工具人,倒也合适。

  老叶有王钟帮手,快速的做了一下核查,就道:“尸体是在丽寿河南的河湾里发现的,当时在一片芦苇地里,河水上冻了,几个年轻人跑进去玩,结果在芦苇丛里,发现尸体正面向上,被半冻在河面上。”

  “半冻?”江远问了一句。

  “芦苇丛的水不够深,白天正午的时候,就会化冻,到晚上的时候又冻住。所以尸体上下两部分的腐烂程度都不一样。省厅的人过来看,也觉得比较少见,准备拿去当案例的。”老叶说完,又继续道:“尸体应该是从上游飘下来,搁浅在芦苇丛里面的,到我这里的时候,已经化了七成了,好些肉都烂到了袋子里,脸也没法看了,指纹也取不到……”

  老叶一边回忆一边摇头,顺便将尸体烂掉的部分展示给江远和王钟看。

  两人皆面无表情,尸体其实已经糟的很了,眼球膨胀凸出,脸都看不出人样了。这种腐烂后又认真保存并继续腐烂的尸体,在法医界以外,还是比较难以见到的,跟农村偶尔会遇到的,从一而终的腐烂尸体,又有一些恶心的区别。

  江远出手,翻动了一下尸体的头部,仔细的判断颅骨的完好程度。

  这个尸体是老叶已经解剖过的,易腐烂的内脏等部分,都已经拿走并做了蜡片,现在要想二次解剖,从肌肉等组织上做文章,找出新的线索,还是非常难的。

  “随身衣物是没有发现的,对吧?”江远确定了一句。有些东西,不是特别清楚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写在报告里,但直接问的话,还是有可能有收获的。

  老叶摇头,道:“发现的时候,已经没什么衣物了,最完整的是脚上的袜子,也掉色了。报告里有照片,你应该有看到。”

  “也算是一点线索。”江远叹口气,回忆着报告,道:“女性被捂死,弃入河中,大概率是熟人作案。行,煮了吧。”

  江远做出了决定。

  尸体发现的时候,脸已经烂掉了,在没有指纹,匹配不到DNA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法医人类学的手段来确定尸源了。

  老叶也不意外,转头喊上王钟,从吊柜里拿出大钢筋锅,架到火炉上,再取出电高压锅,加水插电,再抱出两个砂锅,放在电磁炉上。

  王钟看着砂锅,感觉有点熟悉,转圈一看,上面分明还写着一行红字:肥肠猪肚鸡。

  王钟默默的给砂锅加上水,然后再转圈,将字转去了后面。

第428章 原汁原味

  第一次做颅骨复原术,江远搞的很细致,煮颅骨的锅换了两次水,直把骨头煮成了利骨肉,恨不得抖两下,肉就掉干净了。

  剩下的骨头,就没有那么讲究了,都是在一个大锅里拼命的煮,中途漂一下沫子,顺便捞走烂肉,倒掉太多的油脂。

  “每次煮这个,就让我想起来以前在老家煮卤汤。”老叶用一根大腿骨搅拌着钢筋锅,眼中是满满的怀念的色彩:“我奶奶以前煮的卤汤是一绝,每年过年都要煮好多,鸡牛羊肉都要有,给各家装上,拿回去。”

  “那是家传的手艺了。”王钟还年轻,就配合叶法医说了一句。

  叶法医沉重的点头,道:“后来我做了法医,这个传承就算是断掉了。”

  “为什么?”

  “我有一年煮汤的时候,把肉捞出来弃掉了,就像这样子。当时不是正好过年,死的人也多,我在单位里煮了一个星期的尸体,都煮习惯了。”叶法医呶呶嘴,又道:“那锅卤汤,后来也被村里人嫌弃,说是有福尔马林的味道,等于是浪费了。我们老叶家传了40年的卤汤,哎,怪可惜的……”

  王钟听的又可惜又难受:“法医之家世代相传的卤汤吗?”

  他其实很想说,这样的卤汤,其实浪费也就浪费了。

  叶法医只当他是单纯的可惜,更是重重的叹口气,并道:“让你们给提醒了,我今年回家,好坏还是要熬一锅卤汤的……”

  江远不等他们把其他骨头煮出来,自己抱着颅骨,就坐到一边,开始用尺子一点点的量尺寸,做记录。

  回头,这块颅骨还要再被扫描一遍,但自己量一遍尺寸是最基础的工作。

  量尺寸的时间里,江远也在观察这块颅骨。

  颅骨复原术历史可以追溯的很久,最早是1877年的德国解剖学家沙夫哈森提出的。

  这一年,是清光绪3年,距离左宗棠抬棺入疆仅两年的时间,距离一战爆发,还有37年。

  沙夫哈森的理论很简单直接,因为他发现人脸上的软组织厚度,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以,只要知道头部各处的软组织的厚度,就可以推测出头骨所有者生前的样貌。

  虽然是100多年前的理论了,但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颅骨复原术的框架都没有大的变化,变的只是技术。

  当然,从实操的角度来说,技术的演进,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才觉得简单,相隔三五十年去看,基本都是黑科技。

  最早的颅骨复原术就很直接,先是对头面部组织的厚度做测量,得到一个能用的平均值,接着就是不断的扩大和完善这些数值。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点,人的软组织的厚度相对比较恒定。用更直白的描述来说,就是胖人只胖脸,鼻梁、眼眶、额头、耳朵通常不积累脂肪。

  如此一来,颅骨是现成的,软组织的厚度就根据颅骨所有者的年龄、人种、性别等限制条件去查表,接着再考虑肌肉腺体等组织……最后再一点点的叠加。

  但不管是最初的俄罗斯法,后续的美国法,还是现在最常用的英国法,颅骨重建的结果,都很受到操作者的审美和技术的影响。

  这也是颅骨复原术最困难的地方。

  当然,另一重困难则是技术演进造成的。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往用支架黏土的方式,渐渐被计算机技术所取代。

  等于说,LV1的颅骨复原术,需要技术人员熟悉法医解剖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乃至于雕塑技术,而到了LV2往上的时候,开始要求你懂计算机,懂数学了……

  像是这种六边形战士,不管是在相亲市场,还是法医办公室里,都少的可怜。

  所以,当江远量尺寸越量越细致的时候,叶法医才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

  “你抱着那个脑袋壳做什么?弄那么久。”叶法医问。

  江远如实回答:“我准备做颅骨复原。”

  叶法医就笑:“开玩笑的吧。”

  江远道:“不是。”

  江远于是继续抱着颅骨量尺寸。

  叶法医很快就意识到,江远不是跟他开玩笑的。

  江远一天天的得多忙,就算是开玩笑,最多也就开两个言语上的玩笑,怎么可能跟他一个半老的中年男人,开有成本的玩笑。

  再看江远这一步步煞有介事的样子,叶法医本能的觉得难受,就好像别人在长脑子的时候,自己错过了一样。

  江远将五官量的差不多了,再起身检查煮出来的骨头。

  叶法医这时候才有点反应过来,小声问:“江队,你是啥时候学的颅骨复原?”

  “也是最近学的。”江远道。

  叶法医皱眉:“这个……不好学吧。就直接学会了吗?”

  按照法医人自己的理解的话,像是颅骨复原这种技术,基本属于生下来的时候会,就会;生下的时候不会,就不会。

  作为一名老资格的法医,叶法医实际上都没见过两个真会的人,或许有人会吧,但是从未在他面前展示过。老叶自己,都是通过培训或开会介绍,了解到的。

  江远则是回想了一下寻找桂花路上的各种困难,坦然道:“要说的话,也是不好学,挺波折。”

  他这么一说,叶法医就有点信了,只是心里挠的更厉害了。

  “那你一会做的时候,我能看看不?”他倒不是想学,主要就是好奇。当然,从抽奖的角度来说,他老叶一辈子也没机会接触颅骨复原术,万一,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呢?看一看,又不掉块肉。

  另外,他就是担心江远敝帚自珍,到时候把人给赶出去,或者自己私下里做。

  江远都没有往这方面想,叶法医要看,他就答应了下来,然后继续看煮出来的骨头。

  “看这个脚和身高的比例,山南本地人的概率比较高……膝盖这边的磨损,是经常爬山的人,不像是运动爱好者,应该家里住山上?或者经常做爬坡下坡的工作?”江远一边翻看着骨头,一边让旁边的王钟做记录。

  高阶的法医人类学,随时在颅骨复原术中,发挥着作用。像是确定人种——国内的种族较单一,但也有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旅居的外国人,保不齐来个乌拉圭人就死在水池子里也说不定。

  另外,不同省份的人,有不同的相貌特点,像是黄河流域型的人,肤色偏黄,眉毛更浓,嘴唇更厚。长江流域型的人,平均身高较黄河流域较低,但肤色更白,单眼皮居多。珠江流域型的,肤色较黑,额骨较凸,嘴唇较厚。

  此外,康巴型,安南型,东北亚型等等分支,都有各自的特点。

  做这些分型的目的,都是为了确认软骨的比例。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LV1的人类学基础,就真的只能做个基础。起码得有LV2的法医人类学,才能做的像模像样一点。

  另外,江远的足迹分析等技能,照样能够发挥作用。

  江远细细的做分析,王钟认真的做记录。

  叶法医默默的煮着骨头,香飘满屋。

  ……

  翌日。

  殡仪馆的乌鸦呱呱的叫。

  红嘴的鸟儿,有的落在枝头,有的就落在地上。觅食的同时,几乎没有什么戒备心。

  侯乐家早早的跑来了法医解剖室。

  入内,就见江远抱着颅骨,在那里细细观察。

  侯乐家昨天已经接到了黄强民的电话,这会儿耳根还在疼,见到这一幕,就哎呦一声:“江法医,我的好江队,咱就不能用传统手法,做这个案子吗?”

  “您是指侦查方向要变更吗?”江远早就得到黄强民通知了,毫不意外的抬了一下头。

  侯乐家看着就比昨天憔悴多了,眼眶也有点发乌,貌似睡的很不好的样子。

  他被江远问的迟疑了一下,再小声道:“也不是侦查方向,我的意思是,咱们就看骨头不行吗?或者,换一个积案做也行……”

  “侯大队。”一个黏糊糊的夹子音,从侧面传来,是一大早被派来的唐佳。

  侯乐家一个迷糊,看了过去。

  “侯大队,就算是换一个积案,我们黄局的要求也不会降低的哦。”唐佳用可爱的声音,说着残酷的话。

  侯乐家重重的叹口气。

  江远不为所动。宁台县局的经费肯定是买不起CT机什么的,隆利县的经费肯定也不多,但这不是刚开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