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404章

作者:葫芦村人

  吴总激动地连续说了三个“有”。

  “不对啊,目前国家同时搞着多个相关项目,本就缺乏经费……”

  “国家承担部分,学校承担部分。学校手里有项目自主权,可以自主立项,无需上报……”

  谢威解释着。

  一路聊着,到了学校已经是凌晨两点,食堂里灯火通明,有不少刚忙完的工作人员在食堂吃晚饭。

  “这样搞不行啊,大家忙起来就忘了吃饭,到时候都搞出胃病来。”

  谢威平时很少凌晨到学校,看到食堂这么多人,问了后才知道并不是大家饿了吃宵夜,而是晚饭时候没有吃饭,这时候才吃晚饭。

  “所有科研团队都这样?”

  吴总看着食堂里的人,有些震惊。

  “从学校自主立项开始,差不多就这样,很多科研团队吃住都在实验室、设计室里……”

  张鸣秋苦着脸回答。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校出台什么政策都没用。

  之前学校有过相关政策,要求参与项目的学生必须在10点前离开实验室或是设计室,坚持了没几天,这规矩就废了——学生会按照学校要求离开,可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到自习室甚至楼道里,对于一些非保密项目还没有大问题,对保密项目就不是好事了。

  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有这样的同志,国家何愁不强大!辛苦奋斗三五十年,即使无法追平国际先进,也不会落后太多!”

  谢威觉得,这话吴老还是太过保守了。

  “你看明天什么时候有空来一趟我办公室,西工大王校长他们想跟你聊聊。”

  在安顿好吴老,约好明天带吴老去实地了解情况后,谢威准备回土木楼,刘德宝叫住了他。

  “西工大参与的是十号工程吧?他们是准备独立承担某些技术项目?”

  谢威问道。

  哈工大强的是航天领域,而航空相关技术,那就是西工大的优势领域了。

  即使能通过十号工程从国内众多飞机研究所挖骨干,谢威也不认为他哈工大能在航天方面比西工大更强。

  没办法,人家拥有全套的航空基础技术,也有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从战机到运输机、再到预警机、强击机、轰炸机等,就没有西工大不涉足的。

  要论专业,哈工大在航天领域都没法跟西工大在航空领域比,毕竟哈工大的导弹相关专业被当初的哈军工合并了,而哈军工南迁后,导弹相关专业留给了国防科大。

  十号工程是绕不开西工大的。

  不过谢威没想到,西工大的领导,专门来找自己聊。

  第二天,张鸣秋推掉了其他工作,陪着吴老去了动力研究室,那边是原本涡扇-6改团队,核心机将会以学校的团队为基础。

  西工大校长王志恒比李瑞要年长好些岁,个子不高,看起来却非常精神。

  陪同王校长的是西工大的书记叶明德。

  仅仅从这两位的身份就能看出西工大对这次合作的重视。

  原本,十号工程是西工大跟611所的合作,因为谢威的出现,就成了哈工大、西工大、611、601等国内众多战机研究力量最顶级的单位的联合项目。

  “谢威啊,目前空军方面说你们在航空装备发展的前瞻性上比国内任何单位都更强,我们希望你能不保守,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王志恒看起来很和蔼的一个小老头,可这一开口,就让谢威感觉到不妙。

  对方这是上门问责的?

  “你别多想,王校长这是急的。空军跟总后那边,把我们叫去骂了一通……”

  见谢威脸色变化,一旁的叶明德知道他误会了,急忙解释。

  “啊?这是我当初为了忽悠伊拉克人买122厂的轰-5轻型轰炸机,随口胡掐的方案啊……”

  通过叶明德的解释,谢威才知道问题所在。

  为了卖更多装备,谢威忽悠伊扎克搞合成旅,而且还要空军支援等,最后被军代处卫长城知道后找上门,谢威当时为了证明自己只是为了忽悠伊拉克人多买他们的装备,直接把空军体系化跟陆军真正的合成旅方案说了出来。

  当时就没了后续。

  哪知道后劲这么大,导致航空领域的扛把子西工大领导挨骂?

  “你当时提出卫星关联所有单位,预警机作为信息中转跟目标监测等、隐身战机踹门,巡航导弹点穴、轰炸机洗地……究竟是怎么样的方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先从什么方面下手?”

  王校长苦着脸问谢威。

  此刻,他很想把谢威的脑子剖开,清楚直观地看到里面的方案。

第318章 西工大穷,也阻止不了谢威挥起来的锄头

  “王校长,那样的体系实在是太远了……不过目前,真的要想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预警机是必须先搞的!”

  谢威对卫长城那无把门的嘴无语了。

  这样的方案,也往上报?

  关键部队那些大佬们居然都觉得这方案可行,准备往这个方向发展。

  想法是没错的。

  问题是没有基础啊,技术基础可以慢慢解决,经济基础呢?

  “预警机?去年空警一号项目刚下马……”

  王志恒脸色更苦,“从69年空军提出研制预警机,启动926项目,我们先是改装图-4作为载机平台,后来利用运-8作为载机平台……测试过程中,一直都无法消除海面杂波信号,同时只能通过语音传输空中情报,目标航迹需要人工描绘……”

  通过王校长的介绍,谢威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国内早就已经开始搞预警机了。

  在他的印象中,国家搞预警机,是从1992年中国启动跟以色列关于“费尔康”预警机的谈判开始,毕竟这事情只要稍微对相关信息有关注的人都了解:因为西方的技术封锁,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施压,并且以终止军事援助威胁,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合同,拒绝向中国提供相关技术跟设备。

  中国转而寻求从俄罗斯引进四架改良版A-50预警机。

  然而,从大毛引进A-50预警机的计划,也在2002年夏季破产。

  还好,在以色列单方面终止预警机跟雷达系统出口合同后,中国在2000年启动自主预警机研制,最终在由简入繁、多路并行的研究策略下,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三个型号同时推进。

  谢威并不了解在引进费尔康雷达之前国内的预警机研制项目。

  “也就是说,空警一号下马是因为性能落后加上海面杂波信号无法消除等因素?”

  谢威听完后,皱起了眉头。

  要是这样,直接用有源相控阵雷达装到预警机上的方案,怕是也不太合适。

  对方问预警机,谢威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搞空警-200,这款国内难度最低、性能最差的预警机研制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尤其是以运-8作为载机平台,内部空间大,即使因为工艺不够先进,一些设备大一些也没有问题。

  “听说你们不仅雷达项目技术先机,连通讯这块也走在前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见谢威皱起眉头不说话,王校长以为谢威在权衡利弊。

  按理,十号工程这样的项目即使不落户在601跟611这样专业的战机研究所里,也应该在西工大这种航空专业院校。

  可上级却把项目落户在了哈工大。

  “学校在搞有源相控阵雷达,如果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研发进度滞后,将会考虑直接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另外,学校正在研究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方面目前还有些欠缺,不过黄令仪先生很快就会带着她的团队跟中科院计算机所的骨干到学校……”

  对于王校长提出来的合作,谢威一点拒绝的意思都没有。

  搞出了歼-10,如果没有探测、跟踪距离更远的预警机,哪怕现在提前搞出PL-15这种射程超远、性能先进的导弹,也难以展现出真正的威力。

  瞧瞧自己那个时代,在国内吃饭都上不了桌,航展只配在角落待着,随意一张塑料布遮下机头的十爷,出去后,在ZDK-03预警机的作用下,战机跟地面雷达系统、防空系统有效整合成一个整体,不仅操翻了高贵的高卢小姐,也干翻了北方的肌肉猛男。

  预警机,必须搞!

  嗯,丢给西工大去搞,这样大家一起完成体系的建设。

  反正能提供的技术基础,已经告诉了对方。

  在这之前既然已经有研制预警机的经验,只是性能不行,自己再把空警-200、空警-500的技术特点说说,完全可以在歼-10搞出来的时候,就能通过数据链整合成一个整体。

  至于融合北斗系统,怕是得等等。

  部队没那么多钱,而国家往航天领域的投入,要等到欧洲宇航局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后,之前问“去月球干什么,能带来多少回报”的审批部门主管领导们才会意识到,先进技术只能自己搞。

  那时候才是航天快速发展的时期。

  “合作搞预警机,你们觉得如何?”

  叶明德算是明白为什么空军跟总后让他们来找哈工大了,敢情人家有了这么多技术。

  恰恰这些都是西工大所欠缺的。

  学习是肯定要学习的。

  何况,哈工大有钱啊。

  刘德宝正要答应,谢威急忙在他之前开口:“两位领导,我们现有的技术项目合作完全没有问题,贵校如果派遣技术人员来我校交流,我们非常欢迎。十号工程太复杂,学校人手不足,技术欠缺多……”

  听到谢威的话,刘德宝也反应了过来,急忙附和:“是啊,现在学校人手就紧张……而这次十号工程虽然重要,还有个给十号工程配套的更重要的核心机项目。实在抽不出人手搞预警机了。”

  开玩笑呢。

  现在学校立项的口子要收紧了。

  特别是一些大项目。

  搞十号工程就已经让七机部不少领导干部很不满了,甚至警告学校不允许挪用七机部相关项目的研发经费,更不准挪用学校建设经费。

  再增加飞机项目?

  到时候怕是会气得七机部的领导们直接杀伤门来,收回学校的项目自主权。

  “要不这样,贵校跟我们相互派遣部分教师?”

  王校长并不死心。

  西工大手里可没有项目自主权,关键没有能卖到国际市场获得经费的装备。

  西工大没有自己的完整项目,往往都是跟相关单位合作搞研究,负责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就指着上级单位财政拨款。

  “王校长,我们学校的情况你们这几天也了解,没有多余的人手啊。不过我们倒是欢迎贵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学校支援……”

  刘书记这会儿变得精明起来。

  要哈工大的人?

  没可能的。

  哈工大非常欢迎西工大多支援一些航空相关的技术骨干过来。

  “两位领导,我们在探测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可以展开深入合作。另外,如果贵校在光敏元件、芯片等方面有产品设计,我们下属的14厂、华峰电子等,可以帮忙生产,从而推向市场……”

  谢威知道西工大的难处。

  在国家不停削减军费,部队各方面装备都欠缺的情况下,能往西工大投入的研发经费不多。

  “没问题!”

  “具体合作项目,你们可以跟刘书记以及张校长沟通……”

  谢威并不想参与到具体合作项目的讨论中去。

  “对了,我们已有的一些技术成果,可以向贵方转移……当然,不是免费的。”

  走到门口,谢威来了一句。

  明知道西工大没钱,谢威还是提出不免费转移技术,让王校长跟叶书记两人脸上神色尴尬,而刘德宝瞬间明白了谢威话里的意思。

  谢威的锄头,连中科院都要挥,终究还是没准备放过西工大。

  “谈完了?”

  “差不多了,剩下的得你们去谈。”

  谢威把大概情况跟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鸣秋,长时间的一起坑人,不用谢威多说,张鸣秋就明白了谢威的意思。

  “吴浩文在给吴总介绍详细情况。吴总对动力团队所做的工作很满意,也非常高兴。”

  分别时,张鸣秋告诉了谢威关于吴总对学校动力团队的态度。

  “他肯定高兴啊,学校团队一直都在用三元流动理论进行涡扇-6的改进工作。”

  谢威随口回答,随后就去了动力研究室。

  在当初开始搞涡扇发动机时,谢威知道核心机难度更大,加上经费不足,就让负责动力方面的吴文浩带着团队以涡扇-6的技术资料为基础,不急着去提升涡扇-6的性能,而是利用吴仲华主持学习班后无偿赠送给学校的“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计算程序包”,开始从细节上修改涡扇-6的叶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