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125章

作者:葫芦村人

  “现在咱们这才是当家做主!以前可感受不到咱们是工厂的主人。”

  “曹忠那混蛋,自己有了房子额,就不管厂里……”

  众人七嘴八舌地表态。

  贺坤看向几名车间技术员:“这次的新产品小批量试制,各工段抽调经验丰富的精干力量生产,技术跟管理时刻盯着!要想让上面拿更多的经费用于技术升级,咱们就得拿出实力来!”

  众人纷纷应和。

  “行了,各自去准备吧。”

  贺坤也没有再多废话。

  厂里各个车间、工段的负责人,一线技术员,大家相互之间都很熟悉,根本就不需要过多地强调。

  至于厂里其他部门负责人的事情,贺坤并没有着急。

  副厂长朱志和也能安排工作不是?

  贺坤上午成为14厂厂长,下午就开始在厂里组织精干力量生产HZ80芯片,由于采用了新的光刻材料,覃秋华等技术部的人员也是到了一线生产车间,跟着整个工艺流程走。

  与以往的生产不同,这一次新产品试制,车间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几乎全程跟踪。

  所有人都比原来还属于仪表局时认真多了。

  能不能让上级拨款升级生产线,能不能拥有更强的技术,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利润,让大家都能分到房子,眼前这次的生产,非常重要。

  当最后完成了封装、测试后,别说于国峰跟吴涛,连覃秋华都傻眼了:按照20%的良品率,厂里留下的材料,可以获得大约34块合格的芯片。

  可此刻,摆在他们眼前的,整整70多块!

  如此就意味着,良品率已经超过了40%!

  “李妙生,你确定每一块都经过了认真仔细的多次测试?”

  覃秋华看着测试员李妙生,一脸严肃地问道。

  就连旁边的于国峰,也是不敢相信良品率会提升这么多。

  “覃总,您要是不放心,完全可以亲自测试一下啊。刚开始我也不敢相信这结果,接连测试了多次,这些芯片,每一块都是合格的。”

  李妙生苦着脸说道。

  覃秋华的心情他能理解。

  可如此质疑自己的工作成果,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我不是质疑你,而是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

  覃秋华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太过伤人,急忙解释,“以前生产这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能有百分之三、四的良品率都让人兴奋。”

  “覃总,您可以测试一下。”

  李妙生对覃秋华说道,“之前我也以为是测试设备出现了问题了,我还找了好几个人帮着测试……”

  厂里使用的测试设备都已经很老了。

  只能一块一块地把芯片放到设备上,利用设备连接芯片引脚,从而测试芯片的电路是否有问题,以及电压、电流等参数是否合格。

  “封装前的测试,就只有少量不合格。封装后只剩下90块,现在合格的一共77块。这跟之前简直是天差地别。”

  李妙生满脸感慨。

  他在14厂做了好几年的测试工作,从来没有遇到合格率如此高的情况。

  “合格率提升上去了是好事,现在这芯片的成本,每一块已经降低到1200以内了,比起我们预想的成本低了太多……只是不知道是意外还是可以稳定。”

  于国峰的心思活泛开来了。

  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帮着谢威完成的这款通用芯片设计工作,于国峰很清楚谢威准备用这芯片干什么。

  合格率真的提升上去,到时候,只要再设计一款指令集电路,甚至把指令集电路融合到眼前的HZ80芯片中,增加其他功能,就能得到一款性能良好的CPU!

  “覃总,现在芯片生产出来,我得带着芯片先回去了。你们这边,最好是再进行生产,找到这次生产质量提升上去的原因……”

  眼看要过年了。

  于国峰知道学校众多项目都在等着芯片,也不打算在这边过多停留。

  吴涛几人现在还不能回学校。

  “贺厂长,立即让厂里再组织一批生产!”

  覃秋华在送走吴涛后,直接找到何坤,“还是按照之前你们的生产方式……”

  “覃总,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贺坤担忧地看着覃秋华。

  虽然他是厂长,原本只是车间副主任,眼看没有几天就过年了,厂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得确定,不然年后的生产会出现问题。

  “不是有问题。这次试生产的合格率,直接超过了40%。一方面使用了新材料跟工艺,另外就是你们一直在生产过程盯着……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把质量控制直接制度化起来……”

  “超过40%?”

  贺坤一脸不可思议。

  可看着覃秋华的表情,也只能压抑着喜悦接受。

  “库房里没有材料了。马上过年,供应商那边估计也难以供应……”

  “你跟我去找仪表局,从其他厂搞一批。”

  ······

  “这么多?70万花光了?”

  当谢威看到于国峰拿出一堆拇指甲大小的芯片,惊喜地问道。

  眼前芯片尺寸偏大,甚至比不得71年英特尔发布的4004芯片4mm×3mm的尺寸,可终究是国产!

  大不了就是耗电一些,散热麻烦一些。

  至少不会随时面临被卡脖子。

  解决了有误,慢慢去提升质量就好。

  “哪能呢!厂里之前留下了一批材料,70万,两个月工资花了十多万,还采购了一批年货……另外的50万还躺在账上……”

  于国峰把14厂的情况向谢威详细地介绍。

  听得谢威目瞪口呆。

  “吴涛那家伙这么不靠谱?竞选准备时间都不给?”

  “车间生产的质量控制严格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谢威还真没想到,自己给吴涛说得那么明白,这家伙一点都不负责,头天说,第二天就竞选,不过倒是让他瞎猫撞上死耗子了:如此短的时间,避免了一些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人际关系好的人去动歪心思。

  没瞧着,良品率直接就提升到了40%以上。

  虽然这也有自己提供了过氟烷基化物作为光刻材料的原因,但是整个厂管理跟技术人员一直跟着生产,监督着质量呢。

第111章 又说吐噜嘴:空空导弹又让谢威自找麻烦了

  “具体是不是这些原因还需要确定。我回来前,厂里组织新一轮的生产,以此确定究竟什么原因才让合格率提升这么多的。”

  于国峰脸上并没有因为14厂芯片生产良品率大幅度提升而高兴,反而露出了担忧。

  “怎么了?”

  “那边是我让继续生产的,要是依然有这么高的合格率,学校的项目怕是用不完。”

  用不完?

  听到于国峰是担心芯片太多用不完,谢威瞪大了眼睛。

  这才多少,就担心用不完了?

  搞计算机的于国峰难道不知道国内对高性能芯片的缺口有多大?

  “于主任,您是计算机系负责人啊!”

  谢威一脸无语,“别人担心这问题我能理解,您担心这……”

  “怎么?”

  于国峰不解地看向谢威。

  “计算器项目在等芯片;机电系的PLC跟CNC项目也在等。就这几个项目需要多少芯片?更不要说研究成功后产品投入市场的需求量有多大了。”

  “这些我都知道。”

  于国峰脸上并没有见轻松。

  搞得谢威反而迷茫起来,皱着眉头看着于国峰。

  “一切都建立在研发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考虑:如果合格率稳定在40%以上,研发的产品一直没推向市场,14厂的生产怎么办?贺坤在竞选厂长时提出,如果能给80万更换老旧设备,产品合格率还能再提升……”

  “国内搞计算机研发的单位可不少,他们也需要芯片。”

  听到于国峰这样说,谢威心底没来由也有些慌。

  HZ80芯片性能相对来说不差,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先进程度比不上国外最先进的;比起国内的又领先太多。

  更重要的是设计时候用了全新架构,指令集谢威是准备以中文代码为基础,全部重新开发,无法兼容国外的指令集。

  于国峰作为计算机系负责人,了解项目本身,也了解基础水平。

  提出这问题,显然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是不少。可不是每个学校计算机研究都跟我们一样准备从基础的搞起来。”

  于国峰开口说道。

  谢威尴尬地笑着,此刻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接话了。

  能怎么解释?

  总不能说不能让人卡脖子,即使学校跟科研院所用不了这么多,咱们也可以想办法让国内的军用装备用自己的芯片不是!

  “14厂提出要80万用于更换设备,你什么想法?”

  见谢威沉默,于国峰没有再追着说这话题。

  “淘汰旧设备的资金,必须给!校长手里捏着那么多钱,不投资升级赚钱工具,难不成留着放银行吃利息?”

  谢威毫不犹豫地说道。

  部里才给了1200万呢。

  “宁愿升级设备等产品,也不能让产品出来再等设备升级。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进入80年代,随着计算机运用越来越广,尤其个人计算机在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张,计算机功能不断地开发、延伸,对计算机最核心的数据处理器提出更高运算速度的要求。

  70年代个人计算机概念出现,1973年,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发出微型计算机奥托;1977年苹果推出集成键盘、显示器、存储设备的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pple II;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IBM PC……

  现在,刚进入79年!

  在电子基础、生产工艺等方面,国内确实比不上国外。

  可努努力,即使追不上国外,也不至于未来几十年都用随时能被卡脖子的进口芯片。

  更不用等到二十多年后发现问题,才开始搞龙芯。

  谢威深知如果无法在84年开始、尚未建立计算机商业标准的第二次计算机浪潮期间追上国外先进水平,最终国内计算机发展又会回到老路上。

  局域网等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发展的功能,对技术要求更高。

  现在本就落后了。

  不一定要追上国外脚步,至少不能被甩下太多,而且得保证自己有。

  “投资不会少的。”

  于国峰见谢威态度坚决,本想劝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他深知越是聪明的年轻人,越听不进劝告。

  劝多了反而会起反作用。

  谢威知道于国峰的意思,却没法解释,“于主任,您这回来没有先去校长那汇报工作,到时候怕是老头会找麻烦!”

  “他估计不想见到我。”

  于国峰苦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