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24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

  跨国粮商投资我国大豆行业,只是作为其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

  与其说是来投资,不如说是来抢占国内大豆消费市场,消灭竞争对手,进而垄断。

  这就导致农业部有些时候想扶持龙头企业,都找不到合适的主体。

  嘉禾就这样进入了农业部的视线。

  其强大的盈利能力,以及在大豆、玉米、牧草等种子领域的控制能力,让其能从容的应对加工行业的高风险。

  换句话说,嘉禾能承受更高的亏损,而天豆1号在盐碱地等荒地和中低产田上的潜力,也让嘉禾具备反转局势的能力。

  目前的国储政策只能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解决不了市场短缺问题。

  国储仓容也不可能无限制收购。

  把给国储的补贴政策给大型加工企业就成了必然,让企业参与到收储行列来,既解决了国储仓容不足,又能减少加工企业进口大豆的数量。

  然而,这一政策也存在隐患,以往的经验告诉农业部,有些企业,甚至包括国有企业都是靠不住的。

  前头拿了政府补贴,掉过头来就将大豆卖给国储部门,充当二道贩子。

  这样国家补贴给了出去,国产大豆又并没有在加工环节消耗掉,问题是一点儿没解决。

  能扶持的企业选项少之又少,除了九三粮油,农业部确实也极为钟意嘉禾集团。

  承受得起亏损,加上国家补贴,然后再静待时局反转。

  所以,刘司长是很在乎郭阳在会上的表态的,虽然其说得很简短,但意思到了就行。

  事实上,郭阳也有了介入全产业链的心思。

  更何况是国家有难,这时候嘉禾站出来,能取得的政治收益是超出想象的。

  四大跨国粮商都有极强的政治背景,总统都能时不时的出来下场撑腰。

  嘉禾要想在国际上乘风破浪,背后也要有大国力量的支撑。

  并且,这时后国内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不仅是跨国粮商全线并购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嘉禾并购的时机。

  和国粮集团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同,按郭阳的计划,嘉禾将专注于大豆、玉米、小麦、牧草等加工领域。

  那么,顺势也可以进入饲料行业。

  郭阳此前新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被命名为天玉8号,是极为优良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

  同时天禾还有天豆1号。

  这让嘉禾进入粮食加工领域有了更多的底气,大豆加工亏损,但我还有玉米、小麦、水稻……

  只要在产业链垂直领域进行深耕扩展,嘉禾是足以应对国际资本带来的风险的。

  ……

  九泉。

  郭阳在这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收获良多,尤其是关于四大粮商的一些发展策略。

  让他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结合前世对四大粮商的一些了解,郭阳花了几天时间,将自己的各种思路整理成文档。

  随后召集了各部门及核心管理层,组织了战略会议,将嘉禾集团的几大工作重点托盘而出。

  一是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种子为核心,拓展化肥、种植、农药、食品多种产业支撑。

  二是海外市场拓展;

  三是领导人发展计划,以及海外本地化战略。

  跨国经营总要经历人才匮乏的阵痛,事实上,嘉禾已经经历过了这种痛苦。

  领导人发展计划更重视年轻队伍的建设,着力于培养那些有潜质成为公司高层的人才。

  而郭阳希望通过此计划培养出具备想象力,执行力,以及人际关系的人才。

  人际关系——为了给公司带来最大的利益,能够与投资者、政府、雇员、农民、客户等等构建一个友善的关系网络。

  要想进军全球,海外人才总是少不了的,这一点从华夏企业步履维艰的海外扩张中也可见一斑。

  所以就有了海外本地化战略,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四点:

  决策基于最接近市场的人士,因为他们最了解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适时启用当地优秀人才。

  入乡随俗,用客户的语言和习惯来沟通。

  鼓励雇员关注基层,而非自上而下的高层目标。

  催发雇员和客户的忠诚度,营造开放性的气氛。

  …

  同时,郭阳一再强调,全产业链战略成功的核心-——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这也是嘉禾一直在做的。

  事实如何,只有那些农民才知晓,但一定要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并努力去实现。

  一方面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农学培训、收割、烘干、储存等一系列涉农服务,

  一方面将农民的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并使之进入贸易体系中。

  用服务让嘉禾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成为了价值链,并把这些农民纳入到体系中来。

  嘉禾将一直宣扬嘉禾的成功来自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农民不仅仅是嘉禾的衣食父母,也是嘉禾的客户。

  最后,就是适当多元化。

  构建以种子、化肥、农药、食品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

  会议连着开了两天。

  因为郭阳只提出了一些大的框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集思广益,同时这份全产业链规划也会长期的修改完善。

  会议结束后,整个集团的高层都笼罩在一阵莫名的情绪当中。

  兴奋?激动?忐忑?

  没人能说清。

  但仿佛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

  这种情绪也到了工作之中,让嘉禾集团接下来的投资和并购手段显得格外粗暴。

  …

  当嘉禾正在组织召开会议时,国内大豆产业界早已闹翻了天。

  甚至因为期货市场的波动,以及转基因的敏感性,国产大豆再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注意。

  起因源于一篇采访,九三粮油的董事长薛礼强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我们黑省四家厂只有一家在生产,量非常少。但现在沿海三家大豆加工生产非常好,用的都是进口大豆。”

  “现在整个企业都靠沿海的厂养着,因此,黑省的厂即使停了,工人也照常上班。”

  记者问:“进口的是转基因大豆吗?”

  薛礼强说道:“是。”

  这位国产大豆的捍卫者反应,问题已经提过了,建议也提了,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使得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鱼贯而入。”

  “国家给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有每吨160元的补贴,但必须按照1.85元的国储价格收购国产大豆。”

  “基本已经放弃加工国产大豆。”

  采访出来后,很快就开始传播。

  相关的报道在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的发酵:九三粮油开始加工转基因大豆了!

  “洋大豆低价冲击再袭,坚守者九三粮油转向。”

  “华夏大豆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这对国民是不小的冲击。

  遥想一年前,由天玉1号引发的转基因风波,传导到孟山都转基因大豆种子。

  最后是坚守非转基因大豆的九三粮油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那时,很多的家庭主妇将食用油的希望放在九三粮油身上。

  堪称民族之光!

  没想到,短短一年,这浓眉大眼的家伙就叛变了。

  但其每加工一吨国产大豆,亏损600元的说法,也让很多人吁虚。

  也有记者深入东北调查。

  在黑省大豆之乡阿城xian的一位农户家里,去年收获的4000斤大豆还一直没有卖出去。

  村民说:“每斤大豆的种植成本起码1.4元,年初的时候价格不到1元,现在也不过1.2元,仍不够本,只能窝在家里。”

  实际上,由于豆价低卖不出去,村民家家户户的角落都堆满了大豆,村里很多村民储藏的大豆比他家还多。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口大豆,最直接的受害者还属豆农。

  因此,村里的人察觉到种大豆没啥出路,种大豆的积极性一年不如一年。

  类似的采访在社会上很有传播的热度,这就导致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千疮百孔的大豆产业也直接展现在了国人的面前。

  “谁来拯救国内大豆产业?”

  “能再给庄炳昌教授几年时间,国家说不定会更有话语权。”

  “唉,这种级别的教授,怎么会出意外呢?”

  社会各界关于大豆的讨论越来越激烈,阴谋论也甚嚣尘上,同时隐忧也越来越多。

  谁来拯救国产大豆?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心声。

  而就在这时,嘉禾集团以迅猛的手段开始在粮食加工领域进行布局。

  六月初,嘉禾粮油集团公司成立。

  接下来一个月,嘉禾相继在苏省、黑省各投资10亿元建立粮食加工厂,涵盖大豆、玉米、水稻,甚至生物质能也在规划设计内。

  并与粤省富之源油脂厂、辽省华良油脂公司、闽省章州油脂厂商谈并购事宜,并迅速落地。

  川省、疆省以及中部地区的投资项目也迅速的进入了考察之中。

  同时,嘉禾在综合分析国内大豆产区布局的基础上,先后在西北、东北、黄淮海、西南立项数个典型的高油高产大豆种植基地,以替代部分进口。

  如果全部投资要实现落地,基础投资就超过了60亿元!

  …

  晚上九点。

  晚霞将天空染成令人着迷的梦幻色彩,忙碌中的嘉禾集团员工偶尔抬头,享受落日余晖带来的惊艳。

  夕阳余晖透过窗户洒落进郭阳的办公室。

  谢时杰和瞿阳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谢时杰说道:“老板,农户农发银行贷的苜禾1号种子款已经全部结清了,一共28亿元。”

  郭阳抬头,缓了缓疲乏的眼睛,开口道:“现在就只差国家后续的补贴了吧,那个要等项目完成了之后才能拿到,可能要年底了。”

  谢时杰古怪的看了他一眼,说道:“项目已经在提前验收了,补贴方面地方政府已经在走财务流程,按现在的进度,可能这个月就能陆续回款。”

  郭阳诧异的看着他,随后又觉得很合情合理。

  应该是高层出面了。

  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投资由农户+银行贷款+国家补贴构成,涉及到苜禾1号种子款的一共85亿元。

  农户自有资金早就拿到了,农发银行的贷款前期一直卡着的。

  而现如今,因为嘉禾入局国产大豆行业,不仅贷款一路畅通,连带着财政补贴也进入了快速通道。

  不仅嘉禾跟着受益,滨海盐碱地上开荒的农户和企业也跟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