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23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偏僻,排水不畅,田间不通路,这是郭阳对这块新租的地的第一印象。

  对到了目的地之后,看着那高低不平,石头遍地,杂草丛生的土地,有的地方还长着手臂粗的杂树。

  积水也不知有多深,很可能水牛进去犁地都陷进去爬不起来。

  郭阳喘着粗气,久久不言。

  严群看向卫叔阳,开口道:“怎么租了这么个破地方?”

  卫叔阳回答道:“只有这种不通水、不通路的荒地了。”

  南繁制种与海南冬季的瓜菜旺季刚好撞车,来的时候,在那些排灌良好的良田上,郭阳就看到了无数的瓜菜园。

  郭阳缓了缓,笑道:没事,有地就行,这种撂荒地改造出来别人很难来我们抢。”

  卫叔阳说:“是这样的,附近的农户都外出打工了。”

  郭阳问:“这块地有多大面积?”

  “大约1100亩,最开始是种香蕉的,后来未经过平整就种植南瓜,所以现在这里就成了这副模样。”

  “要想使田块恢复地力,具备排灌条件,适合生产种植,还要花一番大力气进行改造。”

  郭阳观察着这块地,沉声说道:“其它地块也是同样的情况?”

  “对,基本全是撂荒地。”

  “在中部附近也承租了一些地,但那边是沙土,渗漏严重,需要长期保持浇水。”

  郭阳站在原地和几人讨论着。

  南繁的制种基地经过这次扩张后,面积达到了10万亩。

  但还有近5万亩是新承包的撂荒地,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

  修路、挖沟、拉电、打井、开荒复耕,垦荒造田,每亩的改造成本约1500元。

  每年的租金500元。

  改造好后还可能上涨到1000元,甚至1500元每亩。

  但即使是这样,在严群等天禾一干管理层的建议下,郭阳依然选择了投资南繁。

  无他,只因他前两天见识到了加代繁殖的厉害之处。

  南繁制种的缺点是鼠多、虫多、病多,成本高损失大。

  但从10月底至次年5月,却能连续繁殖2代,天豆1号的大豆产量在这两代里,收获了3000多万斤种子。

  然而,在鲁省科学院的南繁育种基地里,郭阳还见识到了可连续繁殖3代的提前摘荚技术。

  海南冬季日照充足、雨水较少,在五指山以南,尤其是三亚至崖城一线冬季基本无雨。

  也让大豆从播种至收获,只需要50天,然后阴干处理15天,一个世代只需65天。

  速度快得超出想象,难怪育种家们一到冬天,就不辞辛苦的往海南跑。

  这完全超出了郭阳的认知。

  国内大豆育种的落后更多是非战之罪,而不是没有杰出科学家。

  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郭阳的南繁战略。

  海南能扩繁三代,内陆再扩繁一代,意味着郭阳从种子商店培育的种子一年就能扩繁四代。

  直接就能实现从原种到商品种的蜕变,郭阳只恨没能早点发现南繁的秘密。

  主要是受了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海南是传统的育种基地。

  每年的冬天,全国的科研院校就会带着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来到海南育种。

  但这里除了杂交水稻,却并不适合大豆和玉米的制种。

  不过对天禾来说,种子带来的利润足够丰厚,能加快扩繁速度,成本翻倍是完全能接受的。

  随后的几个月里,天禾先后投入七千多万元,动用挖机、铲车、激光平地仪、割草机、机耕船和大量人力,累计对三亚、乐东、崖城的几万亩荒地进行平整、挖沟、开路、培肥、清杂、修田埂,将原来的荒坡地、死水滩变成了一方方良田。

  成为了天禾制种产业布局里重要的一环。

  ……

  经过一番运作,南繁基地的3000万斤大豆种子已经分批销售到了滨海各地的盐碱地上。

  这点种子卖到东北也改变不了大局。

  所以,经过商议,这批天豆1号将会用在盐碱地改良上。

  盐碱地改良的局面十分火爆,各地的农户充满了激情,滨海盐碱地的流转面积早已突破了千万亩大关。

  而苜禾1号种子只有1700万斤,够播种680万亩,种子出现了缺口。

  那就拿天豆1号顶上。

  其耐盐碱的特性也是数一数二的的,同样也能改良土壤,对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也算是一个补充。

  农业部以及九三粮油都相继找过了郭阳。

  郭阳也顺势答应为国产大豆出一份力,进入大豆加工领域,其实这本来也是接下来嘉禾战略布局的一环。

  不只是大豆,玉米、水稻,甚至土豆和棉花的加工,嘉禾都可能会涉足。

  只是嘉禾是私人企业,这些东西就没必要大张旗鼓的拿出来宣传,保持低调就行了。

  整个五月。

  天禾和苜禾的种子业务逐渐的告一段落,天禾种业也基本实现了百分百回款。

  唯独苜禾,新年的第一茬牧草已经逐渐开始收割,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挥舞着钞票,来往于华夏港口和西北内陆。

  苜禾的优质牧草名声已经响彻全球,但苜禾1号种子的回款始终不够顺利。

  ……

  京城,华夏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会上。

  有农业部请的专家再次分享了有关国际四大粮商的发展情况。

  各种资料极其详尽。

  连发展路径和在全球的布局都一一做了点评和分析。

  而在谈及全世界最古老的国际大粮商时,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刘司长将矛头对准了国粮集团和嘉禾集团。

  刘司长朗声说道:“华夏也需要这样的国际大粮商,国内的农业企业也需要在世界上发出声音。”

  “同样是粮食贸易商,同样是世界500强,邦吉集团走全产业链战略,国粮集团为何不可以呢?”

  “还有嘉禾集团和孟山都,同样是以种子起家,也完全可以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扩张嘛!”

  面对刘司长的发问,郭阳只是装傻,孟山都和嘉禾可不一样。

  孟山都除了玉米和大豆种子的畅销,除草剂也是其重要的营收来源,两者的体量也还有些差距。

  郭阳不吱声,国粮集团的总裁于波却不好不过问,国粮的发展规划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响应高层的决策。

  于波对着桌上放着的话筒,说道:“刘司长,国粮集团从1983年参股长城葡萄酒之后,就进行了多元化企业转型。

  逐步进入了酒店经营、金属包装、地产开发、金融服务等领域,并通过收购疆省屯河、华润酒精等企业打开了番茄酱和乙醇的市场。

  按集团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就会考虑推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

  说完,于波站起了身,微微点头致谢,并扫视了全场一眼。

  今天来参会的除了政府部门,还来了许多农牧领军企业,国粮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全场也适时的给出了掌声。

  郭阳身边传来小声的嘀咕,“全产业链战略,恐怕也只有国粮集团才能玩得转了。”

  坐在他身边的不是别人,正是多元化战略受阻,但近来又风头无两的新希望集团刘永好。

  去年,新希望集团低调而又迅速的完成了对全国第三大饲料企业鲁省六合集团的收购,一举超越了正大集团,成为了国内饲料行业的老大。

  郭阳依旧默不吭声。

  同处于畜牧行业,嘉禾和新希望迟早会成为竞争对手。

  彼此对对方都有所忌惮。

  把他两安排坐一起的人也是鬼才。

  他对国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发展也并不看好,国粮和邦吉差距太大。

  一个只能布局国内,另一个却能调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全产业链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只是一种阵势比较整齐的产业布局而已。

  布阵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打仗。

  从德农集团破产后,国粮就收购了疆省屯河,但原本赚钱的企业到了国粮手里,却接连几年陷入亏损。

  从这就可见一斑。

  郭阳默不吭声,其他人却希望他发表意见,纷纷出声。

  “嘉禾呢?”

  “嘉禾集团今年不得了哦,天禾种业、苜禾农牧、河西乳业,一个比一个凶猛。”

  “按这趋势,嘉禾今年能超过新希望集团了吧!”

  “新希望去年营收两百亿元,谁胜谁负还两说,国内农牧企业的头把交椅两者都可能坐上。”

  全场的目光不由的就聚集到了郭阳和刘永好的身上。

  刘永好把话筒往郭阳面前推了推,还比了个请的手势。

  郭阳挑了挑眉,但也不好驳了农业部的面子,开口说道:“嘉禾也会在产业链上进行深耕。”

  简短的一句话。

  让全场安静了一瞬。

  刘司长问道:“就没了?”

  参会前,郭阳就有了心里准备,别看新希望集团和国粮集团等大企业营收动则几百亿。

  但论利润,嘉禾能甩他们几十条街,尤其是国粮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旗下大部分产业是亏损,年利润只有几个亿。

  所以,嘉禾需要出更多力。

  他也知道刘司长想听什么。

  郭阳沉声说道:“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嘉禾会考虑进入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加工领域。

  同时坚持在优势领域进行垂直整合,完善从种植-收储-贸易-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刘永好略微松了口气。

  嘉禾并没有直接表态将进入饲料行业。

  饲料行业的暴利已经过去。

  新希望、正大、通威几家企业也都是靠着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还能有着微薄的利润。

  如果嘉禾这时候大肆进入饲料业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极为不好的消息。

  刘司长也很满意郭阳的表态,难得的笑了。

  “国家也会尽快推出大豆产业战略计划,挽救华夏大豆产业!”

第247章 从田间到餐桌

  农业部的目的不言而喻。

  国产大豆的危机让一干领导人都很头痛,大豆和粮食产业上专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免税费、给补贴、给进口转基因大豆设置障碍…种种措施已经在实行中。

  但还有个隐患。

  现目前的国内大豆产业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纯正内资企业除了九三粮油,再没有其它的。

  这些跨国粮商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