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之狼 第129章

作者:任猪飞

  林正杰为什么要明年收购港灯,哪怕是和置地竞争,也要照常进行。这是因为:

  第一,林正杰认为只有掌控主动权,才是最好的获得优质资产方式。若是明年不收购,以后等置地出售时,他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李家成,也就是和记黄埔,一样是未知的。

  第二,出售那么多资产,资金需要一个去处,而不是存在账户上,这样很难对股东们说清楚。

  如今,泰富集团账户上还有8亿港币的现金流,出售远东金融中心可能有15亿、出售其它物业可能有2亿、出售股票能有13亿(港灯的不套现),这是足足38亿港币的资金。

  后面收购港灯就算花费25亿,也还有十来亿的现金流,可以用于抄底之用。

  林正杰说道:“好,就这样决定,出售物业的事情需要大家多上心。另外,袁经理你策划一次供股集资,最好是能凑集5亿港币的资金。”

  在高峰时供股集资,钱可以留着后面投资只用。

  而这次林正杰本人打算不供股,让自己的持股稀释10%(40%将至36%),等到1983年后再增持。

  袁天凡新上任财务大管家,没想到就接到如此大的一个任务,毕竟供股集资5亿是非常困难的,连恒基、信和地产上市,集资也才10亿港币左右。

  “好”

  虽然困难,但也要努力去完成。

  实际上,泰富集团还是有优势的,每一次集资供股都让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在影响力上,还是超过了信和、恒基地产的。

  恒隆领导的财团,夺得香港九个地铁站上盖的发展权,一时间威风凛凛。

  就连一向低调的陈曾熙,也打破一贯不接受采访的作风,对媒体畅谈恒隆的发展大计。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一共由恒隆为首组建的三个财团获得,恒隆占最大的股权。”

  “九个站上盖发展权,总计需要投资70亿港币的建筑费。预计可以销售180亿港币,而恒隆可获利逾40亿港币。”

  “恒隆拥有的土地储备,足够发展至1987年,全部完成后拥有的楼面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尺(将地铁站上盖列为在内)。”

  消息传出,全港为之轰动!

  有媒体形容这是恒隆地产的第二个高峰,而第一个高峰是当年上市的第二年。在1972年恒隆上市时,是‘地产五虎’,并在上市的第二年盈利达到6570万港币,超过合和地产,比新鸿基还高出28%。

  不过由于恒隆地产在1973年地产高峰时,耗资1.15亿港币买入九龙旺角的邵氏大厦和新华戏院,这两项物业需要在1973年底才能交吉。由于购入价格太高,导致恒隆错过1974~1976年的地产抄底。因此,新鸿基地产和长实地产后来居上。

  在一间会议室里。

  恒隆地产陈曾熙、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信和地产黄廷芳、华懋地产王德辉、廖创兴企业廖烈文等聚在一起,商谈地铁站上盖合作事宜。

  大家都非常兴奋获得这次的竞标成功,认为各股东都将大赚特赚。

  陈曾熙说道:“金钟二段地铁上盖,须向政府补地价18.2亿港元,需要先支出4亿多港币的挞定(定金)。补地费虽然高,但我虽然这幢生意赚梗了(赚定了)。这幅地皮有6.9万平方尺,可建两幢一流的写字楼大厦,超过100万平方尺的楼面,以现在的行情来看,都有不少账面的盈利。”

  众人纷纷认可这个观点,郑裕彤说道:“按照目前地价的涨幅,不出两年,这幅地的价格至少会翻番,就等于‘白赚’到这幅宝地。”

  黄廷芳也说道:“林正杰将德辅道中的联邦大厦、国际大厦数次倒卖,最后一次以24.35亿的天价售给永安集团,便是最好的例子。金钟二段站上盖项目,就目前的价格都应该是高于那两幢大厦不少,所以我们现在都有得赚。”

  众人可谓一直看好这个项目,事实上,地铁站上盖九个项目中,这个项目已经是第二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中区美利道地段的‘红棉大厦’,这个项目的股东又略微有些不同,恒隆和新世界发展依旧是主力,小弟则是凯联酒店、华光地产等。

  第一个项目较小,第二个项目则大得多,仅补地费就要18.2亿港币。

  陈曾熙说道:“那好,我们就先筹备缴纳定金,并一边和港府谈判。郑生和港府合作过多次(新世界中心),就麻烦和我一起跑地铁公司和港府。”

  涉及到中环的地铁站上盖发展权,立项手续繁多,越是市区黄金地段的大型物业,审批越是挑剔。

  正因为如此,前世‘金钟二段站上盖’拖到了中英谈判,这一世想必也是如此。

  郑裕彤在开发新世界中心时,和政府沟通非常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占了政府很大的便宜,这是陈曾熙看重的地方。同时,陈曾熙口才不佳,郑裕彤虽然也不算好,但比他却好得多。

  “没问题啦!”郑裕彤爽快的答应。

  这个项目虽然他不是首脑,但也占股25%,是仅次于恒隆的第二大股东,自然要出力。

  会议散去,各大股东都非常开心。

  大家的观点是一样的,香港商业地产还会上涨,甚至两年翻一倍。

  如今中环写字楼的租金高企,甲级写字楼已经可以达到28~30港币的每平方尺每月的‘天价’。

  就拿联邦大厦来说,总计32万平方尺的楼面,就算是25~26港币每平方尺的月租,一年租金也高达1亿港币以上。

  非常的夸张!

  这是因为这几年很多跨国公司来港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造成中区的写字楼紧张。

  黄廷芳刚刚回到信和地产,儿子黄志祥就匆忙来到办公室。

  “爸,泰富集团散出消息,有意出售‘远东金融中心’,其集团准备调整投资的方向。”黄志祥很兴奋的说道。

  去年,丢掉这个项目后,父亲和他都一直很后悔。

  当时的成本价才27000港币每平方尺,现在看来是实在太低了。仅今年3月份拍卖的商业地皮价格,已经达到了34000多。

  黄廷芳也立即表露出兴趣的说道:“确定是出售?泰富集团还挺重视这个项目的,地皮拿到半年时间出头,就开始奠基开工,居然现在又拿出来出售。他们连铁行大厦都已经出售,难道不准备将远东金融中心作为总部大厦。”

  黄志祥说道:“确定是出售,我已经咨询过泰富集团的人。林正杰本来就擅长炒楼,恐怕也是想大赚一笔。所以这个项目可能不便宜!”

  黄廷芳当机立断的说道:“那就去正式接触一下,我们若是投资,可以以信和地产和黄氏家族的合资来投资。比起尖东,金钟这个地区的商业地产更有投资价值。”

  在今天的众多地产商会议中,大家都看好金钟这一区域的商业楼宇,所以黄廷芳自然很想投资远东金融中心大厦。

  这个地盘就在‘金钟二段地铁站上盖’的北边,还是滨海地段,更加的理想。

  ‘金钟二段地铁站上盖’的补地费是18.2以,看似地价仅2.6万每平方尺;然而实际上,这是因为地铁公司已经占了一部分权益,即前面的土地也非常昂贵,让地铁公司已经占股不菲。

  补地费是给港府的,港府将地铁站上的土地拨给拨给地铁公司,并不是免费的。否则政府的开支就没有着落了,而且地铁公司也是一个独立运营的企业。

  所以‘地铁二段站上盖’的土地费用,实际上单价是3.5万平方尺以上。

  “好”

第170章 【好事连连】

  5月29日,星期五。

  泰富集团的会议室里,黄廷芳、黄志祥父子正在带领手下的人,翻阅‘远东金融中心’项目的资料。

  当初泰富集团拿到远东金融中心大厦的地皮后,立即成立了一家公司来管理这个项目,泰富集团已经为这个项目支出10.2亿港币。

  黄廷芳父子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泰富集团要价15亿港币,他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

  ‘金钟二段地铁站上盖’项目的补地费是18亿港币,但各大地产商并不是买下全部股权,因为地铁公司还要占部分股权,再加上两幢大厦的建筑费约10亿港币的话,实际上整个项目是超过30亿以上的。

  而如果信和地产买下‘远东金融中心大厦’,首先就要支出15亿的购入费用,其次后续建筑费和杂费预计还需要3亿港币。这就相当于,远东金融中心此时的价值是18亿港币。

  远东金融中心的总楼面是54万多平方尺,是‘金钟二段地铁站上盖’的一半多一点点(双子大厦104万平方尺的楼面)。

  总体来说,远东金融中心的单价,还是高于‘金钟二段地铁站上盖’。

  黄廷芳询问陈伟忠道:“陈生,这个项目已经开工四个月时间,工期方面是否有拖延的地方?”

  整个‘远东金融中心’计划是18个月封顶,明年年底(1982)基本完成竣工,1983年正式投入使用。

  在施工的速度上,和当初‘康乐大厦’不相上下。

  陈伟忠说道:“黄生放心,目前工期都是按照计划中实施的,没有一天的拖延。我们一开始也想的是,租金上涨得厉害,要抓紧时间进行竣工。”

  黄志祥好奇的问道:“那你们为什么现在又售出?”

  虽然泰富集团说的是调整投资战略,但这个还是非常模糊的。

  陈伟忠平静的说道:“公司有重大投资战略,所以这个项目打算出售。”

  黄廷芳、黄志祥顿时思索起来,泰富集团的重大投资战略,不会是收购哪家企业吧?

  过了一会,林正杰亲自来到会议室。

  林正杰大方的说道:“黄生,看得怎么样,是否满意?”

  说实话,远东金融中心大厦如果留在手里,泰富集团也能收购港灯。而香港写字楼在1982年受到打击后,在1987年也能恢复至1981年的巅峰。

  只可惜,林正杰的财力不济,否则他也不想将中环名厦卖掉,以后基本都买不回来了。

  黄廷芳笑着说道:“各方面都非常的满意,就是价格有些吃不消啊!”

  林正杰回应道:“若不是我们缺钱,又怎么会出售这样一幢中环的名厦,所以价格没有少的余地了,还请两位黄生见谅。说实话,若不是我的财力不济,这样一座大厦留着自己家族收租,我这世世代代都不用愁了。”

  中环的大厦本来就稀缺,更不要说名厦,所以大厦交易从来都是不缺买家,特别是地产旺盛时期。

  黄廷芳心中已经笃定,泰富集团可能有大动作,所以打算套现这幢大厦。

  当然,这些事情实际上他不是很关心,眼见林正杰态度坚决,黄廷芳说道:“好,待我们父子回家好好和公司的人讨论一下,一定尽快给泰富集团答复。”

  林正杰点点头,说道:“没问题!”

  送走黄氏父子后,林正杰露出会心的笑容,他能看到黄氏父子对这座大厦的眷恋,相信这笔交易下个月一定可以达成。

  说起来,林正杰猜的不错,黄廷芳认为‘远东金融大厦’和他很有缘分,如果换做是他来操盘,他也会弄成金色外观,傲视维多利亚港两岸。

  回到办公室不久。

  韦理来拜访林正杰,他告诉林正杰一个消息。

  “林生,我从港府那边听到一个消息,中巴在北角的两个车厂已经划分为‘重建区’,即不需要一分的补地费,便可以兴建商业、住宅性质的楼宇。”

  北角那个地区,商业和住宅性质不会分得那么严格!

  事实上,九龙仓旗下公司‘香港电车’的铜锣湾总厂原址,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也是被九仓管理层规划的是住宅楼盘。直到包氏家族入主后,才发现这块土地开发商业的性质更加远大,便终止了原来的规划。

  而中巴北角的两个车厂地皮,足足30万平方尺,只要林正杰愿意,甚至可以开发成全部商业;当然,这也不合理,毕竟北角不是中环,开发商业也得有发展前景才是。

  不过这两幅地皮,在前世时开发成了商业和住宅的综合性质,商业部分还有叫做‘颜成坤广场’,就是纪念中巴创始人颜成坤。不过开发商确是太古地产和中巴公司,实则是便宜了太古地产。

  林正杰说道:“这个消息什么时候披露?”

  韦理说道:“预计很快,6月初就会公开,届时中巴的资产值一定大增。”

  林正杰点点头,随即思考起来,他原本的计划是高价卖出。不过伴随着泰富集团实力强劲后,他的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想把这些地皮作为‘储备地皮’。

  等到八十年代中期后,让泰富集团和中巴或九巴进行合作开发,一个出资金一个出地皮,双方都能获利。

  毕竟如果中巴现在出售者两幅地皮,固然可以获利6亿港币,但如此多的现金流,出了分红外,也不好做其它的事情。

  “看来泰富集团收购两家巴士公司,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

  韦理说道:“非常的划算!目前中巴的净资产在12亿以上,九巴的净资产恐怕更高,能达到15亿以上。泰富集团介入收购时,代价是最小的阶段。”

  林正杰点点头,随后陪韦理聊了一会,他便起身告辞。

  两人算是在中巴合作一年多,韦理是中巴的董事局主席,实际上不负责经营。而泰富集团则直接介入中巴的经营,拥有实权。

  韦理离开后,林正杰露出一个会心的笑容。

  收购中巴、九巴是真的很划算,这两家企业总计有近100万平方尺的土地储备(所有车厂),同时还有着稳定的年收益(巴士业务在八十年代最高可以获得年盈利1个亿,整个香港差不多2亿左右)。

  更重要的,林正杰可以操控这两家企业,继续投资,发展壮大。

  这些子公司紧紧的围绕着泰富集团,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系。

  下班前,林正杰来到亚洲证券公司,今天是维港投资套现的第四天,林正杰要亲自监督和查验。

  毕竟维港投资是林正杰的‘核心财富’、‘隐藏财富’,他是非常重视安全的。

  这一次维港投资完成证券套现后,相当于有近20亿的现金流,所以以后的投资便是多元化发展;同时,马雅文也不再全部知晓投资渠道。

  维港投资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投资公司,不过这几年主要是投资证券和黄金,避开不了马雅文这个女人。

  “今天恒生指数已经1680点,打破了今年2月份和去年11月份的记录,预计下个礼拜应该能突破1700点了吧!”马雅文高兴的说道。

  股市火热,她也是受益者。

  林正杰说道:“反正不会跌落1600点以下了,毕竟市场上各方面都达到顶峰,估计要旺两个月时间。”

  马雅文笑着说道:“那正好,你能有条不絮的撤出我这几天研究了一下,发现美元升值的潜力是真的很大。里根总统上台,大幅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并喊出口号——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怕是就是希望通过美元地位,来解决通货膨胀等问题。”

  美元的利率提高,意味着美国收益更高,会造成资金回流美国,然后造成美国投资旺盛。哪怕是香港,也跟随美国提高利率,也是香港经济好的一个证明。

  当然,提高美元利率会因为估值过高造成巨大的贸易赤字,所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有美国人逼着日本等五国签署‘广场协议’。

  林正杰说道:“反正买美元就对了,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

  香港不止他一个聪明人,利孝和的夫人利陆雁群此时就在变卖联合汽水厂,将业务卖给‘杨协成’,地皮卖给了佳宁集团,利陆雁群则获得现金流,后续会投资美元。

  而林正杰的维港投资,最近也开始在逐渐买入美元,存入美元账户。预计到年底,维港投资的20亿会全部买入美元,存进各大银行里。

  “对了,你想不想换大游艇,我来帮你办这个事情!”马雅文热情的问道。

  林正杰的游艇只有16米不到,不算大,现在有那种20多米,甚至30米的超级游艇,拥有三层甲板,和宽敞的内部空间,举行PARTY非常的合适。

  知道林正杰喜欢游艇生活,开PARTY,马雅文也是主动问询。

  “行,有合适的就买,晚点我给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