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181章

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乖乖!

  请假条

  今天飞回重庆,没发码字。明天八千字补上。请假一天。

第273章 热泪盈眶

  映入常校长眼帘的新闻标题是:

  《顾陆|以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

  这标题起得也太夸张了,常校长再一看[来源:新夏社网],官网定的调子啊!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校长点开新闻。没错,是这个味,太正了。

  官媒的文章,特别是视角拉这么大,开头看不出顾陆的影子是应该的。

  [在推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青年是根本动力。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拥有更新颖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完成时代的责任。

  如今,作家群体中,年龄较小的“90后”率先登场。

  顾陆,是一位“90后”,2012年进入重庆第八中学。从高中生涯开始,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之下,他更努力的进行创作。

  《聊斋新义·双灯》荣获蒲松龄短篇文学奖,《小王子》销量突破八十万,成为千禧年后最畅销的童话作品。《平面国》销量突破五十万,成为销量最佳的科普作品。

  如今已成为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今年5月创办的校刊《少年》,开刊文《少年中国说》更是展现出现时代的青年,新的风采。

  他说“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他说“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顾陆说”是90后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世界都讲究按资排辈,作家圈更是比较明显的地方。顾陆代表作是有了,但年龄太小。

  现在新夏社认定“国内文坛中流砥柱”。一句评价,可抵十年资历。

  常校长本来是站着弯着腰操作鼠标,但看完新夏社的文章,要扶桌,慢慢坐下。

  歇会,因为他担心自己太激动一下子厥过去。

  他万万没想到,原本只是想顾陆做一颗子弹,配合上级方针,在合适时射出。

  没曾想顾陆变成了“小胖子”,你若问什么是小胖子,就是小男孩和胖子组合。

  常校长虽未来得及看《少年中国说》,但就文中列出来的几段,足以让五十多岁的常校长,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

  “难怪,难怪顾陆这么小的年龄,对社会的科技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原来他真的是为中国复兴而学习!”

  很好,常校长就自动忽略了,实际上顾陆并没怎么学习。

  不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2012年进入重庆第八中学。从上高中开始……”学校上新夏社了。

  现在不是上重庆电视台新闻的事了……

  伴随着官媒的报道,《少年中国说》被大范围转载。

  带来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呢?现实的反馈也非常明显。

  搞一件现实的事情来说,钢城实验校里。

  钢实是很有趣的一所初中。

  你要说师资力量,也比不上顾陆就读的三十七中初中部。

  但钢实却是渡口区唯一一个可以保送学生直升大学的初中。

  所以很难给这学校找个定位。

  “张洪你真的碉堡了!”

  初三的张洪一走进学校,班上全部同学都轰动了。

  他往下看了看,“你骗人,明明没有爆。”

  “?”同学一时没反应过来。

  再想问什么事,班主任就来了。班级里瞬间就老实了。

  “张洪,现在去校长办公室一趟。”班主任说。

  校长办公室?一个学生去干什么,张洪非常懵逼,且有点害怕。

  “放心,是好事,你的文章上《少年》了是不是?”班主任问。

  “没错。”张洪点头。

  “那就对了,”班主任说,“据调查,你是《少年》首刊里唯一的初中生,校长是想夸奖你。”

  虽然张洪也觉得自己很牛逼,但动静这么大吗?连校长都惊动了。

  “我要带上校刊吗?”张洪小心翼翼的问。

  “你有《少年》?”班主任愣住。

  这什么话,张洪点头,“过稿了,就寄给我了一本。”

  “带上带上,必须带上。”班主任感叹班上孩子的幸运。

  《少年》首刊只印了一千多册。

  刊物社事先谈好的重庆高中们,就分走了七百多册。

  剩下的伴随着互联网的轰动,早就被“瓜分”,许多外省的高中校领导是托关系找人脉的弄一本。

  伱要问外省的高中拿《少年》作甚?原因很简单,因为八中校刊事件,要被国家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当标杆了。

  高中不跟着国家走,那跟着谁走?因此必须找一本原刊来学习。

  好比钢实的校长就想搞一本,可根本弄不到。

  张洪跟随着班主任离开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让他感觉自己到达了巅峰。好的,《少年》的含金量,在此刻被具现化。

  除此之外,被具现化的还有常校长的仕途。

  “好好好,没问题。要十本《少年》……我尽量,尽量。这也没办法加印。”

  当然没办法加印,物以稀为贵,常校长太懂了。

  “保证完成任务,我没问题。”

  “采访的话——顾陆同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

  “要为顾陆同学在两年后提供保送,关于这一点,复旦大学也说过。”

  “《少年中国说》有可能会上参考消息?”

  第二天常校长接到了非常多的电话。

  有市教育部门的,还有国家宣传部门的,也有各地大学。

  身为作家,顾陆还并未达到被大学哄抢的地步。但《少年中国说》都是官方盖章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哄抢还等什么?

  当然也有媒体,《参考消息》是什么样的新闻报?是广大群众不怎么熟悉,但公务员无比熟悉的新闻报纸。

  创立之初,目的是什么?是教员说“见世面”。

  忙碌,非常忙碌,已经到下午了,但连早中饭都没吃。

  他都和胡主任一样忙碌了。

  不过这才真的是忙碌,并快乐着。

  互联网上的动静是看的见的,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少年中国说》一样在狂奔。

  而发生的另一件事,加剧了热度,也是表明影响力开始从线上转移到线下。

  发生在北京。

  好的作品对人是有绝对吸引力的。好似作者都很喜欢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

  同样,看见了好的文章,也感觉和猫挠一般,想快点分享。

  这样的人包括中戏的校长。他拿着演讲稿,左看右看不满意。再转念一想,哦原来不是对稿件不满,而是没读到想读的。

  什么是想读的?早上在新夏社刚瞧见的少年志气!

  想了想,校长宋思源决定改一改。

  上过中戏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吧,五月份下旬有著名的“五月青春艺术节”。中戏也不愧为是电影大学三巨头之一。活动包括歌手大赛、歌剧进校园、体育大会等等项目。

  啧啧,都不敢想象中戏学生吃得有多好。再加上昌平校区去年十二月份投入使用,因此在新校区的首次举办,也有“纳新”的含义。

  五月青春艺术节期间,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的学子,有上万的外人来观看。

  可想而知,今年的青春艺术季是什么场面。

  “本来我想考中戏的,可惜我爸不准。”穆雪唉声叹气,“你看看我这长相,你再看看我这气质,如果出道的话,肯定……”

  “肯定混不出头。”兆茗茗接话。

  穆雪瞪大眼睛,“我长得不行吗?”压低声音又怒气冲冲,大概是被窝放屁的感觉。

  “你前胸和后背都没什么区别。”兆茗茗不咸不淡开口。

  绝杀!穆雪小声嘀嘀咕咕着省布料和还在发育等话语,一时之间兆茗茗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两人专门跑来看五月青春艺术节,有钱人家的孩子,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哪有热闹往哪凑,兆茗茗还挂着摄像机。是索尼 HDR-PJ590V。

  今日整個昌平校区都充斥着欢笑。

  当然并不是新校区的所有中戏学生都参加了,君不见宿舍楼里窝着好多哥布林。

  阳光、青春、人山人海,对“哥布林”都是真伤。

  比方说萧乾,专业方向是戏剧史论与批评。他就属于没躲好,被社牛的宿舍兄弟拉出了宿舍。

  “你说你天天在宿舍有什么意思?要多结交校友,毕业了才有路子。”

  别的不说,光这一点,社牛兄弟说的没有错。

  “还有,你写的《风神疾》剧本非常好啊。之前戏剧社排练了赢得了不少赞赏。”

  “快点快点,别又说身体不舒服,跟我走。”

  连拉带拽,萧乾出门了。那弯腰的姿态,那丧丧的表情,那茫然的双目,都表达着不习惯。

  因为社牛的特殊属性,我们可以把社牛叫做“哥布林杀手”。

  今日是闭幕式,也是颁奖典礼。地点是在花园长廊,背靠着五星红旗。

  碍于没主席台,因此领奖台都是临时搭建。

  首先歌手大赛的大奖是被舞剧表演系的学姐拿到了。

  同学们掌声如雷。

  “学姐真的好帅气!弄得我也想唱民谣了。”兆茗茗目不转睛。

  “你是喜欢民谣吗?那那是馋学姐身子,下贱!”穆雪说。

  “谁说的?”兆茗茗反驳,“民谣我是真喜欢。”

  “上次你不是说想成为作家吗?”穆雪说,“我还给你要来了我表弟的签名,怎么这么快就变卦了?”

  “咳咳,我没有写作的艺术细胞。”兆茗茗解释,“但我认为我的嗓子是真有天赋。”

  “没错,有天赋,你唱歌跟女鬼索命一样。”穆雪道。

  是这样的,穆兆二人组,就是互相拆台的好闺蜜关系。

  歌手最佳氛围奖

  歌手最佳人气奖

  歌手最有潜力奖

上一篇:五行劫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