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84章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找来家的人,并不是要依靠他们的声望拢络人心。别说一个来守顺的族人,就是来守顺自己的声望,也远比不上大宋的一纸官告。杜中宵的目的,是自己手里有这么个人,日后争夺唐龙镇时,方便跟契丹和党项打笔墨官司。从来守顺叛入党项时起,来家在唐龙镇的统治其实就已经瓦解了。

  嘉舒、克顺等蕃部跟香布的部族一样,靠近火山军汉地。党项破丰州后,那里的蕃部东迁,进入这些小蕃部的地盘,七族成了十四族。新来的蕃部跟旧蕃部既有融合与合作,也有战争。丰州被攻破,府州折家对这些蕃部不闻不问,他们不得不周旋在大宋、契丹和党项三方势力之间。

  来中平在与党项战事的时候,与家族失散,到了火山军附近,依托在小蕃部之下。最近营田务招募民户,他跟一些这些部族的边缘人员一起,进入了火山军。

  早在庆历四年的时候,范仲淹便曾上书朝廷,让府州和火山军招募这些小部族,保持对唐龙镇的影响力。事情已经过去两年,直到现在,才在杜中宵手上真正去做。

  听香布仔细讲了最近进入营田务的蕃部人员的情况,杜中宵道:“你举族内附,来得又早,正该抬举你。反正现在你的族人大多已经编户,今后便不必再管族内事务。这两日我上书帅司,给你补个一官半职,把这些进入营田务的蕃人管起来。以后凡有蕃人投靠,都由你管辖,等他们熟习汉话,适应了营田务的生活之后,再编入村落。此事马虎不得,你要用心做事。”

  香布听了,大喜过望,急忙道谢。这些日子在营田务做工,那些官员什么待遇,他都看在眼里,早就羡慕不已。一样是做事,官员既有营田务发的工钱,还有俸禄领着,酒肉不缺,哪里是自己这种蕃人小首领可比的。官员生活不宽裕,那是跟谁比。与中原地区的富户比起来,下层官员的日子窘迫,但跟蕃人比起来,那就是天上地下了。

  杜中宵又道:“这个来中平,以后会有用处,你要用心照看,切不可有闪失。来家是原来唐龙镇的首领,有属下,但仇人更多,小心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生事。”

  香布笑道:“官人多心了。自来守顺带着族人叛入西境,来家便泯然众人,哪个还正眼瞧他。现在来中平就是个普通的蕃人,一样要替人做工,为人放羊牧马。”

  杜中宵道:“小心些总是不错的。这一带的部族,好多都分散各地,有属西境的,有属契丹的,当然还有心向朝廷的。纵然你们蕃人不生事,难保昊贼与契丹也不生事。”

  香布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蕃部势力分散,成不了大事,但他们背后党项和契丹的势力,却不可小视。现在虽然三国讲和,边境的形势却错综复杂,谁也说不出会出什么事。

  看着香布,杜中宵心中暗道惭愧。这个蕃人小首领还真是实诚,自己一说,他便心领神会。却不知现在杜中宵的做法,同样也是准备借助蕃落生事,香布却一点不向这方面想。

  面对这样的老实人,杜中宵有些不忍心让他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却又没有办法。现在到营田务应募的蕃人,都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以部族内附的只有香布。自己确实需要这么一个人,帮着自己管理内附的蕃人。蕃人和跟汉民是不同的,不只是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部落村落只差一个字,组织形成却迥然不同,生产和生活大不一样,来营田务的蕃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前来应募的蕃民,要先在香布那里适应一段时间,学会了语言,适应了营田务的生活,才会正式编入营田务。如果真接编户,由于种种不适应,会给营田务带来各种麻烦。

第67章 带你看炮

  张岊停住马,看着片片雪花飘落,周围群山苍茫,不由皱紧眉头。沉默一会,问身边亲兵:“前面离董家寨还有多远?若是赶不及,我们便选地方安营下寨。”

  亲兵叉手道:“回都监,董家寨尚有数十里路,兼且山路难行,今日难以赶到。不过向西十里之外便可出山,有火山军新建的营田务,可以到那里歇。”

  张岊道:“正要到火山军去,与那里的新任知军尚议边情。好,不去董家寨,去营田务。”

  一众将士应诺,纷纷传令,改变方向,转向西行。

  牧场附近,杜中宵穿着一件皮袍,站在小山坡上,看着山下陶十七和十三郎一众人摆弄火炮。

  营田务已经初具规模,各种事务都已经走上正轨,就连火枪的改进也遇到了瓶颈。经过近一年的折腾,火枪的形制基本定了下来,点火率稳定在七成以上,不影响使用了。没有实战,现在的火枪也就失去了改进的方向,再继续折腾意义不大。这个时候,杜中宵能腾出精力来搞火炮了。

  火炮比火枪简单得多,由于杜中宵自己官职的关系,才放到了火枪后面。利用寨堡占地盘,火炮比火枪更加有用,也紧迫得多。好在有了火枪的基础,相对简单了许多。

  随着一声闷响,黑烟升起,弹丸射在数百步外的土堆上。周边的山林里,野兽野鸟乱飞。

  杜中宵并不知道现在技术的火炮应该打多远,有多大的威力,只能试出来什么是什么。这个年代最常见的火药,又称为焰硝,其实是以发烟点火为主的。此时已经用于军用,沿边贸易中,焰硝是严禁流出境外的。根据记忆,杜中宵改良了配方,成为了黑火药。不过杜中宵一直怀疑,配方还不精确,只是没有精力去仔细试验,只能用着再说。他记得,火药还有什么混合均匀、颗粒化等路线,都留待以后。

  雪花落下来,打在脸上凉凉的。胡天八月即飞雪,火山军虽然还没到那种程度,一进入九月,第一场雪还是落下来了。边地苦寒,杜中宵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远处的麦田已经一片青色,雪花落在上面,慢慢点缀上一片一片的白色。上午的时候,杜中宵特意到麦田看了看,还专门问过南边晋州来的老农,能不能安全越冬。得到肯定的答复,才放下心来。

  买麦种的时候,杜中宵特意从晋州一带雇了几户人家,到营田务指导种麦。现在看来,自己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火山军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靠北,若不是群山环绕,根本种不了冬麦。自己记忆中的那点农业知识根本就不够用,这些老农的农业经验非常宝贵,能够掐准种和收的时间点。

  正在这时,一骑快马在漫天雪花中从西边奔来。到了杜中宵所在的山坡上,骑士翻身下马,快步跑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小的是巡检兵士,西边山里来了一队兵马,言是都巡检使张都监。小的们不敢自作主张,特来禀报知军。”

  杜中宵一怔,猛地醒悟过来,已经到了深秋,要防备契丹人的侵扰了。秋高马肥,游牧民族把牲畜赶到了越冬地,无事可做,经常四处抢掠。不只是会到宋朝境内,就是在契丹境内,各个部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到了这个季节,沿边州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防秋。前些日子,为了防秋,杜中宵跟岢岚军的张岊和府州的折可闵,有许多公文往来。

  随着营田务的兴建,大量山里蕃人前来应募,杜中宵初步建起了一个情报网。群山中的蕃部,从西北的唐龙镇,到东北的宁边州,火山军对蕃情掌握得比较准确。据杜中宵得到的情报,过些日子,等到黄河冰封,宁边州的契丹人会渡河攻击河西的蕃落。现在唐龙镇一带的蕃部,多在向火山军靠拢,想借宋朝的力量躲避契丹人的抢掠。契丹人还没有胆子来攻击两千驻军的火山军,杜中宵只是加强了巡视。

  张岊是麟府路驻泊都监兼沿边都巡检使,驻地在岢岚军。到了这个季节,要带兵巡边,经过火山军一直到府州去。在府州修整一段时间,在春天原路返回,刚好把边境巡视一遍。

  府州是藩镇,治下以蕃人为主,军权受到限制。张岊是府州人,但并是不折家部将,他以战功迅速升迁,明镐举荐他为沿边都巡检使,已与折继闵平起平做。折家作为藩镇,只能指挥蕃兵和乡兵。麟府路的禁军和厢军,是由并代路钤辖兼任管勾麟府路军马事统一指挥,下面部将主要有都监张岊、部署王凯和折继闵,其中折继闵指挥编入禁军和厢军序列的蕃兵。

  与党项的战事平息,折继闵的地位下降,在边事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张岊从岢岚军来,这一带与他共同决定边事的,只能是杜中宵。虽然官职较低,杜中宵怎么也是总揽一地的知军,统管军政民政。

  吩咐陶十七等人停住,杜中宵带了十三郎等几个随从,前去迎接张岊。

  向西行了数里,就见在山脚下,约有数百兵士。杜中宵住马,派人前去通禀。

  雪花中的天空一片昏间,也看不出时间,张岊的心中有些焦躁。在他的印象里,这里数里内一片荒凉,只有董家寨一地可以驻军。新任知军杜中宵在这里搞营田务,也不知是个什么样子。数月时间,最多也就几个村落,数十人家,怎么能招待得了自己五六百兵马。

  张岊巡边带的粮草不多,全靠沿途补给。这一带哪里有堡寨,哪里有蕃部,张岊都烂熟于胸,一般不会出意外。这次是因为偏头寨被废,那一带的蕃部被契丹人逼迫逃亡,才如此窘迫。

  得知杜中宵亲自来迎,张岊吃了一惊。遇到火山军的巡边士兵不奇怪,这么短的时间,杜中宵能够迎上来就让人惊奇了。吩咐了部将,张岊打马上前。

  见到前面一个少年官员,张岊知道是杜中宵,上前叉手行礼。

  杜中宵回礼道:“都监远来辛苦。不巧今日下雪,大军不好在野外逗留。离此不远,是本军的一处牧马地,都监可带手下兵马,去那里歇息。”

  “牧马地?”张岊心下疑惑,什么时候火山军还有地方专门牧马了?也不好问,与杜中宵作别,回去安排兵马,由杜中宵带来的人做向导,向不远处的牧场行去。

  雪越下越大,已经不适合行军,张岊收中焦急,问身边的杜中宵:“知军,牧马地还有多远?这般大雪,大军行进艰难。若是太远,便就在此地扎营便了。”

  杜中宵道:“一两里外就是了。都监稍安勿躁,牧场虽然房屋不多,但燃料充足,又有粮食,足够大军驻扎。我看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到了牧场好好歇息一番才好。”

  话单刚落,那边陈勤已经带着牧场的人迎了上来。漫天雪花中,露出房屋的影子。

  张岊出了一口气,一转头,看见不远处趴着两根巨大的铁管。一时好奇,问杜中宵:“知军,那里怎么有铁堆着?这样大铁,着实罕见。”

  杜中宵笑道:“那是我新制的火炮,犀利非常。知军如急着赶路,明天我带你看放炮。”

第68章 有好酒

  “放炮?”张岊摇了摇头。这个年代的砲是石砲,其实是投石机。这两根大铁管怎么放砲?张岊想不明白,也懒得去想。雪地里走得久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找到宿营地。

  走不多久,就看见树木围起来的栅栏,听见大雪里的马嘶声。

  杜中宵对张岊道:“前边就是牧马地,有几处房屋,是牧马人住的。都监可与我歇在那里,全军在附近扎营。离此不远有条小河,因是从地底流出来,并不结冰,可以取水。”

  张岊点头,吩咐部将跟陈勤的人一起,查探周围地形,准备扎营。牧场只有几间住人的房子,张岊所部数百人,还是要在外面扎营。

  见到眼前出现两排草屋,在风雪中分外显眼,张岊出了口气。没想到一年不来火山军,这里发生了这么大变化,连专门的牧马地都有了,甚至建了房子起来。

  纷纷下马,杜中宵把张岊一行让进厅里,吩咐十三郎带人去准备热茶。

  看着十三郎离去的背影,张岊道:“好一条大汉,若在军中,必然是一员猛将。”

  杜中宵道:“这人是十三郎,本是我在宿州为官时治下的农户,见他勇猛,带在身边。”

  张岊点了点头,连连赞叹。他出身低微,因为勇武被选为牙将,与党项之战中屡立战功,一路提拔为礼宾副使,官至都监。自己经历的原因,对十三郎这种猛将苗子特别有好感。

  大宋立国数十年,不乏从小卒升至高位的将领,张岊如是,现在真定路都部署狄青也如是,在禁军中并不罕见。这跟宋朝的军制有关,从制度上,宋军比较注重依据战功选拔将才。天下军兵,凡身材高大勇武有力者选入禁军,禁军再进行选拔,优秀者入上四军。上四军是第一等精锐,所谓首战用我,参加的战役极多。其中的小卒,只要在战场上立功,便被擢为小军官,再依次晋升。现在的管军大将,有一半就是这样从小卒升上来,这是宋军的一个特点。

  有时候杜中宵想,宋军的这种选拔制度,按前世的说法,是非常合理的。名将不问出身,只要敢打敢拼,就有出头的机会。而且没有天花板,在军中可以一直升到最顶层。然而最大的问题,是禁军小打小赢,大打大输。一两千人的战斗,禁军不管是对契丹还是党项,大多都处于上风。但几十万人的决战,禁军大多都会一败涂地。对于精锐禁军来说,战斗力不是问题,组织与指挥的能力肯定是有大问题的。这是从五代军阀时期传下来的胎里病,过于注重个人勇武,军功过于注重战阵杀敌,而对于组织和指挥能力重视不足。当时代变化,从军阀混战转变为大统一王朝的国战,便处处不适应。

  五代时候,军阀要生存,大头目有自己的精锐亲兵,小头目也有自己的精锐,都是精挑细选,首领有绝对的权威。合到一起作战,只要上下首领同心同欲,便纪律严明,所向披靡。如果意见分岐,战事往往根本组织不起来。到了大一统王朝,这种小集团被限制,整个组织便涣散了。

  一千年前,秦国依靠军功爵制和以首级计功,混一六国,这给了后人很多错觉。秦国的成功,更多的应该归功于其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其次才是战意盎然的士兵。秦军的中高级将领,也很少从普通小兵中选拔,而更注重将才。组织和指挥能力,在高级领中,是比个人勇武更加重要的因素。

  哪怕对党项战败,宋军中也不乏猛将,但能够指挥大规模战役,又有人望的,确实没有。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这是杜中宵面对宋军,直觉中就感到不靠谱的。现在一些管军大将,不说靠家世升迁,根本不能上战阵的,就是凭着军功升上来的,很多也是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筹全局。用前世的话来说,就是不乏好连长好团长,但是没有好指挥好司令。

  杜中宵很喜欢十三郎,但在他没有学会组织战事,指挥战役之前,还是做个随从好。

  在厅中落座,张岊奇道:“咦,这里面倒是温暖如春。”

  杜中宵道:“此地石炭不缺,屋里建了火道,外面烧着炉子,自然温暖。”

  张岊听了喜道:“既是石炭不缺,可发些到军中,让将士们烤一烤火。他们从雪中下山,这一路冻得惨了。烤了火,再烧些热汤,安心过上一夜。”

  杜中宵摇摇头:“都监不知,石炭是有臭气,用来烤火,一个不小心就会中毒而死。只能在帐外点些火堆,让军兵烤火,身上热了再入帐歇息。”

  河东路煤炭到处都是,冬天烤火可能中毒时有传说,张岊也有耳闻,也不坚持。吩咐亲兵,各军组织在帐外烤火,轮流当值。他们带得有粮食,搭起营帐后,埋锅做饭。

  杜中宵道:“牧场养得有羊,我这里选十只,宰杀了分到军中。羊肉虽不够吃,煮成汤分给兵士也是好的。这种天气,喝上一碗热汤,暖暖地歇息一夜。”

  张岊没见过这种吃法,说了一句麻烦,并不坚持。军中吃饭一向讲究简单快捷,有肉要么是大块煮熟,要么烤了吃,哪里会费许多功夫。

  杜中宵精打细算惯了,宰一只羊,那是从皮毛到骨头,一点都不浪费。几个月间,羊肉汤已经在火山军普及,几乎处处皆有。人多一点的地方,就有人专门卖羊汤。家里宽裕一点的人家,都是煮好了黄米饭,到外面买一碗汤,浇在米饭上,既顺口又有营养。

  身子暖过来,杜中宵吩咐上了酒,对张岊道:“火山军地方贫瘠,不产米麦,以前米麦酿酒,价格不菲。这几个月这里学了中原的法子,用高粱、荞麦等粗粮酿酒,价钱便便宜很多。这酒有力气,正适合这种天气饮用,都监尝一尝。”

  张岊端起碗尝了一口,连连赞叹:“好酒!好酒!用高粱、荞麦酿酒,怎么没听过这法子?中原产白酒,我也尝过,与边地并没有区别。”

  杜中宵笑道:“我家里原是卖酒的,这法子本是自家秘法,渐渐传开。北地盛产高粱,再用米麦酿酒着实不值,不如这个法子。这一带地方贫瘠,不少地方只能种高粱粟米,省下米麦来吃。”

  张岊听了啧啧称奇。不过他是将领,不管地方事务,也懒得问杜中宵具体的方法。

  陈勤安排了驻军事宜,回到厅里,安排牧子们端了一大盘熟羊肉来,叉手道:“官人,晚上用些什么菜肴?备的有熟羊肉,只是冷了。刚杀了羊,还有些雪花羊肉,不知如何收拾。”

  杜中宵道:“你备个铜锅来,我与都监吃些涮羊肉,慢慢说话。”

第69章 打出去

  张岊看着眼前的铜锅,中间烧着火红的木炭,一周都是浓汤,旁边放了几盘切好的羊肉,对杜中宵道:“原来还有这种吃法,以前倒是未见。”

  杜中宵道:“羊肉煮了来吃,等到冷了其实有些膻气,要趁热吃才好。要煮好羊肉,不只是要选好肉,还要选好水,煮得极烂才好入口,耗时太久。不如这样,简便易行。”

  这边说着,陈勤指挥牧子,又端了几小碟酱菜,无非醃黄瓜、糖醋蒜、咸芥菜之类。最后,又上了几样青菜,这个季节也只有菠菜、牛肚菘、藕片等少数几样。牛肚菘杜中宵看着有些像不结球的白菜,只是这个年代没有白菜之名,也认不真切。

  张岊没想到会这么丰盛,看着陈勤带人一样一样端上来,眼睛都瞪圆了。

  最后,陈勤端上几样发好的菌类,又端了两盘豆腐皮上来。

  其它的张岊都知道是什么,豆腐皮却是第一次见,指着问杜中宵:“知军,这是什么?好似面食。”

  杜中宵笑道:“这是豆皮。黄豆打磨成浆,煮熟之后,上面会有一层油皮,一层一层揭下来,便是此物。此物晒干极耐储存,经久不坏,行军时也是一道好菜。”

  张岊听着好奇,夹了一片,在肉汤里涮得熟了,放到口里咀嚼一会,点头道:“味道不错。”

  那边陈勤看见,忙道:“小的该死,忘了上蘸碟。”

  一边说着,一边让牧子端了油碟上来。都是用上好的芝麻酱调成,里面加了蒜茸、香菜、葱花等诸多调料。这才是这个年代所未见的,吃涮锅的真正好东西。

  杜中宵笑着对张岊道:“地方偏僻,时间仓促,都监莫嫌简陋。”说着,夹了一片羊肉片,在锅里涮得熟了,在蘸碟里蘸上酱汁,放进嘴里。

  张岊学着杜中宵的样子,又夹起一片豆腐皮,在蘸碟里蘸了,放进嘴里咀嚼,点头道:“如此果然有味道许多。知军,这真是菽豆做出来的?行军带着倒是好物。”

  杜中宵道:“当然。此物前边营田务衙门里还有许多,到时都监带些走。”

  此时豆腐并不普及,更不要说豆腐皮了,市面上根本见不到。朝廷征集的马料中,黄豆是饲料的一种,与高粱、荞麦等杂粮是同等待遇,可见黄豆的很多用处都没有挖掘出来。杜中宵用来榨油,用来制各种豆制品,大大拓广了黄豆的用途,大多外人都没见过。

  在张岊眼里,今天的菜是极丰盛了。羊肉片涮着吃,是以前所从未吃过的味道,还有数种酱菜和绿叶菜,外面下着雪,这可是极难得。

  吃了几碗酒,吃了一盘肉,张岊出了口气,一天的疲惫尽皆散去。

  放下碗,张岊道:“知军到这里不过半年,能建起营田务,这里还有牧马地,委实让人敬佩。不知现在这里养了多少马?若是缺好马,我可以从府州军中调几十匹过来。”

  杜中宵道:“谢都监好意。北边的小蕃部来营田务投奔,献了些马来。现在本军的广锐指挥,已经补齐了战马,这里还养了两百多匹,倒不缺乏。”

  张岊吃了一惊:“有这么多马吗?知军用心了。”

  火山军并不在前线,驻在这里的广锐军虽然是骑兵,但马不齐,有不少士卒是没有马的。张岊对此心知肚明,听到杜中宵给他们补齐了马,还剩两百多匹养在这里,着实吃惊不小。

  杜中宵道:“只要有钱,马匹尽可以从蕃部买来。前些日子这里收了柴胡,我托人运到并州,全部换成现钱。几个月间,从并州运到火山军的现钱有五万多贯了,商业繁荣,税也多了起来。”

  从并州运铁钱过来,相当于发行货币,刺激民间商业,火山军的经济几个月就繁荣了许多。那几万贯钱不算什么,流动起来带动的经济繁荣,才造成火山军现在的热闹场面。杜中宵与冯原等从事并州贸易的商人商定,他们从并州回来,尽量多带新铁钱,现在的火山军一直有现钱流入。

  张岊问起火山军现在的情形,听说前边营田务已经有六百余户,又吃了一惊。照这个速度,两三年就可以再造一个火山军,而且粮草不缺,这一带的战略形势都变了。

  吃饱喝足,张岊与杜中宵坐在一起闲谈。说起周边形势,张岊道:“火山军最可惜的,是东边偏头寨已废。有了那座寨子,契丹人便就不能南下,稳定周边数十蕃部。不过此寨在知军来之前就早已经废弃了,倒怪不得知军。现在靠董家寨,虽然扼住要路,河东边数百里之地,却不免被契丹人蚕食。”

  杜中宵道:“等到来年营田务收了麦子,粮草充足,可以组织人手再把偏头寨建起来。火山军虽然军兵不多,抽出一两百人在那里驻扎,倒还不难。只是,在建偏头寨之前,我想先收复唐龙镇。”

  张岊听了吃惊不小:“自来守顺叛逃入西境,唐龙镇已经废弃,现在党项人视那里为他们境土。知军若是去收复唐龙镇,只怕要与党项人起冲突。”

  杜中宵道:“怕什么,党项人来了,打回去就是。自本朝立国,唐龙镇便是属地,来家向来都受府州辖制。现在唐龙镇已成一座空城,周边蕃部无主,来火山军投靠的不少。前些日子,有个来守顺的侄子也到了火山军,我已派人安置。有这么一个人在,送它回去重建唐龙镇,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张岊仔细想了一会,道:“知军所说,其实有道理,也行得通。只是其间要害,在建起唐龙镇来一定要守住。不只是要能防党项人,还要防契丹人,不然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杜中宵点头:“都监说的不错,最关键的是要守住。我这里建营田务,便就是要粮草充足,能够支撑数百精兵,在唐龙镇驻扎。现在丰州已破,那里离府州过远,只能靠火山军。”

  张岊看着杜中宵:“说起此事,知军甚有把握,不知用何计守住唐龙镇?”

  杜中宵笑道:“来的路上,都监说怎么有两块好大铁。不瞒都监,那是新造的火炮,用火药发射炮弹,数百步外当进皆为齑粉,最是利器。守唐龙镇,靠的就是好火药,和火枪火炮。”

  张岊哪里听过这些,连连摇头:“什么利器这么厉害?知军年幼,又未以战阵,不知契丹和党项人的厉害。他们都是骑兵,熟悉地理,来去如风,极是难斗。”

  杜中宵道:“都监安心,我也不与他们斗,只躲在寨堡里。他们若是来攻,枪炮齐发,这些人就是铁打的,也轰成残渣。明日我与都监到山上,看了火枪火药的威势,都监就心中有数了。”

第70章 试炮

  雪后初晴,阳光照在雪地上,有些耀眼。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都换了模样。

  张岊与杜中宵骑在马上,到了牧场不远处的小山坡下,看着地上的两大堆铁,问道:“知军,那就是火炮?就是两大堆铁,有什么稀奇?虽然这样大铁委实不常见。”

  杜中宵道:“且放上两炮,都监看一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