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78章

作者:安化军

  到了现在,杜中宵对官职、爵位已经不看重。到了顶峰,还看那些干什么。让自己做什么官,给什么爵位,是皇帝头痛的事。给的低了,自己不说什么,其他官员寒心。太高了,其实有什么官职,会让人觉得高呢?最高的就是做宰相,这是朝廷官员都知道的事。

  为什么这个时候到牢城营来?就是因为此时留在京城的话,不只是李复圭,还会有更多的官员来找自己。此事不但是自己明白,其他官员和皇帝也明白,大家心知肚明而已。

第126章 前路

  得到了杜中宵支持,李复圭的心情平稳下来,说起最近朝廷中的事情。道:“此次幽州一战,除了太尉几人外,立功最大的就是赵滋。他指挥大军极有条理,几乎没有犯错。战后论功行赏,赵滋应该升官才是。只是众人觉得,赵滋武将,无非加节度,官职却不宜升了。若让他做枢密使,只怕会有祸端。”

  杜中宵道:“其实枢密院里,最好是有文有武。没有文官,与中书就隔得太远,做事不便。没有武将,官员对于军事不熟,只怕做不好事情。枢密两正两副,最好是两人文官,两人武将。只是此事牵涉的太多,一时之间,只怕很难做到。”

  李复圭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枢密使应当如太尉这般,本是文官,却有武略。只是一时间,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以文改武的官员,大多已不熟悉文官事务,还是不合适的。”

  杜中宵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这是宋朝自己的官员任用问题,以后只有改正了才可以。本来现在的制度,是枢密院管军令,三衙管军政。管军令的人,当然要对军事熟悉,但武将也不合适。以前说宋朝的问题是以文御武,但世界上成熟的政权,有几个不是以文御武的?不以文御武,就会面临军阀问题,或者军队对政事干涉太深。

  文武之间如何搭配,各自如何分权制约,是个大学问。但真正带兵的,应该是武将。枢密院的事务必然掌握在文官手中,有武将配合,才是最合适的。只是一时之间,这些事情哪里能够说清楚,怎么能够让朝臣接受?只能慢慢来,慢慢改变。

  赵滋在枢密院,大略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长官,地位自然重要。说起来,他是适合升任枢密使副的人员,不过短时间只怕不容易做到。此战真正受益较小的,是三衙官员。比如杨文广等人,由于是管军政的,与军功无涉,一时之间根本没人想到。

  李复圭道:“其实最重要的,是太尉该如何。朝中官员都议论,此战之后,太尉该为宰相。”

  杜中宵笑道:“这有什么好议论的。枢密使再要升,除了宰相还有什么?当然,出朝廷到地方为官也没有什么,只是大战之后,不好如此行事罢了。”

  李复圭忙道:“太尉也以为,自己该做宰相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我根本就不管这些事情。说实话,仔细想一想,我现在也难办。政事堂里文相公和韩相公,都甚为称职,换掉不妥。没有位子,做什么宰相。可若是不升官,只怕又惹人闲话。”

  李复圭道:“那是太尉大度,不争夺官位罢了。文相公入相多年,按照常规,也该换位子了。我听人说,圣上有意外放文相公,让太尉入政事堂。只是此事,最好由文相公自己上章才好。可文相公贪恋相位,坚决不肯,是以僵在那里。”

  杜中宵道:“这种事非同小可,不要乱说!朝廷官员如何安排,圣上自有主意。”

  李复圭道:“我也是在太尉这里才说,其他地方,哪里敢多开口!”

  文彦博相对来说,贪权恋位,这话不错。而且他与韩琦一样,少年进士,又有父亲在朝中为官结下的人脉,非其他人可比。做官这么多年,文彦博在朝中的人脉,远非杜中宵可比。此次战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文彦博用些手段,杜中宵闭着眼也能想到。不过,文彦博虽然恋位,却还不至于为了位子,用卑劣的手段。这是他跟夏竦这些人的不同,小手段是有,但大节不亏。

  幽州战后,这是朝廷最大的问题。杜中宵要升官,只能去做宰相。但现在的两位宰相,文彦博和韩琦都算称职。若是为杜中宵让位,两人任何一个去相也不合适。

  杜中宵在这个关键时候,主动出来管牢城营,也是向人表明,自己无意争夺相位。正当壮年,杜中宵急着当宰相干什么。难道还能执掌天下权柄三十年?那自己要累死了。

  现在不做宰相,几年之后,还做不了?杜中宵不急。

  李复圭却不这样想。在他想来,有了此次军功,杜中宵更进一步,自己这些多年追随杜中宵的人也就有了前程。从在随州时就跟在杜中宵身边,自己这种资历的,还有几人?也就是赵滋、杨文广和窦舜卿了了几人。他们都是武将,自己不同,可是文官。

  聊了一会闲话,杜中宵道:“难得你出城一次,若是晚上无事,便就在这里待一夜。晚上我备些酒菜,为你接风。初春时节,正是难得时候。”

  李复圭拱手:“如此最好。幽州时事务繁忙,许久不与太尉饮酒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从离开河曲路,我们这些人就很难聚在一起了。说起来,还真怀念在河曲路的日子。那时想的不多,天天忙碌,却觉得充实得很。”

  李复圭点了点头。那个时候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事,只要按照杜中宵的话做就可以了。在外任,也没有什么争官夺利,大家在一起过得开心。回了京城,许多事情都变了。

  站起身,杜中宵道:“外面桃花开了,我们出去走一走,看看春光。”

  两人一起出了客厅,到了后边花园,边走边谈。

  杜中宵道:“现在朝中官员,特别是参与了幽州一战的官员,都想着升官发财。我却担心,此次禁军整训,指挥作战的事情,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很快就会被忘记了。你是粮草官,此战做得最好的,就是粮草物资。契丹四十万大军,碰得头破血流,最后饿着肚子被包围住,你功不可没。此战有许多的经验教训,你要整理一番,告诉后来人。不要只想着升官,把这些正事给耽误了。”

  李复圭拱手:“太尉说的是。回去之后,下官便招集官员,把此事做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现在我们对契丹的优势很大,但若是不注意,把军事荒废了,数十年后,就很难说了。再是强军,也要时时警醒,才能保持战力。最怕的是,大胜之后马放南山,不闻不问,就此荒废了。从对党项时的连战连败,到现在幽州大胜,可是不易。”

  李复圭点了点头:“都是太尉功劳。若不是太尉在唐龙镇一鸣惊人,哪里有今天!”

  杜中宵摇头:“说是我一人功劳,太尉亏心。此事是包括你在内的许多人,用心做事,才有了现在的结果。有今天不容易啊,不要最后胜利了,把以前的初心忘掉。”

第127章 该让而让

  衙门不远有一处桃园,此时花开得正艳,如同粉色的海洋。有蝴蝶,有蜜蜂,在花间忙碌不停。杜中宵站在桃园旁,看着一处花海,没有说话。

  从庆历二年登第,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想起这二十年官场,杜中宵感慨不已。说心里话,自己独创的东西不多,大部分成绩,都是把前世的知识,移植到这个世界换来的。惟有最后幽州一战,是自己亲自指挥,靠着强大国力,和自己的小心谨慎,取得了完胜。

  想起这二十年,杜中宵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不多。整个仕途,除了随州营田的日子,多是在边疆渡过,对于内地的政治生态,有些不熟悉。官场上面,虽然没有敌人,但也没有信得过的盟友。以后的日子若是自己继续生官,这是个麻烦。

  看了看李复圭,杜中宵叹了口气。说起来好笑,自己没有盟友,有的只是这些手下。随州练兵时的几位将领,现在都位至高层,在朝廷举足轻重。可幽州战后,自己不会再掌军,这些武将支持有多少用处?

  叹了口气,杜中宵摇了摇头,觉得有些茫然。若是让自己现在做宰相,其实并不容易。虽然依靠自己的功勋,可以压制别人,但缺少盟友伙伴,政治上施展不开。怎么办?杜中宵也不知道。

  看了一会桃花,李复圭道:“太尉,战后禁军整训,要重新建军校。我听人说,武松和姚守信等人要回军校。这一战虽然他们都立功甚多,却还是不带兵。”

  杜中宵点了点头:“此事我也听说了。不过,还没有定下来。以后一部分将领,可能会在军校和带兵之间来回切换,不必大惊小怪。数十万禁军,将领要调来调去,做什么都正常。”

  杜中宵知道,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十三郎和姚守信这些自己带出来的将领受到压制,轻易不让他们带兵。当然,现在军校的待遇也好,倒没有什么。以后自己不带兵了,或许他们才能不受牵制。而且这个杜中宵可能任宰相的时候,文彦博等人的态度可不好,两人重回军校是很可能的。

  有什么办法?不管文武,一人独大,总是要受到猜忌,这是正常的。自己不是权臣,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小集团把持权力。只能够用时间,一点一点把别人的猜疑打消。

  李复圭见杜中宵对此事并没有激烈反对,有些失望。自己的这位老上司,能力没有话说,但过于佛系了。也不争功,也不抢位,让自己这些手下人着急。现在谁看不出来,杜中宵在军事上面,有着可以说一不二的潜力。偏偏在战后最关键的时候,杜中宵放下那一切,跑到牢城营来。

  看着李复圭,杜中宵笑了笑:“审言,你仿住,朝廷的权柄,是在圣上手里,不是大臣手里。如果大臣权柄过大,圣上难以心安,就要惹出祸端了。对于大臣来说,知进退,不让圣上为难,是明哲保身的当然之理。很多东西,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走。但还有很多东西,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去抢。要不然纵然抢到手里,也不是你的。明白不明白?”

  李复圭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但明白是一回事,能接受又是另一回事,接受了之后,真能泰然处之又是一回事。做到这个位置的,有几个傻子?很多事情都明白,只是做不到罢了。

  杜中宵主动避开战后论功的时候,包括赵祯在内,朝廷大臣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欢喜,有的可惜,各有各有想法。但他们不得不佩服杜中宵,能够真地放下。

  身在官场,功名利禄,哪个能够真地放下?很多时候,哪怕知道怎么做会有长远好处,为了眼前利益,也不能那样做。不是他们看不到,而是他们不甘心。

  看着眼前的一片花海,杜中宵道:“我不满二十登第,至今二十年了。二十年做到今天,升官说不是特别快,但也不慢。最重要的,每次升官,我都心安理得。为什么?因为我自己知道,不是侥幸,是靠着功绩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我与圣上不熟,朝中没有大臣赏识,做到今天可不容易。”

  李复圭道:“太尉从知火山军起,做的事情,都是别人一辈子望尘莫及的,自不必说。后来开拓河曲路,恢复西域,哪个不是盖世军功?此次幽州大战,太尉一手指挥,更不必说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我是因功绩而升,不是靠着有人赏识升官。所以我看的,只是自己有哪些功绩,不去想会得到什么奖赏。你们也一样,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复圭点了点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从心里面,他也不知道跟着杜中宵这种长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许开始的时候升得没那么快,但长久。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今夜备些酒肉,我们畅饮一番。好久没有跟你们痛快畅饮了。”

  李复圭拱手谢过,两人转身回衙门。到了门口,杜中宵道:“此次战后,纵然功多,回去告诉其他人,也不要争功,更不要抢着升官要爵。这种时候,人人都想着升官发财,上面也为难。退一步,后边就海阔天空。功劳先记下来,不必一定要立即兑现。”

  李复圭道:“太尉的意思,军功也让?”

  杜中宵摇了摇头:“军功岂能让?功劳是自己拼命挣来的,而且不是自己的事,还是手下许多将士的事,不能让的。但有了军功,不要想着立即就能升官发财,这是两回事。”

  李复圭想了想,点了点头道:“下官明白。太尉放心,大家不会生事的。”

  杜中宵点头,与李复一起进了衙门。命手下士卒去杀了一只羊,在院子里与李复圭饮酒。

  杜中宵没那么高尚,连自己的功劳都让出去。功劳可以不立即兑现,漏掉却不行。自己这样,这些老部下也这样。军功可以先不兑现,却绝对不能漏掉。只要功劳在,一时退一步,后面总会有合适机会。

  李复圭锐意进取,总觉得战后赏赐不满意,才巴巴来找杜中宵支持。杜中宵不反对他这样,有军功有能力,凭什么不能升官?自己的人,就什么都要让别人?但总体上,不希望自己的手下,战争一结束就脸红脖子粗地要升官。官职只有那么多,你也想做,他也想做,最终总有人不满意。

  人生的路还很长,不必争在这一时。二十年间,从小小州县官做到枢密使,杜中宵升得够快了。不只是自己,手下这些将领也是一样。像李复圭,不是跟着杜中宵,怎么就敢想着做宰执了。十三郎和姚守信十年时间,做到高级将领,已经够快。不要老想着做狄青,十年升官高级将领,还想着做枢密使。官升得太快,后边要吃苦头的。

  杜中宵现在做宰相,能做多少年?年不到四十,难道还真跟吕夷简一样,做二十年宰相?哪怕做二十年宰相,自己那时才六十呢。宋朝最快升到宰执的是寇准,最后的结果如何?有时候,要让一步。

第128章 做多吃多

  耶律洪基躲在草堆上,看着天上的太阳,眯着眼睛,瞎想着心事。突然马弦过来,道:“圣上,宋人的官员来了!你还是速速起来,随便拿把锨啊什么的,装装样子!”

  耶律洪基冷冷地看了马铉一眼,道:“装什么样子?难道你也要来管我?”

  马弦急忙拱手:“下官哪里有那个胆子?只是怕被宋人看见,找借口为难圣上。”

  耶律洪基冷笑一声:“为难我?他们怎么为难我?给我上刑吗?真是天大的笑话!”

  见耶律洪基不理自己,马铉叹了口气,只能好回去干活。

  孙鹏带了两个士卒,到了跟前,看着一众契丹人在那里挖土打墙。这些人分到的是附近的地,要在这里盖新的房子,做为他们未来的住所。抓紧时间盖完,还要整理土地,耕了种粮食呢。

  看了一会,孙鹏数了一下人数,发觉不对。把马铉叫过来,道:“你们这里做活的少了一人,是怎么回事?让你做队正,管着手下,岂能马虎!”

  马铉低头不说话。耶律洪基不做活是天经地义的,本来没什么。可他连样子都不做,躺在一边,自己实不知道怎么办。纵然做了俘虏,那也是皇上,自己难道还能去逼他?

  孙鹏左右看看,发现是少了耶律洪基。四面一找,就看见了躺在角落里的耶律洪基。走上前,孙鹏道:“今日建房,是你们以后住的。别人都在那里出力,因何你躺在这里?”

  耶律洪基冷笑:“我是何等身份?岂能做这些低贱活计!”

  孙鹏道:“太尉定了,我们这些人,只是看着你们。只要不逃跑,就不打不骂。不过,不服从管束的话,该有惩罚还是少不了的。你可要想清楚了,现在做活计,不做就没有饭吃。”

  耶律洪基道:“我何许人?会受这种嗟来之食!你若是有本事,就给我上刑!不然,一切休提!”

  孙鹏点了点头,对跟过来的马铉道:“你听见了?今天的饭,你这里少一个人的。还有,你对手下管束不力,也该当受罚。你的饭菜,今日减一半吧。”

  马铉听了叫苦,道:“将军,这队正是你们指认我做的,如何能这样?若是如此,我不做了,你们别选人就是!这里有一百人呢,随便再选一个!”

  孙鹏摇摇头:“你以为这里是什么地方?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不要多说,把手下管得好了就是!若是有人不听管束,你要连带受罚!此是规矩,听明白没有!”

  马铉黑着脸,也不说话。怎么管束?自己手下有一个耶律洪基,根本就管不了。更不要说,还有两位大王,三位节度使,自己怎么可能管得了他们!

  孙鹏了懒得理会,就过了,带着士卒到了一边,监督大家干活。到了中午,饭菜送来,孙鹏先命人取了一份出来,放在一边,算是扣掉了耶律洪基的。其余由士卒打菜给馒头,漏掉耶律洪基不给,马铉只给半份。省出来的放到一边,一会几个看管士卒享受。

  这些人在契丹身份都非同小可,饭菜的质量还不错。吃的是白面馒头,菜里有肉,士卒也眼馋。

  耶律洪基忍着肚饿,黑着脸,在一边看着众人吃饭。一顿不吃,饿得死人么?就不信自己不干活的话,这些宋人能够天天不给吃饭。如果能做到,那就算他们狠。

  马铉拿着一个馒头,看着碗里的半份菜,面色青黑。猛咬一口馒头,恨恨地嚼着。这些日子干的可是重活,自己活了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做这种活计。做重活当然肚饿,半份怎么够?

  从被俘到现在,已经不少日子了。这些契丹人原来都是脑满肠肥之人,经过这些日子折腾,肚子里已经空了。现在一顿不吃,就觉得受不了。加上天天重活,实在受不了饿肚子。倒是很多人,经过这些日子调理,身体好了很多。以前很有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现在都身轻体健了。

  等到众人吃完,孙鹏命令收了餐具,让契丹人继续去做活。自己与两个士卒一起,美美地把耶律洪基的饭菜吃了。吃完了泡一壶茶,坐在那里晒太阳。

  耶律洪基依然到一边的草堆躺着,看着天上的太阳。有时候也有想,如果当时自己不投降,会怎么样呢?想来想去,如果不降,只怕就只能死路一条了。自己一人倒没有什么,只是可怜了手下臣子。当时自己低头,换来了这些人的性命,怎么可能跟他们一起做活?

  在耶律洪基想来,宋人这样做,是故意要让自己难看。借着这样做,削弱自己皇帝的威严,岂能让他们得逞?自己就是不做,看看宋人会如何?有本事把自己饿死。

  孙鹏带人在一边看着,任由耶律洪基躺在那里,也不过来喝斥。杜中宵确实交待过,由于这些犯人身份不同,不许看管的官员士卒打骂。若要受罚,最简单的,就是不干活不许吃饭。不听指挥,还是不许吃饭。若是伤人,则单独关起来,依然是不许吃饭。如果有人真不低头,宁可不吃饭,也不受管束,那就不给饭吃好了。这样饿死的人,只能怪他们自己倒霉。

  如此做,主要是约束看管的官员士卒,倒不是保护契丹人。宋朝一般牢房的看管,一言难尽。每年开封府里,牢房里死的人都不少。至于其他地方官府,那就更不要说了。死在牢里,没有定案,对地方官吏没有约束力,很难管理。所以契丹人饿死可以,不许打骂他们。

  到了晚上,放工之后,孙鹏对马铉道:“今日下午,你队有犯人耶律洪基,依然没有做活。按照规矩,他的饭菜被扣下了。你管束不力,依然只有半份。”

  马铉再也忍受不住,怒道:“我一天都老实做活,不曾有半分偷懒,如何只有半份?”

  孙鹏道:“你是这里队正,以管束属下。有人不听管束,你自然连带受罚。当然,若是有人能够立功受奖,你也跟着有功。此是规矩,你只照着做就是。”

  马铉道:“我早说过,这什么鸟队正爷爷不做就是了!随便你们选谁,只要不是我!”

  孙鹏摇了摇头:“这种事情,哪里是你想做就做,不想就不做的!此是上面选下来的,我也说不上话。我只是看着你们,照规矩办事而已。不必多说,准备吃饭!”

  马铉还要再说,见一边的士卒手按腰刀,虎视眈眈,只好把话咽回去。回到人群里,对身边的耶律查葛道:“大王,这样下去,圣上没事,我倒是要被他们饿死了!”

第129章 慢用

  到了晚上,耶律洪基躺在帐篷里,听着身边的人鼾声如雷,翻来覆去睡不着。一天没吃饭,说不饿是假的,只是不表现出来。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实在忍不住。

  爬起身来,耶律洪基到了门口,见两个士卒坐在那里围着火堆烤火。一时之间有些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做。趴在门口看了一会,肚中实在饥饿,便走出门来。

  一个士卒转身,看着耶律洪基,道:“夜色已深,你不睡觉,出来做什么?”

  耶律洪基道:“我肚子饥饿,你们弄些吃食来。我吃饱了,自然睡觉。”

  另一个士卒听了笑道:“你不做活,自然就没有饭吃,这话说得非常明白。你莫非以为,白天罚你是与你玩笑?快快回去,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

  耶律洪基怒道:“白天不许吃饭,是怕坏了规矩,让别人不满。现在他们都睡了,我吃东西,没有人知道。什么规矩?敢不让我吃饭!”

  两个士卒上下打量耶律洪基,笑道:“这厮真是有意思,竟然以为那规矩是拿来吓他的。你原来是契丹国主,罚了你,别人正好心服口服。不要混赖,快快回去睡觉。如若不然,就不只是没有饭吃了。”

  耶律洪基看着两人,一时间搞不明白。难道宋军还真是这规矩,不干活就没有饭吃?自己堂堂的契丹皇帝,纵然做了俘虏,也跟别人不同,怎么可能干活?堂堂大宋,没有道理连自己都养不起。这些日子自己与其他人一样,被押来这里,没有闹事,已经足够了。还让自己干活,管这里的官员疯了吗?

  天上没有月亮,满天繁星眨着眼睛。耶律洪基抬头看了看天,觉得有一种魔幻的感觉。一国皇帝被这样对待,这世上还没有这种事情。若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了好一会,耶律洪基才道:“你们真要这样对我?明日我去见管这里的官员,看队怎么说!”

  士卒一起摇了摇头:“你何必自找苦吃?刚好杜太尉在这里,明日报上去,看太尉见不见你!”

  第二天一早,杜中宵刚刚起身,崔向进来道:“太尉,耶律洪基要见这里官员。”

  杜中宵问道:“做什么?他一直不肯低头,何必要来见我们?”

  崔向道:“我问了下面的官员,昨日耶律洪基不肯做活,被扣了饭菜。一天没有吃饭,他夜里熬不住,还想出去找东西吃。被挡住了,才知道不跟他开玩笑,不做活就真地没有饭吃。所以今天早,他便要见太尉。下官想来,他还是不想跟别人在一起。”

  杜中宵道:“正常。本来是一国皇帝,现在跟犯人一起做活,如何拉得下脸来?而且,耶律洪基终究年轻,难免气盛了些。你派人带他来,一个时辰来,在客厅里见我。”

  崔向答应,转身出去了。杜中宵坐到座位上,士卒上了茶来,在那里喝茶。

  契丹人被押来这里,除了耶律洪基,其实还有几位重要人物不那么老实。只不过有耶律洪基在,自然一切都是他出头,别人看他样子。耶律洪基的事情处理不好,其他人就会跟着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