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65章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道:“臣谢陛下。有今日战绩,全靠属下的将士用命,百姓拥戴。昨日韩相公来,臣就说起来,陛下来河北路,当让将士和百姓见到赏赐才好。可命三司,多向河北路运些酒肉来,让参战的将士们享用。当然,奖励的赏钱也不能少。还有,河北路和幽州,最好免其一年钱粮。”

  赵祯点头:“不是难事。此次内库出一千万贯钱,就是赏赐将士。立了此大功,朝廷必不会亏待。”

  杜中宵犹豫一下,还是拱手谢过。本来依他的本意,论功行赏,赏赐的形式大有讲究。既要让将士们得到好处,还要尽量不要单纯用金钱来赏。不过一想,这是一个好大的工程,这个时候,提出来并不合适。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做好了,现在没有必要。

  最早建立营田厢军的时候,实际是与开垦土地等与一起,军功赏赐的很大一部分是地方,并不是金钱的形式。后来离开军队,整训的时候,很多当年的制度改成了宋军现行的制度。时间长了,杜中宵也懒得去改过来了。现在连续大胜,也没有改的动力。

  这么多年,做到了枢密使,杜中宵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热情。很多事情,可改可不改,就不会再去改动了。杜中宵改变了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这个时代,也改变了杜中宵。

  说过几句闲话,赵祯道:“契丹大军被围,现在如何?什么时候能发起进攻,把他们消灭?”

  杜中宵道:“各路大军已经到武清附近,随时可以发起进攻。不过,臣以为不必急。契丹现在没有军粮,已经开始杀马充饥。等上几日,契丹人没有粮草补充,士气必然低落,那时进攻,更容易些。”

  赵祯道:“此次姚守信一同前来,其拱圣军中大炮不少,可以前线使用。还有,制出来的无敌霹雳车也大多都带了过来,进攻时,可以省不少力气。”

  杜中宵道:“臣以已经被霹雳车先行,到武清去了。今明两日,姚守信也可以带兵去武清。陛下当先去幽州走一遭,安抚民心。此次契丹南来,幽州遭创最重,民间非常凄惨。依臣估计,仅仅减免赋税是不够的,还需要朝廷救济。如若不然,今年春耕只怕都没有办法。”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也好。幽州百姓一百余年不在朝廷治下,其情可悯。可由朝廷出钱,从河北路收买种子,贷给百姓就是。免其一年赋税,也足够了。”

  幽州的地理气候,与河北路相差不多,种子可以由河北路供给。这一场大胜,对宋朝的意义格外重要,花这些钱,朝廷不算什么。灭了契丹主力,收了燕云十六州,宋朝须要尽快收拾残局。

  此次幽州之战,后果不仅仅是消灭了契丹主力,整个契丹都受到影响。四十多万部族大军,阴山以东的草原部落丁壮被抽调一空。四十万签军,幽州、云州、平州甚至中京道和东京道的几个州的丁壮也全部抽空了。缺了这些丁壮,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是数十年,这些地方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随着契丹败局已定,有数万签军向宋军投降。但大部分签军,都已经由于劳役过重,加上一直食短缺,失去了生命。幽州地区接下来的几年,会非常困难。

  赵祯来,刚好用皇帝的名义,向幽州提供一些帮助,颁行一些优惠政策。不只是收拢民心,这些地方也确实需要帮助,不然会非常凋弊。

  聊过了幽州的事情,赵祯道:“时间还早,我们去指挥的地方,看看你们最后一战怎么打。”

  到了赵滋的官厅,赵滋急忙上前行礼。落座之后,上了茶来。赵祯吩咐把韩琦、宋庠、富弼、李复圭和李璋等人叫来,一起商量战事。

  众人到了之后,赵滋命士卒把巨幅地图挂起来。道:“现在武清地区,契丹一共有兵马约四十一万人,其中签军十八万人。这是他们最后的兵力了,外面已无援军。我们的那里的军队,南边是武松和刘涣的十万人,马怀德和李惟贤的十万人。北边是贾逵和景泰的十万人,还有刘兼济和窦舜卿的十万人。一共四十万大军,分为南北两部。在武清城中,是张岊的四万五千人。另有龙卫军五万人,在雄州,随时可以到武清。我们能够骑战的,若再加上新到的拱圣军三万人,共有五十余万。”

  赵祯道:“以五十万人对四十万人,两军其实相差不多。”

  杜中宵道:“陛下,人数是这样,战力可不是如此。契丹的四十万大军,十八万签军,实际上是不能作战的。便如我军,还有二十余万运粮的兵马,并没有计入。契丹的游牧骑兵虽有二十余万人,却多是被打败过的,士气已不如前。自从被围,契丹多次突围,没有一次成功。到了现在,契丹人连突围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在那里死挨日子罢了。”

  韩琦道:“若不算签军,我们倒是以五十万对二十余万,占据绝对优势。”

  杜中宵点头:“不错,本朝兵马绝对优势。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契丹兵马都集中一处,军营连绵在一起,没有分开驻扎。想要各个击破,没有什么机会。当然,四十万人挤在一起,契丹人指挥不灵。他们就是在那里,等着我们攻而已,没了战意。”

  宋庠道:“此战本朝占绝对优势,灭契丹大军当无问题。不知要如何进攻?”

  赵滋指着地图道:“本来我们欲以北方二十万大军,配合龙卫军,一直向南压迫。南边的二十万大军摆开阵势,不让契丹人逃亡。拱圣军来了之后,多了许多火炮。现在预备用火炮,各路齐进,把契丹人压缩到南北两三里宽的地方,而后用炮轰击。”

  众人听了点头。特别是对赵祯、韩琦和宋庠这几个对战争不熟的人来说,火炮可比人可靠。

第85章 幽州是灾区

  讨论过战事,杜中宵道:“最近这些日子,幽州百姓哭诉,求朝廷多收签军降军。那些人多是本地百姓的父兄,被契丹强征入军,并不是甘愿助契丹人作战。此事依情理来讲,有其合理之处。只是战阵之上,许多事情没那么简单。契丹军中的十八万签军,只要不主动来投,也很难保全。”

  韩琦道:“签军与契丹人住在一起吗?若不在一起,还可想想办法。”

  杜中宵道:“我们能想到的,契丹人自然早就已经想到了。签军从入军起,就怕他们逃亡,一向都看得紧。现在是分散在契丹军营,为其余契丹人做杂事,并不单独成军。若是单独成军,他们早就投降过来了。接下来的几天,最关键的就是这些人。”

  赵祯点了点头,问杜中宵道:“此事太尉以为该如何处置?”

  杜中宵道:“战阵之上,只有敌我,不可存妇人之仁,避免为敌所乘。若有签军来投,或者战阵上俘虏了,可以另外照顾。但两军交战,切不可疏忽。”

  宋庠道:“太尉,既然知道签军是被迫才当兵,纵然战阵上也不必太苛待他们就是。”

  杜中宵摇头:“太尉,且不说若如此,可能会有契丹人假扮签军。就单说战阵上,人其实跟平时相比,是不那么理智的。对于士卒下的命令,越简单越好,不要让士卒去做判断。我们善待签军,战阵上签军可未必也会这么想。战前战后,若是问起他们,他们都不想打。但战阵上生死相对,士卒哪里还会分得那么清楚?会令我军犹豫,会令敌军疯狂,这种事情不能做。”

  韩琦点了点头:“太尉的意思我明白,战阵上拿起刀枪就是敌人,将士不能犹豫。”

  杜中宵道:“不错,正是如此。上阵就是杀敌,不要多想其他的事情。当然,不是战阵上,要对这些签军手下留情些。若是有人来投,多加照顾就是。说起来,还是钱粮。现在前线有五十余万大军,还有运粮的约三十万人之数。八十万人的钱粮,朝廷供得起。可再加上投来的签军,加上幽州百姓,供应就有些难了。若若人人有饭吃,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赵祯道:“中书说中原粮草不缺,养起来又有何难?”

  韩琦忙道:“陛下,中原虽然粮草不缺,要养这么多人却不容易。幽州过百万口,若是全靠运粮过来,中原也无法支撑。说到底,朝廷只能够救急而已,要靠他们自己。”

  怎么靠自己?韩琦没有说。也不必说,面对这种人祸,比天灾更加厉害,只能靠幽州的百姓自己扛过去。只要活到下年,等到收了粮食,一切好说。如果扛不过去,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

  幽州近两百万人口,经过了契丹这一番折腾,人口去了接近一半,也还有一百几十万张口。全靠中原运粮怎么可能?军队的八十万人,已经是倾国之力了。宋朝只能够提供些粮食,让城市里的人口不会饿死,乡下的就顾不上了。春天再提供种子,让他们能下种而已。

  这一战,契丹几乎把幽云十六州的潜力榨干,宋朝收回来,要花大力气,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宋庠叹了口气:“可惜了这些百姓。契丹大军南下,却是他们受苦。”

  杜中宵微摇了摇头。幽州正是战区,当然最倒霉的是这里的百姓。耶律洪基以这里为基地,跟耶律重元争立五年,已经油尽灯枯。接着被强行签军,强征粮草,还有多少人能活下来?

  感叹了一会,杜中宵对赵祯道:“陛下去幽州,随军要多带些粮食。沿途必设粥棚,让百姓能够裹腹。此是圣德,让他们知道,从此之后不是契丹人,而是宋人了。”

  宋庠道:“这又有何难?便如到灾区去体察民情一般,让百姓感恩就是了。”

  杜中宵笑道:“大致相差不多吧。说实话,现在的幽州,确实跟灾区相差不多。几座大城,这些日子都设了粥棚,聚集了不少人。”

  赵祯道:“若是如此,便就在幽州招些人为厢兵,朝廷供给衣食,岂不是好?”

  杜中宵一时怔住。这个宋朝的习惯,自己到现在还不习惯。有了灾民,救灾就是了,动不动招入军中做什么。参军总是要占名额的,军队员额又不是无限膨胀,到了最后全是灾民,真正要打仗做事的军人哪里去找呢?只是摇了摇头,不同意如此。

  议罢了战事,赵祯先离去,杜中宵和韩琦、宋庠和富弼坐在那里,说些闲话。

  韩琦道:“适才听太尉的意思,幽州现在情况很惨。此次契丹南下,对民间破坏这么重吗?”

  杜中宵道:“四十万大军,加上四十万签军,八十万张口,幽州怎么够吃?很早之前,幽州的百姓连粮种都被收走了。大军北上,听说许多地方的百姓,已经一个月没有粮食到肚里了。看不过眼,用军粮煮了些弱发给他们,许多人在那里哭泣,感念朝廷圣德。”

  韩琦摇了摇头:“百姓如此难挨,契丹还要兴大军南下,最后成了这个样子,图个什么?”

  杜中宵道:“对契丹皇帝来讲,这些百姓,只是提供赋税而已。他们到底什么样子,怎么会放在心上?而且他们没有想到,本朝会坚壁清野,一粒粮食都抢不到。”

  富弼道:“契丹人抢不粮食,就只能饿肚子了。草族来的军队,可不习惯运军粮,一向都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我们坚壁清野,幽州人就倒霉。”

  宋庠听了叹气:“说到底,征战还是百姓受苦。契丹国主只要头脑清醒一些,如何会南下!”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参政,契丹人眼里,南人懦弱,打仗不行的。一不遂他们心意,就要兴兵马南下。我们不给,他们自己来抢。胡人畏威而不怀德,不把他们打得头破血流,是不会老实的。此次南下是必然,并不是契丹国主心血来潮之举。”

  “畏威而不怀德,是啊,真是没有办法的事。”韩琦叹了口气。“好好对他们,他们就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来抢。非要动刀枪,伤人命,他们才会听我们说的话。何苦来哉!”

  富弼道:“没有办法,到了最后只能这样,把他们的军队全部消灭掉。没有了人,还怎么抢?经过这种一战,契丹败亡,草原的格局必然大变。自契丹强盛,草原部族皆臣服其下。契丹人没有了大军,其他部族还怎么会老实听话?接下来,契丹人的麻烦还多着呢。”

  杜中宵看着北方,道:“不错,正是如此。现在东北女真部已经起兵,攻略州县。北边草原的鞑靼部、党项人、吐谷浑诸多部族,只怕很快就要混战了。”

  幽云地区残破至此,宋朝需要时间,重新发展这两地。修好道路,民间安定,才能够从这里出发北进。短时间内,只有燕山附近的地区,会在宋朝控制之下,其他地方,其他民族难免会争夺。

  五六年之后,宋朝稳定了幽云地区,北进不知道面临的是一堆打在一起的小部族,还是重新又出现大部族。北方的大草原,实在充满变数。

第86章 以工代赈

  雄州到幽州,是以前的宋朝与契丹的驿路,交通方便。第三天一早,大队人马离了雄州,向着幽州而去。路上的驿站早已破败不堪,临时收拾了,供赵祯和一众大臣居住。张玉和龙卫军则在旁边扎营。

  过了新城县,第三天到了涿州。一到城门,就见到大量百姓跪在城门口,摆着香案。

  杜中宵吩咐不必停留,大军进接进城。刚刚走到城门口,突然一个汉子冲上来,跪在街中间,不住地向卤簿磕头。两个卫士急急冲上前,拉起汉子的臂膀,拖到一边。

  车上的赵祯道:“先帝时,每出大内,御街两则必有百姓围观。至有百姓要见天子容颜,特意拦驾之事。先帝虽然感觉不便,却从不怪责。朕来幽州,当记先帝圣德,不可苛待百姓。”

  说完,让宋庠上前,询问此人为何拦路。

  不多时,宋庠回来,拱手道:“陛下,微臣问得清楚。此人名马宗海,在城里开间酒铺。有两个儿子,均被刺为签军,生死不知。因为最近没有生意,大儿媳跟人走了,留下一个小儿。二儿媳前些日子冻饿而死,留下一个女儿。自大军入城,在城里设了粥棚,这些日子都是靠着朝廷施粥过活。听闻陛下来涿州,特意来谢。此人虽冲撞大驾,倒是个好人。”

  赵祯叹息道:“着实是可怜。命涿州城里,给些钱粮,助他把酒铺重新办起来。等到下年,生意应该就好了。现在诸处艰难,地方官该用心做事。”

  宋庠领旨,自去吩咐。

  杜中宵骑在马上,没有说话。自契丹大军南下,幽州治内,不管是穷是富,没有衙门里的关系,这些日子都很惨。开始的时候,还只是签军,征粮征税而已。到了后来,契丹大军抢不到粮,前方战事又不利,就变本加厉了。无所谓征与不征,钱粮皆是直接到民户来抢,许多人一夜之间破产。

  知道又怎么样呢?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宋朝的钱粮并不是无穷无尽,能够保证不饿死人,已经了不起了。其他的事情,只能当没看见。

  赵祯是皇帝,遇到这种事情,当然可以命手下给这汉子补助,收拢人心。杜中宵不行,收拢人心不是他的工作,只能不问。他的工作是把契丹军队消灭,地方生产尽快恢复。

  进了城,到了涿州官衙歇下。赵祯把杜中宵和韩琦叫来。

  进了房门,两人行礼如仪。赵祯吩咐落座。

  上了茶来,赵祯道:“今日入涿州,见百姓皆有菜色,与雄州大不同。不用问,此去向北应该大多如此。收复这些地方之后,这里就是朝廷境土了,百姓如此可是不行。让治下百姓衣食不缺,不受冻馁之苦,不只是朝廷圣德,也可以尽快收复这里的人心。你们以为,应该怎么做?”

  韩琦拱手:“幽州现在最缺的是粮食。可以从两浙再和籴些粮食,运来幽州。每日施粥,保证不会有人饿死。能坚持到下年,就有办法。这些活下来的人,必然感念朝廷的恩德。”

  赵祯点了点头,转头对杜中宵道:“太尉以为,应该如何?”

  杜中宵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幽州百姓艰难,一是缺粮食。便如相公所说,从内地运些粮食来,先保证不饿死人。再一个,契丹搜刮太过厉害,幽州百业凋弊,百姓挣不到钱。便如今天城门外的马宗海,他本来有自己的酒铺,以前应该衣食无缺。但现在人人都没有钱,做不来生意,家人只能冻饿而死。朝廷要做的,一是要组织生产。契丹签军,青壮大多被刺入军中,民间缺人手。由衙门出面,把人组织起来,让各家互助,让他们有事情做,能领到钱,是要务。还有一件,朝廷占领了这里,钱币也要通行这里。可以让中书运些钱来,地方上做些事情,修桥铺路运粮,不管什么都可以,把钱发到这里的百姓手里。百姓手里有钱,就有商人贩粮来,也是办法。”

  赵祯听了连连点头:“有道理。若只是由朝廷施粥,一是朝廷花费不少,再一个不是长久之计。若是让百姓做活,衙门给他们发钱,就好得多了。百姓得到了钱,衙门也做了事情,两全其美。”

  杜中宵道:“这是以工代赈,让百姓做工赚钱,渡过灾荒年月。”

  赵祯道:“如此做,总得有个名目。这里做什么事情合适?这是驿路,看起来有些残破,可不可以让涿州等地,招百姓来修整道路?修桥铺路这些事,做起来总是对的。”

  杜中宵道:“当然可以。不过,修整道路用不了多少工,能照顾到多少人?得幽州之后,最重要的其实是修铁路。用铁路连通雄州和幽州,百姓做工挣钱,对朝廷也有大用。”

  赵祯对韩琦道:“相公以为如何?这条铁路,应该是必然要修的。”

  韩琦拱手:“陛下说的是。占了幽州,把铁路修到这里,就固若金汤。既然如此,等到战事一结束就开始吧。除此之外,大量的契丹俘虏,也可做此事。”

  关于此战中俘虏的契丹人,赵祯和几位重臣商量过了。签军是被迫当兵,可以回家。但是草原来的游牧骑兵,不可能再放他们回到草原。最终会被打散,要么分到厢军养马,要么就做其他事情。中原被草原上的民族害得苦,不可能再把他们放回去。

  商量了修路的事情,赵祯道:“此战胜了,要想恢复幽州繁华,可不是容易的事。不来这里,怎么知道契丹把这里祸害成这个样子?罢了,幽州之地,免三年赋税,且休养生息吧。”

  杜中宵和韩琦拱手:“圣上英明!”

  这个样子的幽州,收赋税又能够收到多少?四十万签军,大量死亡,这里不只是穷,还大量缺乏劳动力。没有一二十年,只怕恢复不过来。免赋税三年,让民间休养生息,是必要的。

  从开拓河曲路,杜中宵参加过许多战事,收复过许多地方,还是第一次遇到幽州这个样子的。一场战争,青壮尽空,民间凋弊,哪怕有钱,人力也不足。契丹是大国,不只是对外有战力,对内破坏的能力也不弱。数十万大军南下,为了供应这支大军,许多地方都受到了巨大破坏。

  兴,百姓苦,亡,亦百姓苦。幽州真切应了这句话。

  出了房门,韩琦叹道:“恢复燕云,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事。可陛下亲来,却见到民生凋弊,必然心中不喜。唉,这个时候,或许陛下不来才是好的。”

第87章 末路

  耶律洪基站在望楼上,看着不远处的宋军忙忙碌碌,安装火炮。面沉似水,一言不发。

  耶律仙童轻声道:“陛下,这些日子,宋军运来这么多炮,来者不善。”

  耶律洪基道:“来者不善又如何?到了现在,无非与宋军决一死战而已。我就不信,数十万大军会葬送在这里!前些日子派人去中京,命援军来,有没有消息?”

  耶律仙童道:“并没有消息回来。微臣是怕,是不是信使被宋军抓了?”

  耶律洪基摇了摇头:“派了七八次人,总有人到中京。纵然把所有的兵马都派来,中京也应该派援军来。没了这里大军,中京又如何守得住?”

  “陛下说的是。”耶律仙童也有些无奈。现在形势很明显,契丹已经无力突围,宋军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而且没有粮草运进来,很多契丹军队开始杀马吃肉。如此下去,没有了马战力更加不济,怎么突围?

  到现在为止,耶律洪基看不出什么异样,一直沉着冷静。只是不知道,没有人的时候他是个什么样子。反正大臣们已经慌了,说什么的都有。

  周边四十余万宋军,把契丹大军围得严严实实。不管向哪个方向突围,都有宋朝大军。

  看了好一会,从望楼下来,耶律洪基回到了自己帅帐。命人取了酒,一个人在帅帐里饮酒。

  耶律仙童回到自己帅帐,看着帐门出神。怎么也想不到,这场战争最后是这个样子。两个多月,契丹除了偷袭曲阳县,由于知县逃跑,胜了一场之外,之后一场未胜。而且一座宋朝城池没有攻破,所有补给必须从后方运到这里。耶律仙童明白,打到这个田地,契丹已经筋疲力尽。耶律洪基说什么援军,他自己信吗?别说中京已经没人了,就是有人,也无力到达这里。

  想不明白,几年前还被契丹人瞧不起的宋军,现在怎么这么能打了?这场战争,虽然是契丹挑起来的,全程却是被宋军压着打。乾宁军城下,初期的胜利,给了契丹人虚幻的想象。到了现在,契丹人却看得出来,那种战事,实际上是帮着宋军练了队伍。

  叹了口气,耶律仙童看着帐外发愁。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有什么下场。只知道,契丹只怕是完了。一个大国,说起来不应该被一场战事击败。可这次不同,契丹所有的兵力,都被宋军围住。没有了这几十万人,契丹相当于被收缴了武装。

  之后会怎样?女真已经反了,东边的鞑靼恐怕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恭顺。还有党项、吐谷浑,诸多部族。契丹大军被灭,他们必然不会安分守已。

  或许,不必去想他们了。现在的契丹自身难保,哪里还想得那么远?

  正在这时,亲兵进来,拱手道:“大王,十神奴大王求见。”

  十神奴进来,向耶律仙童拱手道:“左右无事,自己帐里待不住,到大王这里走走,说些闲话。”

  耶律仙童急忙让座,摇头道:“这个时候,我这里连茶都没有,大王担待。”

  十神奴道:“被围了这么些日子,哪个不是这样?不必客气,我们说些闲话就好。”

  两人对面而座,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要说战事,现在只有让人伤心的事情。说其他,被围在这里,哪里知道外面什么样子?

  过了好久,十神奴叹了口气:“我活了几十年,怎么也没想到,会遇到今天这种境况。大王,现在数十万大军被围,粮道已断,该当如何?总不能就在这里,被宋军围着活活饿死!”

  耶律仙童摇了摇头:“这几日我在圣上身边,反正看起来,圣上并没有什么异样。已经向中京道派多次救援的人,总该有消息的。”

  十神奴道:“现在外面数十万宋军,中京能派多少人来?能冲破宋军包围?大王,援军只不过是骗自己的把戏,莫非还真地信了?再这样下去,只怕——”

  “只怕什么?”听了十神奴的话,耶律仙童的面色一下严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