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54章

作者:安化军

  贺大虽然心中舍不得花钱,只是现在一切初创,要大家相互扶携,不能离群。回到屋了取了十文钱出来,交给皮达,口中道:“这里十文钱,哥哥莫嫌少。”

  皮达道:“你不怎么喝酒,拿些钱是个意思也就够了。大郎要攒些钱,过些日子把浑家迎回来,不比我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先去了,一会你到班二郎家里去。”

  说完,皮达拿了钱,大步向村外去了。

  榜文揭出来,很快就有不安心给人做庄客的人到营田务投充。有人开了头,便就形成风潮,枣阳县的客户,大半都跑到了营田务。剩下的那些,大多打的是替主人家收了稻子,得些收成才过来。县里的大户虽然百般不愿,有营田务的数千厢军在一边镇着,也没人敢公然违抗。

  贺大是跟皮达一起过来的,被安排在了这个小村子,住在一起的多是史员外庄客,大家熟识。

  营田务已经决定今年不种庄稼,全力平整土地,开渠修路。新投充来的人,每日做工,计口发放粮米。到了月底,按照做工多少,发给现钱,算作工钱。

  以前做庄客,同样一日不得空闲,还没有钱发。一个壮丁一月几百文,虽然不多,跟以前的生活相比已是天上地下。乡下地方,物价不高,现在的日子已经让大家心满意足。

  枣阳的条件比唐州差了许多,房子是自己建的。上面茅草挡雨,下面树枝抹泥挡风,极是简陋。不过这终究是自己的家,比以前睡马棚不知道强到了哪进而去,贺大还是极为爱惜。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砍了竹子,用篱笆围个小院出来。这样,才是个家的样子。

  周围都是荒地,到处是树林和芦苇荡,各种野味极多。每日里下了工,班二郎总带几个人,到处去打猎。这些猎物无处可卖,都是自己吃掉。偶尔猎到獐麂之类的大型兽类,大家便喝酒玩乐。

  离着这处村子两里多的路口,有一家小酒铺,兼卖油盐酱醋。方圆十几里内的村子,都靠着那个小铺子跟外面联系。日子简单清贫,大家却过得快快乐乐。

  贺大想着,如果营田务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好,下年自己开了地,就去把妻子接回来。

  看看天色还早,贺大拿了铁锨,向村外走去。村子周围除了营田务的地,还有一部分属于各家,算是私田。每户大约是五亩的样子,种些蔬菜果树。

  贺大打算,自己分到的那约摸三亩地,今年秋天种上冬麦。如果明年妻子回来,地头闲地种上些桑树,再种些枣栗之类。自己在外面做工耕种,家里妻子纺纱织布,才是户人家。

  同村的人,只有贺大自己曾经是小自耕农,会打算。别人下工回来玩乐的时候,贺大就去侍弄自己的地,一点一点平整起来,慢慢开荒。

  农具都是柏亭铁监产的上好铁器,营田务贷来。贺大何曾用过这么好的农具?对这几件铁器爱不释手,用这农具到地里干活,对他就是一种享受。

  站在院子里,史员外对谢青道:“二郎,自你父亲就在我家里做庄客,不曾亏待你们,怎么可以如此绝情?现在不要走,我加钱给你。不管怎样,等到秋后收了稻谷,我们再做商议。”

  谢青脸色铁青,冷冷地道:“员外,我自小长在你家里,亏待不亏待,没什么好说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总有些情谊在,不是说走就能走。庄里的人走了大半,我还留这里,怎么会绝情?可员外啊,我在你家做了三十多年,前两日儿子得病,借两贯钱买药,都不借给我!若说绝情,那也是员外绝情!”

  史员外道:“何主管做事没有分寸,当时你给我说,岂会不给你?我现在就让主管支给你怎样?”

  谢青摇了摇头:“现在借给我又有什么用?我儿子已经去了!可恨我眼瞎,前些日子兄弟们让我一起到营田务,我还念旧主,没有答应他们。若是一起去了,怎么会有今日,害死自己儿子!”

  史员外道:“二郎,都是误会!你歇息两日,平静了心神,我们再商议!”

  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儿子史大庆把大门关了。

  庄客们大半都走了,田可以不管,种的稻子不能不收。现在剩下的这些人,无论如何要留他们几个月,最少把地里的稻谷收回来。不管以后怎样,今年的秋税衙门可没说免,不收回稻谷用什么交税?

  谢青紧了紧包袱,对史员外拱手:“员外,数十年情谊,今日作罢。我去了!”

  说完,牵了一边妻子的手,向大门走去。奴仆无私财,庄客留去,能带走的只有几件贴身衣物,无牵无挂,干净利索。

  史大郎指挥着关好大门,对谢青道:“你哪里去?吃我家的,住我家的,还给你娶妻生子,岂能说走就走!今天你不要想活着出我史家的大门!你们这些贱仆,给几分脸色就要开染坊,惹得爷爷性起,打断你的腿!乖乖回去,老实做活!如若不然,今日就剥了你的皮给别人做个榜样!”

  谢青冷笑一声,转身看史员外。史员外只当没听见没看见,转身看天。

  动静太大,院里的庄客都围了过来。他们同气连枝,担心谢青一家安危。

  何主管见人围上来,厉声道:“围在这里做什么,没有事做吗!都赶紧离去,不要想偷懒!”

  几个庄客默不作声,互相看了一眼,站在那里,脸色都不好看。

  “反了!反了!”史大庆气得暴跳如雷,顺手抄起旁边一木棒,兜头向谢青头上打去。

  若是以前,庄客吃主人家的,住主人家的,遇到这种事情只能忍了。现在不同,庄客们有更好的去处,留下来没走的都是多少念史员外旧情。没想到前两天谢青家儿子重病,连借两贯钱去看病,都被史员外拒绝了,大家已经心寒。史大庆这个时候还敢动手,人人愤怒。

  见史大庆的棍子打来,谢青怒气满胸,抬起手一格,道:“小员外真要置人死地么!”

  棍子打在谢青胳膊上,一阵剧痛。他是终日做活的人,一身力气,棍子被拨到一边。好死不死,恰砸在身边妻子的脑袋上。只听一声闷哼,妻子直直倒了下去。

  围着的庄客一起鼓噪:“打死人了!小员外打死人了!”

  谢青只觉得脑袋嗡的声,急忙弯腰看妻子。只见她双目紧闭,试了下气息微弱,不由心如刀绞。

  史大庆见人倒了下去,吓得棍子掉在地上,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史员外快步上来,高声道:“你们鬼叫什么!明明是谢青把棍子拨到他浑家头上!先把人抬到屋里去,看看如何!你们都散了吧,此事我自会处置!”

  “员外好狠的心,出了人命,还想遮掩过去!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一起去报官!”

  众庄客一起高呼,一起涌向大门。

  听了父亲的话,史大庆的胆气又壮了起来,叉腰站在路中间,高声道:“哪个再敢咶噪,我一拳一个打倒在地!我父亲是本乡里正,哪里容得你们做乱!”

  庄客中一个人高声道:“这厮比老员外更加狠毒,没一丝人性!朝廷律法,不得虐待奴仆,他用棍子打人,已是犯法,还敢在这里大呼小叫!弟兄们,拿了这厮,我们一起去衙门!”

  话音一落,众人发一声喊,一涌而上,按住了史大庆。倒剪了他的臂膊,撞开大门,众庄客押着史大庆,一起向村外走去。

  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史员外愣了一下,心中暗道不好。谢青的妻子倒在地上,一旦告到衙门,此事必然不能善了。此时的奴仆虽然雇佣,但法律上还有所谓的主仆之义,亲亲相隐,不许奴仆告主。也就是不管主人做了什么违法犯罪的事,只要不是谋反,奴仆都不许去告。告了衙门治奴仆告主的罪,口供和证据概不承认。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主人虐待奴仆,是可以自告的。

  现在棍子在这里,人倒在地上,虐待奴仆确凿无疑。更不要说,史家的庄客没有契约,衙门怎么认定本就模糊。杜中宵答应营田务分钱粮给县里,娄知县去了后顾之忧,已经不是从前样子。营田务有数千厢军,拿人不受公吏差役掣肘,已经不是几个月前大户们说了算的形势了。

第138章 提前卖票

  这一日,杜中宵正在后衙闲坐,吏人来报,江淮发运判官马遵前来拜访。杜中宵听了,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来。见到马遵,各自行礼,迎到衙门花厅。

  虽然同样是路级监司判官,江淮发运司地位远高于转运使司,马遵的地位比杜中宵高一些。此时的迁转资序,转运判官高于知州,再迁可为提刑,而后可入三司。三司判官约与转运使相当,而三司副使与江淮发运使相当。至于再高的三司使一级,已经是仅次于宰执的重臣,超脱于一般官员了。

  不过以本官论,杜中宵远高于马遵的监察御史。马遵职事重,杜中宵本官高,两人地位相当。

  到了花厅分宾主落座,杜中宵拱手:“发判前来,不知何事?”

  马遵道:“今年农闲时节,京西南路数州招集民夫,铺设自唐州到襄州的铁路。几个月数州民夫用命,现在已经铺到了新野市。前些日子,柏亭监那里有公文行来,言旧钢用尽,铁监诸事繁忙,如果再用那里的铁轨,要涨价。转运使司一时凑不出现钱,李副使与我商议,要发运司帮一帮忙。”

  发运司的正式名称是淮南、江南、荆湖、两浙制置茶盐矾税兼都大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输往京师的漕运。两淮两浙往京师走汴河,如果铁路通到襄州,则荆湖和江南两路,则可走长江到襄州。发运司了解到铁路的便利,积极参与,想分一部分漕运从襄州到开封府。没想到刚修到新野,铁监里积存的钢铁用尽,要求涨价,不然不再发铁轨过来了。转运司没办法,只好找发运司帮忙。

  其实铁监日日出钢,哪里有积压的钢用尽这一回说法。重要用途的钢本就是要经过时效,炼出来之后长时间放置,才能保证机械性能稳定。铁监里一向都有大量炼好的钢堆在那里,此次不过是找个借口涨价而已。叶清臣从三司使任上调离,现在的三司使是张尧佐,他急着出政绩,把铁监的权从转司手中收了上去。三司直管,铁监要上交的不只有铁课,还有税钱,要跟转运使司明算账了。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叔叔,张贵妃要抬高门第,这几年不断为叔叔要官,升得飞快。作为外戚,单以地位与官位来说,其实张尧佐并不离谱。张家人丁单薄,就一个张尧佐拿得出手,进士出身,既有外戚身份自己本身的资历也过硬。张尧佐此时的地位,并不比曹皇后家的父兄子侄高到哪里去。

  但此时的官员说起外戚,往往夸赞曹家的人,不断攻击张尧佐。张尧佐也很苦恼,明明自己做事谨小慎微,不敢张扬,怎么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此次做三司使,一心要做出成绩来,不让自己的侄女过于为难。三司要增加手里的钱粮,还有什么比铁监更合适的。

  这几位外戚很有意思。张尧佐就是后世演义中的大反派庞太师的原型,而曹皇后的弟弟曹佾,则是八仙传说中的曹国舅。

  刚开始杜中宵也不明白朝中官员为何会这样做,官做得久了就慢慢明白。张尧佐的问题,其实跟他的所作所为关系不大,最大的问题是他是文官,而且一直任重要职事。如果做武职,去管军,张尧佐别说是三司使,就是封节度使官员也不会说什么。但张贵妃小女人心思,头铁得很,就是要让叔叔在文官序列升上去。不知她是真不懂,还是自恃得宠不妥协,拼命把张尧佐向那些要害职位上安。先知开封府,再任三司使,下一步就要当宰执了,朝中官员如何容得下他。如果到个大郡做知州,舒舒服服升官,没几年就是升到国公,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找他麻烦。

  宋朝的惯例,外戚可以掌军,可以带兵打仗,但不能禀政,不然就会重蹈前朝外戚擅权的覆辙。外面做着宰相,宫里侄女甚至女儿为后宫之主,那还了得,皇帝居中平衡的地位都会受威胁。宰相再加上惯例不少外戚掌控军权,整个权力结构完全变了。

  了解这一点,杜中宵就知道,张尧佐在三司使上,做得越好阻力越大。政绩再多,朝中官员也不允许出现一位外戚宰相,皇帝也不允许,没有人敢承担这个责任,开这个先例。

  听马遵介绍了情况,杜中宵道:“原来如此。发判前来,不知要我做些什么?”

  马遵道:“转运司现在没有那么多现钱,发运司自然也没有。我们的想法,是用矾抵押,或者直接用矾换铁轨。铁监是运判一手建起来,还请发书一封,让柏亭监通融。”

  杜中宵听了,一时沉默不语。转运副使李铖不出面,而让发运判官马遵来,是无奈之举。李铖地位在杜中宵之上,又是公事,自己做不了让下属出面,实在拉不下面子。

  杜中宵对铁监的原则,是不管跟谁做生意,尽量只收现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做实物贸易,避免无谓的麻烦。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天,要自己去打破自己立的规矩。

  沉吟片刻,杜中宵道:“发判,难道就没有办法,把矾换成现钱?”

  马遵摇了摇头:“荆湖是产矾的地方,不运到京师去,如何换成钱?柏亭监那里商贾云集,收了矾也好卖出去。大不了,我们价钱做得低一些。”

  见杜中宵犹豫,马遵又道:“运判,铁路也是你最开始建的,最知其中好处。总不能看着卡在新野市,就只差百多里到不了襄州。发运司能拿出来的,也只有盐茶香矾之类,现钱着实没有。”

  想来想去,杜中宵叹了口气:“不瞒发判,我在铁监的时候,时时跟官员说,他们做生意,不拘是谁都只收现钱。现在自食其言,有些难办。这样吧,我与苏知监商议一下,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如何?”

  马遵道:“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时间紧急,等到秋后收了稻谷,就必须开工。不然,又要等上一年。我已上报发运使,下年荆湖漕粮不走汴河,那里连转运仓都拆了。”

  杜中宵当然不信发运仓会拆,不过,裁减人力是有可能的。

  想了又想,杜中宵道:“不如这样,我给柏亭监去书一封,让他们先发铁轨过来,算作赊欠。用矾抵账终是不妥,坏了铁监的规矩,后患无穷。”

  马遵苦笑:“可如此一来,我们还是没钱还账。”

  杜中宵道:“不如这样,转运司和发运司没钱,向民间筹款如何?”

  马遵连连摇头:“如何向民间筹钱?就是科配抑卖,也没有由头啊。总不能为了修路,向路过的几州抑配茶盐,如此做只怕会惹御史弹劾。”

  杜中宵道:“不能如此,既然是为了修路,那就向路上想办法。不如这样,定下期限,铁路必须在本年秋天修通。由转运司和发运司一起,定这条路上跑多少车,能运多少货。现在就提前发售这些车的车票,让商人承买。向他们允诺,什么日子装车,什么日子运到,违约则给予补偿。收上来的票钱,用来到铁监买铁轨如何?”

  听了这话,马遵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办法!——不过,收的票钱够么?”

  “一百余里,已经用不了多少铁轨了,应该够的。”

  张尧佐上任之后,立即下令修从襄城到开封府的铁路,用的铁轨算作铁课。三司出面,效率可不是转运司可比的,秋天之前就可以修通。铁监要优先供应那边,才断掉了京西南路的铁轨。

  修到了开封府,增加的不只是运输能力,价值也陡然升高。数日这间从襄州到开封府,节约的不只是运费,还有时间。节省了时间,大量不适合远距离贩运的货物一下就变了,开辟出了一个广大市场。

  襄州一带冬天还可以生产一部分蔬菜,还有水果,通过铁路可以直接运到开封府。冬天的京城,新鲜蔬菜的价格惊人,仅这一项就可以赚取大量钱财,更不要说其他了。

  开封府一百多万人,加上沿途的州军,铁路为荆湖路开辟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无限。只要宣传得好,措施得力,还愁没有商人盯上这块肥肉。

  听了杜中宵的介绍,马遵连连点头,渐渐有了信心。几十万贯钱,确实是个大数字,但只要民间的商人出手,凑齐其实不难。这年头民间的有钱人,还是不少的。

  商量再三,杜中宵道:“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多的运力。路修通后,上面跑的车,尽量运我们卖出票去的货。做到这一点,就要发运司出面了。”

  马遵道:“此事倒也容易。我这便给发运使上书,由发运司上奏朝廷。以后铁路的货运,统一归到发运司之下,例比汴河漕运。”

  发运司掌管着京师命脉,除了沿边帅府,是内地最重要的衙门。由他们统一管理铁路运输,比由各路转运司管更加合理,也更加方便。

第139章 你想什么

  议罢修铁路的事情,杜中宵对马遵道:“发判难得来一次,便多住几日,看一看现在的营田务。哪里做得合适,哪里做得不足,说出来让我们警醒。”

  马遵道:“自开国以后,襄邓一带多次营田,俱没有成效。只有运判这次,不足两年,便就多收了无数钱谷,而且来的人安居乐业。此为德政,自该看一看。”

  到这个时代为止,以襄阳和邓州为中心的襄邓盆地,开发最完全的还是两汉时期。大宋立国已经近百年,这一带的人口密度也只达到两汉最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其他时期可想而知。隋唐时略有发展,接着就是晚唐五代,多方势力在这里拉锯,再次凋弊。营田务一次性迁入数万户,几乎占本地人口的一半,换个地方不敢想象,在这里却依然人手不足。

  杜中宵起身,亲自安排吏人为马遵安排住处,让他先住下来,这几日四处看看。

  正在这时,一个公吏急急进来,拱手道:“运判,娄知县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杜中宵让马遵先去休息,对公吏道:“让娄知县到这里来见我。”

  不大一会,娄知县和鲁县尉急匆匆地进来,向杜中宵行礼。

  杜中宵吩咐落座,问道:“不知县里有什么事情,知县和县尉如此匆忙?”

  娄知县道:“运判,今日县里出了一桩官司,与营田务招募民户有关。下官不敢擅断,特来听候运判吩咐。此事若是处置不好,只必地方会出乱子。”

  杜中宵道:“什么案子,但说无妨。如果是营田务骚扰地方,我自会约束。”

  娄知县拱手道:“此案倒也不复杂。本县有一位史员外,运判是知道的。他家里的一个庄客,名为谢青,前几日儿子得了重病,向史员外借贷两贯钱买药。史员外不肯,不想那个孩子就不治去了。谢青心疼自己儿子,看史员外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便决计离去,来营田务投充。庄客已经走了不少,史员外如何肯?强拦谢青。他儿子史大庆,拿了棍子打人,一个不好,把谢青的浑家打倒在地。一众庄客心寒,押了史大庆到了县衙。此案案情清楚,不过若是重惩史大庆,本县各大户的庄客,只怕会一走而光。是故县里的几个员外,一起为史大庆求情,要求衙门轻断。”

  杜中宵听了,问道:“谢青的妻子如何?出没出人命官司?”

  娄知县道:“已经派人查过了,万幸没出大事,只是一时打晕了,现在已经苏醒。”

  杜中宵点了点头,暗自合计。案子没什么复杂的,既然没出人命,不过是伤人而已。打庄客相当于主人打仆人,依律减一等论处。加上虐仆的罪名,不过是罚些钱,补给谢青,对史大庆杖责。县里的权限不过如此,真出了人命官司,娄知县不必来问,直接解到随州去了,县里官员没那么大权限。

  娄知县难办,是县里的大户一起为史大庆求情。依杜中宵估计,恐怕不只是求情,说不定还会恐吓要挟县里。毕竟现在县里的一切,还都是依靠这些大户,营田务的钱粮支持是未来的事。

  沉吟片刻,杜中宵道:“那些大户求情,要求县里如何?”

  娄知县道:“依律而断,当对史家罚金,史大庆杖责。县里的员外们觉得如此做,偏袒客户,他们以后无法管束庄客。故要求县里饶过史大庆,只让谢青离开史家便就罢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笑了笑:“若是如此断,以后庄客们岂不是任主人责罚?今日伤了不问罪,过些日子说不定就会出人命官司,难道也不偿命?知县以为,此案该如何断?”

  娄知县叹了口气:“不瞒运判,枣阳偏僻之乡,在以前这种事情所在多有。不出人命官员,衙门一般不过问。——其实就是出了人命,只要没有苦主首告,也就那么过去了。现在营田务来了,今时不同于往日,庄客们有了出路,同仇敌忾,岂容事情就这么过去?此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县里大户和庄客们现在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县里不管怎么断案,必有一方要闹起来。”

  说到这里,娄知县无奈地摇了摇头:“运判也曾经做过知县,知道地方的难处。庄客闹起来,他们人数众多,若是围了县衙,就此反了也说不定。大户们闹起来,今年县里的钱粮没有着落。不说我们这几位官员的俸禄衣食,税赋解不到州里,下官也无法向朝廷交待。”

  杜中宵点了点头,了解娄知县的处境。把客户们逼反自不必说,只要事情起来,娄知县的前途便就算完了。更不要说真要攻破县城,他的小命家小也难保全。大户拒交钱粮,秋税收不上来,这官一样做不下去。枣阳小县,并没有驻军,公吏差役全都出于几家大户,他们联合起来,不交钱粮县里也没有办法。

  想了很久,杜中宵道:“知县,国法不可乱,罪囚岂可枉纵!你确有难处,但要以国法为先。史大庆既乱国法,必要严惩!至于县里的大户,他们也确实遇到难处,县衙为他们想出路。”

  娄知县连连点头:“运判说的是至理,下官遵命!不过,还有不足两月,就到了收稻谷的时节,如果客户全部来投了营田务,田里稻谷无人收割,秋税确实没有着落,无法可想。”

  杜中宵道:“这样吧,你派个人,让大户们到营田务来,我与他们分说。”

  听了这话,娄知县心里咯噔一下。杜中宵来做京西路运判之前,是火山军知军,在边境真地打过仗的人。把县里大户叫来营田务什么意思?难道,要把他们一锅端了?虽然太平岁月,清平世界,按说杜中宵不会用此毒计,但他们过仗的人,心思可是说不准。营田务一直在练兵,几家大户算什么,真发起狠来说灭就灭了。到时候安个罪名,这事情就说不清了。

  见娄知县不答话,面色发青,杜中宵不明所以。问道:“怎么,有什么难处?”

  娄知县嗫嚅道:“运判,那些大户虽然过去跋扈了些,不过——终不是杀头的罪过。”

  杜中宵略一起,便明白了娄知县的意思,大笑道:“你想些什么!今年营田务没有开田,我是让你把大户叫来,跟他们商量一下,到了收稻谷的时节,让营田务的人去帮着他们收稻!”

  听了这话,娄知县长出了一口气,急忙拱手:“运判仁心,下官不及!现在大户们愁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庄客们去了,田里稻谷无人收割。再一个,没了庄客,他们的地就种不下去了。只要营田务到时帮着他们收稻,收些酬劳,今年的难处便就过去,以后的事情可以从容想办法。”

  杜中宵笑道:“此次到营田务来,我顺便给他们指条明路,以后也有出路。——对了,你跟他们把话说清楚,这次不来的,以后就自求多福了!”

  娄知县急忙拱手称是。给了大户们出路,史家赔些钱,史大庆受些皮肉之苦,哪个还管他们。大户们不过是为自己着想,谁跟史家有那么深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