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这位负责报纸的郎中,由皇帝和内阁讨论任命,跟督察院的御史一样,不归吏部那边提拔升降。”
张元干彻底听明白了,这个机构很受皇帝重视,甚至连吏部都没有报社一把手的人事权。
赵渊又说:“你举荐两个官员,我再给你安排几个,尽快把邸报司给设置起来。”
“名字就叫《大明月报》,第一期的主题是廉政。”
张元干问道:“陛下说普通百姓也能阅读邸报,那他们该怎样获取呢?”
赵渊说道:“各级官员,按以前的方式免费领取。”
“发去各级衙门的时候,可以再多发一些,留给当地的驿馆。”
“由书商在驿馆购买,再零售给老百姓。”
“驿馆自己售卖也可以,卖报钱留两成在驿馆做补贴。”
张元干默默记在心中。
他搞不清楚发行量该多大,决定暂时稳妥着来。
即在原有发给官员的基础上,每个县增发一百份。
看这玩意儿的百姓不多,一个县增发一百份应该够了。
如果卖得好,可以慢慢增加。
让各地驿馆自己申请增发量,反正卖得越多,驿馆也赚得越多。
又询问一些细节,张元干躬身告退。
赵渊之所以选这人办报纸,是因为张元干的文风很适合。
刚健正直,积极向上,不失悲天悯地之心。
历史上,张元干被誉为南宋豪放派先驱。
他的词作,上呈苏东坡,下启辛弃疾,属于两宋承上启下的词人。
此人做过李纲的幕僚,岳飞被冤杀之后,他也触怒秦桧,抄家坐牢,削去官籍,从此漂泊江湖。
这个时空的张元干,没有经历那么多沉痛遭遇,词风当然没有转向悲壮慷慨豪放。
但依旧非常正能量!
李邦彦就不行,换他来办官方报纸,估计隔三差五搞出政治问题.
第三千九百三十章 二进宫
李邦彦此时在干啥?
他在大理寺喝茶,妥妥的二进宫。
“兰若院绝无犯罪之事,”
李邦彦哭丧着脸说,
“俺自从被削去官身之后,这些年一直在苦读《大明律》。”
“任何违反《大明律》的事情,不但俺坚决不做,俺的家人和雇工也不允许做。”.
“有一些贪官,确实喜欢到兰若院吃酒。”
“但他们也在别的酒楼吃酒啊,总不能把洛阳的酒家全部查封吧?”
魏良臣说道:“有好几个贪官家里的菩萨蛮,是从你那里买去再转送的。”
李邦彦连忙反驳:“魏御史,你可不能乱说啊。”
“俺从不做人口买卖的事情,那些菩萨蛮都是俺的雇工。”
“有些是兰若院的公雇,雇佣契书按律只准转给别的商社,这种菩萨蛮俺是一个都没转卖契书。”
“其余的菩萨蛮,是俺家里私雇的佣人,平时洒扫清洗也唱唱曲。”
“俺转卖佣人契书时,都是遵守《大明律》的。”
“也从不逼她们续签契约,契书年限到了,她们可以自由离开。”
魏良臣的心情很不好,他提审李邦彦的过程中,发现这老家伙精通《大明律》。
真就查不到一点违法之事!
即便是扫黄都没法扫,顶级菩萨蛮不但独居院落,
甚至跟李邦彦解除了长期合同,转而签订合作关系的短期合同——相当于李邦彦是她们的经纪人。
一般的寻欢客很难接近顶级菩萨蛮,而有资格留宿的客人,对外都宣称是恋爱关系。
伱顶多说她们伤风败俗搞婚外情。
而普通的菩萨蛮,在兰若院内还真不卖身,都是下班之后跟客人自己商量去哪儿。
想要查处李邦彦,取缔他的兰若院,就只能违反《大明律》进行判罚,又或者使手段栽赃安排几个罪名!
魏良臣为啥想弄李邦彦呢?
因为很多京城贪官的供词显示,他们私下搞权钱交易,多选择在李邦彦的兰若院进行交流。
魏良臣说:“此次案情复杂,你还须在大理寺多留几日。”
李邦彦哀求道:“大理寺牢狱阴冷潮湿,老朽身体欠佳,恐在此患病一命呜呼。”
魏良臣懒得多说,让人把李邦彦扔进牢里。
李邦彦心里是真的害怕,他确实年纪大了,监牢里又条件不好。
就算狱卒不故意搞他,多住一段时间也容易生病。
极有可能真病死在里头!
捞偏门赚钱的,就别怨官府也使歪招。
……
秋天,北方旱灾终于好转,几场秋雨浸润干涸已久的土地。
甘霖降下,普天同庆。
这是赵渊穿越以来,旱情最严重的一年,有些州府甚至颗粒无收!
以至于个别地区被扯出了窝案,皇帝专门下令暂时不要抓人,允许当地官吏通过救灾来戴罪立功。
只要救灾得力,事后再退赃罚款,就能获得从轻处罚.
第三千九百三十一章 修改政绩
当然可以抓人之后重新派去官员,但一来新官上任需要时间,二来官员变动会影响救灾效率。
深秋时节,灾情彻底平息,第一批罪官也判了。
积极退赃的闵子顺,终究还是死刑,因为他的问题太大。
这家伙在管理国库仓场时,趁着连续几年西北大旱,伙同地方文武贪污了许多赈灾钱粮。
赈灾钱粮!
军队!
两个不该碰的,闵子顺都碰了.
军队主要是漕军的问题,他们负责部分路段的运输。
一个漕军都指挥使、四个漕军指挥使,通通被抓来判处死刑。
相比而言,闵子顺在吏部的事情反而不算什么。
看在旧日交情的份上,赵渊出面把斩首改为绞刑,给闵子顺留了一個全尸。
“杀!杀!杀……”
刑场,无数百姓嘶声呼喊。
他们已经听说了,今天处死的罪犯,主要罪名全是贪污赈灾粮。
排队等着被处死的,不但有官员,而且有商人。
商人负责销赃。
也不仅仅是销赃,还帮忙把稻谷、小麦,换成更便宜的玉米、高粱等物。
毕竟朝堂查得严,不能真搞出饥荒,贪污的时候还得运足粮食过去。
闵子顺跪在行刑台上,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喊声,看着远处义愤填膺的百姓,他精神恍惚仿佛做了一场大梦。
这几年都在做梦,如今终于梦醒了。
事实上,被贪掉的赈灾钱粮,闵子顺真没拿多少,甚至一开始都不知情。
他最初只是在做吏部左侍郎时,违规提拔亲朋故旧,想要培植自己的嫡系。
而且有点操之过急,有些人资历和政绩不够,其实再缓个三五年就达标,但他还是硬生生给提拔了。
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伙同考功司郎中,悄悄修改那些官员的政绩。
贪污赈灾钱粮的事情,始作俑者是钱琛的一个心腹,而且此人还是闻焕章的不记名弟子。
当时钱琛已经做了阁臣,那个心腹调去仓场,两人基本没啥工作交集,也就逢年过节走动一下而已。
闵子顺却调去仓场做一把手,成了钱琛心腹的上司。
当闵子顺察觉到不对时,发现自己的族侄已卷进去。
他那族侄是赵渊全占四川之后,一群闵氏族人集体投效而做官的。
再加上闵子顺的刻意提拔,已混成了专管民政事务的山西省参政。
钱琛的心腹在国库仓场,闵子顺的族侄在山西,中间还有个出自大明村的漕运都指挥使。
三人串谋侵吞赈灾钱粮!
闵子顺发觉之后如果立即上报,即便把吏部的旧事扯出来,赵渊也肯定不会重罚他。
顶多也就贬官两三级,今后不让他再担任吏部职务。
但闵子顺当时考虑得太多了。
他既害怕自己被贬官,还想保住自己的族侄,也害怕得罪钱琛和张广道。
因为另外那两个同谋,一个是钱琛的人,一个是张广道的人.
第三千九百三十二章 毁在老婆身上了
于是,闵子顺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并悄悄勒令他们适可而止。
他以为那些家伙会见好就收,结果却把贪污范围越搞越大,
从山西很快扩散到陕西,被拉下水的官员也越来越多。
而且,为了堵住闵子顺的嘴巴,那些贪官暗中围猎他的妻儿。
闵子顺的老婆和孩子,都收了贪官们的重礼!
等闵子顺发现无可挽回,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寄希望于朝廷不会发现。
反正直接克扣的赈灾粮不多,主要是把精粮换成杂粮,不会真把灾民给饿死。
“闵子顺,担任吏部左侍郎期间,伙同考功司、文选司郎中,篡改官员政绩,违规提拔官吏……”.
“在担任户部仓场侍郎期间,伙同文武官员,克扣赈灾钱粮……依律当斩……”
“因积极退赃,改为绞刑,留得全尸……你可服罪?”
面对监刑官的质问,闵子顺艰难回答:“服罪。”
“已验明正身,犯人亦服罪。行刑!”
中国古代的绞刑,一般适用于皇亲国戚,
虽然过程远比斩首更痛苦,但能留全尸获得最后的体面。
如果让犯人自己选择,多数都更愿意留一个全尸。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