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如果还不说,就该让她休息了,这玩意儿是能把人弄死的。
刑部老吏问道:“赃款脏物藏在哪里?”
“天王寺……监寺……”王氏说完就闭上双眼。
潘良贵亲自带着几个官吏出动,还从洛阳府衙借来一些官差,风风火火的朝天王寺杀去。
洛阳天王寺,开封相国寺,是大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座寺庙,而且各自供奉着一颗佛牙。
这是一个阴天,气温凉爽宜人。
无数善男信女前来拜佛,也有许多百姓至此闲逛。
就跟逛商场一样,天王寺周围一圈,都属于洛阳中心商圈,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
逛得累了,还能去寺内转转。
却见一个官员领着官差疾奔而来,游客和信徒们纷纷让路,无比吃惊的目送他们进寺。
然后,百姓非但不害怕,反而八卦之魂燃烧,一窝蜂的跟进去看热闹。
知客僧上前迎接,笑脸合十相迎:“不知诸位相公有何公干?”
潘良贵害怕打草惊蛇,没有单独指出某人,而是说道:“把住持、都寺、监寺、维那、副寺……通通喊出来!”
“是,各位请稍等。”知客僧晓得出了大事,连忙进去报信。
很快,天王寺住持大慧宗杲,带着一众高级僧人过来迎接。
大慧宗杲正待口宣佛号,潘良贵已经抢先开口:“天王寺监寺僧静海何在?”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僧人站出:“贫僧静海,不知……”
“抓起来,搜查天王寺库房!”潘良贵喝令。
寺庙的一把手,当然是住持,但得道高僧很少过问俗务。
二把手是都寺,相当于大总管。
三把手是监寺,管理寺庙的库房和产业.
第三千九百二十七章 佛宝
王氏把非法所得的赃款赃物,托付给天王寺的三把手藏匿。
小宗物件和宝钞,她借着上香的机会,自己就能带进寺中。
至于红珊瑚那种大宗物件,则用布匹包起来派人抬进寺庙,对外宣称是捐赠给寺庙.
大慧宗杲这位得道高僧,一脸懵逼的看着官差冲向库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属下都干了什么。
他只需要研究佛法,平时接待少数贵客,定期给信徒宣讲即可,剩下的寺中俗务一概不用理会。
监寺僧静海,也被拖去库房,死不承认自己跟王氏有联系。
大概搜了一个多钟头,终于搜出红珊瑚。
里面用天鹅绒包裹,外面用麻布包裹,更外面用油布包裹,还用大箱子给小心装起来。
这座红珊瑚足有半米多高,色彩艳丽,红得似乎在滴血。
潘良贵指着珊瑚:“这是什么?”
静海回答:“信徒捐赠的。”
“如此宝物,不拿出来观赏,怎藏得这般严实?”潘良贵质问。
静海狡辩道:“怕放在外头弄坏了。”
潘良贵说:“僧录司有条令,全国所有的十方丛林,信徒捐赠物品都须登记造册。把捐赠册子拿出来!”
捐赠册子写满了十几本,都是大明开国之后的。
认认真真把所有捐赠册子都翻完,依旧没有找到红珊瑚的记录。
潘良贵质问:“怎么册子上没有?”
静海硬着头皮回答:“可能……可能是写漏了。”
潘良贵冷笑:“价值万贯的红珊瑚,你也能写漏了?写漏了还能藏得严严实实?”
完蛋了!
天王寺的二把手静纯和尚,忽觉双腿发软站不稳。
他总管全寺所有事务,但库房那么大,物品那么多,怎么可能亲自检查库房?
他的属下帮人藏匿赃物,虽然他没参与其中,但也有御下不严和失察之责。
这个都寺职务,肯定是当不成了。
潘良贵看向静纯:“你也跟我回刑部吧。”说完下令,“查封这里,留几个人守着慢慢搜检!”
……
皇宫,花园。
皇帝正在跟高僧一起喝茶。
刚饮一杯,大慧宗杲就说:“陛下,天王寺有僧人窝赃,臣请辞去住持之职。”
“不必,禅师又不知情,”
赵渊满脸微笑,似乎真不在意,却话锋一转,
“禅师还是继续留在天王寺做住持吧,若是因为僧人窝赃而有愧,收回‘大慧’赐号即可。”
任由大慧宗杲再是佛法高深,听到这话也不由一愣,随即笑答:“多谢陛下为臣消去烦恼障。”
这位高僧又不讲究吃穿用度,当不成天王寺住持又如何?
他去哪里都不可能被饿着,多少寺院抢着请他去呢。
收回“大慧”赐号,才是真正的惩罚。
赵渊却收起笑容:“天王寺库房里的财货,拿出一半来充公吧。”
“这两年北方干旱得厉害,被充公的天王寺财货,通通用于赈济灾民。”.
第三千九百二十八章 大师
宗杲禅师说道:“如果朝廷不拨粮赈灾,按照惯例,天王寺也是要施粥的。”
“这些年,大明朝廷赈灾得力,已不用僧人出面施粥,庙里省下了许多钱粮。”
“陛下今日收去一半财货,其实是天王院早就应当给的。”
赵渊肃然起敬,连连赞道:“禅师果然佛法高深。朕回头就派人去开封,把这番话讲给相国寺住持听。”.
“哈哈哈哈,陛下妙言妙语!”
宗杲禅师是真被逗笑了,他打算改天去相国寺喝茶论佛。
一帝一僧,看似在说笑,其实这位高僧已是全力应对。
一旦应对失当,天王寺的佛牙都要被收回!
几杯茶下肚,宗杲禅师合十告退。
宗杲走出御花园,外面有个中年官员,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两人互相点头致意便错身而过。
中年官员叫张元干,跟宋徽宗还有点亲戚关系——他是向子諲的外甥,而向子諲又是宋徽宗的表哥。
“臣张元干,拜见陛下!”张元干作揖拜道。
赵渊提起茶壶:“坐吧,喝茶。”
皇帝亲自斟茶,张元干连忙双手捧接。
赵渊说道:“你的诗词,朕觉得很好。”
“刚健正直,积极向上,偶尔婉约也不失真性情。”
“陛下谬赞了。”
张元干到现在都不清楚,他在外做学官做得好好的,为啥突然就被召回京城?
而且刚去吏部报道,就让他进宫面圣。
见到了皇帝,却跟他谈论诗词。
难道,皇帝突然沉迷辞章,也要学前宋昏君那样,在身边养一大堆词臣?
赵渊放下茶壶,随手往旁边一摊,立即有太监把报纸递来。
“这是何物?”赵渊问道。
张元干瞟了一眼:“邸报。”
赵渊又问:“邸报是给谁看的?”
张元干回答说:“各级官员。”
宋代朝廷是鼓励官员看邸报的,一为让官员了解中枢政策,二为让官员引以为戒(报纸含有官员处罚信息)。
历史上,赵构在商丘称帝,任命李纲为右相。
邓肃给李纲写信说:“我看到报纸,你做宰相了,快去新朝廷报到吧!”
就这样,李纲从朋友的信件当中,得知朋友通过报纸获取他做宰相的消息……
赵渊说道:
“朕打算把邸报改革一下。以往的邸报,内容太过精练且繁杂,而且多按照时间摘抄。”
“邸报改革之后,每月发一份。大事件放在前面,要写得透彻详细。”
“次要事件紧随其后,稍微写得详细一些。”
“寻常事件,放在最后,简单叙述即可。”
“还有编者论,便似那太史公言,简短评述最近发生的大事。”
“亦可放进去一两篇诗词雅文,以及翰林院各馆的最新学术成果。”
“行文不能太艰涩,须让识字几年的孩童也能读懂。”
“你觉得怎样?”
张元干仔细思考:“读起来没那么枯燥了,而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的邸报,便是民间士子也乐意看。”.
第三千九百二十九章 改革邸报
赵渊说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任何人都能购买阅读!”
宋朝的邸报,并非人人都有资格阅读。
官可读,吏不可,民更不可。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一些吏员、士绅和富商,也会悄悄摘抄邸报阅读。
民间小报还未出现,那是明朝才有的玩意儿,必须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你来做这份报纸。”赵渊说道。
张元干已经猜到了,连忙问道:“前宋邸报,出自比部司。”
“大明邸报,出自通政院。”
“改革之后,还是在通政院吗?”
赵渊说道:“刑部。”
《大明月报》隶属于刑部,这个决定并不离谱。
因为在北宋的时候,邸报就一直出自刑部的比部司。
如果只论收集稿件的方便程度,让通政院领导报纸是最合适的,但赵渊考虑到一个言路问题。
通政院已经掌握了进奏封驳,若再让他们掌握报纸,是不是太容易糊弄皇帝了?
赵渊说道:“在刑部设一個邸报司,邸报司的主官,比寻常郎中更高一级。”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