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636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恪行教化,让孩童都祛恶扬善。”

  “便是人长大了,也时时有恶念。”

  “所谓君子慎独,就是时时刻刻自省,压制摒除心中之恶。”

  支持性善的士子反问:“为何没有读过书的孩童,也晓得孝敬父母?”.

第三千五百九十八章 人性本恶

  “教化只是读书吗?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教化。”

  “孟子说,人性就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水没有不往下流的,人性也没有不善的。”

  “难道你能说水不往下流吗?”.

  “孟子说人性像水,难道人性就一定像水吗?”

  “我还说人性像火呢!”

  “你竟敢质疑孟子!”

  “孟子就一定正确吗?我学的是陛下之学。”

  “陛下说,凡事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人性像水该怎样求证?你能证明吗?”

  “我告诉你,水往下流是因为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引力!”

  “如果地球没了引力,水往上流也非不可。”

  “胡言乱语!水怎么可能往上流?”

  “没有地球引力就能往上流。没有引力,人还能飞起来呢!”

  “伱们不要吵了!人性是善恶混沌的,学好就善,学坏就恶。”

  “放屁,人性本善。”

  “不对,人性本恶!”

  “……”

  朝廷要把《荀子》升经的消息传出,洛阳城内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辩论。

  孟子在此时的威望,毕竟不如明清两朝,还没有变成绝对的圣人。

  而真正的圣人孔子,并没有评价人性善恶,只说了一句“性相近”。

  刘延年坐在旁边默默聆听,他觉得不该讨论善恶,这玩意儿根本辨不清。

  想要攻击荀子,应该从“礼伪论”下手!

  四川,仁寿。

  早在去年冬天,李纯就一路舟车北上。

  他在汉中的客栈过冬,雪化之后继续赶路,风雨兼程直奔洛阳而去。

  李纯还记得出门之前,父亲的郑重嘱咐:“我在朝中有旧友透露,大明是真要把《荀子》升经了。”

  “《荀子》都能升经,恩师的著作亦可通行。”

  “切记,切记,莫提周公。我已将几篇涉及周公的文章全部删除。”

  《荀子》升经,带来的不仅仅是争议。

  那些在前宋被禁绝的学派,从朝廷这个举动看出风向变化。

  他们……也想趁机冒头!

  苏轼刚刚考上进士那会儿,龙昌期已是公认的四川第一大儒。

  这人属于野路子出身,因为家贫只能做和尚。

  从小在寺庙里长大,靠着佛经学会读书写字。

  又借着给士绅家属讲佛经的机会,跑去借阅士绅家里的藏书。

  苦心钻研三十年,佛道儒三教俱通。不但名震蜀中,甚至被人高薪请去福建讲《易经》。

  可惜,当时的科举审查比较严格,做过和尚的人不能报名参加。

  他的学生遍布四川,就连文彦博年轻时候,随父入蜀也拜在龙昌期门下。

  当时四川社会动荡不安,韩琦被派来治理蜀中。

  他到成都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龙昌期请去当官学教授,试图以此来安抚四川士子之心。

  直到龙昌期八十多岁了,被韩琦、文彦博等人屡次举荐,皇帝才让龙昌期带着著作进京。

  然后就碰到刘延年的叔叔刘敞。

  当时欧阳修只是反对龙昌期非议周公,并没有搞什么多余动作。

  刘敞却死咬着不松口,把龙昌期赶回四川,禁绝其所有著作,把这老头儿给活活气死。

  禁绝著作,只是禁绝书籍雕版,不准再印刷售卖,不得再公开传播。

  悄悄学习的肯定还有!

  李纯的父亲,就是龙昌期的晚年弟子。

  李纯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他们家有龙昌期全套著作。

  儒、佛、道、兵、名、阴阳、纵横……

  诸子百家,三教学术,应有尽有,足足好几十部。

  牡丹花开时节,李纯终于来到洛阳。

  刘延年在洛阳辩了几场,以“礼伪论”为切入点,引经据典辨得许多士子哑口无言。

  听说是大儒刘敞的侄子,诸多儒生肃然起敬,刘延年的名头更加响亮!

  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敢敲击登闻鼓。

  靠着叔父当年遗留的人脉,刘延年拜访了许多官员。

  他仔细道明来意,绝大部分官员,都拒绝为他上奏皇帝。

  但也有几人,向皇帝推荐刘延年,说有江西大儒请求觐见。

  这些举荐奏疏,如泥牛入海,没有掀起半点波澜。

  牡丹花都开始凋谢了,刘延年终于耐不住,带着奴仆走到登闻鼓前。

  要不要敲呢?

  敲响登闻鼓,触怒了皇帝怎办?

  就在刘延年犹豫之时,一辆驴车缓缓驶来。

  有个年轻士子从驴车跳下,让两个仆从帮忙搬箱子,继而掏出车钱付给驴车司机.

第三千五百九十九章 敲登闻鼓

  年轻士子整理衣冠,大踏步向前。

  在刘延年惊愕的眼神中,李纯取下鼓槌,双手挥舞猛地砸出。

  “咚咚咚咚!!!”

  登闻鼓响了。

  附近百姓纷纷停下脚步,不约而同跑来看热闹.

  东城内的官吏,听到鼓声也都停止办公。

  负责登闻鼓的督察院御史,更是匆匆忙忙走出东华门:“谁在击鼓?是有冤情难申,还是别的事情?”

  李纯上前作揖见礼:“君平先生再传弟子李纯,今携图书请求觐见皇帝陛下!”

  龙昌期的学说被禁数十年,四川以外的士人很难接触到。

  这位御史就没听过,好奇问道:“君平先生是哪位大贤?”

  李纯回答:“龙讳昌期公,字起之,号竹轩,世称君平先生、武陵先生。”

  “先生是当年公认的四川第一大儒,一生著述数十部。惜遭小人暗算,图书被昏君禁绝。”

  “今有圣天子在世,在下是来进献图书的。”

  御史也没多想,笑着说:“原来如此,我必……”

  “胡说八道!”

  刘延年一声怒喝:“你今日须说清楚,到底谁才是小人?”

  李纯说道:“前朝腐儒刘敞!”

  “岂有此理!”刘延年举起拳头就要打。

  那可是他的叔父,那可是江西仅次于王安石的大儒,竟然被眼前这个青年说成是小人!

  御史喊道:“拦住他们。”

  身后官差立即上前,把即将互殴的两人拖开。

  李纯问道:“你又是谁?”

  “江西刘延年!”刘延年握着竹杖说。

  李纯冷笑:“刘敞的子孙?”

  刘延年怒道:“我叔父的大名,岂是你这竖子能直呼的?”

  “直呼其名又如何?”

  李纯不屑道,

  “学说有争议,辩论就是。就算君平先生的学问,确实有哪里不妥,也可以由皇帝下令改正。”

  “仗着其手中权势,直接削官禁书,不是小人是什么?”

  刘延年懒得跟这小辈争辩,他对御史说:“龙昌期之学,非议圣贤周公,不可流传于世。”

  李纯说道:“议论周公之文章,已尽皆删除。”

  当年发生这事的时候,王安石还没开始变法,他的新学还没成形,因此刘敞是江西第一大儒。

  江西第一大儒,干掉四川第一大儒,而且将其学问彻底禁绝,这是能够大书特书的“功绩”。

  至少,刘氏子弟非常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刘延年说道:“只是删掉非议周公的文章就行了?龙昌期还说六经无皇道!”

  这位御史比较年轻,此刻都已经听傻了。

  龙昌期的路子好野啊!

  周公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非议周公就是非议华夏文明,等于直接掘了儒家的根子。

  而“六经无皇道”,也属于大逆不道之言。

  宋初之时,大儒把皇、帝、王、霸作为划分先秦历史的标志。

  皇道代表道,帝道代表德,王道代表功,霸道代表力。

  邵雍说这四道是《易经》的本体,是儒家诸经的根本。

  而龙昌期说“六经无皇道”,即儒家没有“以道治国”的内容,只有以德治国、以功治国、以力治国。

  就差没有直接说儒家无道了!

  他的学术思想被禁绝,还真不怎么冤枉。

  这种大事,一個小小的御史,根本不敢擅自做主。御史说道:“两位如今住在何处,且留下各自地址。”

  两人把客栈地址报上,御史带着那箱著作进入东华门。

  一直把图书送到垂拱殿,赵渊仔细询问情况,无比好奇的打开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