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尤其是袁继咸,他以为自己看错了,再次问吕大器:“吕兄,我没看错吧?陛下让我向左良玉借兵五万,如果不借就设计除掉他们父子?”

半年前,他亲自前往芜湖劝说左良玉收复武昌。半年后朝廷一道圣旨就要他借兵,对方不借就除掉他们父子,简直不可思议!

吕大器点点头,虽然没说话,但表情和袁继咸一样复杂。

崇祯十六年他任江、湖、安、应总督期间,与左良玉合并对抗张献忠,曾经的战友马上就要成为敌人。

令人唏嘘不已。

良久,吕大器说道:“圣旨里写的很明白,朝廷让他进京勤王,他左良玉先时候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给朝廷,等朝廷收到他的计划时已经将流贼击退了。”

“兵贵神速的道理他左良玉不懂?”

“左良玉拥兵自重,拒不勤王,死罪中的死罪!再加上他屡次抢夺漕运粮船和盐船,劫掠百姓,比流贼还流贼。”

“尤其是武昌,张献忠攻陷武昌时左良玉号称二十万兵马,这些人一触即溃立刻逃往芜湖!若不是袁兄你极力劝说,他左良玉岂会在张献忠离开武昌后反攻武昌?”

“所以说啊,他该死,而且...”说到这,吕大器捋着下巴上的胡子目露凶光:“他必须死!”

袁继咸一怔,随后不可知否的点点头。

他们都带兵打过仗,如果遇到敌人总是逃跑,时间久了这些兵会在心里形成一个习惯:逃跑。

战场上人员,装备都可以差,唯独气势不能差。

否则必败无疑。ap.

左良玉哪怕有百万之众,跑习惯了也是乌合之众。

“那就按照圣旨的意思办?”

袁继咸是接任吕大器的职位,二人正在进行手续交接,所以有些事还是商量着办。毕竟九江的兵都是吕大器的老部下,他袁继咸短时间内还用不熟。

“你敢违抗圣旨?”吕大器似笑非笑。

“可是...”袁继咸有些为难,“我到底是借兵,还是直接除掉他们呢?圣旨上有两个选择。”

吕大器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给他分析目前的局势:“现在太子爷在南京,武昌下游是九江,九江下游是安庆,安庆下游可就是南京了!”

“一旦借兵不成,左良玉必定会起疑,如果他带兵顺江而下去往南京控制太子爷...陛下的谋略可就都白费了。”

袁继咸听罢不再犹豫,拿出地图摆在面前的桌子上,与吕大器开始认真商议。

“不能带大部队去,左良玉生性多疑,一旦发现我们带兵前往武昌,肯定会有所准备。”

“那怎么办?总不能喊他出来单挑吧?”(单挑这个词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

吕大器和袁继咸同时沉默了。

想杀一个戒心很重的人太难了,尤其是左良玉这种老家伙。

突然!

吕大器一拍脑门,脸上的阴霾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笑容:“听闻太子爷带来一千多锦衣卫,都是京师的好手。”

第150章 圣旨的另外一层意思

吕大器一席话让袁继咸茅塞顿开。

对啊!

世人常说锦衣卫监察百官,善刑狱缉拿,刺探情报。

却忘了他们是军人,更擅长杀人。

万历时期的锦衣卫在朝鲜战场战功赫赫,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混入对方军营,用下毒或刺杀的形式,暗杀日本将领。

对方加强戒备后,锦衣卫也换了方法。

他们穿上日本人服装偷偷地混入到战场上,利用人群混战时给敌方将领致命一击。

后两次朝鲜战争期间,死在锦衣卫暗杀下的日本将领不在少数。

想用最小的代价除掉左良玉父子,非锦衣卫莫属。

想明白这些,袁继咸站起身朝吕大器深施一礼:“多谢吕兄!袁某知道该怎么做了。现在你我已经交接完成,麻烦吕兄回南京时帮我给太子爷带一封密信。”

“好!”吕大器没有没有任何犹豫地点点头,继续看着眼前的地图。

袁继咸拿出纸笔边写信边与吕大器闲聊:“李自成,张献忠,蒙古人,建奴!”

“大明头上悬着四把利刃,陛下的压力可想而知啊!我得尽快除掉左良玉父子随后支援秦良玉将军,否则一旦秦良玉兵败,我袁某人的罪过可就大了。”

吕大器喝着口茶,盯着面前的地图看了一会,突然眉毛一挑:“不对!”

“怎么不对?”袁继咸停止书写,疑惑的看向吕大器。

吕大器指着地图上重庆府说道:“现在长江发大水,张献忠在万县一带停滞不前。就算袁兄你顺利除掉左良玉父子,并接管他手下十五万兵马,若想逆流而上追击流贼,前面还有岳州,荆州,夔州三府等你收复!”

“这些地方被重兵把守,短时间内收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袁继咸搞不懂吕大器想说什么,盯着地图一言不发。

“陛下这道圣旨的意思并非真的让你前去追击张献忠,现在流贼势大,贸然追击只会徒增风险。陛下的意思是让你用兵力牵制住张献忠的一部分兵马,给秦良玉将军分担压力。”

“秦良玉将军打头,袁兄打尾,让张献忠首尾不能相顾。”

袁继咸没有同意但也没有否认。

道理他也懂,但圣旨毕竟是圣旨,让他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不能妄猜圣意。

如果不按照圣旨的意思做,各州府官吏弹劾的信件能把长江填满了。

“可是...圣旨是让我出兵追剿张献忠,如果只是牵制,怕是说不过去吧?”

吕大器缓缓摇头,他指着圣旨上的字说道:“袁兄请看此处,圣旨让袁兄借兵后追击张献忠,既没有写尽快出兵,也没说收复何处。”

“此处是何用意?”

见袁继咸不信,吕大器举了个例子:“我朝十六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被陛下催战的圣旨你可曾见过?”

袁继咸一愣,恍然大悟。

催促孙传庭出战的圣旨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他们这些人早已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圣旨内容。

圣旨里崇祯用即刻、马上等词一再催战,孙传庭迫不得已仓促出战,最终兵败身亡。

反观这道圣旨。

不但一个催战的词都没有,甚至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前前后后,这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两个皇帝。

袁继咸深吸一口气,“多谢吕兄指点,袁某知道怎么做了。”

他拿起毛笔,在面前的信纸上快速书写。

......

万县。

万县县城依江而建,城墙虽不高耸,却都是延时堆砌而成,看起来十分牢固。

由于上游发大水,江上没有任何船舶行船。两岸的岸边上坐满了船夫和拉纤的纤夫,他们无奈的看向上游,期盼大水早日退去。

人群中蹲着一个外乡人,他体型适中,面色黝黑,下巴上没有一根胡子。

此人正是离开北京月余的高时明。

他看着河水里的人影,心中感慨不已。

一个月前他还在寒冷的北京,一个月后到达了闷热潮湿的四川。

人黑了也瘦了。

好在不辱使命找到了张献忠!

他用清凉的河水洗了把脸,抬起头看着万县并不高耸的城墙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过去。

由于张献忠驻守在万县,所以守城士兵对往来行人检查的非常仔细。

“你,从哪儿来?进城干啥子去?”一个消瘦的士兵操着四川口音拦下了高时明。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点方言还是难不倒他的,不过他没有用四川话回答,而是用正儿八经的京腔说道:“我从京师来,进城找张献忠议事。”

“大胆!”那个士兵顿时怒了,“大西王的名讳岂是你能直呼的?来人,这儿有个明军奸细,快跟老子一起把他抓起来。”(四川话老子的意思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都懂。)

附近的士兵见状纷纷围了过来,用手中的武器抵在高时明身上。

高时明丝毫不慌,他倒背双手站在原地:“在没见到张献忠之前,我一句话也不会说。”

这些人根本不管那些,直接用绳子将高时明捆了起来。

捆绑结实后一个小头目走过来亲自搜身。

他先是从高时明身上搜出一个包裹,打开包裹看着里面沉甸甸的银子,小头目嘿嘿一笑:“锤子吆,竟然藏了这么多银子!”

见高时明不说话,小头目解开高时明的腰带伸手往下摸去。人身上能藏东西的地方无非三处,怀里,衣袖和裤裆。

嗯?

好像有点不对劲儿...

再试试?

果然踏马的不对劲!

小头目缩回右手,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右手。

自己的手没问题啊,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想了想,小头目把目光重新聚焦到高时明身上。

他来到高时明身边,双手用力一拽,将高时明的裤子脱了下来。

“啷个锤子吆,老子眼睛差点瞎了!”

“瓜娃子,你那只眼睛看见他有锤子了?”

“是没把儿的太监,哈哈哈!”

围观的士兵和百姓顿时笑了起来。

高时明面不改色,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小头目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有点慌了。

大明朝只有两个地方有太监,一是北京城的皇宫,二是各藩王的王府。.

能主动来这指名点姓的找张献忠的人,肯定不是无名之辈。

小头目快速思索后吩咐一声:“来人,把他给小尉迟送去。”

第151章 张献忠和李定国

小尉迟是谁?

猛地。

高时明想起一个名字:李定国!(张献忠收李定国为义子后,李定国改姓张。张献忠死后改回原姓,为了便于识别人物,以后均称李定国。)

来之前皇帝特地嘱咐过,让他重点关注一下这个人。

没想到,来到万县后最先见到的人就是此人!

小头目十分厌恶的甩着手将高时明的裤子系好,带人推着他走进万县县城。

一番蛇行斗折之后,他们来到一处小院外。

外面密密麻麻的铺满了军帐,时值晌午,炊烟四起饭香扑鼻。

“老六,你不守城来这作甚?”小头目刚要往里走,被两个值守的士兵拦住了去路。

“嘿嘿,”被称作老六的小头目笑着说道:“老子抓了一个奸细,给李将军送来邀功,不行吗?”.

值守的士兵对着高时明的脸认真看了看,“妈的,快去吧。”

小头目再次嘿嘿一笑,推着高时明走进小院。

小院中间有一座凉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凉亭里吃粥嚼菜。

“李将军,我抓了一个明军朝廷派来的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