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突然。
他想起一个名字:张缙彦!
前兵部尚书张缙彦,因罪被五马分尸灭三族。
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后各地都已戒严,京师发生的一切都传不出去。尤其是延庆地区,想从京师把消息传递到这里只能通过居庸关。
李自成退兵后唐通将居庸关堵的死死的,不可能传递出消息。
也就是说,外界对京师的变化一无所知。
嘿嘿嘿。
阎应元发出了阴森的笑声。
李知州慌了:“阎...阎大人你要干什么?”
“干什么?”阎应元举起手里的佩刀,对准李知州的脖子狠狠地砍了下去。
咔嚓,人头落地。
整个延庆都安静了。
所有人都盯着阎应元,被他的举动吓得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从五品大员,说砍就砍了?
就好比学生们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来个人把校长咔嚓了,学生们能不震惊吗?
短暂的安静过后,围观的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杀得好!”
“太痛快了,比吃一顿饱饭还痛快!”
“阎大人包公在世,是清官啊!”
阎应元收刀回鞘,目光渐定。
笼络人心无非三种途径,一个是制造恐怖,让百姓自发抱团;另一种是施行仁政,百姓感激之余自然会与地方父母官共进退;最后一种则是杀戮,杀贪官污吏,把百姓心中的恐惧、愤恨变成凝聚力。
“来人,将这所宅邸的人全部收押入狱。所有粮食搬到州衙之内,在州衙门口设立粥厂进行赈灾。”
阎应元抬头估算了下时间:“诸位父老乡亲别愣着了,回家拿碗筷准备喝粥。”
围观的百姓见状立刻有了力气,纷纷跑回家拿起碗筷往州衙跑。
去晚了得排队!
剩下的事就简单了。
城中所有粮食都集中到州衙,该关的关,该杀的杀。
两个时辰后,五军营的兵马彻底接管了延庆防务。
为了防止突发情况,所有士兵都住在城门楼上或城门附近的空院子里。
遇到情况既能上城墙迎战,也能随时出城。
一切安排妥当后,阎应元来到城门附近的一所宅院。
这里是本地富商的宅子,听闻李自成要来,早早的连人带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北京。
院子中央点着篝火,士兵们围在火堆旁很是忙碌。有的埋锅造饭,有的将湿透的衣服架在篝火旁边烤干,更多的则是和衣躺在地上闭目休息。
阎应元皱了皱眉,上前拍醒一个睡着的士兵问道:“为什么在外面睡?去屋里睡!”
那个士兵睡得正香,被拍醒后眼皮都舍不得睁开,随口说到:“去,一边去!屋里没地了,旁边那件空屋是给阎大人预备的,你可不能去啊。”
阎应元转身看向身后的姜应奎,从他眼里看到了歉意。
“阎兄今天就将就一下吧,明天想办法给你找一座单独的小院。”姜应奎开始和阎应元称兄道弟了。
阎应元摇头:“姜兄这是害我啊!”
不等姜应奎解释,阎应元猛拍双手,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
“五军营的弟兄们,我阎应元一个月前还在衙门里当典史,区区九品小吏,勉强糊口!由于军功和陛下赏识,补了宣府巡抚兼兵部侍郎的缺。”
“在公事上,我是你们的上司!私下里,咱们就是兄弟!既然是兄弟,就要同吃同住。”
“你们几个在外面睡觉的,马上搬到屋子里去!”
众将士大眼瞪小眼,都站在原地没动弹。
朝廷二品文官领兵,按照潜规则睡觉时是必须要有单间的。阎应元这么说,他们也分不清是真心话还是客套话。
姜应奎以为阎应元不好意思,于是劝道:“阎兄就别客气了...这是我和兄弟们的一点心意。”
阎应元摆手:“是兄弟就要同进退,在战场上如此,私下里更应该如此!”
“我阎应元不需要特殊对待!”
“你们几个,”他指着被吵醒的人喊:“现在,立刻,马上搬进去!”
“对了,老子脚臭,你们可别嫌弃我!”
“哈哈哈!这是我见过最亲民的二品官!”
“废话,就凭脚臭这一点就够亲民了!”
在众人的笑声中,阎应元成功的融入了这支队伍。
可能他也没想到,就是这五千人,后来在宣府一战惊天下。
第136章 针对建奴的部署
京师,皇极殿。
内阁首辅李邦华正在汇报工作。
“现在通州漕运以及陆路运输皆已恢复,江南之米最多一个半月就能抵达京师。”
“昨晚阎应元成功收复延庆,斩杀延庆知州李袍晖,受纳降军一千二百三十九人。”
“流贼退兵时果如陛下所料对百姓进行了劫掠!现在延庆极度缺粮,户兵两部运粮队和民间运粮商队已出居庸关,预计今晚就能抵达延庆。”
崇祯点点头,对阎应元的能力表达了认可。
换成唐通,他可能还没到达延庆城下。
“阎应元明天什么计划?”
“回陛下,阎应元明日收复怀来卫!”
怀来卫?
崇祯听到这个地名后先是一愣,随后嘴角抽了抽。
怀来卫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反倒是东边的一座城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土木堡!
土木堡距离怀来卫十几里,一百九十多年前,大明战神朱祁镇在此踏上为期一年的留学之旅。
如果说大唐亡于香积寺,那么大明的衰落就是从土木堡开始的。
崇祯甩甩头,将这位战神从脑海里迅速忘掉。
他指着地图上其他地方问道:“阎应元的计划是先收复,再治理?”
“目前来看是这样的,他在题本里说晚去一日,就会饿死很多人。所以目前的策略是小县城派三五兵丁通知一声,复降朝廷的就运粮赈灾,不投降的就弃之不管。”
“依臣来看,应该没有不投降的。”
李邦华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明军与李自成在河南一带拉扯了十几年,当地的官绅早就有了经验。
反正也守不住,谁来就投降谁,除非其中一方派重兵把守。
这个经验早已传遍全国。
李邦华继续说道:“收复宣府后,阎应元会根据朝廷的新政进行治理。”
“好,甚好。”
对于阎应元的计划,崇祯不做任何干预。
他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李邦华向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其他人后才低声说道:“陛下,宣府加上延庆州,怀来卫,保安州,人口总数不足四十万,阎应元却向朝廷索要六十万石粮食!”
“这些粮食足够宣府那些人吃五个月的!”
“臣以为,阎应元不得不防啊!大明朝已经有了一个吴三桂,绝对不能再出现第二个!再者,一旦建奴攻下宣府,那些没吃完的粮食就落到建奴之手...”
“放心,朕信得过阎应元。”
“可是陛下!”李邦华见崇祯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顿时急了。
“陛下,这不仅是信任的问题,还有钱的问题!现在江南每石米约一两银子,陆运至京运费约一两一钱,漕运至京运费每石七钱银子。”
“购买六十万石粮食多则需一百二十六万两,少则也得一百零二万两!这还不算军饷!”
“户部的一千万两银子守城时花了一百多万两,吴三桂领了一百五十万两。如果再加上阎应元的所需要的银子,户部一个月内支出将超过四百万两。”
不怪李邦华急眼,在未来一年没有收入的前提下,国库一个月支出四成存银,换谁都得急。
崇祯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源不能停,节流也得搞。
片刻后,崇祯抬起头:“为何没有海运?据朕所知海运成本是漕运的一半左右。”
李邦华沉默良久:“此事说来话长,孝宗和穆宗时期尝试通过海上运粮,但因为试航不利,再加上朝中反对人太多,最终没能成行。”
虽然深层次的原因李邦华没说,但崇祯心知肚明,都是利益作祟。
那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崇祯懒得管,他直接拍板:“传旨让郑芝龙的商队运输三十万石粮草进京,运输费用由你们兵部制定。同时给郑芝龙父子和水师总兵黄蜚各写一封密诏,让他们偷偷进京,朕有要事相商。”
李邦华搞不清皇帝要干什么,但作为臣子,不该问的就不能问,于是将这些信息快速记下。
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崇祯突然问道:“黄得功到哪了?”
李邦华算了算:“三天前传来的邸报说黄得功已到达徐州以南,按照每日行军六十里计算,再有一个月就能抵达京师。”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挺直了后背。
黄得功是他的底气,也是此次围猎建奴的主力部队。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黄得功,那么就是一个猛字。
崇祯十四年,黄德功与张献忠激战于潜山,面对的是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其中三鹞子是张献忠养子,以作战勇猛著称。此战黄得功面部中箭,却以猛制猛,最终活捉两人。
黄得功每战必喝酒,畅饮数斗后再冲锋陷阵。正是因为他异常的粗犷、勇猛,军中人称“黄闯子”。
在崇祯十七年四月中旬的节骨眼上,他能用的猛将也只有黄得功一人了!
“三件事!”崇祯开始制定部署。
“第一,你回兵部后拟一封圣旨,切记,是以兵部的名义起草圣旨,让黄得功前去围剿张献忠,不再进京勤王。”
李邦华懵了,他记得眼前这位皇帝亲口对他说过,建奴会在五月中下旬入关劫掠。
京师可用之兵本就不多,现在为何要把黄得功调回去?
崇祯没有解释,继续说道:“第二,在不惊动兵部内部的前提下,建奴入关前你能将多少火炮,佛朗机还有火药偷偷运往宣府?”
李邦华不是傻子,片刻后便分析出了崇祯这么做的原因。
他怀疑兵部内部有奸细!
“陛下是怀疑...”
“李阁老不要多想,朕也只是怀疑,你刚刚掌管兵部不久,就算有奸细也与你无关!”
崇祯不是怀疑,是肯定!
先不提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入关恰巧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件事。
单就崇祯十五年皇太极派阿巴泰入关这件事,就能看出明朝内部的奸细有多么可怕。
明军六个巡抚加八个总兵,总兵力达到了近四十万!
尽然找不到八旗兵主力!
要知道,阿巴泰可是在关内待了八个月!
他甚至在临沂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期间也不曾有一支明军进攻。
官兵怯战时一回事,情报泄露才是重要原因!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