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说的好啊!”崇祯轻轻鼓掌,“就是因为你这句话,朕才觉得需要提高匠人地位!”

“臣不懂,请陛下示下。”

“如果没有读书人,你觉得国家会变得怎样?”崇祯反问。

周凤翔想了想:“无人治理,混乱不堪。”

“大明从上到下个个都是读书人,为何也混乱不堪?难道祸乱之源不是读书人吗?”崇祯再次反问。

周凤翔皱着眉,思考着崇祯的问题。

崇祯不给他反应的机会,再次发问:“地位的高低是求不来的,在战场上也是同理,胜利也是求不来的,需要用鲜血和勇气去拼。”

“读书人把大明祸害成这样,朕很不满意!”

“但匠人不同,他们制造的火药,铸造的火器,打造的盔甲武器帮助大明守卫疆土。朕现在提高他们的地位,完全是他们自己争取的。”

“况且,读书人手里的笔,笔上的墨,墨下的砚,砚下的纸都是出自匠人之手!没有他们,你们如何书写成史?”

“你,还有你们。”崇祯指着周凤翔和他身后那些人问:“你们觉得朕说错了吗?”

周凤翔站在原地,久久不语。

他觉得皇帝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但心中又有不甘。

读书这么神圣的职业,什么时候沦落到和匠人平起平坐了?他回头看向其他人,在他们眼睛里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陛下,臣等虽然是读书人,但有些祸端并非臣和臣身后的这些读书人导致的。陛下以偏概全,怕是难以服众。”

“没错!”崇祯提高了嗓门,“但,读书人是一个群体。就像战场的士兵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向前冲锋的士兵多了,才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放在你们身上也是同理,只有好官多了,才能扭转读书人误国误民的言论。”

“朕说的,是否在理?”

周凤翔不可知否的点点头,看向崇祯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敬佩。

他身后的一众学生也认可的点头。

“既然你们来了,朕不会让你们白来。凡今日到场之人,朕给你们一项特权。无论是否入朝为仕,朕每月会挑一天与你们同堂议事。有困难的朕帮你们解决,缺钱的朕可以资助,受到诬陷朕帮你们平反。”

“如何?”

周凤翔还没法应过来,就听到身后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声音。

“多谢陛下,我们愿意!”

“我等求之不得,谢陛下成全!”

“陛下圣明!”

周凤翔后知后觉的缓过神,毕恭毕敬的跪地:“陛下广开言路,臣万分敬佩。”

崇祯摆摆手:“没事的话都回去吧,朕很忙。”

一众官员学子纷纷施礼,兴高采烈的离开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崇祯嘴角露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朝堂上的党争虽然暂时看不到了,但不代表没有。矛盾只会转移不会消失,危机接解除后党争将会再次来临。

既然如此,他就反其道而行之。

对付党争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用魔法对抗魔法。

什么东林党,阉党,齐楚浙党...统统不入流。

皇党才是主流!

在他的恩惠之下,这些学生就是他的党羽,他们一起组成皇党。在朝堂,在地方与其他党派进行厮杀!

回到乾清宫,崇祯埋头处理题本。

接下来十几天,崇祯和内阁逐步敲定了吏治改革试行方案以及税赋征收的初步方案。

......

辽东,沈阳(清称盛京)。

李自成兵败后,建奴在北京的奸细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到了沈阳。

十王亭内,多尔衮看着手中的信件表情飘忽不定。

过了好一会,多尔衮将信件传递下去给其他人观看。

在场的都是八旗领主。

除了多尔衮这位正白旗旗主外,还有镶白旗旗豫亲王主多铎,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镶红旗旗主多罗贝勒罗洛浑,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

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是已经继位的福临,由于年幼并不参与议政。

等所有人传阅一遍后,多尔衮问道:“诸位怎么看?”

其余五位旗主互相对视后,豪格说道:“明廷内部再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一个小小李自成就能围困北京,简直耻辱!”

提到李自成,豪格又不懈的撇了撇嘴:“李自成手下是一群乌合之众,兵败是意料之中的事。”

济尔哈朗想了想,使劲摇头:“肃亲王不要大意!如果真是乌合之众,明廷早就将他们一网打尽了,也不至于剿到现在。”

豪格满不在乎的哼了一声,看向其他地方。

济尔哈朗继续说道:“我听豫亲王的意思,是想趁着明廷没缓过这口气,再次入关?”

多尔衮诧异的点点头,没想到济尔哈朗竟然猜到了他的意图。

一念至此,他看向济尔哈朗的目光里顿时充满了敌意。

如果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支持他继位,那么现在他已经是皇帝了。

然而,现实是皇太极死后他和济尔哈朗辅佐福林。他成了第二摄政,济尔哈朗反而成了第一摄政。

里外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多铎补充道:“据送信人说,李自成兵败后没有固守居庸关,反而率领主力朝宣府方向退去,不知是何缘故!”

第128章 范文程献三策

“宣府?”多尔衮摊开桌子上的地图,仔细查看。

其余旗主也凑到近前看了起来。

片刻后,众人回到原来的位置落座。

“李自成想搞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那一套?”豪格眉毛一挑,脸上还是那般不屑的表情。

多尔衮瞥了他一眼并没有理会,而是对着门外的侍卫说道:“来人,请范先生前来议政。”

听到范文程的名字后,多铎的脸色顿时变得僵硬起来。

其他人看向多铎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戏谑。

原因无他,只因去年十月多铎强抢范文程之妾,结果被多尔衮知道后处以重罚。

其实按照八旗内部规矩,八旗旗主享用臣子的妻妾是天经地义(本想说点什么,算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了)。无论范文程的官阶有多大,见到主子依然得下跪(当时范文程在多铎的正白旗下)。

不过,一般的旗主不会做这种勾当,可多铎平生只爱打仗和女人,见范文程小妾漂亮,脑子一热就抢了。

事发三个月后,范文程的小妾被送了回来,虽然身上长了茧子,但终究还是回来了。

而多铎就惨了,为了一个女人被罚银万两,所属牛录三分之一也被划分到多尔衮的镶白旗下。

随后多尔衮与多铎改旗换色,从原来的排名第五的镶白旗,摇身一变成了排名第三的正白旗,仅次于福临的正黄和镶黄两旗。看書菈

当然不排除是范文程和多尔衮上演的苦肉计!

众人虽没有笑出声音,但多铎已经受不了了。他腾的一下站起身就要离开,可看到多尔衮深邃的眼神后,又闷闷不乐的坐了回去。

不多时,范文程来到十王殿。

皇太极虽然死了,但多尔衮和其他王爷贝勒对范文程同样很尊重。尤其是多尔衮,他站起身将范文程迎了进来。

施礼过后多尔衮将信件交给他,等他看完后方才问道:“范先生怎么看?”

范文程思索良久,就在多铎忍不住要爆发时,他说话了。

“诸位王爷,贝勒,朱由检杀谁我都不意外,没想到他杀了帮我们输送物资传递消息的山、陕西商人,属实有些蹊跷!”

其他人纷纷点头。

毕竟这条线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突然断掉,确实有点不正常。

多尔衮问:“那用不用通知宣府那些商人暂时撤离?毕竟他们为我大清效力多年,是我大清的功臣!”(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多尔衮并非真心在意那些人的死活,这么做有三点原因。

一是以后还要仰仗那些商人运输物资,不能轻易抛弃。

二是继续拉拢其他汉人为他效力,了解汉人的只有汉人自己,若想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必须借助汉人的力量。

三是宣府那些山、陕商人掌握了大量得财富,不能落到明廷手中。

范文程没说话,而是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在众人的注视下他问:“可有舆图?”

“范先生请看这里!”多尔衮掀开墙上的绸布,一张巨大的地图展现出来。

范文程接过多尔衮递来的长棍,缓缓说道:“我有上中下三策,还望诸位听我细讲。”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对视一眼,带领其他人纷纷拱手施礼:“还望先生赐教。”

范文程清了清嗓子,指着大明国都北京说道:“李自成虽然兵败,但明廷为了对付李自成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正是百废俱兴之时!”

“我军可以趁势破长城南下包围北京!就像当年围困锦州一样,围而不攻,围点打援!”

“同时派兵佯攻山海关,牵制吴三桂。只需两三月,等粮食吃完了,朱由检将不战而降!”

“此下策也!”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这条计策风险也太大了。

吴三桂有五万兵马,就算八旗兵战力再强,也得分兵三四万才能对抗。

若想对北京施行围而不攻的策略,需要庞大的兵力!清八旗加上汗蒙八旗兵总共才十三四万人(战兵),根本不够用!

哪怕真的攻下北京,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明太子在南京,外面还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真就明清相争流贼得利了!

但他们只是质疑,没有否定,因为风险大收益也大。

看到众人质疑的眼神后,范文程淡淡一笑,将手中的棍子指向山海关:“围困北京风险确实很大,但诸位可以把北京换成山海关!”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顿时眼前一亮。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就是这么投降的,如果吴三桂也投降,大清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但是同理,围困山海关风险一样很大。

范文程继续说道:“第二,效仿当年的朱元璋,在关外高筑墙广积粮,让明廷与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鹬蚌相争。等双方两败俱伤时,我军立刻挥师南下定鼎中原!”

“此中策也!”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八月,李自成兵败潼关,太宗皇帝得知后立刻起兵入关,迫使明廷主力回援北京,让他有了喘息之机。”

“此番李自成再次兵败,为了防止明廷赶尽杀绝,我们可以效仿太宗皇帝再次入关劫掠,继续对明廷实施砍而不伐的策略,让他持续流血。”

“而且据细作传来的消息,现任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是李邦华,诸位应该听说过他吧?”

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同时点头,表示对这个名字很是熟悉。

李邦华与那些文人不同,他是实干派,而且精于治兵。在他的治理下,时间越久,明军的战力就越高,对大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我军在关内大肆劫掠,就能让百姓惶恐,让朝堂不满,朱由检不满。在那些言官的帮助下,李邦华轻则被降罪,重则免职甚至被砍头!”

“此计既能让流贼不死继续扰吸引明军注意力,又能削弱明廷实力,还能扰乱他们的朝堂。”

“可谓一石三鸟!乃上策也!”

“至于选哪一条,请诸位王爷贝勒自行商议。”

范文程说完策略后,十王殿内针落可闻。

这三条计策各有利弊,一时间都没了主意。

“什么上中下三策,打就完了!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就能从北打到南!”多铎第一个缓过神,他挥舞着拳头大喊。

多尔衮恨不得上前给他一巴掌,这个亲弟弟脑子里除了女人就是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