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在这个场合说这种话,简直丢脸,碍于情面不能动手打人,他只好轻声呵斥:“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第129章 吴三桂中计
“下策不行,风险太大了!我军优势在于野外作战,如果围困明军等于把优势拱手让人!更何况,时间久了后路有被截断的可能,绝对不行!”
“对,首先我们不知道对方有多少粮草,其次如果我军粮草率先枯竭怎么办?不战自退吗?空手去空手回,你们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我觉得中策可行,明廷和流贼无论谁胜谁败,对我方都是有利的!”
“我觉得上策才是最佳方案!只有不停的捅刀子,明廷不断地流血,才能持续削弱明廷实力!”
......
几位旗主各持己见,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放弃了下策。
因为风险太大了,八旗兵力满打满算才十几万,一旦失算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在众人的争议声中,很快分成两队。
多尔衮和多铎支持上策,趁机入关劫掠,用砍而不伐的策略给明朝放血。顺便抢夺财物和百姓,让他们在辽东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种植。
豪格和和代善支持中策,高筑墙广积粮保存实力。在他们眼里,明廷和流贼正杀的不可开交,此时入关很容易将矛盾转移。
一旦激起民怨,会促使这些人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得不偿失!
而代善和罗洛浑父子谁也不支持,很佛系的坐在座位上,不闻不问。
很快,四个人在十王殿内吵了起来,争吵的程度比皇太极死后他们争皇位时还要激烈。
“不要吵了!”多尔衮扫视一周后拍着桌子喊道。
“礼亲王,你们父子是何态度?”
代善头也不抬的回答道:“我说了不算,还是听一听正黄和镶黄两旗大臣的看法,如果他们愿意入关,我就入关;入关想在关外积攒实力,我就操练兵马囤积粮草。”
多尔衮看向豪格,见对方没有意见后立刻召集正黄和镶黄两旗大臣将领。
范文程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
皇帝年幼,两黄旗的将领都想立功,所以一番纠结后纷纷表态支持多尔衮。
就这样,两个时辰后八旗内部商定完毕:进关劫掠!
多尔衮来到范文程面前拱手施礼:“范先生,此番入关可有计划?”
范文程点头:“有,五月中下旬进关!具体破城墙入关的地点暂不确定,需要北京的细作送来明军部署后才能决定!”
多尔衮很是疑惑:“现在李自成刚刚兵败,明廷正要进行修整,为何还要等到五月中下旬?”
范文程微微一笑:“中原之地什么时候收夏粮?”
多尔衮先是一愣随后笑容满面:“范先生真乃卧龙再世!本王佩服,佩服!此番南下粮草问题解决了!”
范文程摆摆手:“睿亲王过奖了,当务之急还是诱降吴三桂,我建议让祖大寿再给吴三桂修书一封!不过这次要大张旗鼓的派人去送!”
多尔衮何等聪明,瞬间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一旦发现吴三桂和他们有书信往来,肯定会震怒。再加上有朝臣鼓噪,没准会将吴三桂逼反。
他看着山海关所在的方向,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只要拿下山海关,就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
平原之地是骑兵的天下,大清铁骑势不可挡!
......
山海关(明代称山海卫)。
吴三桂正打算安排人派发军饷。
“吴兄上当了!”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急匆匆走进屋子,猛拍大腿。
吴三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脸茫然的看着他,露出疑惑的表情:“怎么了?”
“你为什么要从王永吉那要回一千骑兵?”
吴三桂更懵了,他不解的问:“有什么问题吗?这些骑兵都是我辛辛苦苦打造的精锐,王永吉虽是蓟辽总督,却不是我吴家人,岂可轻易送他?”
“哎呀!”方光琛长叹一声,“你可知道这些人在京师就已经发了军饷?”
“不知道啊,也没人跟我说呀!在兵部和户部领军饷时银子一分不少,所以我就没多想。如果这些人的饷银已经发了,那朝廷岂不是多给我了两万多两银子?”
想到这,吴三桂嘿嘿的笑了起来。
前脚刚被崇祯罚了一年饷银,后脚朝廷就多发了一万多两银子,看来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问题就出在这!”方光琛见吴三桂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的他直接站了起来。
“由于粮价上涨,崇祯十五年就将关宁军骑兵的饷银从一两八钱提升到二两(这里不计算马料钱)。实际发放时一直用各种理由进行克扣,虽然不多,却也不少。”
(明末武将克扣军饷最常用的理由,是这些钱孝敬来视察的文官或监军,否则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来告状找麻烦。)
吴三桂直接站了起来。
他竟然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明武将没有不克扣军饷的,那些克扣而来的钱一部分留作私用,一部分送给朝中大臣打点关系,绝大部分都用在亲军身上。.
亲军也称为家丁,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遇敌时,家丁能率先冲锋,提升士气震慑敌军!
如果兵败,他们会不惜生命来保护主将顺利从战场撤退。
其次,家丁还是军官团,他们的战斗素质非常高。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主将指挥、控制常规军队。
最后,如果主将遭难,有些忠心的家丁会保护主将的家眷。
朝廷直接发饷是发二两,从他手里过了一道反而成了一两八钱。
除了亲军,剩下那些人会怎么想?
关宁军把他当家人,他把关宁军当什么了?
要坏...要坏!
“方兄,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吴三桂有点慌。
方光琛一时间也没了主意,思索良久后只能说道:“要不...吴兄这次就不要克扣了!若是所有人都发了一两八钱,谁也说不出什么。但那一千人是按照月饷二两发的钱,剩下这些如果还是发一两八钱,怕是要出事啊!”
“你应该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莫要为了这些钱,让关宁军起内讧!”
吴三桂嘴角抽搐的看着京师方向,重重的跺了一脚。
每人每月二钱银子,加起来将近十万两...
这得培养多少家丁...
李邦华,方岳贡你们这帮老狐狸,不,还有崇祯,你们一起骗我...
京师乾清宫内。
崇祯正在查看流贼送来的议和信,他忽然感到后背发凉,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肯定有坏人在诅咒朕!”
第130章 阎应元的真正目的
“臣阎应元叩见陛下!”
阎应元走进乾清宫的殿门后,跪地施礼。
崇祯点点头,让王承恩将那封议和信递到阎应元手中。
阎应元看罢后略加思索:“臣以为流贼不打算要宣府了,想借此机会骗取钱财。”
“朕也是这么认为的!”崇祯对阎应元的战略目光略感意外。
要知道,阎应元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并不是身居要职的朝中大员。
能有这种战略目光实属难得。
“那陛下让臣来是为了...?”
“围猎!”崇祯站了起来。
“臣乃一小小典史,手中无兵无将,不知能帮助陛下围猎何人?”
“建奴!”
阎应元浑身一震,本就兴奋的他此时变得有些亢奋了。
他是直隶通州人,饱受建奴入关劫掠之苦。之前位卑权轻没有兵马,对抗建奴心有余而力不足。
看目前的情况,皇帝是想让他打建奴。
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皇帝是如何知道建奴要南下的?
时间容不得他多想,连忙说道:“臣愿效犬马之劳!”
崇祯点点头,朝阎应元摆手将他引到桌子旁边。
桌子上摆着一张图,仔细看是大明北直隶舆图。
大明北直隶行省西起真定府的黑山,东至永平府山海关,北到宣府独石堡,南至大名府大冈。
作为京畿重地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山川,河流,城池,道路,关隘,卫所甚至守军情况。
崇祯指着已经失去的辽东和已经归顺建奴的漠南蒙古鄂尔多斯部、察哈尔部
所在位置问道:“如果你是建奴,两个月后会从哪里南下?”
至于蒙古的科尔沁部,由于与明朝并不接壤,所以崇祯选择了无视。
阎应元怔了怔,对着地图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虽然不清楚朝廷的计划,但既然是围猎,肯定做好了对抗建奴的准备。
片刻后,他回答道:“建奴屡次入关劫掠,破长城而入的地方分别是喜峰口,独石口,青山关还有雁门关及附近地区。”
“现在局势不同,雁门关在流贼手中,青山关距离山海关太近,建奴不会主动找吴三桂的关宁军求战!所以,臣以为还是像以前一样,从独石口或者喜峰口入关!”
崇祯没有否认的点点头。
随后,他指着宣府镇说道:“独石口在宣府北面,如果建奴再次从独石口入关,那么必定会进犯宣府!”
“流贼进攻宣府时,时任巡抚朱之冯自刎殉国。现在流贼兵退,再加上此次守城你有功劳,所以...朕决定让你出任宣府巡抚。”
阎应元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盯着地图沉默良久。
许久之后,他抬头看向崇祯:“陛下是想让臣当诱饵?”
“对!据朕猜测,建奴此次南下会兵分两路!一路去往宣府,一路进犯京师。只要你死守宣府牵制建奴主力,保证宣府不破。朕就能在京师与建奴安心对垒,京师百姓已经击退了十几万流贼,区区几万建奴更不在话下。”
阎应元疑惑的看向崇祯:“如果建奴不攻宣府呢?”
崇祯微微摇头,十分肯定的说道:“放心,朕有办法!”
见崇祯说的这么绝对,阎应元顿感压力袭来。
宣府!
那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片城池。
有万全左卫,万全右卫,淮安卫,龙门卫...
一个月前还是大明九边重镇之一,位置险要兵力雄厚。
现在的宣府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
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复那里!
瞬间,阎应元明白了什么。
一个月前,陛下不远千里召他入京就是为今天做准备的。
回想刚入宫面圣时皇帝的恩待,阎应元不再犹豫,跪地磕头:“臣定当不负君望!”
崇祯松了口气,对着身后说道:“王承恩,还不宣读圣旨?”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