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多余的话他没说,显然李岩在刻意回避牛金星和宋献策。

“无妨,有他们在正好帮朕出谋划策!”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宗敏不好多言,只能将信递到李自成手里。

李自成看过之后眼前闪过一道精光,随手将信递给其他人进行传阅。

等所有人都看过后,李自成问:“李先生的计策,你们以为如何?”

此时此刻,牛金星心中的嫉妒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

李岩在信中预测到李自成会兵败,所以对兵败之后顺军的去向做了三种规划。

第一种规划是退守宣府,依仗地理优势进可窥伺北京,退可去往大同。但前有明军,后有蒙古人,是下策。

第二种规划是退守大同,后面是宁武关,不用担心腹背受敌。随后分兵两路,一路据守大同,另一路绕道河南。在平定河南叛乱的同时,伺机进攻山东,截断明廷南北之间的联系。

此乃中策。

第三种规划是暂时与明廷议和,反正不打算守宣府,不如卖给明廷。随后退守大同高筑墙广积粮,积攒实力。让明廷与建奴张献忠厮杀,坐收渔翁之利。然后等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至于钱粮来源,李岩一时间也没有好的对策,只能从河南附近想办法抢。看書菈

三种策略,看似都可行。

牛金星看着眼前的信件,摇头不语。

李自成忙问:“牛左辅有何高见?”

牛金星指着最后一条说道:“皇上,明廷很聪明,建奴也不是傻子。他李岩凭什么觉得我们能在明廷与建奴中间获利?”

“一旦明廷缓过这口气来,再想包围北京可就难了。而且听说明廷免了全国一年田赋,明廷不压榨百姓,咱们就没有兵源。皇上您刚宣布三年免赋,所以广积粮会没有粮,高筑墙也会面临没有人的问题。”

“所以此乃下下策!”

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

毕竟大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钱和粮,一旦没了钱粮,那些投降的明军很快就会复叛。

“所以臣以为李先生的中策才是上策!”牛金星补充道。

李自成拿着信件,打开随身携带的舆图,沉思良久。

北伐已经不可能了。

此战过后北京附近的兵力达到了巅峰,三大营有几万人,吴三桂五万精锐,刘文耀麾下一万多兵马,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他。

当下只能把目光再次转移到中原。

“其他人怎么看?”

宋献策上前一步指着宣府说:“臣以为牛左辅言之有理。而且,既然大家都不想守宣府,那就写一封议和信,将宣府卖给明廷。少则十万多则几十万,只要能卖到钱,咱们就不亏。”

紧接着,在场的所有人都发表了观点,无一例外,都觉得中策才是上策。

既能继续打压明廷,又能沿途抢钱,一箭双雕。

终于,李自成下定了决心。

他指着郑州说道:“既然如此就按照李先生的中策办,先书信一封告知明廷售卖宣府,若是明廷不买则劫掠后退守大同。然后朕亲自带兵去往郑州,之前三攻开封不下,朕要一雪前耻!”

第126章 百姓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不妥,实在不妥!”

皇极殿内,户部尚书方岳贡正在极力劝阻崇祯皇帝。

“陛下免全国一年田赋也就罢了,如果再免了徭役,地方衙门的一应所需都需要朝廷供给,这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国库目前的存银,根本不够一年使用!”

“我朝税赋起运和留存比例大概是五五开,现在地方没有留存,国库存银不足一千万两,地方没钱需要从国库支取,这些钱最多用到十月份就没了!”看書菈

内阁首辅李邦华也劝:“陛下慎重,国库和内廷的钱加起来也只能使用一年。如果明年夏粮征收不及时,又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徭役银加起来有百万两之巨,虽然不多,却能救急!”

范景文和邱瑜也碎碎念的劝个不停。

吴三桂走后,崇祯与内阁商谈吏治和经济问题。

在谈吏治之前,他率先把刀子砍向了徭役。

整顿吏治的目的无非是治理贪腐。

贪从何来?

官员贪腐的途径大多只有一条:借着收缴赋税的机会,横征暴敛,私自加派。

朝廷让收一两,他们收三两。朝廷没有这部分税收,他们巧立名目加派。

想改革吏治解决贪腐,必须先把贪腐的途径掐死。

就像他穿越前的农村贪腐问题,不交公粮后,与公粮有关的贪腐问题瞬间消失。

“你们不要再劝了,朕决意整顿吏治和贪腐。先从京师开始,一个月后如果没有成效,朕全听你们的。”

内阁见状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同意。

其实李邦华也想知道皇帝方法是否奏效,如果有效的话他会立刻安排全国效仿。

“吏治是诱因,流贼屡剿不绝的根本原因是官商勾结!”崇祯盯着四位阁臣,若有所思。

李邦华不明所以,急忙拱手:“请陛下示下!”

紧接着,崇祯把他掌握的情况详细的说了出来。

历史上。

明末的粮食总体是够吃的,除了灾害严重的地方,其他地方粮食都有富余。

够吃为什么还会造反?

究其根本,那些农民是被官商勾结逼反的。

众所周知,明朝是银本位。

立国之初赋税征收的大部分都是实物,到了中后期,大部分赋税由实物改征白银。

征收白银没问题。

但当时的明朝人口增长,再加上大部分银子被藩王,商人,富户乡绅藏在府中舍不得花。

久而久之就出现一个问题:市面上银子紧缺。

更要命的是,朝廷税赋征收的是银子,农民必须把粮食换成银子才能缴纳赋税。

于是夏粮和秋粮收获后,买粮的商人借官府催收田赋的时机,拼命压低粮食收购价格。

本来一石粮食能卖一两银子,为了尽快兑换银子应对官府的催收,农民需要用两石甚至更多粮食来换取一两银子。

按理说天灾时粮食涨价,但农民手中的粮食偏偏卖不上高价。

更有甚者,他们把手里所有的粮食都兑换成银子后发现,这些钱还是不够缴纳赋税的。

他们能不反吗?

当崇祯把这个理论说出口后,内阁几位成员站在原地,久久无语。

方岳贡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想说什么了。

他看向首辅李邦华,发现这位阁老也瞪大眼睛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我大明的官吏竟然和商人如此勾结,他们都该死!”李邦华缓过神后,愤愤的说道。

崇祯摆摆手:“李阁老你错了!”

错了?

李邦华懵了,他的话哪里有错?如果不是贪官和奸商,农民们也不至于被压榨的如此严重。

崇祯淡淡一笑:“征收赋税是朝廷考核官员的一项指标,而商人逐利,哪里有利益他们就会去哪里!”

“你可以说他们都有错,也可以说他们都没错!抽丝剥茧的想一想,其实是制度有漏洞!”

“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朕...”

崇祯刚要继续说,就听门外响起王承恩焦急的声音。

“皇爷...出...出事了。”

“进来说。”

“是!”王承恩推开门一路小跑来到崇祯面前。

“国子监的学生看到报纸上面的内容后,对提升匠人地位的行为有点不满。后来翰林院的翰林也知道了此事,这些人联合起来打算向陛下...请愿。还说如果陛下不去,他们就跪死!”

“请愿?跪死?”李邦华眉毛几乎到竖。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往小了说是请愿进谏,往大了说是强迫皇帝就范。

他腾的一下站起身,朝崇祯施礼道:“陛下!这帮书呆子读书读傻了!流贼刚走几天,他们就要整幺蛾子,陛下稍等,臣这就去处理他们。”

“慢着...”崇祯摆摆手。

李邦华心里咯噔一下...

坏了,以他近期对皇帝的了解,怕是要杀人。

“陛下恕罪,臣作为内阁首辅对下面管教不严,请陛下给臣一个将功赎过的机会。”

崇祯没有理会李邦华,而是问王承恩:“他们现在何处?请愿内容是什么?”

面对崇祯的询问,王承恩欲言又止。

“又不是你说的,赶快复述一遍!”

“是皇爷,他们聚在午门之外,请求陛下废除匠人减免徭役的政策,其他要求好像也有,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附和之人甚少。”

崇祯嫌弃的笑了,还以为什么大事呢,就这?

不过他倒是很欣赏这帮学生和翰林,能冒着被杀头的风险面君请愿,可见其风骨。

原来大明文臣的风骨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某些年轻人的身上了。

等等...

猛然间,崇祯想到了对付党争的方法。

“李阁老你们先回衙门各司其职,朕要会一会这帮年轻人!吏治和经世济民之策改日再谈,有些事急不得。”

李邦华犹豫道:“陛下不用我们陪同吗?”

“不用,大家都是读书人,动口不动手!”

李邦华无奈的叹了口气,带着其他人转身离开。

在锦衣卫和禁军的护送下,崇祯来到午门之外。

第127章 用魔法对抗魔法

午门外。

放眼望去。

上百人齐刷刷的跪在地上,面朝皇城,表情严肃。

周围虽然没有百姓,但有很多围观的官员,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幸灾乐祸的表情。

崇祯眨眼间打定了主意,这是一个契机。

将来整顿吏治后正是用人之时,这些学生早晚会进入大明官场为国效力。

既然如此,他何不借机与学生打成一片?

“带头者何人?”王承恩冷冷的扫了一圈,高声喊道。.

王承恩喊过之后,一个跪在前面的官员站起身,走到崇祯身前不远处再次下跪:“詹事府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周凤翔,叩见陛下。”

崇祯仔细打量来人,此人四十左右的年纪,身穿从四品文官袍,体型瘦弱,五官端正。

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读书人。

“平身,因何在此聚集?”

周凤翔的回答和他的外貌一样,老老实实:“臣等听闻陛下要减免匠人赋税,心中忿忿不平,于是在此聚集。”

“不怕朕降罪吗?”

“怕,但臣是读书人,遇不平事则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