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指着五军都督府的几位都督说道:“几位都督都是行伍之人,应该知道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骑兵最多携带六天口粮(人吃米马吃豆)。”
几位都督同时点头。
这是常识问题,没有假。
见几位都督点头,吴三桂顿时来了精神,他跪在地上挺直了上半身:“此次进京勤王按照计划需携带六天的口粮,但是关宁军仰仗火器,战马运力有限,为了运输火器不得不放弃大部分粮草。”
“行至半路粮草耗尽,不得不原地修整筹备粮草。朝廷欠饷严重,买粮草的钱都是临时拼凑的。而且关宁军是朝廷的军队,是官军!不能想流贼一样烧杀抢掠,所以筹备粮草的时间比较慢。”
“迫于当时的形式,我和总督王永吉大人商议后决定,先把粮草集中给他,由他带领六千骑兵先一步赶往京师,等筹备足够的粮草后,我带着剩下的人立刻出发。”
“紧赶慢赶,终于在今晨抵达京师!”
“可无论什么原因,臣还是勤王来迟,请陛下降罪!”
吴三桂解释过后,朝堂上恢复安静。
文臣武将互相对视之后,一时间没了主意。
左都御史施邦耀还想说些什么,但仔细琢磨吴三桂的话后才发现,这些话在明面上貌似无懈可击。
山海关距离京师不到七百里,关宁军每个骑兵只有一匹战马,如果想保持战马的战斗力,每日行军也就一百多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携带的粮草不够,只能就近筹粮。
筹粮办法有两种:买,抢!
朝廷欠饷,他没钱买!吴三桂是官军,也不想抢粮。
这两个理由都说的过去,也站得住脚。
崇祯淡淡一笑:“平西伯,既然你已经认罪,那就按照规矩来。”
第124章 读书人不同意
吴三桂浑身一震,不可思议的看向崇祯。他那句话是客套话,并非真心认罪。
“陛下,臣....”吴三桂刚要说些什么,被崇祯开口打断。
“平西伯吴三桂勤王救驾来迟,理应严惩。考虑到千里勤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朕决定罚平西伯一年俸禄,如何?”
吴三桂先是一愣,随即立刻跪在地上磕头:“臣吴三桂,谢陛下天恩!”
区区一年俸禄才多少钱,以关宁军的待遇,弄几个空饷就能补回来。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磕头谢恩。
其他人面面相觑的看着崇祯,不知道这位大明皇帝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平西伯如果没有其他事就回家看看家人,然后领兵回山海关。宁远已弃,山海关可不能再丢了!”崇祯面色凝重的说道。
吴三桂站在原地没动,犹豫片刻后再次跪倒在地:“陛下,朝廷拖欠关宁军近一年的饷银。前些日子兵部公文说饷银已经筹备完毕,需要臣自行来京师取。所以臣想带着饷银回山海关,同时也给朝廷省了运输费用...”
李邦华猛地跺脚,厉声道:“吴三桂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当着陛下的面索要饷银!”
户部尚书范景文也说:“吴大人,饷银的事没必要在这里说,户部和兵部没说不给,等退朝后再议即可。你当着陛下的面索要饷银,有逼饷的嫌疑,是大不敬。”
一时间,朝堂上谴责之声不断。
眼看局面就要控制不住,在崇祯眼神的示意下王承恩高喊:“肃静!”
众人齐刷刷看向崇祯。
崇祯脸色带着微笑:“诸位错怪平西伯了!他索要饷银也是为了稳定军心,而且流贼围城前朕让李阁老发过公文,公文里承诺军饷已经备齐,让平西伯来京自取。”
“既然来了,朕就要履行诺言!李阁老,一会将饷银备齐,让平西伯带回去。”
李邦华黑着脸,不情愿的拱手领旨。
“多谢陛下!”吴三桂则没了之前的谨慎和小心,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领旨谢恩。
军饷的事说完了,李邦华将各地驻军的调整方案告诉了吴三桂。
吴三桂不关心别的,只关心王永吉和那关宁六千骑兵的去处,那些都是他的嫡系部队!
“六千关宁军此战损失近千,李性忠率领七百关宁骑兵和八千降兵驻守在良乡,剩下的四千五百关宁骑兵与王永吉驻守蓟州。”
听到这个安排后,吴三桂心里很是不满。关宁骑兵是他重金打造的精锐,朝廷这么安排是想慢慢架空他。
不行,不能听之任之。
“陛下,山海关虽然易守难攻,但为了震慑建奴,让其不敢再次轻易入关,臣打算等候时机出关与建奴野战。所以臣想在山海关多布置些骑兵,以备不时之需。”
朝堂上这些人脸色非常难看,吴三桂现在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拥兵自重了,可以说是对朝廷指手画脚!
放肆,太放肆了!
崇祯脸上没有任何不满的情绪,他点头同意道:“平西伯果然是有雄心壮志之人!也是,如果让关宁军一直待在关内,时间久了等于自废武功。这样吧,从王永吉那抽调一千骑兵,让他们与你回山海关驻防。”
什么?
李邦华瞪大了眼睛盯着崇祯,以为他被朱祁镇附体了。
王永吉好不容易从吴三桂手里要了六千骑兵,正是削弱吴三桂关宁军的机会。陛下不但不把握机会,反而给吴三桂送回一千骑兵。ap.
这是什么道理?
他刚要开口阻拦,却听到了吴三桂领旨的声音:“臣领旨!”
完了...
李邦华无奈的摇着头,叹息不止。
众人又商量了一会,吴三桂施礼后转身离去。
看着吴三桂的背影,在场的大臣们纷纷目露凶光,恨不得将他就地斩杀。
假意勤王,拥兵自重,指挥朝廷...
每一条都能将他灭族!
崇祯面无表情,心中冷笑不止。
吴三桂有点聪明,却不够聪明,否则也不会上当中计。
此计甚是简单,简答到吴三桂竟然没有防备!
“其余人退下吧,内阁留下与朕一起商讨吏治和经世济民之策!”
......
京师前门大街。
“新报纸出版了,你们都看了吗?”一帮国子监的学生站在太阳下,议论纷纷。
“哎别提了!之前两文钱一份的报纸花钱还能买得到!现在倒好,免费的报纸去晚了根本抢不到!”
“嗯?李兄为何用的是抢字?”
“何止是抢,简直就是土匪行为!听闻报纸免费后,京城那些老头老太太起的一个比一个早。他们专门盯着卖报的小童,三五人一伙将他围起来,趁其不备下手就抢。”
“抢到手后要么拿回家糊墙,要么低价卖给想看的人!简直不可理喻!”
(唐宋就有了糊墙纸。)
其他学生听罢顿时变得怒气冲冲,考虑到那些老头老太太骂街的能力后,这些人很快恢复平静。
“谁看报纸了?站出来说说。”
很快,一个中年人站出来,拿着报纸将上面的内容一字一句的念了出来。
念完之后现场安静了好一会,一个国子监的学生不敢想象的问道:“也就是说...研究院和制造局的待遇比当官还要好?”
中年人盯着报纸又看了一遍,点头道:“如果报纸上的消息不假,你说的就是对的!”
此言一出,学生们顿时炸锅。
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享受特权吗!
当官之后没有徭役,减免田赋,宅邸大小不受限制,可以骑马坐轿。
而平民统统不行!
现在倒好,匠人不但能参加科举,甚至可以加入研究院和制造局,比农民的身份还要高。
从下九流,摇身一变成了上九流。
“那些匠人什么档次?凭什么能减免徭役?陛下知道这件事吗?”
“你说呢,这报纸出自内廷!”
“不行,找陛下理论去!”
“对,找陛下说理去!”
学生们纷纷站起身,朝皇城的方向聚集。
虽然聚集的学生不少,但百姓们看过之后并没有太大反应,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唯独京师的匠人,尤其是那些老匠人,看过报纸后同时挺直了腰板。
用深邃的目光看向皇城方向!
第125章 顺军的战略转移
延庆(居庸关去往宣府必经之路)。
李自成半躺在床榻上,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兵败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大到他这个皇帝有些心灰意冷。有时候他会想,要不投降了?
“居庸关易守难攻,皇上为何要兵退宣府?”床榻不远处的凳子上,左辅牛金星难以置信的问道。
“这并非皇上本意,是综合各方因素后,诸位将军与皇上一起决定的!”军师宋献策同样一脸的无奈。
“首先,兵败之后我军粮草尽失,没有粮草军心不稳。”
“其次,军中出现了鼠疫,患病之人一两日便丧失战力,且患病的人越来越多。”
“再者,此次进攻北京让商路闭塞,宣府、大同是明廷与蒙古人做生意的边关。蒙古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想办法抢...届时我军前有明军,后有蒙古人,后果不堪设想啊!”
“哎!”牛金星听罢长叹一声。
当初是他极力劝说李自成北伐,本想借此次北伐让大顺一统中原,同时让他本人功劳傍身。
万万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如果秋后算账的话,他的罪名排第一。
“那退守宣府后又该何去何从?”牛金星此时没了主意,只能低声问军师。
一直没说话的李自成径直坐了起来,他捋着下巴上的胡须思索良久,先是叹了口气,随后再次躺下:“哎,要是李先生在就好了!他肯定有良策!”
牛金星听到李先生三个字后很是反感,当着李自成的面又不好说什么,只能坐在凳子上独自生闷气。
片刻后,牛金星眼前一亮:“皇上,臣有一计!”
“哦?”李自成忍不住坐了起来,“牛左辅请讲!”
牛金星对这个请字很是享受,他立刻站起身躬身施礼:“宣府有巨贾,咱们只要把他们抢了,就能解决眼前的危机。甚至能重聚兵马,进攻北京!”
“不行!”李自成直接否决了这个想法,“如果抢了商贾,以后就算有花不完的钱也无法从商人手里买到东西。”
“绝对不行!”
这样不行,那也不行。屋子内,再次陷入安静之中。
“臣刘宗敏求见皇上!”就在这时,门外响起刘宗敏浑厚的声音。
“进来吧。”李自成亲口回答。
刘宗敏迈步进门后扫了一眼,发现牛金星和宋献策都在,顿时露出尴尬的表情。
他犹豫片刻后说:“皇上,臣稍后再来。”
“宗敏你什么时候变得婆婆妈妈了?牛左辅和宋军师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还要背着他们说?”
刘宗敏更尴尬了。
他支支吾吾的说道:“李先生筹备粮草前给我留下一封信,说是如果攻城不利退守居庸关,就把这封信交给皇上。”
“在居庸关时我把这事忘了,现在才想起来。”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