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7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等周皇后从侧门离开,崇祯才问道:“吴三桂现在何处?”

王承恩在殿门外低声回答:“回陛下,一万关宁骑兵驻守在城东十里处,吴三桂带着百余名亲兵来到城下,他派人送来口信,说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没有陛下的旨意不能擅自进城。”

“他有没有要求大军进城修整?”

“没有,吴三桂只是请求兵部、户部给一些粮草,以解燃眉之急。”

崇祯眯着眼,对吴三桂这个人有了初步了解。

历史虽然对吴三桂有记载,但那终究是历史,是经过文官们的斟酌后写下来的。

而且,历史不会记载吴三桂的性格和为人。

通过这件事,崇祯认为吴三桂虽然是武将,但智谋不输那些文臣。

他现在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谨慎。

为了防止被弹劾,一切行为都按照朝廷的规矩来。

只要不被抓住把柄,他就不会被降罪。

思索片刻后,崇祯吩咐王承恩:“半个时辰后派人送去口信,让他进城去皇极殿等候。还有,立刻通知内阁,都察院,兵部,吏部,兵科给事中,五军都督府一同前往皇极殿议事。”

“遵旨。”

......

皇极殿外。

吴三桂心中忐忑不安。

从心里来说,他根本不想进京面圣!

此番勤王的所作所为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眼睛和心中间有一层纱窗纸,只要想,就能捅破。

但如果不进京,就会做实谋反的罪名。

届时关宁军何去何从?

投降建奴?

军中那些出生在辽东的士兵愿意吗?他们的家人,朋友都死在建奴刀下,朝廷没有亏待他们,此时投降根本说不过去。

而且,他全家老小都住在京师,一旦投降必死无疑。

权衡利弊后他最终迈出了这一步。

不过他也有所准备。

麾下五万兵马,他在山海关留下一万五千骑兵,两万步兵。

带兵之人都是他吴家和祖家人,一旦崇祯对他下手,这些人会立刻开关投降!

让八旗兵帮他报仇!

“平西伯准备好了吗?”王承恩看着眼前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武将,声音平淡。

上一次见他还是在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五日,当时皇上在武英殿宴请吴三桂和其他勤王之人,并赐给吴三桂尚方宝剑。

时隔不到两年,吴三桂言谈举止竟然老练了许多。

看来这段时间他没少与人交流!

“王内官,陛下今早听说我进城时,高兴还是不高兴啊?”吴三桂没有回答,而是从袖口里拿出一锭黄金,用衣袖遮挡着往王承恩手里塞。

“定西伯这是何意?”王承恩下意识的推开。

“京师物价飞涨,王内官瘦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王承恩本不想接,但想起崇祯交代的话后,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金子收下,塞进袖口。

他环顾四周,见没人注意这才说道:“回定西伯大人,我是在殿外隔着门汇报的,陛下没让我进门,所以看不到陛下的表情。”

吴三桂的嘴角不停地抽搐...

妈的!

戎马半生,今天竟然被一个太监算计了。

耻辱!

简直耻辱!

可王承恩是皇帝的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不好发火,只能尴尬一笑:“没事,我就是怕陛下不高兴,所以想提前问问。”

“定西伯大人,准备好了吗?如果准备好了我就喊了!”

“准备好了,劳烦王内官!”吴三桂强忍着心中的怒火。

王承恩点头,随后高喊:“定西伯吴三桂在殿外求见!”

“宣!”一个小太监得到崇祯的眼神允许后,高喊。

吴三桂咽了口唾沫,理了理思绪。

低着头,迈着谨慎的步伐从殿门外一路小跑进殿。

随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以头碰地大声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吴三桂勤王来迟,请陛下降罪。”

大殿内异常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吴三桂,表情各异。

有些人咬牙切齿,有些人长舒了一口气,还有些人表情平静的像湖水,没有任何波澜。

“免礼,平身!”

“臣惶恐,臣不敢!”

“朕的话就是圣旨,平身吧!”

吴三桂听罢缓缓起身,毕恭毕敬的站在大殿中央,露出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崇祯眯着眼,仔细观察。

吴三桂没有穿戎装,而是穿了一身大红绯袍(一品武官袍),绣在胸前的狮子张牙舞爪很是狰狞。黝黑的脸颊上长着络腮胡,五官匀称,身体精壮。

给人一种老实憨厚的感觉,让人心里很是舒服。

崇祯眼睛眨了眨,以为自己看错了。

又看了一遍,还是如此。

他心中感慨万分...

果然,面相这东西不靠谱。

如果能从面相分辨出忠奸,那么皇帝就不需要这么多朝臣了。只需在钦天监安排一些相师,算命的,就能选出能人治理国家。

新任左都御史施邦耀立刻出班拱手:“陛下,臣弹劾平西伯吴三桂!”

“宁远距离京师不足千里,吴三桂三月六日从宁远出发,三月二十九日才抵达京师城下,若想真心勤王,最多十日就能进京。”

“十天的路,他用了二十三天!”

“可见他并非真心勤王,而是乱世之下保存实力,坐山观斗伺机得利!此等无视君王之人,应该将以重罪。”

“臣附议!”几位兵科给事中同时站了出来。

第123章 朝堂认罪

战场上的武器是刀剑,朝堂上武器是嘴。

吴三桂以为其他人也会进行弹劾,已经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

没想到的是...弹劾他的只有这几位。

其他人站在原地,目光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

就连高高在座的皇帝,也是一脸平淡没有悲喜。

他顿感不妙。

从走进皇极殿的那一刻起,他的目光始终四处游走。

朝中的情况已经被他在京中的细作传递了出去,所以对朝堂上这些面孔没有意外。

李邦华,方岳贡,范景文...

内阁的人齐了!剩下的人分别来自都察院,兵部,吏部,兵科给事中和五军都督府。

这些人聚在一起,明显是找茬的。

谁让他们找茬的?

除了高高在座的皇帝,还能有谁?

可既然找茬,为何不见其他人有所行动?

吴三桂的脑子顿时有些不够用了,但他还是按照谋士方光琛提前告诉的对策进行反驳。

“陛下,臣有罪,臣也认罪!”

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以为吴三桂放弃了抵抗。

就在众人以为他认罪伏法的时候,却听吴三桂继续说道:“但臣嘴里的罪与施大人口中的罪不同,臣请陛下听臣解释。”

崇祯一脸平静的点头:“朕在听。”

吴三桂心中一喜,跪在地上缓缓说道:“自从收到朝廷的圣旨后,臣本想立刻组织兵马千里勤王。”

“但建奴在侧虎视眈眈,一旦臣领精锐进关,剩下的宁远守军根本挡不住建奴,假如此时建奴进犯,宁远百姓将遭受灭顶之灾!”

忠于朝廷?

崇祯眯着眼,对吴三桂又有了新的认知:此人身后的谋士绝非等闲之辈。

吴三桂继续说:“虽然关宁军骁勇善战忠于朝廷,但宁远百姓都是他们的挚友亲朋,如果置百姓于不顾,就算臣带兵勤王,关宁军也无心恋战一触即溃。”

“所以臣才尽迁宁远百姓进关!望陛下见谅!”

说完这些,吴三桂偷眼观察四周。

内阁的几个老狐狸还是老样子,板着脸没有态度,气的吴三桂心里直骂街:“王八蛋,一帮老狐狸,呸!”

五军都督府的几位都督都是军人出身,看表情似乎是赞同他的说法。

其他的人态度吴三桂根本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皇帝。

这大明朝是皇上说了算,其他人只能发表意见。

只要皇帝说他没罪,那么他就没罪。

迫于台阶太高,他又匍匐在地,根本看不到崇祯的脸。

一时间,急的他抓耳挠腮,非常难受。

崇祯坐在龙椅上,稳如泰山。

吴三桂该死吗?

该死!

现在能杀他吗?

不能,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要知道,吴三桂本人虽然在京师,但他的主力步兵却在山海关驻守。

崇祯二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虽然当时没出现兵变,但几年后毛文龙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纷纷叛变投降了建奴。

究其原因,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让他们这些老部下不满,契机出现后发生兵变。

同理。

崇祯二年逮捕袁崇焕后,祖大寿扬长而去。他公开带着一万五千多人的部队撤回辽东,拒不执行崇祯皇帝的命令,还“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

虽然孙承宗最后派人将其召回,但从那之后祖大寿从不轻易离开军营,生怕被东厂番子暗中抓捕。

根据这些人的反应,尤其是祖大寿的表现,已然能猜出抓捕吴三桂后关宁军的反应。

山海关是京师东面唯一的屏障,一旦失守北方迟早沦陷。

听到吴三桂的辩解后,左都御史施邦耀反问:“请问平西伯,你于三月十六日抵达山海关,进关之后只需派步兵死守关隘,其余骑兵可尽发京师,解京师之围。而且据我所知,此次勤王之兵都是骑兵,六天的路,为何用了十三天?”

吴三桂顿时泪如雨下:“御史大人有所不知!不是我来的晚,是粮草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