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人出声表态同意张七的话,有人则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
他们当中确实有随遇而安的人,也不乏有大抱负之人。
毕竟...
都造反了,岂会满足于养活一家人这种最基本的要求?
“你呢?”王夫之还是没表态,看向手拿纸扇的梁敏。
“我...我没什么其他的想法,就是不想闲着。”梁敏回答。
王夫之点点头,对梁敏有些刮目相看。
他这句话的水平非常高。
表面意思是不想闲着,让朝廷安排个差事。
深层次的含义是如果他不满意朝廷的差事,就继续干回老本行。
“你呢,有什么想法?”王夫之继续看向黄镇山。
第889章 招安的条件(下)
黄镇山晃着又大又圆的脑袋想了想:“俺不知道。”
王夫之笑了笑:“想不想娶个媳妇生个孩子?”
“想。”
“想不想盖一座新房子置办新家具?”
“想。”
“这不挺明白的吗?怎么还说不知道呢?”王夫之反问。
“嘿嘿,”黄镇山咧嘴一笑,“按你说的来就行。”
“诸位,”王夫之收起所有表情,一脸平静地说道:“你们提出的要求很高,很...难办!”
众人顿时噤声,静静地看着王夫之,心中无比忐忑。
平心而论,他们大多数人都愿意被招安。
毕竟一直打打杀杀的也不是办法。
安稳下来过日子才是正道。
要是能给个一官半职就更好了。
现在王夫之说很难办,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就拿第一条来说,”王夫之接着说道:“据我所知叛军有数万之众,你们知道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需要多少开销吗?”
“先拿吃饭来说!”王夫之开始计算:“按照五万叛军每人每天二斤粮食计算,从现在到明年五月的夏粮收获前,所需的粮食大约是十五万石。”
“每石粮一两六钱银子,十五万石粮食就是二十四万两白银!”
“还有穿衣的问题!”王夫之语速不快不慢,尽量让所有人都能听清楚:“马上就要入冬了,去年每件棉衣的价格大约是一两银子。由于平辽大军正在辽东作战,对棉花的需求激增,所以今年棉衣的行情是每件一两二钱银子。”
“五万叛军每人一件棉衣,又将耗费六万两白银!”
“加上之前的二十四万两,一共是三十万两白银!”
“你们知道朝廷为了赈灾预备了多少银子吗?”王夫之目光如炬,从所有人脸上一一扫过:“朝廷预备了二十五万两白银!”
“受灾的一共有五个县,总人口少说也有十来万吧?把这些钱都给了你们,其他人就得饿死冻死!”
“在饿死之前,他们肯定又会掀起民变!”
“你们说,这事好办吗?”
现场一片安静。
榆园军大小首领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
他们本就没提几个要求,没想到第一个要求就遇到了麻烦。
提出这个要求的任七忍不住问道:“王大人,我能不能说句实在话?”
“请讲!”王夫之伸出右手示意。
“吃饱穿暖的要求并不高,朝廷不会连这这个要求都满足不了吧?”任七苦着脸。
“哎,”王夫之长叹一声,“你知道照顾手下的兄弟,朝廷也不能放弃五个县的灾民!”
“那朝廷能不能多拿出一些银子来赈灾?”张七询问。
“难呐!”王夫之再次长叹,“现在朝廷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钱本来就不够花的。那些赈灾的钱还是临时从平辽大军嘴里挤出来的,再挤的话,前线大军搞不好会哗变的。”
听闻此言,任七变了脸色,“听王大人的意思,这事没有解决的办法了?”
“有倒是有,不过和你们的要求差距有点大。”
“请大人释疑。”任七说道。
“首先,你们接受招安后所有人的罪责全部赦免。”王夫之倒背着手开始说道。
众人点头,这是最起码的底线。
“接下来,你们军中的士兵一分为二。骁勇善战者继续留在军中,给朝廷效力。剩下的原地解散,和五个县的灾民一起接受朝廷救济。赈灾粮可能吃不饱,但是也不至于饿死。等熬过这个冬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众人眨着眼睛,各怀心思。
有人觉得这个方案还算可以。
有人觉得无法接受。
更多的则是在意自己能否留在军中给朝廷效力,毕竟只有给朝廷效命才能吃上皇粮,才算入编。
任七作为榆园军的首领之一,他并不单担心自己能否吃上皇粮,而是担心麾下士兵的未来。
他朝着王夫之问道:“钦差大人,刚才您也说过五个县的灾民有十万之众。就算把灾民的口粮减半,每人每天至少也要吃掉一斤粮食才不至于饿死。”
“朝廷的二十五万两赈灾银恐怕无法坚持到明年夏粮收获前吧?冬天马上就要来了,灾民御寒的衣物还没有着落。如果不想办法,他们即便没有饿死也会被活活冻死。”
“不用担心,朝廷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赈灾的钱虽然少,但是还有修河堤的钱。”王夫之一脸镇定,“接下来朝廷会招募灾民修建河堤,以工代赈。另外朝廷还让商人从外地运来了大量布匹棉花以及棉衣,全部以平价出售。”
“灾民既可以拿着工钱买粮食,也可以用工钱购买御寒的物资。”
“那...”任七想了想,“只有孤儿寡母的户家怎么办?她们可没力气修河堤!”
“给修河堤的做饭烧水,实在安排不开的就只能去赈灾的粥厂喝粥了,不过只能勉强果腹。”王夫之回答,“周边的县会安排当地光棍来粥厂相亲,尽量把这些孤儿寡母全都安置好。”
“还有贪官污吏...”任七再次发言。
不等他把话说完,王夫之便出声打断:“贪官污吏自有朝廷的人去查!为了保证赈灾的钱都花在灾民身上,朝廷不但派出了御史监督,还出动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厂卫。”
“等赈灾的事告一段落,御史和锦衣卫会对当地的官员进行彻查。”
“那...我就放心了。”任七松了口气,后退半步。
他是榆园军名义上的领袖,要对所有人负责。
朝廷的措施虽然不完美,但是也挑不出大毛病。
总体来说还算满意。
“接下来是对诸位的安置,”王夫之认真说道。
众人立刻来了精神,纷纷挺直腰板聚精会神的倾听。
王夫之之前那些话只涉及到了榆园军的集体利益,接下来是他们这些首领的个人利益。
“接受招安后,诸位可以留在军中效命。至于官职...需要根据诸位手下有多少合格的士兵才能确定。人数多的授营总(正五品),次之千总(正六品),再次之授把总(正七品)...以此类推。”
别看叛军有数万之众,大部分都是跟着混口饭吃,真正合格的士兵最多也就三五千。
按照三五千的编制,最多授予营总。
王夫之又补充了一句:“诸位不要觉得官职低,当兵打仗主要靠功劳升官。只要能在战场上立功,升官是家常便饭。”
“打仗?哪里有仗打?”任七问。
“当然是辽东!平辽大军已克复宁、锦,接下来就要兵发广宁了,整个辽西走廊需要大量的士兵镇守。”王夫之回答,“不过现在还不能去,要在山东训练一段时间才行。诸位可以趁这段时间娶妻成家,传宗接代。”
第890章 剿抚并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夫之又向榆园军的首领们阐述了大明官军的各项福利。
包括月饷,行粮,赏银,抚恤政策等等。
说完之后,王夫之坐回到座位上观察所有人的表情。
他虽然占据了谈判的主动性,但并没有故意拿捏对方。
而是把所有能说的都告诉了他们。
主打一个真诚。
招安最忌藏着掖着。
有些事短时间内或许能藏得住,时间长了必定会走漏风声。
到时候只会自食恶果。
榆园军的大小首领们先是沉默,随后开始了小范围的议论。
“感觉还行!”有人说道。
“岂止还行,简直是太好了!普通士兵一个月一两多银子,受伤了也能领。战死不但有抚恤银,朝廷还给家人发银子。军官就更别提了,各种福利都加倍!”另一人回应。
“就怕承诺的好,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有人担心。
“这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朝廷真那么干,不用咱们带头,其他人早就反了。”
“听你的意思,愿意接受招安了?”
“为什么不愿意?招安之后穿着戎装回乡,别说父老乡亲了,就连当地的官员都不敢小看咱们。”
“可是招安之后就让咱们去辽东,是不是逼着咱们去送死?”
“送个屁的死!”立刻有人反驳,“合着朝廷给你那么多银子是让你在家里躺着玩的是吗?当兵的任务就是打仗,打胜仗不但有赏银,还有功劳!功劳越多,官职越高,父老乡亲就越高看咱们。”
“伍长回乡,村长迎接。千总回乡,知县都得出来行礼!”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首领讨论的规模和声音越来越大。
不知过了多久,军帐内恢复了久违的安静。
“钦差大人,”任七对着王夫之深施一礼。
“你们同意招安了?”王夫之问。
任七面露古怪之色,“还在商议。”
王夫之向帐篷外面看了看,发现日暮已经西沉。
再过一会天就要黑了。
“既然没有商议出结果,那本官先回去,明天再来!”
“也好!”任七面带歉意,“我亲自护送大人出营。”
“不必,”王夫之摆手:“你是榆园军的首领,这个时候你我还是保持一些距离比较好,免得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疑。”
“也好,”任七朝着梁敏说道:“你护送钦差大人出营,我和弟兄们再商量商量。”
梁敏点头让几个亲信在前面带路,自己则陪在王夫之身边一起向外走。
走出军帐后,外面飘起炊烟饭香扑鼻。
梁敏深吸一口气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没人跟在后面时向王夫之靠拢并低声说道:“钦差大人,不出意外的话有人同意招安,有人不同意。”
“本官知道,”王夫之笑了笑:“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现在事情比较难办,”梁敏面露难色:“刚才商讨的时候我和任七、张七碰了碰想法。他们同意招安,但又不想逼迫那些不同意的人一起接受招安。”
“贸然放那些人走,又怕被朝廷追究责任。所以...这事非常难办!”
“仗义!”王夫之直接开口说道:“任七和张七此举确实仗义。”
王夫之心中明白。
这些叛乱军的首领能够让众人信服,必定拥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