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9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而这其中,仗义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做到仗义,那么很难得到部下的忠心跟随,更无法获得尊重和信任。

快速思考后,王夫之对着梁敏说道:“你回去给任七和张七带个话,就说本官给他们一夜时间处理内部问题。明天一早,本官会在营地门口接受投降。”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任七和张七趁着夜色的掩护,把不愿意接受招安的人放走。

“消息一旦传出去,恐怕会对大人您不利啊!”梁敏有些担心。

“没什么利与不利的,”王夫之坦然一笑,“即便不放那些人走,他们为了自保也会假意接受招安,等时机一到再次反叛。与其那样,不如趁早放他们走。”

“大人您是招安的钦差,只招安了一部分人会不会影响您的仕途?”

“没什么影响,”王夫之满不在乎,“招安这件事本就是剿抚并举才行,只有让他们看到了官军的威风,才会迫使他们接受招安。更何况我本就是一个七品知县,就算影响仕途也影响不到哪儿去!”

此时他们已经来到营地门口。

梁敏亲自把战马的缰绳交到王夫之和锦衣卫百户邓岳手中,目送他们离开。

营地西面二里的李定国早就等不及了。

见有人从营地出来,立刻派人接应。

与大部队汇合后,李定国急忙询问:“王大人,招安的事进展如何?”

“很顺利,不过他们当中有些人不愿意招安,所以我给了他们一夜时间撤离。”

“一夜时间?”李定国抬头看了眼西边天空残存的一丝阳光,“是今夜吗?”

“对,”王夫之点头确认。

“既然如此,咱们何不趁夜在叛军营地外围设伏,等那些不愿投降的叛军撤离时进行偷袭?”

“理论上没问题,但我已经答应他们可以趁夜撤离,这么做不但不仗义,还损官府形象!”

“兵不厌诈呀!”李定国提醒。

“李总兵这话确实没问题,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所以还是用怀柔政策使之屈服!”

“那些叛军离开后还是会和官府作对,早晚是个麻烦!”

“也不一定是麻烦,”王夫之抬起头,面带笑意,“先小打小闹几次让他们见识一下官军的战力,然后想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891章 榆园军入编

当天深夜。

部分榆园军首领带着麾下士兵悄悄从濮州城外撤离。

这些都是不愿接受招安的人。

不接受招安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人觉得官职小,有的些人觉得饷银低,还有人认为政策差。

官职小吗?

首先五品营总的职位并不低。

要知道《水浒传》里的宋江在接受招安后并没有官职,征讨方腊后才被授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的职位。

(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官)爵。可待日後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

其次叛军都是百姓出身。

每月一两多的饷银对富裕家庭来说可能觉得少,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不低。

官职不小,饷银也不低,所以政策谈也不上差字。

榆园军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不信任。

他们既不相信朝廷招安的诚意,也不相信接受招安后朝廷能落实招安政策。

实际上。

在他们造反之前,朝廷的政策和地方官的所作所为就像猛兽捕食一样,将他们的信任一点一点撕碎。

失去所有信任后。

他们对朝廷彻底失望,于是揭竿而起。

现在朝廷派来一个钦差,告诉他们只要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就能当官吃皇粮...

就好比先把你打一顿,等你想还手打对方的时候,对方告诉你只要不还手就能跟着他吃香的喝辣的。

换成你,你会信吗?

有人会信,有人不信。

信的人留在营中,准备接受招安。

不信的人则连夜撤走,返回榆园。

“报!濮州城外叛军正在撤离,请问总兵大人是否派兵伏击?”榆园军撤离的时候,传令官及时将消息告知李定国。

李定国想了一会后摇头:“继续探查,不做伏击。”

“是。”传令官离开,

李定国之所以这么做既有王夫之的因素,也有他自己的顾虑。

王夫之要的是长治久安。

用武力只能解决一时,做不到长治久安。

再者夜战是兵家大忌。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伤,对士气影响非常大。

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这种战术。

次日清晨。

当王夫之再次来到榆园军营地时,发现营地里面出现了大片空地。

锦衣卫百户邓岳有些担心地说道:“大人,看样子榆园贼跑了不少啊。朝廷若是知道了,恐怕...”

“无妨,”王夫之胸有成竹:“总比先降后叛强。”

随着二人的到来,榆园军营门打开。

首领任七,张七,梁敏,黄镇山等人带头走了出来。

王夫之仔细看了一圈,没有找到范次吾和王俊的身影。

他们二人是叛军首领之一。

麾下叛军的数量不少,实力也比较强。

现在他们不在,说明拒绝接受招安。

“看来这招安的事,没办法一蹴而就了!”王夫之苦笑一声,继续向前走。

在距离任七等人约有一丈时,王夫之停下脚步。

“榆园军匪首任七,率张七,梁敏,黄镇山等人恭迎钦差大人!”任七当着所有人的面,带头下跪。

其他人也跟着下跪。

王夫之倒背着手,表情严肃的大声质问所有人:“尔等可愿接受朝廷招安?”

“我等愿接受朝廷招安,只是之前所作所为违背了朝廷律法,望朝廷不计前嫌赦免我等之罪。”榆园军首领任七带头回答。

王夫之转身面向北方深施一礼,然后转身对着所有人说道:“免罪!”

“谢陛下,吾皇万岁...”任七等人同时施礼。

礼毕后,任七再次带头说道:“自此以后,任七愿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如有虚假天打雷劈!”

“我等愿效犬马之劳,如有虚假天打雷劈!”

其他人跟着复述一遍,再次向王夫之磕头施礼。

走完流程后,榆园军将所有营门全部大开,所有士兵排成长队走出营地接受清点和检查。

清点人数是为了以后的以工代赈做准备。

检查士兵的目的是把合格的人留下充做官军,不合格的原地解散等待朝廷救济。

经过一天的清点,李定国将数字统计了上来。

他来到王夫之身边说道:“王大人,濮州城外的叛军共有两万九千四百三十三人,其中符合要求可以成为官军的人只有三千一百二十八人。剩下的都要原地解散,等待朝廷救济。”

“军中存粮还够几日之用?”王夫之问。

“按照每人每天二斤计算,只够五天之用。”李定国回答。

“足够了,”王夫之松了口气,“第一批赈灾的粮食已经通过漕运抵达了济宁州,五天内应该可以运抵濮州。”

“曹县和范县的叛军加起来约有七千左右,任七已经书信一封,打算命他们原地投降。”李定国说道,“可是两县的知县已经被杀,这些人又该如何安置?”

王夫之想了想,“李总兵的人不是在曹县城外吗?先让大军接管两县防务,然后在叛军当中找几个穷凶极恶之人,让他们给知县偿命。无论知县做错了什么,只有朝廷和法律才能制裁他们,不能由百姓任意处置,否则下面会乱套!”

法律的权威要具有不可挑战性。

对于基层州县来说,知州和知县就是法,就是权威。

杀他们等于挑战权威。

王夫之此举是为了维护权威。

可惜王夫之有时代的局限性。

换成崇祯,他会怂恿叛军投降前在城内搞一次大清洗,把所有阶级敌人全都处理掉...

王夫之继续说道:“处理完那些穷凶极恶之人后,挑出合格的充入官军,剩下原地解散等待救济。”

“以工代赈的事?”李定国又问。

“不用操心,已经命附近的州县派人安排此事。”王夫之捂着脑袋说道。

赈灾的事越往下越复杂。

对崇祯来说是两个字的事:准了!

到了六部,只需要好银子买粮买物资,派人主持工作监督执行。

到了州县,这项工作复杂到了极致。

设置粥厂,预防瘟疫,安排修堤,监督工程...

这些工作虽然不是由王夫之一人主持,但是也有他的份。

再加上诏安的事,压力可想而知。

“接下来,”王夫之缓了一会后抬起头看向李定国,“我要把诏安的进展告知朝廷,然后...和李总兵一起专心对付那些没有投降的榆园贼。”

第892章 平叛会议

写完公文已是半夜时分。

王夫之伸了个懒腰然后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了一觉。

次日清晨王夫之召集所有人商议如何对付没有接受招安的叛军。

李定国,任七,张七,梁敏,黄镇山等人全部到场。

“诸位,”王夫之开门见山:“本官是朝廷派来招安的钦差,现在的情况你们应该很清楚。有人接受了招安,有人继续和朝廷作对。既然他们不识抬举,那就休怪本官无情了。”

李定国挺直腰板来了精神。

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听王夫之话里的意思要和榆园贼开战。

有仗打就有功劳,有功劳就能在朝廷立足,在军中立威。

任七和张七、梁敏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丝无奈。

他们之前的身份是叛军,和朝廷作对。

现在的身份是官军,要和叛军对垒。

而榆园的叛军都是他们曾经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