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2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这句话让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要知道豪格曾经争夺过皇位。

现在手握重兵又要求增兵,很难不让人怀疑。

一番商议过后,众人决定同意豪格增兵的想法。

宁远不能丢,否则辽西走廊门户大开。

为了防止豪格一家独大,福临将代善的孙子罗洛浑晋升为镶红旗旗主,并赐予爵位,率领一万五千兵马支援宁远。

沈阳城外。

正在出城的罗洛浑遇到了正在出城的多尔衮。

“睿亲王这是要去哪儿?”罗洛浑主动打招呼。

“去辽南指挥水师作战。”多尔衮回答。

“睿亲王保重!”

“保重。”多尔衮辞别罗洛浑,出城向南。

范文程陪着走了一会后忽然勒停战马。

“吁!”多尔衮见状也停了下来,他看向范文程:“范先生怎么了?”

第780章 朕知道了

范文程向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外人,从马背上拿起一个包袱。

在多尔衮的注视下,他将包袱打开露出了里面的笔墨纸砚。

“这是...?”多尔衮愈发疑惑。

范文程翻身下马,从一个侍卫手中接过小木桌,并把笔墨纸砚摆在桌子上。

做完这些后,他朝多尔衮施礼:“请王爷在这里写一封奏疏。”

“在这里?”多尔衮一怔。

“对。”范文程点头。

“什么内容?”多尔衮带着疑惑问。

“请求从宁远撤兵!”

“范先生别开玩笑!”多尔衮盯着范文程的眼睛,“朝廷刚刚往宁远派了一万五千援军,你让本王给朝廷上疏撤兵?”

“对!”范文程认真点头道:“王爷还记得不得臣曾经说过,宁远之战八旗兵会败?”

“说过!”多尔衮有些疑惑:“本王到现在还纳闷,你为何如此笃定八旗兵会败?”

“因为明廷需要辽西走廊,而大清也需要明廷拿回辽西走廊。”范文程一脸神秘道。

“等一等,”多尔衮伸出双手捂着脑袋,露出一副不解的表情,“范先生的话...本王听不懂。”

范文程轻咳一声问道:“请问王爷,打仗打的是什么?”

“是...钱粮?”多尔衮被问的有些不自信了,有些结巴地回答道。

“大清缺不缺钱粮?”范文程又问。

“钱什么的倒不缺,毕竟这么多年抢了不少钱,如果不够,还可以把之前发给旗人的银子再要回来急用。”

“主要是缺粮草和军需,郑芝龙那边的走私虽然一直没停,但海路甚远,再加上近来明廷水师一直在辽南四处偷袭,所以走私来的物资相较之前少了很多。”多尔衮认真回答。

“所以臣才说大清需要明廷拿回辽西走廊。”范文程说道。

多尔衮眨了眨眼睛,恍然大悟:“范先生的意思是...通过辽西走廊走私物资?”

“王爷英明!”范文程躬身施礼,“以大清现在的情况,很难和明廷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双方在宁远对峙,明廷可以坚持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富饶的江南可以提供无数粮草供明军使用。”

“大清不行,六万大军再加上运输物资的百姓高达十万,他们不但无法耕种,还要吃双份粮食!辽东每年只能收一季粮食,咱们根本耗不起!”

“所以只要明廷不退兵,时间久了大清无论胜败都得退兵,这也是臣说宁远之战八旗兵必败的缘由!”

六月的辽东虽然不是很热,但奇晒无比。

在太阳的炙烤下,多尔衮后背开始冒汗。

不知过了多久,多尔衮抬起头问:“那...本王该如何上疏?宁远城又该何去何从?总不能白白送给明廷吧?”

“王爷只需把臣刚才说的那番话写下来,呈奏皇上。至于宁远...王爷不用理会!肃亲王若是(豪格)胜了,王爷您继续统领水师,镇守辽南。肃亲王若是败了,八旗内部将出现权力更替的机会,王爷可借此机会重回朝堂。”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蹲在小桌子旁拿起纸笔开始书写。

沙沙声中。

蘸满墨汁的毛笔在白色的纸上划过,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大明京师乾清宫。

崇祯放下笔,伸了个懒腰,“高时明?”

“奴婢在。”

“把这些奏疏都给内阁拿过去吧。”

“奴婢遵旨。”

高时明抱起龙书案上已经批阅完的奏疏,正要转身离开时,有太监在门外通禀:“陛下,内阁首辅范景文和兵部尚书王家彦求见。”

“让他们进来吧。”

王范景文和王家彦迈步走进大殿:“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崇祯说话间,王承恩亲自给范景文搬了一个木凳。

落座后,王家彦将密函举过头顶:“陛下,平辽大军正在宁远一带和建奴对峙。总督王永吉送来一封密函,说是要和建奴...决战,请陛下圣裁!”

“兵部和内阁什么意思?”崇祯不露声色的问。

王家彦咽了口唾沫:“大军出关不足一个月,兵部认为此时决战有些仓促,不如再等等。”

“内阁的意思也是再等一等。”范景文跟着说道。

崇祯的目光从范景文和王家彦脸上扫过,冷哼一声:“怎么?兵部和内阁比前线的将士还要怯战吗?”

范景文脸色变了变:“陛下的意思是...同意王永吉决战?”

“朕什么时候说过同意决战了?”崇祯冷着脸反驳道。

范景文不说话了。

因为他发现无论自己说什么,崇祯都能找到反驳的理由。

片刻后,王家彦拿起奏疏问:“平辽大军欲与建奴主力进行决战,请陛下圣裁!”

“朕知道了。”

王家彦以为崇祯没听清,重复道:“平辽大军欲与建奴主力进行决战,请陛下回旨。”

崇祯白了王家彦一眼,“朕的旨意已经告诉你了。”

“啊?”王家彦愣了下。

范景文急忙上前解释:“王尚书,陛下的旨意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这算哪门子旨意?

王家彦在心里吐槽。

“范阁老,王尚书,”崇祯的话打断了王家彦的思绪,“领兵打仗是将士们的事。什么时候打,怎么打也应该由前线的将士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千里之外的你们甚至朕。”

王家彦有些不服,“陛下此举恐怕...”

“没有恐怕!”崇祯打断了王家彦的话,“自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要求太多,反而会束缚住他们。”

“不过...”崇祯话锋一转,“也得给他们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否则会产生懈怠情绪。”

“请陛下赐教!”范景文顺着崇祯的话题说了下去。

崇祯想了:“给王永吉回旨,命他入冬前拿下宁远,打通辽西走廊。至于什么具体时候决战,让他们自行决定吧。”

崇祯这句话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口的。

平辽大军有北兵有南兵,辽东寒冷,南兵第一年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

所以必须在冬天来临前攻下宁远。

其次冬天洒水成冰,此时攻城难度大增。

所以他才定下九月前攻下宁远的任务。

崇祯继续说道:“圣旨制作完后不需兵部传旨,朕会亲自派人传达。”

“遵旨。”王家彦和范景文接旨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站在原地不动。

崇祯抬起眼皮问:“怎么,有事?”

“陛下,永王和定王均已成年,按照规矩应到封地就藩。请陛下将永王和定王召回京师,赐婚赐封地后建王府就藩。”

第781章 二王进京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除太子外,诸子十岁封亲王,二十岁去往封地就藩。

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者延后。

亲王就藩前,一般都会在京师完婚。

毕竟...皇子就藩后基本不会再进京。

在京师完婚可以让皇帝和皇后见一见自己的儿媳妇。

“请陛下召定王和永王进京,赐婚就藩!”见崇祯不说话,范景文再次提醒。

“咳咳,”崇祯清了下嗓子,低头看向范景文:“范阁老,定王和永王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就能到达。”

什么?

范景文得到这个消息后瞪大了眼睛,有些难以置信。

两位藩王从南京北上京师,沿途要经过无数府、州和县。

就算不惊动官府,总得住驿站吧?

不住驿站,也得有相应的手续才能穿过沿途城池。

再者。

南京的官员不是瞎子,发现两位藩王不见了肯定会上报。

可是多环节竟然没一个人上报。

他这位内阁首辅也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就...很不爽。

范景文抬起头快速看了崇祯一眼,随后低下头:“不知陛下为何隐瞒两位藩王的行踪,是臣等做错了什么吗?”

面对范景文的“质问”,崇祯淡淡一笑:“朕觉得此乃家事,不必劳烦朝廷。所以命锦衣卫远赴南京,将定、永二王接了回来。”

“臣记得陛下曾说过家国本就一体,何来私事之说这句话,不知陛下可还记得?”范景文一本正经的问。

“这...”崇祯顿感不妙。

他没料到范景文记性竟然这么好。

“咳咳,”用咳嗽掩饰尴尬后,崇祯笑了下:“朕是说过这句话,不过朕这么做是为了朝堂着想。否则沿途官员迎来送往,兴师动众耗费钱财不说,还会摊派大量徭役,有扰民之嫌。”

“多谢陛下节俭!”范景文躬身施礼。

君臣二人此次交锋,以崇祯小胜告终。

战斗还在继续。

范景文见殿内没有其他人,向前半步低声问道:“今内患已平,请问陛下为何不召太子进京?”

“二龙不相见,就让他在南京待着吧,况且江南货币改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有他坐镇南京,朕心里还踏实一些。”

“可是...”范景文很是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