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9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只要让士绅们知道越往后拖损失越大,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寻求损失小的办法!”

“这确实是个法子!”范景文对谢三宾的方法予以了肯定,“还有补充的吗?”

谢三宾摇头,其他人也跟着摇头。

“既然如此,那就劳烦谢尚书拟个章程呈送陛下。”范景文用商量的语气说道。

“是,阁老。”

范景文长舒一口气,他抬头向远处的王承恩递眼神。

“去,把笔墨纸砚给范阁老送去!”王承恩吩咐身边的太监。

范景文接过纸笔亲手递到谢三宾手中。

一刻钟后,章程拟定完毕。

众人传阅一遍,确认无误后交给了王承恩。

后花园里,崇祯看完递上来的章程后忽然产生了怀疑。

谢三宾的方法虽然减少了国库收入,但相比之下士绅的损失更高。

这是东林党人能干出来的事?

“王承恩,你怎么看?”崇祯把章程甩给王承恩。

“奴婢以为...可以一试!行的话最好,不行可以换人!”王承恩回答道。

“也只能如此了!”崇祯轻轻叹了口气,“江南四省本就是一个乱摊子,有人管总比没人管强!”

“让内阁拟旨吧,就按章程上说的办!”

“奴婢这就去告知内阁!”

王承恩离开后不久又返了回来,同时手里拿着一封题本,“皇爷,新任户部尚书谢三宾有本上奏!”

“他想干什么?”

王承恩翻看题本后快速扫了一遍后回答:“回皇爷,他荐了几个官员去江南四省任职,说是要推进货币改制!”

“都准了吧。”崇祯看都没看就回复道。

“皇爷您还没看呢...”

“不用看,朝堂的规矩向来如此!想重用一个人,就得重用他想用的人,否则这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是,”王承恩拿出红笔刚要批红时忽然停了下来,他指着其中两个名字说道:“皇爷,被调离的官员里有太子殿下举荐的人。如果把他们调离原职,江南四省的要职恐怕都要落到东林党手里了。”

“无妨,”崇祯冷冷一笑,“鱼在吃饵前喜欢试探,让他们闹去吧。”

第738章 转嫁损失

崇祯二十三年正月末,南京春和殿。

大明太子朱慈烺正坐在凳子上听课。

今天给他授课的是东宫讲官刘理顺。

刘理顺是崇祯七年状元,考中状元时他五十一岁。

由于他年事已高再加上一门心思研究学问,所以当时的崇祯给他安排的都是类似于老师的职务,如:右谕德,经筵讲官,东宫讲官。

现如今的刘理顺已是六十七岁高龄。

“太子殿下,”刘理顺突然对着朱慈烺深施一礼,“臣已是年近七旬,不但眼花耳鸣,记性也越来越差!为了不耽误殿下学习,臣请求辞去东宫讲官一职。”

“先生万万不可!”朱慈烺迅速起身来到刘理顺身边将他前倾的身体扶直,“学生只学了一些皮毛,先生岂能离开?”

刘理顺叹了口气:“殿下不必挽留,臣的身体臣自己清楚,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臣也舍不得辞去东宫讲官一职!”

“九卿殿下同意了臣的请求吧!”

朱慈烺刚要开口回复,忽然听到侍读太监陈宽在外面大喊:“殿下,京师急递!”

紧接着陈宽举着一个信封跑了进来。

朱慈烺迅速拆开信封扫了一眼,立刻对陈宽喊道:“快,快去请倪先生。”

等陈宽走后,刘理顺再次朝朱慈烺施礼道:“殿下,臣...”

“不急,等倪先生来了再说!”朱慈烺打断他的话并说道。

“臣...遵命!”刘理顺无奈,只能同意。

不多时。

伴读太监陈宽在殿门外喊道:“殿下,倪先生来了。”

“快请先生进来!”朱慈烺说话的同时站起来迎接。

倪元璐迈着急匆匆地步伐来到殿内。

他先是朝朱慈烺施礼,随后又和刘理顺打招呼。

倪元璐是朱慈烺的老师。

刘理顺是东宫讲官,严格来说也是太子老师。

两位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除了这层关系外,倪元璐和刘理顺还有另一层关系:他们都是袁可立的门生。

朱慈烺率先对倪元璐说道:“倪先生,刘先生说他年事已高无法胜任东宫讲官,打算辞官归乡,学生拦不住...”

倪元璐问:“殿下为何要拦?

“学生舍不得他走...”朱慈烺低着头说道。

“殿下错了!”倪元璐教导起来,“对于官员而言,老死任上并非美谈,荣归故里方为佳话。”

“殿下要给官员想好退路,官员才会发自内心的拥护殿下!”

朱慈烺认真听完后惭愧道:“学生明白了!”

紧接着他又对着刘理顺施礼:“先生莫怪,学生这就上疏请求父皇恩准先生告老还乡!”

刘理顺欣慰地笑了:“殿下客气了,臣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不得不请辞!”

“学生明白先生的苦衷,”朱慈烺看着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叟,红着眼睛说道:“先生回乡后一定要保重身体,如果遇到一定要给学生写信!”

“多谢殿下关心!”刘理顺支撑着年迈的身体,对着朱慈烺缓缓下跪。

朱慈烺刚要阻拦,被倪元璐伸手拦住:“这是大臣向储君拜别,殿下需承受此礼!”

等刘理顺起身后,倪元璐示意朱慈烺朝刘理顺下跪:“自古天地君亲师,殿下是刘理顺的学生,拜师时要行叩首礼,辞别时亦要行礼!”

“是。”朱慈烺毕恭毕敬地对着刘理顺磕头施礼。

刘理顺顿时激动地无以言表,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一番激动感慨后,刘理顺辞别。

离开前他不停地嘱咐朱慈烺:“为帝王者,手段不狠无从立威。为帝王者,若无仁心天下必摧。”

目送刘理顺离开后,朱慈烺把京师送来的急递放到倪元璐手中:“先生,父皇任命谢三宾为户部尚书,谢三宾举荐了几个官员,父皇一并任用!”

倪元璐看完急递的内容后沉思片刻:“殿下想问什么?”

朱慈烺左右看了看,低声问:“父皇向来痛恨钱谦益,谢三宾是东林魁首钱谦益的得意门生,父皇此举...”

“呵呵,”倪元璐微微一笑,“请问殿下,大明朝有两京一十三省!货币改制在其他九省进展十分顺利,为何偏偏在江南四省遇阻?”

朱慈烺试探性地猜测道:“有人从中作梗?”

“对,肯定有人在背后搞鬼!殿下再猜猜谁在捣乱?”

朱慈烺不敢乱猜,只能摇头。

“以东林党为主的江南士绅集团!”倪元璐一语道破真相。

朱慈烺尴尬地提醒:“外面盛传先生也是东林党,先生这话要是传出去,恐怕会伤其他东林党的心!”

“殿下误会了!”倪元璐解释,“我是朋而不党的东林人,那些朋党之徒是死是活与我无关!”

朱慈烺并不在意倪元璐的身份,他指着急递说道:“先生,谢三宾是东林党的人,父皇让他推行江南四省的货币改制,他能破局吗?”

“问题不大。”

“不能吧?”朱慈烺很是怀疑,“他会做出损己利人的事?”

“殿下错了,谢三宾推行货币改制并不一定会让东林党和士绅集团利益受损!”

“怎么可能?”朱慈烺有些失声,“货币改制是掠天下之财,除了朝廷,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东林党和江南士绅集团岂会独善其身?”

“殿下可曾听闻金朝的北失南补战略?”倪元璐提醒。

朱慈烺点头后,倪元璐继续说:“货币改制是国策!除非大明朝亡了,否则国策不会停!”

“谢三宾和他背后的东林党十分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先是假意抵抗一番,然后借机上位!要知道在谢三宾之前,六部尚书当中很久没出现东林党的身影了!”

朱慈烺还是有些不懂,“谢三宾上位又如何?他们能说服背后的士绅集团配合新政?能避免损失?”

“谢三宾上位后,东林党就有了权力!东林党以及他们背后的士绅集团在配合朝廷货币改制同时,暗地里用权力把损失转嫁给百姓!”

“最后朝廷完成了货币改制,士绅集团避免了损失。对朝廷和士绅集团来说双赢,百姓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转嫁给百姓?

朱慈烺被这个想法惊呆了,“这...不太可能吧?”

“不是不太可能,是十分可能!”倪元璐笃定道:“谢三宾很清楚货币改制的重要性!”

“朝廷需要新政的业绩,同时也需要钱。下面的士绅不在乎新政,只在乎手里的钱。”

“谢三宾像新婚的小媳妇一样夹在朝廷和士绅中间!”

“俗话说当媳妇两头难,会当媳妇两头瞒。”

“上面和下面的利益纠纷只有一个字:钱!”

“也就是说,他只需解决好钱的问题,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至于钱的来源...有且只有老百姓这一个途径!”

“这便是臣说他们把损失转嫁给百姓的依据!”

第739章 南京新政

朱慈烺捏着拳头,表情复杂。

把损失转嫁到百姓头上?

谢三宾和东林党能做到吗?

想到这,他认真询问:“先生,先不提朝廷的官员,仅地方上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谢三宾和东林党如何转嫁损失?”

倪元璐摇了下头:“具体办法我猜不透,谢三宾或许早就有了,或许还没有!”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计划!”

“谢三宾是聪明人,他知道无法阻止国策推行,索性向陛下和朝廷主动请缨执行!若成,朝堂上入阁拜相,朝堂下获得士绅的欢迎和支持!若不成,大不了辞官归乡,没有其他任何风险。”

“不对!”朱慈烺忽然说道,“辽东战事在即!朝廷需要大笔银子充盈国库,如果谢三宾推行新政失败,他大概率会被父皇处死!对谢三宾来说,这是非生即死的局!”

“哈哈哈,”倪元璐大笑起来,“殿下太小看谢三宾了!朝堂上或许有不聪明的人,但是绝对没有傻子。”

“此话何意?”

“谢三宾既然敢接这个差事,说明他准备好了保命的办法!”

“什么办法?”

“当一个人快要溺死的时候,想让别人救他,就得把那个人拉下水。尤其是那些陛下不能杀或者舍不得杀的人!只要谢三宾把这个人拉下水,陛下就不会杀他!”

“这个人...是谁?”朱慈烺担心的问。

倪元璐意味深长笑了下:“回殿下,臣不知。”

朱慈烺眯着眼睛,露出了同样的笑容:“先生不是不知道,是不敢说吧?”

“臣确实不知!”倪元璐继续否认。

“哎!”朱慈烺叹了口气,“既然先生不愿说,我就不追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