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9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现在岳乐被明军包围,救不救?

救得话很可能把主力全都搭进去。

不救的话只能眼睁睁看着岳乐所部被杀或者被俘。

那可是三千多八旗精锐!

现实已经容不得他多想,因为乙邦才已经率领一万精锐列横阵迎了上来。

“王爷,打不打?”满达海催马上前。

“不打,撤!”豪格咬着牙说道。

“可是镇国公”

“老子正蓝旗旗主都没说什么,你有什么不舍?”

隆隆的马蹄声中,豪格向东败退。

镇国公岳乐看着远去的友军,知道自己被放弃了。他并未愤怒和悲伤,而是有些释然。

毕竟是他给豪格创造了逃跑的机会。

他扔掉空空如也的箭囊,放下弯弓拔出腰刀。

其他八旗兵见状纷纷拔出腰刀,紧握在手中。

“大清的将士们,”岳乐表情严肃,声音豪迈:“我等身为旗人,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今日,机会来了!”

“有想投降的吗?”

“没有!”七八个八旗兵举起武器。

“誓死不降!”百余八旗兵振臂高呼。

“不降!”数千八旗兵声嘶力竭地喊了出来。

“好,”岳乐欣慰地点了点头,“拿起你们的武器,随我死战到底!”

“死战到底!”

在岳乐鼓舞士气时刘肇基也没闲着。

他对着身边几十个手拿鸟铳的士兵说道:“看到建奴中军旗下的人没有?”

“看到了!”几十个士兵先后回答。

“他就是建奴镇国公岳乐,一会你们瞄着他放铳,听清楚没有?”

“听清楚了!”

“听清楚还不赶快去?”刘肇基怒道。

士兵们拿着鸟铳争先恐后的冲上了上去。

此时岳乐已经说完了临终遗言,他举起腰刀带头冲锋:“杀!”

砰砰砰!

数不清的弹丸喷涌而出,将正在冲锋的八旗兵彻底笼罩。

噗噗声中,前面的八旗兵纷纷中弹,轻则流血不止,重则跌落马下生死不明。

最惨的是岳乐和扛旗兵,他们前胸和脸上嵌满了铅丸,紧接着鲜血渗出死尸摔在地上。

见主将被杀,所有八旗兵都停止了冲锋。

“投降不杀!”刘肇基带头喊道。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周围的明军跟着大喊。

八旗兵们你看我,我看你,有些犹豫。

片刻后,一个八旗兵扔下武器翻身下马:“我投降,别杀我!”

有了他带头,其他八旗兵纷纷下马投降。

不多时,地上跪满了投降的八旗兵。

刘肇基有心把他们全都杀了,可是考虑到这么做不利于将来反攻辽东,于是换了个思路。

“汉八旗和蒙八旗跪在东边!”刘肇基开始给俘虏分类。

“叶赫部、辉发部、哈达部、卦勒察部、乌拉部、锡伯部、讷殷部、珠舍里部的人跪在西面(海西女真,长白山女真)。”

“董鄂部、苏克苏浒河部、王甲部、浑河部、哲陈部以及鸭绿江部的人都跪在南面(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

等俘虏们分好队后,刘肇基嘴角闪过一丝阴笑:“所有人扔下武器,脱掉甲胄,然后跟着我们回关内!”

“只要你们真心实意投降,我保你们性命无忧!否则后果自负!”

俘虏们跪在地上不停地点头。

明军打扫完战场后重新踏上了归途。

在抵达长城前的夜晚,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俘虏突然“复叛”,试图杀死看守他们的士兵逃回辽东。

结果被明军发现。

在数百明军的围攻下,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俘虏全部被杀!

第597章 移民

崇祯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夜,紫禁城承华宫。

在狠狠惩罚完陈妃后,崇祯走到门口拿起一支烟。

他用烛火点燃后轻轻吸了一口,随即一脸嫌弃地扔在地上。

这玩意的味道太冲了,他根本无法适应。

王承恩急忙捡烟,小心翼翼地熄灭后放进口袋里。

不要小看这截烟,很多人想买都买不到。

尤其是没有滤嘴的廉价香烟,一经问世饱受京师百姓追捧。

在这种大潮流下,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对烟的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大。

有钱人抽这个是为了跟风和融入圈子,普通百姓抽烟是为了解乏。

虽然目的不同,但是都带动了烟的销量。

“皇爷,今晚还去卢妃那吗?”王承恩低声询问。

“改日吧,朕突然想起一件事,一会摆驾坤宁宫。”

“奴婢这就让人去送信。”王承恩站起身走到殿门口,对着一个太监低语了几句。

那名太监刚离开,又一名太监高举右手边跑边喊:“皇爷,宣大塘报,草原大捷!”

崇祯激动地指挥王承恩:“快,快拿过来念给朕听。”

王承恩伸手接过塘报,打开后快速念完。

听完塘报的内容后,崇祯长舒一口气。

这场胜仗更重要的是两个战略意义。

一是告诉蒙古人,明军不但有骑兵,而且有大量的精锐骑兵!

你若战,那便战!

不想战也可以,早早遣使呈贡重新归顺大明。

第二个战略意义是对内增加军民信心,对外亮肌肉,震慑建奴不要轻举妄动。

震慑完之后快速发育!

现在大明朝急需稳定的环境进行发展。

天灾加战乱导致出现了人口流失,治安混乱,房屋、道路、桥梁、农田被毁,生产中断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少则三四年,多则甚至十来年。

至于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那就要看老天爷赏不赏饭了。

次日清晨,崇祯揉着发酸的老腰起床锻炼。

做完一套广播体操后,崇祯洗漱上朝。

朝堂上,众臣先是祝贺这场大胜,紧接着兵部开始论功行赏。

不过在论功行赏之前,王家彦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陛下,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四省总督秦良玉再次发来公文,说闯贼已死关中已定,诸降将亦无复叛之意。川军在外征战多年,思乡心切。秦良玉本人也年事已高无法征战,请求告老还乡,并请陛下恩准川军回川。”

“秦良玉”崇祯默念这个名字的时候眼眶有些湿润。

这位七旬老妪帮大明朝帮的太多了。

播州之役打过杨应龙,辽东打建奴,北京勤王救驾,参加过奢安之乱,在河南,湖广,四川,关中等地与流贼鏖战。

现在她想告老还乡,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崇祯盯着王家彦问:“兵部是什么意思?”

王家彦将提前准备好的词在脑袋里过了一遍后说道:“兵部的意思是秦良玉可以告老还乡,川军也可以回四川与家人团聚,不过不是一起回去,而是分批回川。”

“川军在关中有十万五千余人,第一批撤回五万五千人,留下五万。”

“明年中秋节前撤回第二批两万人,留下三万。”

“明年年底前再撤两万人,留下一万。”

“后年年底前撤回最后一批一万人。”

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摇头。

兵部的方法看起来既能稳定关中形势,又能照顾士兵情绪。

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王侍郎,”崇祯开口道。

“臣在!”王家彦躬身施礼。

“此事你一人做不了主,去和户部商量商量吧。”崇祯说完这句话坐到龙椅上闭目养神。

王家彦愣住了。

他没搞明白这件事为什么要和户部商量?

撤兵虽然需要户部协调行军钱粮,但也只是例行公事,并不需要商量,更不需要在朝堂上商量。

户部尚书方岳贡笑呵呵地朝王家彦拱了下手:“王侍郎,陛下说的是迁徙百姓(移民)之事。”

“啊?”王家彦下意识地张开嘴。

方岳贡接着说道:“现在很多地方的情况和洪武初年相似,尤其是关中,河南等地久经战乱,荒无人烟。地没人种就会荒废,更无法收租税。所以当务之急是迁徙百姓到这些地方,让他们种地生孩子。”

“人口越多,耕种的地就越多,朝廷征收的赋税也就越多。”

“那和兵部有什么关系?”王家彦短时间内还没反应过来,再次问道。

方岳贡再次笑呵呵地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想办法将一部分川军留在关中,有他们在既能防止流贼复叛,又能填补当地人口,尽快恢复耕种。”

王家彦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惭愧,惭愧!”

接下来,朝堂开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其实也没什么好讨论的,无非就是以军屯的形式留人。

军屯有三种形式,

一是戍田。

部队且耕且戍,耕战兼顾。

二是屯军。

从部队中抽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屯田垦种。

第三种是明朝的军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