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9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每户出一人参军,其家人可以种军田。种军田不用交田租和赋税,但是要交里甲正役和其他杂税(有些税理论上不用交,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不按理论办事,所以明朝中后期的军户承担的杂税特别高,导致军户逃籍。)

第598章 秦良玉之功

“愿意留在关中安家的,每人十两安家费。另外根据上中下不同属性的田,拨给士兵少则二十亩多则一百亩,以供耕种。”

“安家第一年发全额饷银,第二年发半额饷银,从第三年开始只发粮饷不发军饷。”

在众人的争吵声中,崇祯拍板做了决定。

对于军屯,他早有规划。

军屯前期的目的是稳定边关局势,增加当地人口。

中期主要是减少朝廷开支。

后期人口足够多时,除了少数边关继续搞屯田外,剩下的全都变成民田进入市场流通,刺激经济发展。

“陛下,”方岳贡站出来询问:“屯田没有问题,就是不知道田从何来。”

“关中各地此前有不少军田,收复关中后这些军田也被收归朝廷,就让士兵们种这些田吧。陕西那边的军户制度,也可以考虑废除了。”崇祯犹豫片刻后说道。

他此前虽然宣布废除户籍制度,但并不是在全国各地同时废除,而是逐地逐行业废除。

除了北直隶外,其他各地尚未正式废除军户。

原因很简单,牵扯的利益太广了

军户的军官大多世袭,普通士兵基本没有上升空间。再加上军户待遇低,被军官压榨,所以每年都有大量士兵逃籍。

神操作来了!

军官面对逃籍情况不但不会上报,反而会继续压榨其他士兵,迫使他们逃籍。

因为士兵逃籍后,军官能得到他们的土地。

久而久之,这些军官就成了当地的地主,没有逃籍的士兵成为佃农。

阎应元为什么能顺利地在宣府废除军户?

因为那里是失地,朝廷收复后可以一切从零开始。

现在陕西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其实废除军户制度在北方各省执行起来问题都不大,建奴入关劫掠了北直隶和山东,流贼席卷袭扰了河南,陕西和山西。

这些地方军户十不存一,军官不是死亡就是有罪之人。

难就难在江南!

当政策的大棒落到军官出身的地主身上时,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他们手中有兵(各地守军基本都是军户)!

轻则大乱,重则兵变!

一旦起刀兵,大明的经济又将遭受沉重一击。

关中的情况相对简单许多,崇祯决定先从关中开始下手。

他沉吟片刻后故意问道:“秦良玉撤兵后关中无人治理,诸位可有合适人选?”

“臣举荐吕大器担任陕甘总督!”范景文第一时间开口,“原因有二!”

“一,吕大器带兵收复关中有功,本应升官。再加上他本人目前就在关中,任命送达的当天就能上任。”

“二,吕大器担任过甘肃巡抚,对关中各地的情况比较了解。”

不等其他人表态,崇祯立刻点头:“那就依范尚书所言,让吕大器担任陕甘总督。”

李邦华南下期间,范景文干着内阁首辅的活。

想干好首辅的工作并非易事。

不但要让皇帝满意,还要得到下面官员的支持。

京官善于见风使舵,早早地向范景文站队。

治理大明朝只靠京官可不行,他们只负责制定政策,并不负责具体执行。

真正执行政策的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督,巡抚。

古人讲究知恩图报,要想办法报答举荐之人。

报答方法有两种:公事上认真执行落实政策,私下里请客送礼。

范景文此举是在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是党争吗?

不重要,只要能干实事就行。

东林党为什么误国?

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不干实事的“口嗨家”,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确定完陕甘总督后,范景文向前半步轻声道:“陛下,秦王府的庄田已被朝廷追回,请问该如何处置?”

李自成离开西安前将秦王全家全部杀死,秦王一脉绝了。

“哎,”崇祯叹了口气,故意流露出一副悲伤的表情:“秦王全家被李闯贼杀害,好多藩王来信想要他的庄田。”

“朕知道,秦王近些年在陕西残暴无度,做了不少坏事,也害了不少百姓。”

“朕是一国之君,当为此负责。”

“陛下恕罪,是臣等失职!”在范景文的带领下,一众朝臣跪地请罪。

“秦王的庄田都划到土地司下面,连续五年免费租给当时替秦王种地的百姓,就当朕替秦王向他们谢罪了。”崇祯有些悲伤的说道。

他本想把土地送给那些百姓,可是考虑到财政压力后不得不放弃了那个想法。

“陛下隆恩浩荡,臣等替关中百姓谢过陛下。”满朝文武再次跪地谢恩。

众人平身后开始商议本次朝会的重点:论功行赏!

“陛下,”兵部侍郎王家彦再次站了出来:“秦良玉之功不可胜数,她自万历年间就帮助朝廷平叛,截止到我朝十九年十月末,功劳如下。”

“万历二十八年,秦良玉与其夫马千乘于播州之役中大破杨应龙,秦良玉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天启元年,建奴犯辽东,秦良玉派兵支援。石柱土司兵在浑河一战杀敌数千,其兄秦邦屏战死。”

“天启元年九月,奢崇明叛乱,秦良玉派兵征讨并最终平定此乱。”

“我朝二年建奴入关劫掠,秦良玉进京勤王。”

“我朝四年,时任蓟辽总督孙督师修建大凌河城”

“我朝七年流贼犯河南”

“我朝十三年张献忠罗汝才复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家彦把秦良玉本人,她的族人,她丈夫的族人所有的功劳全都念了一遍。

期间因为说话太多口渴,被崇祯赏了一杯茶水。

“我朝十九年五月,秦良玉率十万川军精锐凿潼关,收西安,杀李贼,平关中!”

“自此,丢失三年的关中终于重新回到朝廷手里!”

说到这,王家彦抬头看了一眼满朝文武,又偷偷看了一眼崇祯。

见对方没有反对的表情后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秦良玉战功赫赫,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兵部以为,秦良玉可封爵!”

第599章 大明勤国公

明朝爵位有两种。

一种是宗室爵位

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

另一种是功臣外戚爵位。

大明立国之初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

后废除子、男爵位,只保留公、侯、伯三等。

功臣外戚爵位也有两种类型,一种能世袭(有世券),一种不能世袭(没有世券)。

功爵大部分都能世袭,戚爵基本都不能世袭。

能不能世袭要看军功大小,且以军功封爵的世袭爵位只能传给健全的后代,不能传给有残疾的后代。

外戚可获得爵位的人有驸马本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父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可获得爵位:衍圣公的后代。

崇祯确实要给秦良玉爵位,所以当兵部左侍郎王家彦提出建议时他轻轻点了下头。

兵部左侍郎王家彦率接着说道:“以秦良玉的功劳,臣以为可赐其侯爵。”

这一下朝堂上炸开了锅。

自古男尊女卑,给女性封爵带来的争议可想而知。

都察院的御史们率先发难,有人拱手出列:“不妥,秦良玉乃一介女流,更是石柱土司,不应封爵。就算封爵也不应封侯爵,应该像对待黄得功,吴三桂,唐通等人那般,赐伯爵足矣。”

御史们此举不是瞧不起秦良玉,而是提醒崇祯做好平衡。

李自成进犯京师时,崇祯为了让将领们进京勤王大肆封爵。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封唐通为定西伯,封黄得功为靖南伯。

这些人里面唐通第一个来,吴三桂第二个到。

不管他们起没起到作用,勤王的功劳却是占下了。

收复河山功劳大,勤王的功劳同样不小。

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无法做好平衡,其他将领很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表面上看不出来,等到打仗时才会显现。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有了御史们的提醒,满朝文武同时冷静下来不再说话。

内阁次辅范景文拱手出列,他对着御史们说道:“诸位,女流之辈怎么了?武则天是女流之辈吧?昔日盛唐时她改元称帝,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帝。”

“女人封爵自古有之,只不过时间太久远,远到需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朝。”

大臣们见状纷纷屏息凝视,露出一副很认真的表情。

崇祯也被范景文的话勾起了兴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范景文轻咳一声接着说道:“纵观古今史书,被封爵的女人有四个。分别是鲁侯底氏,阴安侯无名氏,临光侯吕氏,酂侯同。”

鲁侯底氏是西汉开国功臣奚涓之母,奚涓死后无子,刘邦将鲁侯爵位转授其母。

阴安侯无名氏是刘邦的二嫂。

临光侯吕氏是吕后的妹妹。

酂侯同是萧何的夫人,汉书萧何传中只记载了一个同字,不知是名还是姓。

“大汉乃中原正统之王朝,彼时能封女人爵位,此时为何不能封?难道大明的胸襟还不如一千多年前的大汉?”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同时噤声。

御史们也低下头,不再反对。

怎么反对?

这句话的高度太高,再反对下去就要被人身攻击了。

有了范景文的助攻,众人不再反对。

崇祯见状悠悠说道:“朕以为秦良玉可封公爵,诸位想想什么封号比较合适。”

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