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7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老百姓为了凑够缴纳赋税的银子,只能用接受银贵钱贱的兑换标准。

如果朝廷收铜钱,那么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将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

对那些银子多的人来说,损失不小。

对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想明白这些道理后,方岳贡对着崇祯深施一礼:“臣想明白了,多谢陛下教诲。陛下之才,臣望尘莫及。”

崇祯嘴角上扬:“行了,阿谀奉承的话就不要讲了。尽快铸造出银币拿给朕瞧瞧,没问题的话就把这事定下来。”

“此事在没有确定之前,绝不能走漏风声,尤其是赋税收取铜钱的事。”

“陛下放心,臣守口如瓶。”

方岳贡走后,崇祯将王之心召至乾清宫。

“王之心,现在外面一两银子能兑换多少铜钱?”

“回陛下,能兑换一千五百枚铜钱。”

“你从内帑支一百万两银子,悄悄拿到外面全部换成铜钱。此事不要急,八月十五前换完就行,尽量不要走漏风声。”

王之心一愣,他敏锐地察觉到这里面有情况。

具体什么情况不得而知。

作为皇帝的内臣,他没有询问更不敢询问,跪地领旨道:“奴婢领旨。”

随着王之心的离开,乾清宫再次恢复安静。

王承恩站在崇祯旁边犹豫了一会,提醒道:“皇爷,您才对王之心说的是尽量不要走漏风声。”

“嗯,有问题吗?”

“依奴婢对王之心的了解,这件事肯定会走漏风声。”

“所以朕才说尽量不要走漏风声。”

“啊...”王承恩脑袋里有点乱:“皇爷为什么要这么做?”

“只有把旧的货币体系搞乱了,新货币才有机会进场,才能获得老百姓信任!”

第408章 朕只想拿回属于自己的钱

乱中求治,治中求乱!

这是崇祯穿越以来始终坚持的观点。

尤其是重建大明货币体系方面。

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收购京师的铜钱,就算再谨慎也会透露出消息。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趁机放出风去。

最先得到消息的会是谁?

可能是权贵,也可能是官员,亦或是商人。

反正不是普通百姓。

他们得到消息后肯定会疑惑:陛下收购铜钱干什么?

疑惑的同时,这些人会做出三种反应。

跟风收购铜钱!

趁机兜售铜钱!

或者...旁观!

届时京师银子与铜钱的兑换价格会出现变化。

紧接着他让王之心高抛低买,赚取差价。

如此反复割几次权贵的韭菜后,整个京师的兑换体系会混乱做一团。

不破不立!

随后他会趁机推出银币,并宣布征收赋税时只收银币和铜钱。

只要稳定住银币和铜钱的兑换比例,银币就能顺利成为大明朝的新货币!

铸币权掌握在手中,大明的命脉也就掌握在手里了。

京师不大,即将创造神话!

眼看天色渐晚,崇祯刚要离开,李邦华来了。

“陛下。”

“李阁老有事?”

“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北直隶下辖的八个府,两个直隶州,十七个散州,七十个府属县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赈灾。”

“以兵代赈,以工代赈效果显著。共赈济灾民近十万人,招募士兵一万五千余人。”

“官员的情况呢?还有拖欠赋税的追缴,多征赋税的清退进行的怎么样了?”崇祯问。

赈灾的同时会考察当地官员,名声好的留下来继续给朝廷效力。

名声不好的直接罢免。

“回陛下,经过初步调查,在这些府县查出一百零八个有问题的官员。”李邦华递上一张纸,“贪腐的银两约有三百万两。”

崇祯接过纸张认真查看。

一百零八个官员!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这张纸上只记录了七品以上的官员。

而大明朝七品以上的文官一共也才不到四千人。

小小的北直隶,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就有这么多贪官污吏!

可见大明朝的弊病有多么严重了!

“陛下,这只是初步查出来的,还有一些正在审理,预计两个月后能彻查完毕。”

“李阁老辛苦了。”崇祯连饼都懒得画了,只是安慰了一句。

“臣想知道陛下打算如何处理这些人?”李邦华说的同时抬起了头。

看着李邦华红肿的眼睛,崇祯反问:“李阁老想如何处置?”

“臣以为应效仿当年的太祖高皇帝,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李邦华表情凝重。

“阁老的意思是...都杀了?”

“臣确有此意,请陛下恩准。”

崇祯犹豫片刻,换了个话题:“追缴赋税和清退赋税的事怎么样了?”

“拖欠赋税的追缴工作正在进行,臣把这些人进行了分类。有钱故意不交的,臣给了他们十天时间,到期后再有拖欠直接派兵抄家。”

“确实没钱的,臣让土地司用市场价将他们的田产买过来,用那些卖田的钱缴纳赋税。然后再把田租给他们,给他们一条活路。”

“至于多征赋税的清退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说到这,李邦华眼圈红了。

“怎么回事?”崇祯站了起来。

李邦华长叹一声:“哎,那些被多征赋税的百姓,除了少数人还待在原来的地方苟活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死走逃亡下落不明了。”

“仅永平府一府,就有上千户这种情况。整个北直隶加起来,涉及到的人高达十数万!”

崇祯沉默...

建奴杀人还得用刀呢!

大明的官员杀大明的百姓只需要一句话!

一句什么话?

交税!交税!还是踏马的交税!

今年交明年的税,后年的税,甚至二十年后的税!

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家庭家破人亡!

建奴跟他们比,小巫见大巫!

“陛下,这些贪官污吏不该杀吗?”李邦华见崇祯沉默,再次询问道。

“杀!都杀了!”崇祯眼睛里开始喷火。

他围着龙书案来回踱了几步,抬头看向李邦华:“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你给朕拟个名单,呈上来后朕立刻批红。”

“还有,那些有钱却故意不交赋税的士绅,你也汇总一下,朕要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李邦华先是一喜,随后谨慎地问道:“陛下想如何处置那些士绅?”

“逾期不交的,先当着他们的面抄家,然后再将他们杀了!”

李邦华直接呆住了。

他以为自己够狠了,没想到这位大明皇帝更狠。

先抄家,再杀人!

杀人诛心啊!

“陛下,”李邦华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此举是不是过于杀戮了?”

“杀戮?”崇祯冷冷一笑:“如果他们按时足额缴纳了赋税,那些贪官也不会逼百姓们多缴。”

“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人,但是间接害死的百姓却数也数不尽!能让他们活到过了年,朕已经仁慈了。”

“可是...”李邦华还想劝崇祯:“如果消息传到南方,怕是会引起那些士绅的...不满。”

崇祯冷冷一笑:“首先,朕已经给了他们补缴的时间。其次,就算不满又能怎样?”

“投靠献贼或者闯贼吗?”

“朕只想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张献忠和李自成不同,他们既要钱,又要命!”

第409章 皇权不下县

崇祯的这番话直接让李邦华沉默了。

杀士绅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因为皇权不下县,县下面的区域需要地方士绅帮忙管理。

何为皇权不下县?

简单来说,在行政编制上,朝廷下派的官员到知县为止。

但是问题来了!

一个县衙的官只有六七个人,加上不入品的吏,总数也只有区区四五十人。

几十个人管理几万人的县...

每年征收两次赋税,数次徭役,还有科举,治安等各种问题。

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县下面的乡镇、村便形成了民间自治的局面。

穷老百姓互相之间谁都不服谁,于是那些有势力的宗族,有钱的地主,有文化的士绅成为了民间自治的权力代表。

知县行政权的背后是皇权。

地方士绅、宗族自治权的背后是民意。

皇权做出的决定往往会让民意的利益受损。

例如赋税...徭役...

唐代以前的地方自治权在那些门阀士族手里。

黄巢杀光门阀士族后,地方的管理工作就落到了士绅身上。